收藏 分销(赏)

关于深圳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9161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深圳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深圳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深圳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也比较突出。(2)问题与潜力:通过详细的调研分析,设计最终明确清湖村存在“生态资源未利用”、“社区文脉彰显不足”、“文化基因待培育激发”、“日常生活待拓展”等问题。(3)微小介入:在制定“生态为基、承传历史、培育因子、植根日常”改造目标的基础上,借鉴“针灸”治疗理念,首先进行各类文化载体的搭建工作。通过对现有活动节点的疏通与培育以及一系列活动的策划,启发民智,为外来青年群体提供社会交往及学习进修的场所与机会。(4)整体原则及渐进式治疗:设计进而制定长期和整体的更新行动计划,通过生态渗透、文脉梳理、民智网络构建、空间联动、功能植入、街巷拓展等治理手段,构建城中村文化网络,实现拓展社区文化生活、构

2、建外来打工青年生活链、塑造城中村独特景观、增强社区归属感等改造目标与愿景。5.总结(1)微更新自提出以来,就在我国城市引发一系列的城市更新运动,对我国城市存量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有目共睹。然而,由于学界对微更新的理论内涵及本质内容缺乏共识,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出现不同的价值判断及操作模式,并导致“形象工程”及驱赶低收入人群等问题。因此,学界有必要结合我国城市环境的独特性,进一步探讨微更新的价值标准及构建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行动指引。图 6.“文化+”微改造路径设计图 9.“文化+”局部设计示意图 7.“文化+”设计概念(2)通过清湖村的设计实验发现,“微创式”与“针灸式”是两种具有明确目标和治疗方案的微

3、更新策略。首先,它们符合微更新所强调的遵循城市内在的秩序与规律、贴近日常生活、手段微小及循序渐进、重视挖掘地方特色等核心内容与观点。其次,两种策略能给当前的城中村改造带来一定的启发与创新。设计可通过识别关键性要素,确定具体的改造手段及行动步骤,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渐进式地激发城中村自我更新及增殖能力,从而产生知微见著的效果。(3)未来有必要对两种微更新思路作进一步的科学论证与实验,提供更明确具体的设计指引或操作方法,为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注: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设计实验基于作者知道的华南理工大学毕业设计深化。参考文献:1 叶继红.城中村社区居民的空间权利及其实现以苏州市城湾村为

4、例 J.江苏社会科学,2017(02):35-41.2 伊利尔.沙里宁(美),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M,中国建筑出版社,1986.3 韦恩奥图(Wayne Atton),唐洛干(Donn Logan)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 M.王劭方,译.台北:创兴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图 8.“文化+”行动计划4 吴良镛.北京市的旧城改造及有关问题 J.建筑学报,1982(2):12.5 孙远卓,臧佳明,单学军等.“品质、共享、活力”大连街道空间微更新基于西岗老城区的实证研究 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 城市更新).中国建

5、筑工业出版社,2018:1773-1790.6 高家驥.微更新,为城市赋能 EB/OL.人民日报,2022-05-17.7 曲菲,吴然,张轶伟.日常公共空间的重塑 探索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实践式建筑教学 J.时代建筑,2022(02):164-169.8 刘彬,吕贤军,古杰.人本视角下城市微更新规划研究以益阳市康富片区为例 J.城市学刊,2018,39(03):87-92.9 李彦伯.城市“微更新”刍议 兼及公共政策、建筑学反思与城市原真性 J.时代建筑,2016(04):6-9.10 龚书章.以再生与公共意识启动城市的微更新行动 J.时代建筑,2016(04):29-33.11 吴中平.都市肌理

6、的“针灸术”“微小”介入的“巨大”效应 J.新建筑,2015(03):4-8.12 方鱼伽马.一种细致入微的城市更新策略 EB/OL.城市笔记本,https:/ 张理政,叶裕民.城中村更新治理 40 年:学术思想的演进与展望 J.城市规划,2022,46(05):103-114.14陈子龙.“局外人”生存视角下的城中村更新改造思考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 城市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605-614.15 王鹏.深圳城中村的未来价值与“微更新”模式探究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8):22-25

