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家河心得体会精编十篇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习一要树立坚定信念。习近平同志以对党的崇高信仰和“为人民做实事”的执着追求,以下是文秘网小编为您精选的10篇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供您参考学习。如需原创写作请联系: (篇一)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就是习总书记对于梁家河的情怀。读梁家河这本书,不仅是要了解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生活,更是要学习梁家河蕴含的精神,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学习青年干部如何在基层淬炼自我,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在全民奔小康道路上奉献力量。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为人民做
2、实事的崇高理想信念。从北京来到梁家河,面对种种落差,年少的他就坚定了为民做实事的信念,这种信念和抱负,注定习总书记是一位不平凡的领导者。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深入群众中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深切感受群众所需所想,以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蓝图转变为现实存在作为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勤于读书的优秀习惯。爱读书,已成为形容习总书记的重要标签之一。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时间多么紧迫,读书是他每天一件雷打不动的事情,并且留下了“*里借书、*里讨书”的生动故事。习总书记读书涉猎范围非常广,从古典名著到现代经济、从国内文学到国外名著,丰厚的阅读量,让习总书记有了丰富的理论积累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3、国梦的提出、讲话引经据典,都是来自于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基石。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把每天读书当做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想、眼界,用书籍来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填补我们的阅历之空白,为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更充分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攻坚克难,抗压担责的精神。面对群众贫穷的生活,习总书记敢于担当,带领村民办合作社、建沼气、打水井,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遇到困难,习总书记从不退却,扑下身子解决一切难题,方便了村民采购、用上了沼气。作为青年干部,对群众,我们要有担当,不怕吃苦
4、、不怕失败,为群众做出实实在在的实事,带来真真切切的收益。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就是习总书记的信念,也是我们要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要锤炼党性、提升素质、坚定理想、立志成才。 (篇二) 1969年1月,一帮北京城里的年轻人背着行李,坐着牛车,顶着陕北冬季凛冽的寒风,来到XX县区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村,插队落户,经受磨炼。46年后的春天,这
5、个偏僻的小山村,忽然间成了全国关注的胜地。因为,那帮北京知青里一个叫习近平的人,如今成了党和国家的领袖,他于今年春节前夕再次回到这里,重游旧地,看望乡亲。 此后,各地各类媒体纷纷发文,阐述总书记回访从政起步之地的意义,感叹领袖当年在基层奋斗的艰辛,剖析这一典型事例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远在梁家河村以南1800多公里的江西赣州,市委作出决定,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当好村支书,打好攻坚战”,力图将梁家河精神转化为促进当地工作的动力。赣南日报还开辟了“学习梁家河,感悟人生路”的专栏,对于市委的决定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铨释。XX县区叶坪乡政府更建起了“学习梁家河”展览馆,引导参观者潜
6、心基层,投身于为赣南老区扶贫攻坚、振兴发展的宏伟实践之中。 身在*的我,出于某种特殊缘由,对于赣南的绿水青山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和关注;更由于我也有一段下乡插队当知青的经历,故而对于习近平和他的伙伴们当年所承受的磨难与奋斗,着实感同身受。我所插队的XX省XX县区地处洛阳以北、黄河南岸,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都比陕北延川梁家河要优越,加之两年后我便应征入伍离开了农村,因而下乡期间在劳动、生活中所吃的苦头,以及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做出的贡献,与习近平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大大增进了对中国农民的了解和感情,此生都视农民如自己的父兄姐妹。作为那一时代的知识
7、青年,无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这份对朴实勤劳、备尝艰辛的中国农民的了解和感情,都是受用终生的财富。 多日来,我循着赣南日报专栏的文脉情思,品味习近平与梁家河的故事,也有了两点感悟。 面对人生的挫折与磨难,只有坚韧不拔者得享苦尽甘来之乐。11年前,习近平曾接受专访,讲述他当年在陕北插队的经历。他坦言,下乡插队是被形势所迫,因为父亲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他险被送入少管所“黑帮子弟学习班”。他以不满16岁的年龄,到农村后并无长期观念,开始时也曾在困难面前退缩,几个月后便返回北京。在长辈的劝导下,他重回农村,真心与群众打成一片,逐渐适应了艰苦的环境。随后,一同插队的伙伴陆续招工、返城,他却坚持与农民一起
