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2140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 8 卷第3 期2023年7 月文章编号:2 0 96-47 49(2 0 2 3)0 3-0 3 6 2-0 7引文格式:熊如玉,张涵,蔡君.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J.林业与生态科学,2 0 2 3,3 8(3):3 6 2-368.XIONG Ruyu,ZHANG Han,CAI Jun.Spatial patter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Yellow River BasinJJ.Forestry and Ecological Sciences,2023,38(3)

2、:362-368.林业与生态科学FORESTRY ANDECOLOGICAL SCIENCESDOI:10.13320/ki.hjfor.2023.0045Vol.38 No.3Jul.2 0 2 3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熊如玉1,张涵,蔡君1(1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 0 0 8 3;2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 0 0 44)摘要:为促进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内涵与演化模式,以黄河流域9 省(区)155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10.8软件分析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地理空间格局,调查村落旅游资源整体开发程度,在此

3、基础上对村落旅游开发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在地理空间格局上呈现出典型的“大集聚、小分散”的特征,且在不同程度的资源开发下村落旅游发展也呈现出“核心一边缘”式、“增长极”式、“点一轴”式演化特征,形成了以成熟型村落、旅游景区为核心,整合、促进、带动周边村落发展的格局。因此,借助黄河流域这一“线性纽带”,通过旅游开发和区域间旅游协作,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旅游资源开发中图分类号:F592.3Spatial patter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of traditional

4、文献标志码:Avillag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XIONG Ruyu,ZHANG Han,CAI Jun(1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2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Research Group,Beijing 100044,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5、in theYellow River Basin,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evolution model of regional tourism spatialpattern,1 555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9 provinces(regions)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eretaken as research objects,the geographical and spatial patter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as ana-lyzed with the help

6、of ArcGIS 10.8 software,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degree of villagetourism resources was investigated.On this basis,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village tourismwas studied.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had typical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agglomeration and small

7、 dispersion in the geospatial pattern.In ad-dition,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tourism under different degrees of resource developmentalso showe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Core-Periphery,“Growth Pole and“Pole-Ax-收稿日期:2 0 2 2-0 6-1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 0 19YFD11004032)。第一作者:熊如玉(1998-),女,江西宜春人,硕士研究生,

8、研究方向为遗产及文化旅游。通信作者:蔡君(196 5-),女,江苏泰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遗产及文化旅游。第3 期is,forming a pattern of integrating,promoting and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surroundingvillages with mature villages and tourist attractions as the core.Therefore,with the help ofthe Yellow River Basin as a linear link,through tourism d

9、evelopment and inter-regionaltourism collaboration,effective use of tourism resources to form a virtuous cycle,then pro-mo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Keywords:Yellow River Basin;traditional village;spatial pattern;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

10、”概念和认定标准的提出对乡村振兴和乡土文化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它承载着我国珍贵的传统资源和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寄托着无数中华儿女的乡愁,是珍贵的历史性财富 1。2012年9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首次通过审议,决定将过去习惯称谓的“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文明价值及传承意义,并将其定义为:形成年代较早,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2 。之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传统村落调查,自2 0 12 一2 0 19年共发布了5批人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以便掌握我国

11、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生存状态。目前,国内建筑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相关领域专家对传统村落进行了大量研究,朱雪梅以粤北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传统村落和建筑形式演变的动因、影响因素、个性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对其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思考 3 ;刘大均等运用空间分析法,对我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规律、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村落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4;鲁可荣等将浙江省3 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村落公共空间变迁过程及其对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5;李萍等以安徽省齐云山的传统村落为例,采用实地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居民与游客角度,

12、探讨旅游开发对齐云山传统村落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影响,以及居民对旅游业所持的态度,并提出未来发展相应的对策 6 。分析发现,现有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空间分布、旅游发展、保护利用等方面,对流域或区域尺度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研究较少,且缺乏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的研究。熊如玉,等.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发模式的优化提供建议。1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内涵与演化模式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是指旅游产业各部门在地理空间的格局以及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空间经济关系,侧重于对区域内旅游地空间集聚空间状态的描述,包括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 10 。

13、最早在198 7年,陈传康提出“区域旅游”的概念,他认为“区域旅游,就是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一致的空间内,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依据自然地域、历史联系和一定经济、社会条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经过人工开发和建设,以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旅游”。它反映了区域旅游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诸要素如何在空间中生成、运动和发展,如何结合成有机旅游生产力的空间整体 11。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发展也越发以36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传统村落面临着“空心化”的困境,发展旅游业成为村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主流方向 7。因此,如何通过旅游发展带动村落经济,实现脱贫致富和高质量发展是需要探讨的重点 8

14、。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沿线传统村落遗存丰富,遍布范围广、数量多,且地域性特色很强,不同地理单元孕育了各自鲜明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等,反映了不同的文化风格,这些传统村落是黄河流域聚落演化过程中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生活着”的聚落遗产,它们成为黄河自然景观的守护者和民俗文化的传承者 。鉴于此,基于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内涵与演化模式,以ArcGIS10.8软件为主要技术手段,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和最邻近指数,分析黄河流域9省(区)1555个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调查流域内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程度,研究流域内传统村落在旅游开发背景下所形成的空间格局特征,根据空间分析结果,研