7、.16 孟岩,林怡琳,饶恩辰.村/城重生 城市共生下的深圳南头实践 J.时代建筑,2018(03):58-64.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2 年,深圳提出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工作目标。工作实践中,存在对宜居城市的概念理解过于泛化,工作内容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问题。本文围绕“以人为核心”的中心理念,解析宜居概念的本质和宜居评价的相对性,以深圳为例,通过政策沿革分析梳理宜居城市建设历程,探讨新发展理念下宜居城市评价重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一流的宜居不仅仅体现在国际城市间发展水平的比较,更表现为最大限

8、度调动城市自身资源,充分灵活满足市民现阶段居住生活需求,同时促进城市生产和生态平衡发展。结合近期工作要求,形成深圳一流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思路建议。关键词:深圳;宜居城市;宜居评价;高密度住区改造 Reflections on Building a World-class Livable City in Shenzhen关于深圳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思考作者:刘一玮 深圳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哲学博士Text/images by LIU Yiwei Doctor of philosophy,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for Real Estate and Urb

9、an Construction,Shenzhen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emphasized a new type of People-centered urbanization,and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building livable,resilient,and smart cities b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eoples city built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Shenzhen has

10、 set itself the target to build a world-class livable city since 2022.In practice,however,there still exist obstacles due to the vaguely-defined notion of livable city and lack of a holistic and systematic evaluation scheme and implementation plan.This paper takes Shenzhen as an example.Through expl

11、aining the evolvement of the inhabitatio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policy in Shenzhen,discuss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 livable city an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assessing and improving the livability of urban communities,it summarize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of the evaluation of

12、 livable city and the main problems faced.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a world-class livable city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livable cities ranking but also in the ability to efficiently use urban resources to meet the residential needs of various groups of people fully and flexibly,while promoting a

13、long-term balance of urb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Keywords:Shenzhen;livable city;livability evaluation;high-density residential area renewal宜居,是恰如其分地回应人的居住需求,是顺应自然环境支撑城市持续“宜业”的基础,是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发展的关键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2 年

14、以来深圳提出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工作目标。尽管宜居城市的概念和建设实践由来已久,立足当下深圳城市发展阶段,仍需首先回答何谓“宜居”、何为“一流”等关键问题,明确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方向和思路。一、关于宜居城市的基本认识今天,宜居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城市标签,其内容似乎可涵盖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工作中也常出现概念泛化而导致工作边界模糊不清、工作内容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现象。纵观宜居城市理念发展,不难发现城市“宜居”和“宜业”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宜居诉求的核心是顺应人的需求。同时,宜居评价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因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城市建设发展重点而不同。1.宜居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是顺应人的需求

15、宜居理念,起源于人们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尖锐的城市矛盾和严重住房问题的反思。1845 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中对曼彻斯特工人触目惊心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刻剖析。一批开明的企业家意识到了良好居住环境对生产效率的促进,在城郊建立工厂与居住区融为一体工业社区,给工人们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1898 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将城乡结合、协调发展、和谐自足、自由合作的思想融入一整套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和城市经济财政改革方案,城市被视为一个整体,既要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又能通过对人口密度、经济模式、绿地系统等要素的规划保证人人拥有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20世纪初新技术涌现,如何通过技术手段

16、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解决大规模生产和舒适生活的矛盾引发关注,人们意识到好的居住环境不仅仅包括了好的住宅,更包括适宜生活的社区。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在当时催生了一批革命性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理想居住实验,尽管明确的宜居理论和研究范式尚未成形,居住环境的安全、自然舒适、健康卫生以及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也形成了评价宜居城市的基本维度。二战后住房紧缺等问题迫使西方国家开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功能导向的乌托邦式城市规划建设弊端开始暴露,记者雅各布斯、社会哲学家芒福德、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从不同角度提出应重视人的需要和日常生活细节,城市应遵循人的尺度,将人的基本需要、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放在首位。

17、道萨迪亚斯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指出人类聚居地应该是安全的,多样的,并且能够满足各种需要。1961 年世界卫生组织阐明了人类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构成了居住环境评价的基本思路和后来不断发展的宜居城市评估框架的原型。史密斯所著宜人与城市规划被认为最早提出了宜居城市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包括公共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三个层面。1977 年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人与人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要争取获得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上世纪 80 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1992 年首届联合国环境与发

