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城市性的市政学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5205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城市性的市政学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于城市性的市政学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第 期总第 期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部分无意于对学科名称进行区分遵循国家学科设置我们在行文中使用公共管理学一词其他的表述方式则是尊重不同学者的观点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跨域协同治理机制研究”()作者简介:王佃利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文婷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基于城市性的市政学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王佃利王文婷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摘要: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巨大变化深刻影响到城市管理理论的演变 回顾市政研究的百年历程市政研究随着城市实践和发展不断演进相关议题日益多元多

2、种研究范式并存 在繁荣的研究盛况下不难发现市政研究领域呈现名称多样繁杂、学科边界模糊化的取向市政学学科构建正在进入一种迷思 城市性作为城市发展的本质属性为重新思考市政学学科体系提供了核心认知 基于城市性的市政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需要以城市性为生发点重新思考城市管理的核心议题、治理困境和适应性方案等基本问题在学科范式、研究方法和本土化等方面不断完善与突破 最终以城市性将相关理论以及从理论中产生的现实问题串联起来形成有根基、有拓展的市政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关键词:市政学自主知识体系城市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市政学作为研究城市运行和发展的一门学科已经有百年的历程 回顾市政研究的发

3、展历程城市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治理需求的增长推动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的进步与繁荣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梳理回顾市政研究的发展之时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和思考:市政学百年变迁呈现怎样的发展脉络?当下的市政研究正面临着哪些瓶颈和难题?又何以构建市政学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以及在此之下市政学研究未来将走向何方?这也正是本文在百年历史节点之下试图寻求突破的问题 本研究基于对市政研究百年历程的梳理和总结反思市政研究中的困惑与迷思并以城市性为出发点尝试回答如何以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为遵循构建市政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展望市政研究的未来图景 一、问题的提出:从公共管理学学科发展谈起 自 世纪 年代行政学得以

4、恢复与重建以来关于这门学科的学科定位、研究范式、大问题、方法论、科学化与本土化的讨论未曾停歇 在学科恢复之初行政学学科建设呈现由学科教育推动学科研究继而推动学科恢复和发展的基本特征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管理学门类中增设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后公共管理研究者们积极组建教学研究队伍编撰各类教材、培养学科人才、从事理论研究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创建了一套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的公共行政学教育体系在各个领域也开展了诸多属于这个学科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研究侧重引进西方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并通过模仿、照搬、类比等方式促进学科知识增长 也有部分学者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辨析、对相近领域间区别与关系的阐述、对学科大问题的思考来探讨学

5、科定位问题随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 年前后一些学者开始表达对于当时研究状况的忧虑和批判审视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在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缺乏对于真实世界的了解和对实践的指导重在关注西方的理论与实践而忽视对于本土问题的关怀和本土理论构建 科学研究的非学术化、研究方法的非科学化、研究问题的虚伪化、研究质量的低水平化充斥在学科发展之中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正遭遇深刻的“身份危机”难以进入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之中 就此一批学者致力于学科科学化的问题从公共管理研究的大问题、公共性、研究方法等不同角度出发讨论如何推进公共管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如何提升学科研究范式的规政治学研究 范性第二波大规模的讨论集中在改

6、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学科发展之际其核心在于学科本土化的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中国公共管理研究正陷入长期移植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旋涡 学者们习惯于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与问题以中国实践检验和修正西方理论而西方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复杂且异质的社会情境中面临着水土不服的窘境 如何在遵循公共管理以及社会科学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作出对理论和实践都有贡献的本土化研究是学科一直在反思的课题 基于科学研究方法所生产的知识的普遍性与中国本土实践提炼的理论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始终困扰着中国公共管理的学术共同体 事实上二者并不是处在完全的对立面其关键在于将科学逻辑和情景逻辑有机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

7、国内与国际学术界的有效互动建构面向中国的公共管理学 年 月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年 月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一门致力于解决公共问题和追求公共事务善治的社会科学学科公共管理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已成为学界理论研究的自觉与追求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子领域在市政研究和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中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实践与理论之间的互

