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接球读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学有感 暑假当中,我利用闲暇时间认真学习了李炳亭的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使我受益匪浅。 伴随高效课堂的高歌猛进,关于它的争议也一直如影随形。可惜诸多的批评者未解其教育内涵,仅仅只是从字面上揣度和理解,便对其做标签式解读,偏狭地将其归为“教学方法升级”、“应试利器”。这部书或许正是对这种误读的回应和解答:高效课堂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概念,而是一个教育学概念,是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系统。它的理念支撑正是新课改理念,它的教育指向是从课堂“切入”的,切入课堂正是揪住了教学关系中的“学中心”建设,再用“学中心”撬动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又带动教育教学观念和思想的变
2、革。 我非常喜欢李炳亭说的一句话:“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这话折射出一个教育人的良知和信仰。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有目共睹,改革是大势所趋。但课改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升级,正如书中所言:“课改不仅仅是改课,也不仅仅是重写教学关系,而且是在书写全新的人本教育学。我一直认为,支撑新教育学的其实就是四个基本概念,即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而基础概念是新教师新教师族群的多寡决定了教育最终的成败。”立足这个角度,这部书的价值便不仅仅在于系统阐释和解读在高效课堂的研究与探讨中,我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高效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
3、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然而,高效课堂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精心提炼,在于从学生角度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让学生能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提升,该讲的时侯讲,不该讲的一句也不讲。理论都清楚,可实际课堂中有时却往往事与愿违,如:课上我们也主张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可同学围成小组,有些同学还没弄清问题怎样就开始你说我说,老师这时也无力对每个小组作有针对性的指导,课堂上自然有些失控,使得“合作”教
4、学在课堂上仅仅是让学生讨论讨论走走形式过场而已。“自主”变成了放羊式的学习,全然没有了教师的指导有些问题是否有必要讨论?期望在课堂上看到的真正的心灵的碰撞,思维的交织,创新思辩的火花却很少甚至没有,一节课学生自主下来,收获显然不大。这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缺乏的又是什么呢? 用心“倾听”,灵活“接球”。 有人说,教育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倾听,有时可能就是一种理解。倾听,还是一种等待,给学生机会,不随便打断,也不轻易做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世界,我们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佐藤学认为,“在课堂上
5、以谨慎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无声的语言,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可我们每堂课总是为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急于引导着学生朝教学目标迈进,所以,往往导致我们老师在听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注意倾听,而脑子里却想着自己教案的设计“下一步该怎么办”,怎样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希望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若有偏差,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而对于学生的回答更多的好像也是追求那种热闹的、积极发言的活跃的课堂,有时甚至怕学生不发言,使自己的课堂冷了场,失去了课堂的活跃。所以忽视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用心倾听。现在想来那些发言的学生有多少是认真倾
6、听又认真思考了的?别人发言时到底有多少学生是在认真地倾听?我们自己又认真倾听了几个学生的发言呢?因此,要想达到课堂的高效,我们教师的倾听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听学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时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满、困惑、焦虑。 书中讲到“倾听学生的发言的,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在和学生玩棒球投救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的学生即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是呀,平时我们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法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的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作为老师,必须在与孩子的学习中,走进孩子的心灵,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倾听孩子的声音。然而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一点。今后吸取教训,每节课前问问自己:今天,我准备好了吗,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接好每个学生抛来的球吗? 只有“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 才能接好学生的每一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