18、展大会在21 世纪议程中设置专章“人类住区”,提出“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以及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996 年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人居议程,提出“人人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世界中的可持续人类住区发展”两大命题。不难看出,宜居理论早期主要关注居住物质环境的舒适性,后在人本思潮的推动下突破形态和功能认知,回应人的深层次社会心理需要,强调居民参与和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并关注环境的可持续性。今天,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在推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国际运动中,各地区不断探索创新综合的宜居城市发展实践。2.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和评价的相对性尽管“关切和

19、满足人的居住需求”这一核心原则从未改变,不同地区宜居城市建设内容与标准却因发展阶段和应对问题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温哥华 1996 年提出宜居区域战略规划,从巩固提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入手提高城市宜居性,划定大面积用地作为区域公园向公众开放,改善慢行基础设施推广绿色交通,多举措优化空气质量。宜居水平的提升增加了国际移民吸引力,从而带动房地产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向服务业主导城市转型。墨尔本也曾在 19 世纪中期淘金热后遭到严重环境破坏,意识到宜居重要性后着NO.212 世界建筑导报 4544 WORLD ARCHITECTURE REVIEW 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手治理污染,探索人

20、文与自然的融合宜居发展之路,注重保护特色历史文化建筑,优先建设公共设施,严格公示和听证会制度保障居民参与和决策权,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时关注多民族、多人群生活习惯和文化。宜居可以说是统领维也纳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2014 年发布的维也纳智慧城市战略框架(2014-2050 年)并非以新技术设备为导向,而是提出“通过所有领域的社会和技术创新,为每个人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这一愿景,围绕生活质量、创新和资源三个角度,探索以技术手段促进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好的结合,打开了宜居城市建设新视角。新加坡,公共资源分配均衡性优势突出,自治后首先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由建屋发展局(HDB)推

21、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产权封闭运营,最终形成了覆盖广、可负担的住房保障体系,1968 年提出“花园城市”目标吸引世界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城市公园网络,增进城市环境生物多样性,引导社区共建参与,投资环保技术研发,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珠海在国内外中国宜居城市评比中长期保持领先,2015年印发 珠海建设国际宜居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国际珠海、活力珠海、生态珠海、美丽珠海、智慧珠海、幸福珠海”提出六大行动,从经济低碳创新、人文国际多元、服务优质共享、社会平安和谐、出行绿色通畅、生态安全永续、空间紧凑宜人 7 个目标入手编制了 70 个具体量化指标,充分发挥自身自然优势以及产业发展潜

22、力以突出珠海特色。不同于珠海对城市宜居宏大命题的解读,江苏省 2020 年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围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目标提出“三美与共、三居递进、三城协同”系统概念,其中“宜居”被具体解读为建立健全安全包容的安居体系、均好共享的适居服务、绿色优质的乐居环境。后疫情时代,为重建城市生活推动经济复苏,从人的日常生活行动需求出发,将完整社区概念具体化的“生活圈”行动在世界各地引发关注,法国巴黎“15 分钟生活圈倡议”,墨尔本“20 分钟城市计划”,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居住者平等享有前往工作场所、获得城市服务的机会,推广步行、骑行等环保交通方式,为住区内中小企业创造巨大发展机遇。

23、多样的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一方面形成了以“城市”为比较对象的宏观语境,“宜居”由更宽裕的人均生态绿化空间、更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更高覆盖率的公共住房供给等指标来描述,是城市维持人口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筹码;另一方面延伸出以“住区”为观察对象以“人”为支持对象的中微观视角,面对不同的城市资源状况和先天条件,让人们有机会参与创造可选择的、适宜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生活条件,维护、认同和欣赏一座城市,更是宜居的追求和体现。不难发现,宜居城市尚不存在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国外常见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往往由第三方机构出于不同的评价目的而建立,评价结果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自2007年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24、发布以来,各研究机构也在积极探索应用,涌现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国人民大学提出的宜居城市标准、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等,“中国人居环境奖”也常被作为宜居性评价标准,相较而言多数评价维度和内容趋近性明显。二、深圳宜居城市建设历程1996 年,深圳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曾设专章提出要“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明确了规划期内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幅以及重要住宅发展区域,奠定了深圳住房建设“以人为核心”努力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基调。2005 年,宜居城市完整概念首次出现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25、、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目标之一。2010 年以来,深圳历经三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宜居评价指标体系为工具统筹指导,以城市、城区、社区、住房整体居住空间系统为对象综合协调,以各领域相关行动计划为抓手灵活推进的宜居城市建设工作机制。1.概念普及:争优创建宜居城市2009 年初,国务院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相关要求,广东省在 2010 年前后出台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宜居社区考核指导指标(2010 2012)、宜居环境范例奖申报和评审办法 系列文件,2010 年起每两年对 21 个地级以上

