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走向高考高中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33 陆地水生物和土壤练习 .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323950 上传时间:2024-12-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高考高中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33 陆地水生物和土壤练习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走向高考高中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33 陆地水生物和土壤练习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走向高考》高中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3-3 陆地水、生物和土壤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2010·山东曲阜2月)下图中,两条相邻等高线海拔相差50m。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位于 (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热带  D.温带 【解析】 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程度可以判断出河流自南向北流,南部地势高,请看下图,a、c位于同一条等温线上,温度应相等,但是a的海拔比c的海拔高,所以a比c纬度位置低,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故为北半球,选A。 【答案】 A 2.a、b两地的温差约为 (  ) A.1°C    B.2°C    C.3°C    D.4°C 【解析】 上图中ad两点温度相同,bd两点在同一纬线上且海拔高度相差100~200米之间,根据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温度降低0.6°C,可知a、b两地气温相差1°C左右,故选A。 【答案】 A (2009·皖南5月)下图是某一水文站在不同年代测量某一河流10年间的径流量,以及该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 A.冰川融水  B.大气降雨  C.湖泊水  D.地下水 【解析】 冰川融水补给受气温的影响,地下水补给最为稳定可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读图可知,该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且与年平均气温变化不具相关性,故可判断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雨。 【答案】 B 4.据图分析该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趋小的原因,正确的是 (  ) A.兴修水库,调节了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 B.在河流两岸加高了堤坝,使径流年际变化趋势变小 C.气候变暖,使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趋于稳定 D.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调节了河流的径流变化 【解析】 比较A、B两图同一河流不同年代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可发现B图所示该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变小,兴修水库可以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答案】 A (2009·潍坊3月)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潜水位(单位:米),P为河岸的一处观测点,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东北流向西南 B.可能位于黄土高原 C.可能会出现凌汛现象 D.一年有两个汛期 【解析】 主要考查了根据等值线判断河流流向的能力以及判断主要区域河流特征的能力。根据常识可知,河流总是由水位高处流向水位低处,即图中的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再根据图中该河所处的纬度可知,它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之北不远处,不可能有两次汛期,但因潜水的水位较低,也不可能位于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该河有冰期且向高纬方向流,故可能会出现凌汛现象。即本题的C项正确。 【答案】 C 6.此时,该河流的剖面可能为 (  ) 【解析】 主要考查了地转偏向力对河水流向的影响。根据图中的潜水位等值线可知,该河流附近的潜水位较高,即河水补给潜水,故A或B正确;该河向西北流的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水向右偏,对P侧河岸侵蚀严重,导致P侧河岸相对较陡。故本题的B项正确。 【答案】 B (2010·山东东营2月)读下面两图,回答7~8题。 7.藏西诸河(西藏西部各河流)地下水资源最少的原因是 (  ) A.利用量大      B.雪线上升,融雪量减少 C.降水最小 D.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解析】 从“地下水资源总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对比来看,藏西诸河之所以地下水资源总量较小,主要是这里降水量小。 【答案】 C 8.太湖流域与洞庭湖流域相比,地下水资源较少的原因是 (  ) A.降水量少 B.地下水使用量大 C.支流少 D.渗漏多 【解析】 太湖流域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与洞庭湖流域相差不大,但地下水资源总量只约为洞庭湖流域的九分之一,主要是地下水使用率高。 【答案】 B (2009·西安12月)读下面潜水等水位线图,回答9~11题。 9.C处潜水埋藏的深度约为 (  ) A.5m    B.10m    C.15m    D.20m 【解析】 主要考查对等高线、潜水等水位线的判读能力及相关的知识点。要求理解潜水埋藏深度的概念。选A。 【答案】 A 10.地下水流向与潜水等水位线的关系是 (  ) A.垂直   B.平行   C.斜交   D.重合 【解析】 从图中可知地下水流向与潜水等水位线相垂直。选A。 【答案】 A 11.若该地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导致 (  ) A.河水倒灌       B.土壤盐渍化 C.洪涝灾害 D.农作物高产 【解析】 地下水位上升会导致地表盐类物质的富集,造成土壤盐渍化,选B。 【答案】 B (2009·德州4月)下图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1→图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图1时期→图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回答12~13题。 12.图4时期,图示河流断面处的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图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 B.年内径流量分配趋于均匀 C.洪峰流量及出现频率减少 D.夏秋季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 【解析】 图4时期与图1时期相比,森林植被遭到了破坏,则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必然导致丰水期河水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减少,年内径流量变化加大。 