8、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不懈奋斗。而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这就是基层干部与群众的信任与呵护。在写了8份申请书后,他入了团;在递交了10多份申请书后,他入了党。在村干部和村民的一致推举下,他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各级部门仗义执言者的力争和支持下,他在下乡7年后,迈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当然,习近平这段农村生活的最大收获,还是意志品质的磨练和思想情操的成熟。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无数事例都证明了一个道理:成功总在挫折后,辉煌蕴于落魄中。 面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只有一心为民者得享执掌乾坤之位。在回顾梁家河村的经历时,习近平深情
9、地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党的十八大闭幕、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亮相时,习近平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由此可见,他执政为民的理念,始于陕北,一脉相承。论语有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荀子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古之智者所言,是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强盛的道理。而共产党人则更进一步:一切为了人民,没有自己的利益。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如果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面对强大的敌人以小搏大,以弱胜强,建党仅28年就夺得了全国政权。同样,今天如果我
10、们抛弃了“一切为了人民,没有自己的利益”这一立党之本,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地位,就将岌岌可危。 梁家河的故事,是习近平从政之路的起点。那时,他作为农村基层的一名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打井汲水,筑坝淤地,办铁业社,开代销店为村民办了一件件好事实事。38年后,他作为党的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所想所思体察得更加真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3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腐治吏,深化改革,整军除疴,外扬国威凡此种种,都是为了一个
11、目标:让人民过上更美满的生活。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不懈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同时我们可以期待,今后任何革故鼎新之举,都不再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伤害为代价;所有当权执政者,都将以为民谋利为己任。如此,何忧民心不稳,社稷不兴。 (篇三) 根据社区党委指示,要求党员观看电视专题片梁家河的故事。于是,我就在网络上反复三次观看此片,对于影片的情节感触很深,收获很大,故提笔书写我的感想。 梁家河,这个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小山村,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地方,从1969年开始,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时光。1974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缝纫社、建磨坊代销店、打大口井
12、、发展沼气,无一不是以自己的吃苦耐劳,引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奋进。他用实干赢得了群众的信服,点亮了群众心头的希望之火,在群众眼里他是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当年在梁家河,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习近平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习近平回忆说,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 习近平在梁家河与乡亲们同甘共苦,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青春岁月,使习近平经受了磨砺,重铸了筋骨和灵魂。在这里他读懂人生,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
13、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他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 今日的梁家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中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教育,吃的是大米白面,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可以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年2月13日,习近平回梁家河探望乡亲,给全国人民拜年,对梁家河的变化异常高兴。他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14、还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种真情的告白,让梁家河的所有人怦然心动,深受感动。 梁家河的影响,对习近平极为深刻,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当国家领导人以后,中国的贫困人口如何脱贫,始终牵动着他的心。他说:“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的引领下,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在神州大地上打响。据国务院扶贫办负责人表示,*年中国将确保再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并加大资金投入等工作力度,确保在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以上是我看完梁家河的故事电视专题片的感受