26、市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排名,迅速在全省形成以“指标考评”和“范例奖申报”为抓手的宜居城市建设浪潮。这一时期,“宜居城市”被定义为“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居住条件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1。为有效统筹指导,广东省形成了包括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舒适、文化特色以及公共安全 7 个维度 25 项具体指标的宜居城市建设评估基本指标体系。2010 年,深圳市人居环境工作纲要印发,奠定了深圳宜居发展的理论基础。纲要首先明确人居环境从局部到整体的四个空间层级:住所、社区、城市、区域,其中“住所是细胞,社区是组织,城市是机体

27、,区域是系统”,同时,将建设宜居城市工作任务分解为五部分重点内容:一是创建宜居城市。制定实施工作方案,开展宜居评估,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宜居城市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宜居城区、宜居街道考核。二是打造宜居社区。促进居住区居住功能完善,提高户内环境质量,增加社区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提高物业管理质量,并创建宜居示范项目。三是建设绿道网体系。结合绿地系统、绿色出行、体育休闲、生态文化等,推进深圳绿道网建设。四是加强住房保障。完善具有深圳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人群范围,加大政策性住房土地供应,提高建设效率,建立健全公积金制度。五是推进住宅产业化。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技术规范引导和示范建设,开

28、展住宅标准化、系列化设计,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构建部品生产基地建设。2010-2012 年,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2012-2013)、宜居社区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相继印发。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人居环境委)组织发起宜居城市建设评估工作,编制深圳市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该体系由反映城市综合发展状况的客观指标和反映市民满意度的主观指标两部分构成,前者涉及住房保障、宜居社区、环境治理、公园绿地、公共服务、道路交通、文体设施、节能节地、社会保障和治安稳定十个方面,后者包括市民对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公共安全以及综合状况的满意度。基于指标体系开展年度评估工

29、作,形成全市以及各区宜居指数,并公开发布年度报告。2.聚焦居住:扎实建设宜居社区2015 年,城市宜居性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得到高度重视,提高城市宜居性要把握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的内在联系,会议提出了“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明确了合理布局提升城市微循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实施生态修复、控制开发强度、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等具体要求,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2016 年,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将“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和“健全住房供应体系”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设专章提出,宜居城市要

30、求关注绿色生态、数据应用、创新创业、文化包容、紧凑融合等方面,加快城市转型,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旧住宅区、危房等存量低质住区改造,同时创新治理方式,科学设计有机更新,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安全标准和工程质量。广东省 2015 年印发宜居社区建设评价标准,将宜居社区定义为“在空间、环境、安全、文化、服务和管理六个方面,满足人居住和生活需求的社区”,以星级评价的方式对社区宜居性实施量化考核。在此基础上,深圳市编制发布宜居社区建设规划(2016-2020 年),针对城中村等老旧社区设施缺乏建设滞后、原特区内外发展不均衡、宜居成果巩固乏力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质量、

31、健全安全体系、丰富文体生活、提升服务水平、创新管理机制、加快五星社区创建、打造特色街区社区八个方面工作建议。同一时期,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导则、深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 年)、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等文件相继印发。3.高质量转型:新型城市精细化宜居建设为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新要求,遵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居住生活环境宜居适度”原则,新版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于 2018 年底发布实施,以“生活圈”取代原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分级模式,根据市民出行能力、设施需求频率和服务半径、服务水平差异,由“15 分钟、10 分钟、5 分钟三个生活圈和一个居

32、住街坊”构成公共服务配置基本单元,并依次对接街道办事处(15 分钟)、社区(5-10分钟)、居委会(5 分钟)城市基层管理平台。这一转变让“以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为出发点的“完整社区”概念2得以落地。2019 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2020 年,住建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强调居住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应优先考虑老年人和儿童的生活范围和步行能力,完善邻里关系网络,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要求以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