【答案】 A 13.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化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该河流上中游地区的植被破坏,必然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河床升高而汛期水位较高,增大了洪涝的威胁;同时图中显示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化地区由于地面硬化,而雨水下渗困难,地表径流加大,使洪峰出现的时间较早、水位较高,易引起洪涝灾害。华北平原地区湖泊较少,也很少围湖造田;本区不是草原地区,当然也就不会因为过度放牧导致调节径流功能下降。 【答案】 D (2009·江西5月)读下面某河流相对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该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回答14~15题。 14.下列地区河流不具备上述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  ) 【解析】 该河流6、7、8月为枯水期,在北半球为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故选C。 【答案】 C 15.有关该类河流及其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只分布在北半球 B.该河没有冰雪融水补给 C.当该河流处于汛期时,我国长江流域处于伏旱天气 D.如果该河流位于南半球,则该地典型植被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 该河流位于南半球,即南半球冬季为枯水期,则该地可能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 D (2010·浙江温州2月)读下面五幅局部区域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五地河流径流量中雨水补给都较少,其影响因素中与甲地相似度最大的是 (  ) A.乙    B.丙    C.丁    D.戊 17.图中五地年降水均稀少,其中按成因可归纳为同一类的是 (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戊 C.丙丁戊甲 D.丁戊甲乙 【解析】 降水的形成与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关系密切,五地中,戊地在大陆内部,离海洋远,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甲、乙、丙、丁四地都在大陆的西岸,副热带高压影响,并且受寒流的影响,但甲和丁都在北半球,其相似程度高。 【答案】   二、综合题 18.(2009·长沙3月)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各题。 (a)径流系数 (b)每毫米雨量产沙(克) (1)(a)在湿润土壤上模拟降雨的径流系数(径流量/降雨量)表明径流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在(a)所示的高径流量结合高产沙率,最容易被侵蚀的土地利用类型________。 (3)从(a)(b)两图看,林地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林地外,河流含沙量较少的土地利用类型还有________,这两幅图给我们的启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近我国农副产品涨价幅度较大,有人认为是加入WTO的冲击,有人认为是“通货膨胀”的表现,但专家认为,这是因为过去几年农副产品价格过低,不少农民减少播种面积压产所致,你认为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 【解析】 本题利用新型统计图,从全新的角度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把地理课本知识变成有用的“终身学问”。阅读统计图时要注意纵坐标所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横坐标分别表示“径流系数”和“每毫米雨量产沙(克)”的不同。读懂图中信息,并依赖信息分析是关键。(a)图反映的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系数(径流量/降雨量),(b)图反映的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同等降雨量下的产沙量大小情况。由此不难作答(1)、(2)两问;从图中看,林地径流系数,产沙量均为0,则林地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图中还可看出废弃地、休耕地的径流量大,且产沙多,故不利于保持水土,由于粮价上涨,则这类地相应会减少,则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环境。 【答案】 (1)废弃地/休耕地 草地 (2)废弃地/休耕地 (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草地 ①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要退耕还林还牧 ②要加强对废弃地/休耕地的综合利用与管理 (5)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减少废弃地/休耕地,减少水土流失。 19.(2006·广东)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4)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 (6)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由一幅不同地区的风化壳纵剖面图及其对应的气候要素(气温、降水、蒸发量)图入手,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和综合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难度。做好该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该图所揭示的实际是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风化壳(土壤)形成受气候条件制约,炎热多雨的条件下,淋溶、生物作用明显,风化壳深度大,反之寒冷,或干旱的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小。具体分析如下:第(1)题,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为蒸发量,b为气温曲线,c为降水量。第(2)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第(4)题,由图中B地气温和降水数据,即可判断出该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其环境下发育的土壤为灰化土。第(5)题,同理由D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极薄的风化壳,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当然就是“缺水”了。第(6)题,由图可知,C、D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植被,而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答案】 (1)a (2)E、G A (3)枯枝落叶 淋滤 (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灰化土 (5)温带荒漠 缺水 (6)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