15、,不当之处,还希望网友批评指正。 (篇四) 我最近认真阅读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一书,感受颇深,并深受感动,觉得获益匪浅。 作为纪实文学的梁家河一书,以生动质朴的语言,真挚纯朴的情感,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这本书不仅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更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我认为,它在史料研究的价值之外,更是一本优秀的励志图书。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讲述了习总书记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特别是读到习近平同志在陕北XX县区梁家河村插队时,如何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如何在逆境中成长那部分,让我深受感
16、动。 一名当时只有15岁的北京知青,在那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为了适应环境,他要过好“五关”,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等。同时,为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修养,在那艰难的日子里,他还挤时间刻苦读书学习,他到处借书,晚上在窑洞里的煤油灯下坚持读书学习,能借到的书他都认真读了,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力量,并以书中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孟子中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习近平总书记后来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醒目地印在梁家河
17、这本书的封面上。这时候,忽然我明白了这一句话的深意。 方志敏烈士曾经说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也正如古语所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不是吗。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和逆境,才磨练了青年习近平的意志,更加坚定了他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为了改变当时农村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为了改变这些淳朴而可亲的乡亲们的生活,也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使他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思想,并为之终身奋斗。如今,他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成为一名在全球很有影响和声望的领袖人物。 因此,我认为,阅读梁家河这本书,可以告诉广大青少年读者,如何面对逆境,如何在逆境中成长;
18、如何读书,为什么要读书。如何走出封闭的书斋,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何树立群众意识,如何下基层,进乡村,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磨砺思想,锤炼意志,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等等。 在当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举国上下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人民群众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陕西人民出版社推出这本励志的好书,无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我认为,它必将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不忘初心,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攻坚克难、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懈奋进。 (篇五) “我其实和习
19、总书记有着一样的最初工作经历,只不过他在最基层的梁家河村,我在最基层的万寿路社区。”这是我自己在读完梁家河之后在研修班“青春小讲堂”上的分享,虽然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攀比,但基层的工作经历加上跟习总书记相同地域环境的成长经历,让我在读梁家河的时候,为书里面贴近生活的朴实描写和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深深感动。书的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生动讲述了习总书记带领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情随境转、魂随心至,循着文字刻画的轨迹,让我更真切地触摸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份艰辛中砥砺为民的情怀。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
20、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是书的灵魂和闪光点。从1969年初到梁家河村至1975年1月离开,15岁的习近平是“年龄最小、插队时间最长、去的地方最苦”的知青。七年青春、七年磨炼、七年奉献、七年贴近黄土地、七年扎根梁家河,梁家河的一草一木和人们的记忆都印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与群众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的烙印。而在这里,他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资本论中国古代思想史华盖集史记选注等治国理政知识的储备,并在与群众工作的结合中,“蒸发掉水分,得到真正的知识。”回望梁家河,正如其自己所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
