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367876 上传时间:2024-12-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 一、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二、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二、文学知识回顾 《六国论》的作者是 ,字 ,号 ,是 之一,他的儿子________、 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 ”。 三、课文注音 赂秦( ) 思厥( ) 暴霜露( ) 暴秦( ) 草芥( ) 洎( ) 邯郸( ) 殆尽( ) 易量( ) 苟( ) 第二课时·研读一、二段 一、研读第一、二段 1、重点词语 非兵不利 弊在赂秦 盖失强援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古今异义 非兵不利 古: 今:有害;没有好处。 3、词类活用 不能独完 4、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 5、问题探究 A.第一段中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B.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二、研读第三段 1、重要词语 小则获邑 与战胜而得者 固不在战矣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举以予人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此言得之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2、古今异义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 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 思厥先祖父 古: 今:父亲的父亲 3、词类活用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句式 举以予人 ( ) 5、翻译句子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 6、问题探究 A.本段是对第一、二段中的哪句话进行论述的? B.作者用“秦以攻取之外所得”和“战胜所得”相比较,“诸侯赂秦所亡之地”与“战败而亡之地”相比较,两相对照,得出了什么结论? C.诸侯贿赂秦国的目的是什么,而结果又如何? D.作者说“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知诸侯贿赂秦国得到的最终结果将只有两个字,即: 。 第二课时·研读四段 一、研读第四段 1、重要词语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始速祸焉 始有远略 至丹以荆卿为计,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洎牧以谗诛 诚不得已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或未易量 2、古今异义、 可谓智力孤危 古: 今: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刺客不行 古: 今:不可以;没用,不会有用或有效。 后秦击赵者再 古: 今:表示又一次。 3、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 李牧连却之 4、句式 斯用兵之效也 ( ) 赵尝五战于秦( ) 洎牧以谗诛( ) 5、翻译句子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 6、问题探究 A.本段是对第一、二段中的哪句话进行论述的? B.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齐、燕、赵三国灭亡的直接原因。 二、研读第五、六段 1、重要词语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以趋于亡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2、古今异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 今:用作讲述的事情,凡有情节、有头有尾的皆称故事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3、词类活用 礼天下之奇才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并力西向 4、特殊句式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 其势弱于秦 ( ) 5、翻译句子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 6、问题探究 A.第五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 B.第六段哪句话表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