8、动对接断裂城市管理难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另一方面市政研究议题分散且碎片在缺乏核心认同的情况下有关城市问题的分析观点繁杂凌乱甚至相互冲突使得市政学更像是统一旗帜下的“松散联盟”基于此我们以市政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为切入在市政学研究的传承与发展变化中探究市政学学科建设的迷思与出路试图为构建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一些思考 年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这既为新时代城市管理实践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市政研究和学科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当下的市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以城市性为生发

9、点作为学科最核心的概念将相关的理论以及从理论中产生的现实问题串联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形成有根基、有拓展的知识体系 二、百年回溯:中国市政学研究的传承与发展 城市的荣光与梦想总是在一次次转型中绽放自 世纪初一批海外归国学者将市政理论引进中国市政研究已逾百年 回顾百年发展历程在城市快速发展和理论持续更新的背景下市政学的研究范式也随之演进 城市的理想和对城市的美好希冀在“城市”本身这座空间中不断探寻出路(一)城市之光:市政运动与早期市政学研究 世纪初现代城市发展样态和模式在中国社会呈现成为现代化的象征 全国各地市制改革蓬勃兴起市政运动轰轰烈烈市政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开始兴起并呈现勃发的态势 年 月

10、由孙科主持制定的广州市暂行条例开始实施广州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市在朱启钤的主导下 年 月北洋政府公布了市自治制这是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关于市建制设置的正式文件 之后又陆续颁布青岛市施行市自治制令(年 月)、淞沪市自治制(年 月)等现代市政体系和市政制度初步建立 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在董修甲的推行下开始开展测量、规划城市功能、兴修市政工程济南开设商埠后围绕道路交通、供水供热等方面推进城市公共事业建设天津、南京、杭州、汕头、成都等地也陆续大力筹办市政开启了由“城”向“市”的现代化转型与实践同步董修甲、陆丹林、张锐、张慰慈等早期市政学家开启了我国市政学理论研究的浪潮陆续创办多本关于市政研究的

11、学术期刊和出版多部专著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市政学相关课程阐述和传播关于城市生活空间设计、城乡经济复兴、城市政治、现代城市文明营造等方面的主张市政研究蓬勃发展 一方面陆续归国的海外留学生注重“西学东渐”引入国外市政理论与实践介绍国外市政体制、管理制度和政策文件 年第 期总第 期 等以此思考中国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体制选择、管理规划、功能结构和管理方式构想市政蓝图另一方面面对市政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混乱与无序亦政亦学的研究者们深刻反思城市中出现的各种城市病从健全城市政府组织结构、加强城市公共事务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发寻求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良方”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对于

12、市政原理和市政实务的双向关注促进了中国市政学的兴起市政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科体系建设也取得长足发展(二)城市之光的“伤逝”:战时市政研究之殇与市政学学科体系的断裂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经历二十余年黄金发展的市政运动正似昙花一现城市建设与发展停滞不前市政研究也面临中断的困境 此时第一代市政学人以市政评论为阵地坚持探讨城市防空设施的修建与加固、缓解难民生活的民生政策等与战时相关的问题 北京大学西迁重庆组建西南联大后仍然坚持开设市政相关的必修课程如张佛泉的“市政府及市行政”等钱端升、龚祥瑞等人也一直致力于行政与市政方面的研究 市政研究在烽火硝烟中得以维系在种种困厄中得以坚持与发展 年 月党的七届

13、二中全会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 夏书章先生在采访中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进行了短暂的课程改革市政学继续保留 学生们对市政学非常感兴趣以叶剑英为首的广州市政府还成立了城市计划委员会我被聘请为委员这就说明政府非常重视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积极进行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城市旧貌换新颜市政学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变化市政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伪科学”在 年高校院系调整和课程改革时遭到撤除随后经历 多年的学科发展空白 市政学的撤除带来了明显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

14、市政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未及时得到总结经历的失误和教训也没有得到理论上的反思和分析 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市政机关如何有效开展经济建设工作如何解决组织、管理上面临的突出问题都因缺少理论的指导而遇到实践的困境(三)从工业城市到经营城市:市政学的恢复与重建我国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和工业发展紧密相关在“一五”时期城市作为聚集各类资源、提供就业需求、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载体服务于工业体系建设的基本需要工业城市成为这一时期我国城市的重要特征 彼时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干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资源配置过程也对城市管理和服务活动进行行政控制 城市社会以超大型工业社区为纽带形成单位制的组织单元和制度架构单位承担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和

