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该让学生怎样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当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时,不妨也思考一下我们平常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怎样高效。下面就让我们从以下的几个教学片断说起。 教学片断一: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烟台的海导 而 无 效(同学们读课文烟台的海描写冬天海的段落。)师:烟台冬天的海的特点是什么?生1:凝重。师:同学们试着选择能体现凝重特点的语句读一读。生2: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生读)师:你读的很流利,“千万头暴怒”、
2、“雷鸣般的轰响”、 “数丈高”“ 十几米远”可以重读一些,谁再读这句话。生3:按要求将“千万头暴怒”、 “雷鸣般的轰响”、 “数丈高”“ 十几米远”重读。师:读的真好!谁再读读看。生4:也按要求将“千万头暴怒”、 “雷鸣般的轰响”、 “数丈高”“ 十几米远”重读。师:让我们齐读这句话,注意将关键词读好。生:齐读。【反思】片段一中教师注意到了要通过朗读去体会烟台海的凝重,但他指导学生的朗读,只是直接告诉学生哪个字要读得重,哪个字要读得轻,朗读指导陷入唯技巧的形式主义误区。朗读好的前提是理解和感受,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而只是在技巧上下功夫,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没有帮助的。技巧应该服从于情感与内容
3、。如果只是一味地给学生讲什么地方重读,什么地方轻读,那么不但脱离了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学生实际的朗读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实际上,达到一定水平的朗读是看不出技巧的,是自然而不露痕迹的。情到深处无技巧。当然,我们不是反对教给学生基本的朗读技巧,关键是如何教,如何把技巧与文本内容及情感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如何把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朗读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我们不妨在学生读到“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时,让学生想象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听到怎样的声音,这时的你,又感受到什么
4、。让学生结合这句话谈一谈,然后再读。让学生体会读时,片段一中教师固定死什么地方重读,显然过于机械了。我们也可任由学生发挥。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不同学生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因此,每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程度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在对烟台冬天的海的朗读也可多元化处理。比如读到“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一句。可以重读,体会海浪的气势;可以拉长读,体会海浪的持续;可以急促读,体会海浪的速度。 教学片断二:人教版第一册自己去吧读 而 无 思师:课文内容熟悉了,我们也来当一回老鹰和小鹰
5、,好吗?生:齐说好。生1、生2:读老鹰、小鹰的话语。师:读的很好,让我们也挥动臂膀,演一演老鹰和小鹰。生3、生4:加上一些简单动作,读老鹰、小鹰的话语。(教师很认真地在旁边示范指导。)师:表演的真好,谁来表演的得更好?生5、生6:积极、开心地表演。(表演结束,其他同学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高涨。)【反思】片段二中,这位教师让学生扮演“小鹰学飞”,一共飞了三次。反复朗读“小鹰”的话和“鹰妈妈”的话。教师只是在旁做一些简单鼓动:“很好!”“谁来读得更好?”如此飞飞、停停、读读,学生注意力的确很集中,但关注的已不再是文本,更谈不上阅读的思考和理解,小鹰学飞的艰难和进取,被一次次的表演读淹没了,说说笑笑,
6、看似很融洽,却脱离了教学目标,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初衷。笔者认为教者意图是为学生创设情境,希望学生在活动(学飞、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声有色的读好、读“活”,从而达到“与文本对面”的目标。我们不妨在让学生朗读小鹰与老鹰的对面时,让学生对比小鹰三次话语中语气程度的不同,体会小鹰的进取,让学生抓住小鹰三次飞行动作、神情的变化,体会学飞的艰难。类似以上的教学片断在平常的阅读课堂上还是可以看到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朗读教学的偏颇,出现了阅读教学指导无效、读而无思。阅读教学是不能单纯技巧朗读,阅读教学也不能离开思维。对文本的学习需要思维,思维的呈现需要朗读,朗读、思维、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成了有机的整体。所
7、以,纯粹的朗读指导、没有思维的文本阅读就会造成阅读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教学片段三: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翠鸟巧妙引导、深入思考师:哪位同学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生: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生读) 师: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生: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生读) 师: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 师:谁来读一读老渔翁说的话? 生读: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
8、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这它很不容易呀!(生读) 师: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范读) 生:您这个老渔翁有九十多岁了。 师:同学们都当一回九十岁的老渔翁。 【反思】教学片断三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热情、激趣、导读、导悟,真正做到了巧妙引导,让学生有所启发,有所思考。不一味单纯追求朗读的技巧,深入思考的阅读,才能读出语文味,才能在课堂上精彩生成。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朗读翠鸟一课的阅读教学,会给我们一些启发。通过以上的三个教学片断,只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指导的点滴思考。我想,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永恒的话题,处理好朗读训练,一定会在追求有效课堂,优化阅读教学上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