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备学生
吴婧
兴致勃勃地备课—如何情境引入、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让学生探究参与、如何设计教学亮点、查阅了该知识点的《标准》要求、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同行的教案课件……终于设计出自己满意的一节课教案;然后兴致勃勃去上课,学生却不怎么配合:复习回顾答不上、情境不会思考、还有个别开小差讲小话……就像一盘冷水从头浇到脚,心就凉了,最后扫兴而归!这是一线教师经常有的体会。如何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认知出发,备好一堂课,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碰到学生反应不过来或是教学环节走不懂的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
在教学五年级《刺猬》这篇课文的时候,备课的时候我就很苦恼: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认知水平有限,如何让他们在情感目标上体会到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那份真情,感受人对动物的人文关怀,启发学生善待身边的动物。单凭文中点点滴滴的文字,以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不可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煞费苦心的带刺猬回家照顾,又讲刺猬的温馨的生活画面以如此细腻的文字展现出来。他们只看到了一只调皮的小刺猬,和一个喜欢和刺猬玩的大人的故事。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我不能按原先设想的在教学导入的时候用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感受当下社会,无数动物正在遭受被虐杀的真实场景。在进教室的前几分钟我还在苦恼,第一课时的整体感知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第二课时对课文重难点和情感目标的实现该怎么切入,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一永恒主题呢。就那么一瞬间,脑袋里闪过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帖子。教学导入的时候,我就给孩子们讲了这个故事:一只在华师被弃小狗,一年多来一直在被主人从汽车上遗弃的地方苦苦的等候它的主人来接它……从孩子们的眼睛的泛出的泪光里,我知道这个环节成功了。在后面孩子们在体会主人公对刺猬的悉心照料从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份真情就容易多了,也不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语言文字中,同时对生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作为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内容前,还必须切实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在教五年级课文《童年的小花狗》的时候,朗读环节一个孩子将“哪”念成了“那”。该生平时成绩中下,但是这个字念错是我在备课时始料未及的,我想她的成绩不至于这个字都不会。当时她一再念错,我心里多少还有点生气。但是想到霍姆林斯基的教导,于是压住心中的火,拿出耐心随机提了一个问题,把这个教学上的小问题抛给学生:“哪”和“那”有什么不一样的意思吗?一个学生马上说:“哪是不确定,而那是肯定的。”多有智慧的答案,我都没有想到这样的回答,这不正说明这孩子看书看懂了,她用自己的理解来诠释了两个字的不同。我随后相机举例启发学生,再次指名读错的孩子念句子,这次她读好了。这不正体现了周一贯老先生的学导课堂的理论,好的孩子也可以是课堂的导学者,示范者。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语文。
总之,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在以后的备课中我将更加注重备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仔细专研教材,是自己的课堂更加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