15、城市管理职能以行政化的管理替代了市场化的自我约束城市生活高度同质、整齐划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生机社会问题愈发复杂、利益诉求日益多元改变着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 城市开始“运用市场机制、市场规律来解决发展要求与发展条件之间的矛盾”将城市资源当作国有资产来经营不断优化城市资源配置经营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特征在城市管理方面却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行政力量占据主导地位城市决策过程封闭、行政资源有限、城市服务和管理效率低下加之单位共同体消解、下岗工人增加、人员流动加快“空前繁多、空前复杂的社会事务堆在了城市管理者面前”如何提高政府管理的效

16、率考验着城市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城市管理者的能力由此在城市变革的浪潮中理论指导的需要日益迫切 创建一门具有我国特色的、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市政学为我国的市政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为解决城市具体问题贡献有效方案是各方面的殷切期待 世纪 年代在诸多学者的呼吁下市政学学科重新恢复知识体系得以重建在这一时期市政学定位为行政管理学的下属学科从行政管理的视角从事市政问题研究 与早期市政学研究的关注点有所不同研究内容以城市公共事务为核心既包括市政府的机构、职能、规章制度也包括由市政府调控、指导、管理的各种业务如社会主义的公共关系等 特别是注重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究能够促进科学决策、政策有效执行、城市高效

17、运转的市政“规律”最终实现善政治学研究 治(四)新时代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追求:多元的市政研究议题面对层层传递的城市经济发展压力在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源等要素有限的情况下城市间不可避免地展开竞争以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城市成为一部“追求增长的机器”随着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急剧扩张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等“城市病”显现城市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加剧公共服务需求显著增长 城市中形成了多重的权力主体城市问题呈现明显的“跨域性”特征强调多主体互动、协调有序的“治理”一词备受关注超越政府单一主体的城市治理成为这一时期的焦点城市建设呈现新的发展情景和发展样态 在主体层次上城市治理倡导多主体、多要素的合作与

18、协同构建突破部门壁垒、层级隔离、主体封闭、空间界限的多元共治体系在治理能力提升上通过对城市相关主体的利益整合、资源聚集、运行优化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管理挑战、社会风险和服务需求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驱动城市治理的场景重构、信息转化、要素协同、价值塑造智慧城市促进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城市治理愈发有效、服务品质日益提升市政学研究议题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既有对城市生活具体问题和事项的关切也有围绕城市权力和主体展开的探讨形成了城市管理学和城市政治学两种差异化的研究范式 前者基于行政管理学的视角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权责划分和有效的动员激励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各自的治理

19、优势使其共同参与到城市生活之中并关注如何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增强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后者则围绕城市权力及其结构研究城市资源分配和利益整合的运行机制以及城市政治行动者们对话、协商、协作的互动过程阐述城市市民对城市权力结构和治理过程的反作用力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各项城市治理主题 三、市政学之惑:来自学科发展的困惑 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大量城市公共问题和治理风险既困扰着实践中的城市管理者也向相关学术研究者提出重大挑战 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学者们以经世致用之情怀探寻其产生的原因和运行规律追求城市善治和繁荣之道城市管理相关研究成果斐然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繁荣盛况下的市政研究领域更似一片“理论丛

20、林”各种理念相互竞存相关概念缺乏核心认同 站在市政学研究百年的历史节点亟待重新思考市政学知识体系的核心问题追问市政的根本特质(一)市政学迷思:学科名称的蔓生与学科边界的模糊化从早期市政研究中学者所使用的市政原理、市政学到改革开放后学科重建市政学、现代市政学、市政管理学等为学者们所提出 世纪后期受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城市议题更加突出或者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城市管理逐渐成为时尚 城市管理学被学者们广为使用还有城市行政管理学、城市治理学关于这门学科的名称层出不穷市政学研究似乎正在走向一种迷思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市政学不仅在学科名称方面发生一定变化其学科边界也逐渐变得模糊 市政学最早生发于政治学领