21、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掩卷遐思,感悟梁家河,作为央企青年,我们要用砥砺为民的“黄土情结”锤炼我们不忘初心的“海外情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做一个时代浪潮中搏击前进的“好后生”;要用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的“为民情怀”铸造“树高千尺不忘根、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奉献精神,博学求知、埋头苦干,做一个改革大势中勇挑重担的好青年。新时代新征程,作为新时代青年,让我们从梁家河汲取力量,赓续复兴民族梦想的精神,用青春和实干书写当代青年牢记使命、永远向前的新篇章。 (篇六) 谁的人生不曾迷惘。谁的人生不曾被质疑。 一本好书,
22、能让每个人都反思自己;一本好书,能让每人都进步。梁家河就是一本拿起来,就不想放下的书。整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和“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故事;一个普通的陕北贫困村,在一代代人怀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埋头苦干,砥砺前行中,成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致富村的发展历程。 当读到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时,我的心几乎随着文字走进了那个年代;我的人好像也随着主人公们穿梭于梁家河的沟沟坎坎,一切仿佛亲身经历一般。我深切的感受着习近平总书记艰苦却不停奋斗的青春岁月读到“父亲被关押,母亲被下放,姐姐去*,而自己也被告诉枪
23、毙一百次都不够”时,泪水不仅溢出眼眶,但当读到“枪毙一百次和枪毙一次是没有区别的,我就不怕了,枪毙一百次都不怕,还怕什么”时,我不仅笑了。习总书记的沉着、豁达以及思路的清晰,让我在深深地敬佩之余,更受益匪浅。 随后,我便一一体会了“逃离”北京时既充满希望、又失落难过的心情;初到梁家河的失望;遭到误解以及面对众多困难时的迷惘与彷徨。当“生存还是毁灭”被一个16岁的孩子日夜思考时,我不禁泪目。越是艰苦的时代,越是磨练人的意志。在贫困落后的梁家河村,不变的生活里,因为有了一颗想改变、想为人民办好事的心,我们看到了不一样习近平努力学习,勤于看书,身先力行,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周围的人
24、和事。就仿佛梁家河的那一排排白杨树,在艰苦的环境里,努力生长,终长成树中的“伟丈夫”。谁的人生不曾迷惘。谁的人生不曾被质疑。也许你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正逢一切的不如意。那么就像习大大一样,抱着坚定的信念,披荆斩棘,自己走出阴霾。 七年知青岁月,小小的梁家河村,有多少人被积极地带动起来学习干活,有多少人的优点被放大利用自此,我的人生也变得豁然开朗起来,我们都要努力把自己变成这样一个不仅自己发光发热,还能让周围人也发光发热的、积极地、充满正能量的人。正如文中提到的那样:“走进新时代,我们走在阳光路上”。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只要我们怀揣梦想,牢记为人民造福的初心,攻坚克难,勇于奉献,平凡的岗位也会
25、造就不平凡的自己。 (篇七) 每个人心中淌着一条梁家河 读罢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全书,心中激流,汹涌难平。苦难的环境,苦难的岁月,苦难的际遇,磨砺、磨炼出了习近平总书记不一样的品格、不一样的情怀、不一样的追求、不一样的梦想。7年历程,2520个日日夜夜,为一名普通下乡知青,一名贫困村党支部书记,成长为一名共和国总书记打下了底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实践。全书以实录采访模式,共采访29人,涉当地村民、下乡知青、各界人士。通过质朴的语言,真情的流露,场景的再现,共同追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现在的梁家河,早已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而是每个人心中流淌着的、奔涌着的青春之河、学习之河、务实之
26、河、磨砺之河、真情之河。 这是一条青春之河 李大钊曾言,“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一条毛主席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400万“老三届”知青,“满腔豪情下农村,广阔天地炼红心”。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400万知青的其中一员,他以年龄最小的知青,来到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文中这样表述: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成为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1975年末,整个延安地区仍待在农村的北京知青只有5*人,占26200名北京知青的2.
27、3%)。从15岁到22岁,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青春岁月,七年美好时光,都留在了陕北,留在了延安,留在了延川,留在了梁家河。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在赵家河社教队期间,带领大家打坝、修梯田、办夜校,在梁家河带领大家办沼气、办铁业社、办代销点、办缝纫社、办磨坊以青春之热血,青春之行动,青春之真情,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一步一个脚印的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是一条学习之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在他人生的道路上,爱学习、肯学习始终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之一,即使在梁家河的七年艰苦日子里,学习仍
28、然摆在重要的位置。从刚到梁家河的一箱子书,“这个小箱子看着不大,咋这么沉啊。”到白天田间地头,体力劳动,晚上秉灯夜读,遨游书海。“看见习近平的挎包里装着许多书”“近平特别爱看书,他的炕上都是书,一得空闲,就捧着书看,干了一天活,累得不行,他还点着煤油灯看到半夜,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习近平总书记看到的书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历史、军事、时事等方面内容,书中有记载的书籍、杂志书目达33种之多,比如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梦溪笔谈战争与和平中世纪史中国古代思想史毛泽东军事文选罗斯福见闻秘录以及山花杂志等,这些书籍不单纯陪伴了他的艰苦岁月,抚慰了他的年少心灵,更帮助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