33、完整居住社区为目标,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近年来,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建设标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等技术文件陆续发布,深圳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绿色社区创建等工作积极探索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不断提升社区宜居性。2021年 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印发,提出从科学配置公共资源、提升公共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水平、推进城市更新提高存量空间品质、建立新型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四个方面,以人性化便捷化为导向建设宜居城市。同时,相比提升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就业支撑能力的创新城市、打造数字赋能全域感知的智慧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

34、绿色城市、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市民精神生活的人文城市、具备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和恢复能力的韧性城市,宜居城市旨在顺应人对舒适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的需求,其工作边界和重点得到了清晰界定。三、深圳宜居城市建设形势和重点问题2019年以来,深圳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全速迈入实现“住有宜居”、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一流的宜居城市”的新阶段。关注差距,不让一人一地掉队,为城市居住弱势群体提供优质均衡、全覆盖可持续的公共住房及居住服务,切实提升城中村、老旧小区居住品质,是筑牢底线实现“住有宜居”的前提。注重城市宜居发展整体效能,协调各级居住空间中的人群需求,让人人平等享有安全绿色完整居住生活圈,突

35、破资源约束瓶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宜居宜业双向促进,是建成“一流宜居城市”的关键。结合上文分析,提出深圳宜居城市建设评估应首先重视以下两个方面:1.优化宜居城市评价方法,加强对市民群体多样多变居住需求和体验的关注2010 年以来深圳形成了包括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等七类近五十项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但大多指标侧重于描述城市整体建设情况,与市民宜居体验的相关程度未得到足够重视。例如,反映公共安全程度的四项指标,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药品评价筹建合格率、重点食品检测合格率、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若以城市为着眼点,四项指标值的改进能体现城市安全程度的提高,然而以人的体验为着眼点,居住

36、生活安全感则未必与四项指标直接相关。加之以往宜居城市建设评估工作多停留于城市、社区等单一层面,未能触及从个体到群体,从住房到城市的人与居住生活空间的内在结构,难以回应实际多样化的人群需求和住区特征。为探索实施更加精细化的城市宜居度评价,2021 年深圳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构建了住区宜居度评价指标体系(图 1),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及市民宜居偏好调查,确立了安全稳定、健康整洁、发展潜力、完备便利、绿色舒适、自在活力六个方面和 50项具体指标。基于采集到的管理数据、地理空间数据和居民问卷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以小区为单位建立宜居度评价模型,对某区内 800 多个小区进行了宜居度评价测

37、试。结果显示,综合评定为宜居度较高的小区在六个具体方面中可能存在明显短板,综合评定为宜居度较低的小区在六个具体方面中可能存在明显优势。具体到人群偏好,小区的宜居度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位于环境生态保护区附近的住区,交通便利度低,发展潜力有限,健康整洁、绿色舒适度高,尽管综合评价水平较差,但普遍受到中老年群体欢迎。同时,传统的静态宜居评价方法过度强调城市发展目标,难以反映人群需求的多样性和阶段性的变化性。2015 年珠海在构建国际宜居城市指标体系时探索了宜居动态指数,基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对传统静态宜居指数进行业务分类和时空分异计算,展开城市整体、城市内各区域,以及城市内部 3

38、个空间尺度,利用人、社会、经济和城市数据集,反映民生、社会经济、居民活动的空间差异性和时间变化性;以 500m500m 网格为基本空间单元落实量化指标,满足不同级别行政单元的统计,反映不同区域、领域建设情况,灵活服务于城市居民和建设管理部门;接入实时数据来实现按月或季度宜居评价。2.重视城中村高密度住区宜居水平评价和提升提升城中村居住环境品质是深圳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关键。据统计,深圳城中村住房占全市住房总量超过50%,承载超 1000 万居住人口,全市城中村居住人口平均密度为 8.4 万人/平方公里,最高的福田区达 20万人/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高密度城市住区,并长期提供大量低成本居住空间。近年

39、来,经过综合整治的城中村居住环境改善明显,但与现代化城市社区建设标准相比,环境品质差距依旧存在,社会治理难融入城市整体发展进程。以不大规模拆建为原则开展城中村微改造,因地制宜提高城中村宜居水平,需要我们在解决高密度带来的消防安全隐患、公共空间匮乏等问题同时,发挥其高便捷度、空间利用高复合度的优势。激活高密度的高容量特质,延续发挥城中村空间的功能容纳度、需求兼容度、社区融合度和群体认同度。例如,万科集团主导的南头古城改造项目中,不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还顺应原有高密度住区肌理,扩增和升级公共空间,提升原有南城门公园、书院广场,新增竹园、砥园、叠园等现代庭园景观绿化,小成本微调整,将部分场地规整翻新