21、域又在城市科学和行政学的滋养下发展起来 城市科学以与城市相关的全部问题为研究对象是“集理、工、文、政、经、管等多学科门类交叉的超级学科”市政学作为城市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或入门学科包含着大量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相关的研究议题众多经济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的研究者也进入市政研究领域形成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这既推动了市政研究朝着科学性、信息化、系统化发展也在淡化和消解着市政学的学科边界对于具体实践问题的关注推动着行政学研究呈现兼具拓展性、包容性和聚合性的特征孕育催生了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服务学、危机管理学等形成一个兼收并蓄、内容繁杂的学科群 在其影响下市政学

22、关注的领域越来越包容和交叉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展研究问题日益宽泛研究内容持续泛化研究边界一再扩张 市政学研究似乎成为一个“大筐”凡是与城市有关的任何问题凡是属于城市边界内的问题都被装入其中市政学正在丧失自己的研究边界实际上这个研究领域的复杂性使人无法对其作出简单的概括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名称如何蔓 年第 期总第 期 生的名称虽然会造成学术脉络的紊乱但正好可以提供对话点促进学科的繁荣与进步 其重点是内容是学科的边界问题且寻找明确、合理、可行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实现真正的“由表及里从名到实”如何分清主次、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将是未来市政研究明确研究边界需要重点回答的问题(二)由来已久的疑惑:如何界定市政学民国

23、时期面对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一批学成归国的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发展城市以城市自治改良政治社会达成国家富强的目的董修甲提出:“市政学乃讨论城市政府与市行政之科学”市政问题主要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对外涉及城市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对内是城市政府的组织 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大学市政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包括“城市之发达、城市人口之特性、城市与国家之关系、城市组织之各种形式”总的来看早期市政学家们讨论的焦点在于城市的自治权限、城市政府的组织体制、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务的建设与管理其主线就是城市政府的职能及其运行过程 市政学也即研究城市政府行为和运行过程的一门学科改革开放后市政学在废除 年后得以重建市政研究者们

24、也在重新思考市政学的基本概念、主要议题、本质属性等核心问题呼吁建立一门有中国特色的市政学 许崇德先生认为市政学是一门“阐明人民按照自身的利益管理本市事务的规律的科学”包含崭新的研究内容和科学的学科体系市政学研究内容具有点、纲结合的特点既是一个有深度的“点”体现出特殊性而非行政学的“城市缩微版”又是总揽全局的“纲”体现出综合性不能取代对专业行政管理的研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事务和城市问题愈发分散如何能够有效地管理城市成为这一时期的重点所在 市政研究也从一般性的制度安排逐渐进入对城市具体公共性事务的管理研究之中 市政学向行政学靠拢成为公共管理的分支学科更多地吸收了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逐渐为城市管

25、理学所替代 二者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方面都有所差异 夏书章先生认为城市管理学更多的是研究如何对城市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市政学则还包括对市政府的组织、人事和运转等方面的研究 可见市政学的研究内容广于城市管理学 在杨宏山看来城市管理学起源于市政学二者的区别在于对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主体和管理方式的理解 市政学强调城市行政机关对城市公共事务具有主导权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主要依赖自上而下的科层组织体制城市管理学则将城市运行视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过程管理方式也非只有管制同时我们能看到的是近年来出版的相关著作多称以城市管理学各个高校开设的课程也以城市管理学为主学术发表更加侧重城市治理、城市管理的主题相关理论研究

26、成果非常丰富学术期刊、研究会、研讨会等也均以城市管理为主 如此我们不禁思考过去有市政学现在为什么没有了?现在的城市管理学到底是什么是可以贡献独特知识的公共管理学科吗?它的独特性到底是什么?如何建构市政学(或者城市管理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需要把握城市发展的本质规律、追寻市政学的根本特性和本质属性由此市政学才能在丛林中找回自我 四、寻求学科更基本的学理基因:城市性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充满着对于城市本质属性的思考和批判关于城市性质的观点涌现与复杂争论也一直存在于城市研究的进程中 人类用了五千年时间才形成了对城市本质和奥秘并不完备的了解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楚它那些尚未被

27、认识的潜在特性 对于城市本质属性的认知是一个长期拓展的过程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居留于城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开启对城市性质的思考几千年后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人口的增长、要素的聚集、空间的扩张以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成为理解城市性质无法跳脱的基础 芒福德在认识城市本质时指出必须从一般的人文功能和城市的特有功能两个方面加以区分:一般的人文功能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因城市的构造而将其强化与丰富城市的特有功能则“只存在于城市之中是城市的历史渊源及其独特的复合结构的产物”包含着动员、融合和扩大这种附着于城市之上的特有功能持续塑造和丰富着充满生机的城市与城市生活 基于此传统的认知难以全面涵括其内涵和奥秘