29、、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他不单纯学习文化知识,还向社员们学锄地、学耕地、学翻土、学赶牲口等等农业生产方面的本领。他不单纯自己学,还带领大家伙一起学,在梁家河开办扫盲班,在赵家河开办夜校并成为全县试点,给社员讲中国的、世界的地理、历史、文化、军事、时事等知识,“有的社员听得手里夹着一支香烟都忘了吸,突然感觉到烫手了才连忙扔掉。”中华文化,瑰丽多彩,熠熠夺目;学习之河,奔流不息,榜样众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遨游其中,才能搏风浪,抵寒冷,增见识,壮筋骨。 这是一条务实之河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就是实事求是。王符的潜夫论写道:“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
30、,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古今有别,共产党人的务实,就是要务人民之实,务困难之实,务创新之实,务发展之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始终秉持务实之本,踏实走好务实之路。当看到赵家河、梁家河社员食不果腹,“早上吃团子(一种在贫困时期用谷子皮、玉米皮掺到玉米面里做成的充饥食物),下午就是面,有时候是豆子面,有时候是高粱面,麦子面七八天才能吃一回。”“过完正月十五,大部分人都出去要饭了,走到铜川、西安,沿路乞讨。”于是习近平总书记走家串户,力排众议,进行动员,带领社员,顶风冒雪,打淤筑堤,建成了梁家河最好、最平整、也最便于灌溉的土地。当看到社员无柴生火做饭,经常上山搂草、捡牛粪等当燃料,一餐饭没熟,柴没了,
31、于是两进*学习沼气技术。当看到社员置办农具不方便,就在村里办了铁业社;当社员买东西不方便,就办代销点;当社员劳动、家务不可兼得,就办缝纫社、办磨坊。七年时间,群众所想、所需、所盼,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干事创业的基点、源头、根本,他也正是沿着这条务实之河,走向正定、走向福建正带领我们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这是一条磨砺之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生磨砺,虽是痛苦、是苦难,却是人格的一次重塑,心灵的一次洗礼,能力的一次提升。回顾我们民族、我们党的所走之路,都是一部满满当当的血泪史、屈辱史、苦难史。但是每一次总能击退一个又一个敌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
32、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由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辉煌走向更大的辉煌。民族如斯、政党如斯、家庭如斯,个人如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磨砺史。家庭的变故,亲人的惨遇,冷眼的漠视,异乡的生活,让一个15岁的少年一夜之间遭受了人生最大的巨变。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道,七年梁家河岁月,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跳蚤一咬,身上就起包,痒起来非常难受,抓来抓去的,皮肤就破了,流血”“那时我在梁家河插队七年,只吃过一次大米饭,是乡亲送给我的,那碗米饭真是香啊。”“近平从村里往地里挑粪,那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没过多久,近平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33、“一天的功夫,他的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他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胸怀为民谋福利的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的人生道路的不同。”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要在磨砺的河流中接受一番洗礼,个体不同,遭受的境遇不同,但只要心中有信仰、肩上有责任、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够到达春花烂漫的彼岸。 这是一条真情之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真情不虚就是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我们要让真情大义像春风一样吹遍神州大地,吹进千家万户,给每一个中华儿女带来温暖。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步,第一粒扣子,他就
34、在漫漫黄土高原撒下了一份真情,向贫穷、贫困的劳动人民端出了一颗真心。“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我根在陕西,魂在延安”。当知青伙伴调离,把自己最喜爱的毛主席诗词送了出去;当社员骨折受伤,比谁都着急;当看到爸爸当年的卫士乞讨,把身上的钱、XX省粮票、全国粮票,全部掏光,并留下外套;当看见老人拉车,走过去帮助老人拉一把;当离开上大学,把绣有“娘的心”三个字的针线包留给当地的村民。时过境迁,离开梁家河,远赴福建任职,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心还仍然牵挂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帮助社员治冠心病,寄钱治腿病,帮助解决用电问题,留钱给灵娃,和原来的同事、社员通信。在担任了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后,分别于*年、*年两次前往梁家河看
35、望乡亲。习近平从一名人民群众、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成长为我们党的领导人,历时多年,辗转数地,唯一颗为民真心未变,在他心中永远装着的是人民,在他心中永远最牵挂的也是人民。梁家河,这条饱含真情的河流,也从延安流向了全国各地,流向了全国每个人民的心中。 (篇八) 梁家河一书记录了习总书记在在黄土高原腹地的小村庄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他在那片黄土地上生活、学习、劳动、奋斗,在艰难困苦中磨砺,在不断成长中服务群众。 通读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迎难而上的意志,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年青一代好好学习。而让我最受益匪浅的是,习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