40、后增设公共基础设施,通过拆除危房,局部调整的方式活化未被有效利用边角空间,让小而美的口袋公园系统覆盖城中村住区(图 2);愿景集团主导的元芬村青年社区改造项目,与每户原村民洽谈,成熟一栋签约改造一栋,逐步将具备条件的楼栋纳入改造范围,赋予建筑外观体现青年活力的立面色彩,道路彩虹彩绘,建设 5 个特色主题广场分布村中,利用高密度空间灵活配备健身房、烘干室、自习室、共享厨房、共享咖啡厅、社区食堂等 9类青年共享空间,修整翻新了村内零散闲置用地,变为老人的棋牌区、孩子的游戏区、学生的运动区和青年人的社交生活区(图 3)。对于既有高密度住区更新后的宜居水平,有必要结合住区形态特征、所处城区整体发展需要

41、和对应的特定人群需求进行专项评价,同时,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僵化模式,重视高密度住区宜居更新的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所采用的评价理论、方法及具体指标,都值得进一步探索创新。四、深圳宜居城市建设评价工作建议本文对“一流宜居城市”的理解为:城市作为复杂有机体,宜居是对城市生活居住环境的总体要求,以人的基本生活单元展开,宜居是承载家庭生活的住房、促进邻里社交的住区、支撑群体发展的城市区域综合协调的结果,也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一流的宜居,不仅仅体现在国际城市间发展水平的比较,更表现为最大限度调动城市自身资源,充分灵活满足市民现阶段居住生活需求,同时促进城市生产和生态平衡发展

42、。真实的宜居水平应与人在城市居住生活中的五种感受相关:一是健康生活的舒适感。居住空间适宜,生态环境良好,公共空间整洁,能源资源合理循环,人人享有品质生活。二是服务环绕的便利感。社区服务步行可达,市政服务均衡完备,教育、医疗、商业服务充沛灵活,交通服务高效快捷,人人链接均好资源。三是稳定可靠的安全感。房屋安全有保障、应急有章法,邻里有支持,安防有智慧。四是参与共享的认同感。社区发展齐参与,绿色生活齐推广,物业营管齐助力,人目目标标层层准准则则层层序序号号指指标标层层1社社区区一一年年内内重重大大刑刑事事案案件件发发生生次次数数2社社区区专专职职治治安安防防范范人人员员配配备备比比3社社区区内内视

43、视频频监监控控系系统统覆覆盖盖小小区区占占比比C C2 2房房屋屋安安全全4小小区区在在使使用用危危房房数数量量5社社区区一一年年内内消消防防疏疏散散逃逃生生演演练练次次数数6小小区区距距最最近近的的消消防防站站距距离离7小小区区距距最最近近的的社社区区应应急急避避难难场场所所距距离离8小小区区防防灾灾应应急急宣宣传传力力度度满满意意度度9小小区区噪噪声声环环境境质质量量满满意意度度10小小区区周周边边水水体体、空空气气等等自自然然条条件件满满意意度度11小小区区距距最最近近的的嫌嫌恶恶设设施施距距离离12社社区区二二类类公公厕厕数数量量13小小区区垃垃圾圾分分类类参参与与度度14小小区区环环

44、境境整整洁洁(车车辆辆停停放放等等、街街道道立立杆杆、空空中中线线路路等等)满满意意度度15小小区区距距社社区区服服务务中中心心距距离离16百百人人社社区区综综合合服服务务设设施施建建筑筑面面积积17社社区区信信息息化化建建设设满满意意度度18小小区区居居民民租租金金收收入入比比19小小区区周周边边在在规规划划建建设设的的重重大大项项目目情情况况20社社区区就就业业服服务务中中心心设设置置情情况况21通通勤勤时时长长22小小区区距距最最近近的的托托儿儿所所/幼幼儿儿园园距距离离23小小区区距距最最近近的的小小学学距距离离24小小区区距距最最近近的的初初中中距距离离25小小区区距距最最近近的的高