28、城市性的理念开始出现成为解读城市本质特性的钥匙和密码政治学研究 年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提出了“城市性”的概念在其看来城市性是城市所特有的组织和生活方式是在由众多异质个体组成的、在相对稳定的聚居地中出现的社会活动形式 规模庞大的人口集合体、居住区稠密的人群、社会和文化上的高度异质性共同孕育着城市性 大量异质人口的集聚最终导致了人际关系、主要社会结构和规范性共识的削弱表现出非人格化、次级关系、匿名性的特征 城市生活所特有的劳动分工和细密的职业划分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法并外显为一种新的习俗姿态和生活形态城市形成自身特有的城市心理 城市性在经济活动和业缘关系中生

29、发和提升 城市性还蕴含着更多的社会包容性在城市场景的直接心理逻辑影响下 人们更愿意允许和适应多样化的行为 人口集中也加强和促进了多元亚文化的扩散城市性表现为一种具有包容性的非传统的行为和信念 虽然难以观察和测量但城市性具有很大的能量其影响也在持续扩展之后城市性作为一种空间规划的理念被引入地理规划和建筑领域中成为城市设计、公共空间营造力求实现的目标 简雅各布斯所描写的“城市生命有机体”将城市的生活属性视为城市的核心强调以混合性的功能、足够高的人流密度、多样化的建筑、强关联的街区为前提的城市性 从这一意义上讲城市具有为满足差异化生活需求而不断进行功能聚合从而形成有机社会网络的性质 在如今的数字时代

30、城市性又被赋予和叠加了新的层次总之随着城市社会发展的变迁城市性的内涵也在变化与丰富由最初的一种相异于乡村社会的城市组织方式延伸为对城市文明习得过程及结果的表征 前者表达出城市相对于乡村所具有的共性后者体现着借由城市发展过程所形成的城市间差异与个性城市性则建立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之上 城市性实际上反映了城市空间所滋养出的新的交往形式、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城市性第一城市的空间性 在人类的社会化过程中公共空间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性形成于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场域之中个体聚集和空间扩张是理解城市发展的起点 有别于乡村封闭的社会交往状态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群在城市这个空

31、间中产生大量互动城市空间同时表现出正面性和负面性的双重属性 一方面城市人口在空间范围内不断聚集形成不同种类、不同尺度空间错落配置的格局增强了城市的多样化和空间品质各种要素在城市空间的集中促使城市空间表达出明显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空间碎片化充斥在城市之中不同阶层在财富、价值认知、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正在成为一堵“无形之墙”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破碎与断裂更加剧了城市中的社会空间隔离由此城市的空间性还包含着在空间利用和空间建构中形成的社会秩序 城市的繁荣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繁荣还体现为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 城市发展是多元主体共同推动的“空间生产”过程各个主体围绕城市空间的生产和利用构建起交互、稳定的社会关系网

32、络差异化诉求在社会交往行为中得到充分保障避免群体差异基于空间分隔而异化成为群体偏见与社会排斥第二城市的人民性 从社会特性上看城市性可以视为个体适应城市生活、学习城市文明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活动方式的集合 姚尚建认为城市经历了属人性到人民性的尺度跨越人民参与城市、管理城市和控制城市的城市发展价值追求超越了国家、技术、社团和市场在城市空间中的混合作用人民性重新诠释了城市性的基本内核 物质集中和人的聚集以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是城市性产生的基础人的参与打破了物质集中的机械性正是具有异质性的个体聚集在同一空间内赋予城市以生命和活力形成了动态、交互、复杂的城市有机体随着人和城市的共同发展人民性内化于城市性之

33、中重塑着城市生活的场景与秩序并逐渐淡化城市性的负向影响增强了引导城市正向发展的功能为城市发展与治理带来持久性动力 同时城市又在提供各种刺激和条件使个体在最大范围内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发展其生理和心理素对于 一词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翻译形式赵宝海和魏霞将其译为“都市生活”陶佳俊则译为“都市主义”在笔者看来“城市性”一词比较贴切 年第 期总第 期 质推进城市与人的良性互动第三城市的公共性 作为一个容器的城市承载着大量异质性的个体和多样化的发展诉求在多样化和异质性之上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城市发展孜孜以求的目标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城市对包容性的需求烙刻在城市自身特性之中 通过保障开放性、尊重差异性的