36、代,不怕苦,不怕累,用理想和信念建设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我们作为年青一代更应该如此,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群众观,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
37、,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形成拼搏奉献、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克服人生旅途中的重重困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考验,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篇九) 5月2日,由XX省委宣传部、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策划编撰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面向全国公开发行,5月17日下午下午,一口气看完,感触良多。 该书记录了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
38、得我们学习。 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年8月14日,时任中共*省委书记的接收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当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
39、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读完梁家河后,不禁引人深思,我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呢。用他的人生实践给了我们响亮的答案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回顾青年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
40、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篇十) 期待已久的梁家河终于到了,爱不释手,一种想要痛痛快快读完的感觉,让我放下手头的其他工作,一头钻进书里。像是饿了很久一样,不由得“狼吞虎咽”起来。看到“光景”、“恓惶”、“言传”、“撒奸儿”等字眼,思绪一下子回到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俩,“一心想要把这烂包的光景过好,给自己箍一口新窑,把那贫穷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总书记的七年梁家河知青岁月,让我回味无穷。“梁家河是挥之不去的乡情,是精神升华的起点,是为民做事的信念,是将对美好生
41、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绵绵深情。”正如父老乡亲歌词写的:“我住过不少小山村,到处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一声声喊我乳名,小米饭把我养育,风雨中教我做人,临别时送我上路,啊父老乡亲,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1969年1月16日,一个白净、瘦高个儿不满16岁的知青,登上开往延安的专列,来到了很原始、很穷困的梁家河。由一个北京娃变成了“山顶洞人”,洞里不仅有虱子、跳蚤、臭虫、老鼠,偶尔还有蝎子,甚至毒蛇出没。在这里白天打坝、修田、掏地、挑粪、担水、锄地、收割,成为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子;晚上点着煤油灯,透着一丝光亮看书至深夜,一个个像砖头一样厚的书被攻破,甚至白天走上*里路去别村
42、借书回来看。“越是个人生计难以解决的地方,个人越喜欢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尤其是在理想与现实有极大冲突的时候。”就这样把读书作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在书中汲取精神和思想上的营养。在经过“跳蚤关、饮食观、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后,总书记融进了梁家河。 接下来的岁月,搞社教、修淤地坝、办沼气、铁业社、缝纫社、磨房、菜园、甜水井等,一桩桩实实在在的事情在梁家河发生。行动上为民办事,思想上追求进步。经过第八份入团申请书后,总书记成为一名共青团员,再经过第十份入党申请书后,总书记被组织接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从没有动摇过,立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1975年10月7日,这一天,总书记人
43、走了,却把心留在了梁家河。梁家河是一所学校,“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这所学校教会了很多,让人懂得什么叫实际,什么叫群众。15岁来到黄土地,22岁离开,陕西是根,延安是魂。 掩卷长思,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梦想。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什么是好干部,什么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我在梁家河找到了答案。为什么要学习梁家河。她对我们青年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是一个青年的成长奋斗史。磨练意志,为民办事,永不放弃,敢于担当。这正是新时代青年一代干事创业、追赶超越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正如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回想自己曾在XX县区曾家镇洪阳村驻村扶贫的7个多月,做的还远远不够。市渔业局包抓的洪阳村要在2018年脱贫摘帽,老百姓过上“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需要我们秉承梁家河精神,始终牢记“为民务实清廉”的理念,立足岗位,把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贯穿始终,惟其如此,才能不辜负新时代、才能拥抱新未来,方能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第25页 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