45、高中中/职职业业技技术术学学校校距距离离C C1 10 0医医疗疗设设施施26小小区区距距最最近近的的社社区区卫卫生生服服务务中中心心/卫卫生生服服务务站站距距离离27社社区区养养老老院院可可提提供供床床位位数数28小小区区距距最最近近的的老老人人日日间间照照料料中中心心距距离离29小小区区距距最最近近的的周周边边生生活活超超市市、便便利利店店、菜菜市市场场、药药房房距距离离30小小区区距距最最近近的的大大型型商商业业中中心心距距离离需需求求31小小区区距距最最近近的的轨轨道道交交通通站站点点距距离离32小小区区周周边边交交通通便便捷捷性性满满意意度度33小小区区物物业业服服务务(宠宠物物管管

46、理理、高高空空抛抛物物现现象象等等)满满意意度度34小小区区周周边边停停车车服服务务(停停车车场场、停停车车区区)满满意意度度35小小区区景景观观(绿绿化化、雕雕塑塑小小品品、艺艺术术装装饰饰等等)满满意意度度36小小区区距距最最近近的的社社区区公公园园距距离离37社社区区人人均均公公共共绿绿地地面面积积38小小区区距距最最近近的的综综合合体体育育运运动动设设施施(健健身身馆馆、游游泳泳池池、球球场场等等)距距离离39小小区区周周边边儿儿童童游游乐乐场场地地及及设设施施满满意意度度/社社区区儿儿童童游游戏戏场场地地面面积积40社社区区绿绿道道密密度度/情情况况41社社区区内内低低碳碳能能源源设

47、设施施(充充电电桩桩、换换电电站站、分分布布式式能能源源站站等等)覆覆盖盖小小区区占占比比42社社区区保保障障性性住住房房住住户户占占比比43社社区区无无障障碍碍(综综合合/人人行行道道/.)指指标标达达标标率率44社社区区人人均均文文化化设设施施面面积积45小小区区距距社社区区文文化化活活动动中中心心距距离离46社社区区历历史史文文化化特特色色满满意意度度47社社区区志志愿愿者者数数量量48一一年年内内开开展展社社区区活活动动次次数数49参参与与社社区区活活动动(邻邻里里交交往往)、社社区区管管理理意意愿愿50一一年年内内社社区区居居民民议议事事会会召召开开频频率率C C1 13 3交交通通

48、设设施施C C1 14 4服服务务品品质质C C1 15 5休休闲闲运运动动C C1 16 6低低碳碳生生活活“宜宜居居深深圳圳”住住区区宜宜居居度度评评价价指指标标B B1 1安安全全稳稳定定(2 25 5.6 6%)B B2 2健健康康整整洁洁(1 18 8.6 6%)B B3 3发发展展潜潜力力(8 8.0 0%)B B4 4完完备备便便利利(2 20 0.8 8%)C C7 7区区位位价价值值C C8 8就就业业机机会会C C9 9教教育育设设施施C C1 11 1养养老老设设施施C C1 12 2商商业业设设施施C C1 1社社区区治治安安C C3 3防防灾灾应应急急C C4 4环环

49、境境质质量量C C5 5卫卫生生整整洁洁C C6 6社社区区发发展展C C1 17 7包包容容和和谐谐C C1 18 8文文化化氛氛围围C C1 19 9共共建建共共享享B B5 5绿绿色色舒舒适适(1 16 6.0 0%)B B6 6自自在在活活力力(1 11 1.0 0%)图 1.深圳住区宜居度评价指标体系(图片来源:深圳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分析报告)NO.212 世界建筑导报 4746 WORLD ARCHITECTURE REVIEW 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手治理污染,探索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宜居发展之路,注重保护特色历史文化建筑,优先

50、建设公共设施,严格公示和听证会制度保障居民参与和决策权,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时关注多民族、多人群生活习惯和文化。宜居可以说是统领维也纳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2014 年发布的维也纳智慧城市战略框架(2014-2050 年)并非以新技术设备为导向,而是提出“通过所有领域的社会和技术创新,为每个人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这一愿景,围绕生活质量、创新和资源三个角度,探索以技术手段促进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好的结合,打开了宜居城市建设新视角。新加坡,公共资源分配均衡性优势突出,自治后首先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由建屋发展局(HDB)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产权封闭运营,最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