34、体系运作城市生活中基于个体差异产生的多元诉求都得到尊重和支持不同群体在城市发展中的获得感得以增强空间隔离和社会冲突也得以化解公共性也意味着复合性和协同性 城市中的社会交往与活动是一个复合的过程各种要素和行为叠加在同一城市空间中彼此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互关联衍生出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在这一网络中体现着城市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整合、合作与协同的状态或趋势 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城市发展状态就在于各个要素、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不断调和各自的行为和观念形成一体化和协同性的城市形态 由此社会秩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协同、包容的过程中被持续塑造个体间的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提升城市公共价值不断累积最终形成富有

35、共同体精神的城市有机体 五、重构城市性:基于城市性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 市政学同其他社会科学的城市研究一样面临专业性门槛即任何一项事务领域都有其纵向上的一门完整学科予以支撑 市政学的研究不仅仅在于培养相关事务领域的专业性人才如何回应中国城市发展中关乎城市管理效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关怀“人民性”追求下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也是当下市政学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也即将其重新上升为一门以把握城市性为基础的综合性的学问 在时代变迁中认识中国城市的特性和城市性的核心内涵回应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和要求是市政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出发点第一回应基于城市性的城市管理核心议题随着城市发展的时代变迁城市的运行状态逐渐由政

36、府主导的城市管理模式演变为多元的城市治理模式即城市公共服务中多元城市行动者为达成相互合作而进行利益整合和博弈 可见城市公共服务构成城市互动与发展的前提是城市进步的潜在动力 回到城市发展的本质属性以空间性、包容性为表征的城市性始终关注着城市生活的繁荣和城市品质提升城市的人民性更是要求以人为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 因而我们认为基于城市性的城市发展核心问题就是关注人的需求是否得以满足直接表现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状态 城市性体现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城市公共服务也应兼顾普惠性和差异化市政研究在为找寻优质、高效、公平的公共服务供给之路而持续努力第二从城市性出发重新思考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治理困境 城市性之下的城市有

37、着强烈的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需要 基于城市性的城市发展是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社会活动表现为一套复合、连贯的系统性工程包含着诸多要素、主体的互动 而在当下的城市管理实践中呈现的是一种碎片化的行动结构和场景 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相互断裂主体之间的协同与合作限于表面城市的运行发展依靠被动性解决问题而非主动式回应陷入行动间断、资源分散和效果弱化的循环之中城市治理的效能不断耗散 由此市政研究需要重新思考当下复杂时代背景下城市管理的挑战所在以现实问题为起点从更贴近现实、更还原现实的角度探究城市管理与发展的困厄第三以城市性为逻辑起点探寻中国城市管理与发展的适应性方案 人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中的聚集为

38、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独特的目标与任务即在紧凑的空间范围和不确定性中保持有活力的生活状态和稳定的城市秩序 基于城市性的城市发展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妥帖的制度安排、适恰的关系结构和包容开放的社会体系消解城市风险与紧张感激发个体的能动性 城市管理必须重拾人的尺度以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心态来回应人民需求通过空间营造与社会治理的整合与融合在营造公共空间、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吸纳各类主体的参与塑造城市空间内的公共价值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之态 寻觅中国城市管理与发展的善治之道始终是市政学研究不懈追求的目标总之城市性是理解和构建市政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发端 城市性表达出市政研

39、究对象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有助于清晰界定市政学学科的功能指向推动市政研究成为一门具有明确研究范式和独立定位政治学研究 的自主学科 市政学的研究需要追寻超越场所的城市特质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研究范式规范中重新找回城市性首先是学科范围和边界的问题 市政研究是一个分散且交叉的领域其发展得益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等诸多亲近学科也容易受到亲近学科的裹挟丧失学科自主性 为此市政学学科建设必须规范自己的研究范式聚焦本学科的核心问题即城市中人的需求满足与公共服务厘清学科自身的研究领域以及与亲近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边界发现具有科学性、现实性的学科研究问题 以此为基础实现学科研究范式、研究方法、

40、理论建构与学术创新、学科本土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长足发展其次关于学科的思维方式也即方法论的问题 市政学是一门讨论城市政府运行和城市问题的学科城市管理实践是市政学研究的核心观察点在市政研究中基于文本、数据的理论推演虽然是必要的但对现实和具体实践的感知更能反映出学科的真实问题和行动目标 以城市性为生发点的市政研究应注重以现实问题和管理经验为指向将观察感知与文本、数据的推演有机结合实现市政研究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继而突破对特定个体或者具体领域的简单现象描述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抽象以寻求学科自主知识的增进最后是学科本土化的问题 一百年前身兼救亡图存使命的中国知识分子将西方市政理论引入中国如今中国城市管理

41、与发展进程中探索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实践经验 我们在扎根中国实践、中国场景、中国故事的基础上更要增强与国际城市研究对话的能力从西方理论的“输入者”转变为中国之治经验的“输出者”在国际学术理论研究中诠释中国城市发展故事让学科发展既能回答中国之问也能回应世界之问参考文献:薛澜彭宗超张强.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管理世界():.马骏张成福何艳玲.反思中国公共行政的危机与重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陈振明.什么是公共管理(学)相关概念辨析.中国行政管理():.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政治学研究():.马骏.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反思:面对问题的勇气.中山大学学报:

42、社会科学版():.郭小聪肖生福.中国行政学学科建设:科学化和中国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马骏刘亚平.中国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薛澜张帆.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建构:反思与展望.学海():.侯志阳张翔.作为方法的“中国”:构建中国情境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公共管理学报():.罗梁波.公共管理研究的中国方式 基于社会工程的理解和行动框架.中国行政管理():.李朔严蒙克.公共管理的科学化边界与本土化道路 兼论公共管理研究文化视角的必要性.中国行政管理():.李文钊.面向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缘起、路径与展望.探索():.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

43、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网 .:/./.孙柏瑛.构建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吴金群王丹.近年来国内城市治理研究综述.城市与环境研究():.刘兆鑫.城市性、公共性与城市治理的学科边界.行政科学论坛():.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新华网 .:/./.钱端升萨师炯等著.民国政制史:下册省制与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毛泽东选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王日华.把公共管理学研究引向深入 访著名行政管理学家夏书章.中国社会

44、科学报 ().陈岩松王巍.关于城市经营的研究与思考.城市规划():.浦兴祖.特大城市城区管理体制的改革走向 兼谈“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之提法.政治学研究():.夏书章.市政学引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年第 期总第 期 .:.():.王佃利王玉龙.中国市政学研究范式:传承与演变.学习与探索():.曹海军霍伟桦.城市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报 ().彭和平侯书森编著.市政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高小平.论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拓展性与聚合性 兼谈行政管理学科定位.学海():.姜杰张新亮司南.城市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夏书章.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科

45、名称杂议.唯实():.赵可.晚清知识分子城市观念的萌动与走向.中州学刊():.董修甲.市政学纲要.上海:商务印书馆:.张慰慈.市政制度.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许崇德.重视开展市政学的研究.政治学研究():.魏晓欣.第一讲 城市行政管理与市政学.政治学研究():.杨宏山.城市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宋俊岭宋一然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美.帕克.伯吉斯.麦肯齐.城市社会学 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宋俊岭郑也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美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申明锐张京祥.

46、基于“城市性”的流动人口城市化探讨 以扬州城北拖砖人为例.城市规划():.李忠田崇雪.城市性: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盲点.中国电视():.塔娜柴彦威刘志林.单位社区杂化过程与城市性的构建.人文地理():.曾伟.现代城市的文化发展与品质提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吴晓林.城市性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天津社会科学():.姚尚建.尺度变迁与城市性的本土获得.理论探讨():.姚尚建.贫困与城市性的纠偏.学术月刊():.李烁曹现强.以包容性城市治理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行政论坛():.王佃利.城市管理转型与城市治理分析框架.中国行政管理():.黄建洪祁文博.“城市中国”的治理逻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领导科学论坛():.何艳玲周寒.全球体系下的城市治理风险:基于城市性的再反思.治理研究():.责任编辑:王华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