15、究其旅游开发模式,以期为传统村落旅游开364动态的视角和方法进行研究。旅游空间格局的动态研究主要关注旅游地在地理空间中的演化情况,即旅游地在区域空间尺度上的集聚规模、集聚方位的Table 1 Common theories on the evolution model of regional tourism spatial pattern理论Theories“核心一边缘”理论“增长极”理论“点一轴”理论由表1可知,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是一种从非均衡增长阶段向均衡发展阶段转变的过程,这是由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共同作用所决定的,具有资源、客源和区位优势的旅游地能够带动和协调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

16、动经济增长。2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2.1区区域概况黄河全长546 4km,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从源头到入海所形成的地理生态区域被人们称作“黄河流域”,流域面积约7 5.2 万km,位于E965311905,N3 2 10 4150 之间 12 。几千年来,黄河一直是中国的重要河流,整个黄河流域的地形西高东低,西部地区平均海拔在40 0 0 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终年积雪,形成了冰川地貌;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 0 0 0 m 之间,为黄土地形,水土侵蚀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 13 。黄河流域不仅有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且也培育了大

17、量的古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定居于此,所以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传统村落,集中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独特的乡村文化、民俗文化及优美自然风景的载体141。古往今来不断发展,黄河流域也向世人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2.2数据来源所收集的黄河流域9省(区)1555个传统村落的数据来源于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公开的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文件;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信息通过百度地图API拾取坐标系统获取;黄河流域9省(区)行政区划分数据来源林业与生态科学变化。目前,学术界有关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化模式的探讨常见的理论有“核心一边缘”理论、“

18、增长极”理论、“点一轴”理论等,见表1。表1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化模式常见理论核心内容Core concepts该理论认为任何空间经济系统均可分解为不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可用于解释1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1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该理论是从“增长极”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开发模式,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因此2 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被称为“发展轴”,综合来说

19、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空间线性的推进方式。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s:/)。2.3研究方法2.3.1空间核密度分析法采用核密度(Kernel)分析法,检测点状样本在指定领域范围内的空间密度特征 15。借助核密度分析法能够清晰描述黄河流域范围内传统村落的空间聚散特征,为研究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提供较为直观的参考。具体公式如下:.(a=之-Xnhh式中:f,为第个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点要素的核密度值;一X,为传统村落到X,位置的相对-X距离;k为核函数;h0为点要素的搜索半h径;n为输入的所有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数量。fn()的值越大,则说明此处村落分布的密度越高。2.3.2最邻

20、近指数最邻近指数法(Nearestneighbor index,NNI)是以随机模式的分布状况作为标准,来衡量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分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凝聚分布三大类型,借助最邻近指数能够清晰判断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整体空间分布类型和特征。具体公式如下:R-TE1TE一2VD2Vm/A式中:R为最邻近点指数;n为平均实际最邻近距离值;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A为研究区域面积;m为点数;D为点密度。当最邻近点指数R=1时,表示点状要素趋于随机分布;R1趋于均匀分布。第3 8 卷(1)(2)1(3)第3 期3结果与分析3.1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地理空间分布格局Table 2Number and batc

21、h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9 provinces(regions)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省份第1批/个第2 批/个第3 批/个第4批/个第5批/个合计/个Province1st batch青海省13四川省20甘肃省7宁夏回族自治区4内蒙古自治区3陕西省5山西省48河南省16山东省10合计126由表2 可知,黄河流域共有传统村落1555个,占全国传统村落总数(6 8 19)的2 2.8 0%。各省份均含有传统村落,但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的山西省。山西省共有传统村落550 个,占黄河流域总量的35.37%,这是因为山西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

22、的文化底蕴,在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融合、多地形差异等因素影响下,传承了大量具有较高价值的传统村落 16 。其次,上游的四川省和下游的河南省拥有传统村落的数量也相对较多,分别占黄河流域总量的21.41%和13.18%,这是因为四川省是多民族聚居地,先民们建立了许多具有不同特征和风貌的村落,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形式、物产、风俗、手艺等 17 ;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地区,曾经长期是中国农耕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有大量的历史文化沉淀,因此传统村落也得以延续至今 18 。此外,宁夏、甘肃、内蒙古传统村落数量较少,这主要受气候、地理条件、人口规模、民族以及传统生计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且过去西北少数民族主要过

23、着游牧生活,和内地农耕乡村维系土地形成历史悠久的村落有所不同,这些传统村落往往散落在面积广衰、地形复杂的地区,所以数量较少 193.1.2空间分布特征利用ArcGIS10.8软件导人黄河流域9省(区)矢量地图,通过数据管理工具创建XY事件图层,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Den-sity工具对1555个传统村落进行核密度分析,输出像元大小设置为0.1,以获取较高精度的核密度熊如玉,等.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表2 黄河流域9省(区)传统村落数量和批次2nd batch3rd batch72142226200516817225946376211421953653.1.1数量分布

24、特征黄河流域9 省(区)传统村落数量和批次,见表2。全国占比/%4th batch5 th batch3844141108211811202414215027125813850475617值,见表3。进一步运用空间统计工具(Spatial Sta-tistics Tools)中的平均最邻近距离(Average Nea-restNeighbor)进行统计,使用欧几里得距离(Eu-clidean Distance)计算方法,得出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平均最邻近指数 R(Nearest Neighbor Ratio)为0.376277,且Z分数为一47.0 53 0 9 0,显著性水平P0.01。表3

25、黄河流域9省(区)传统村落核密度值结果Table 3 Kernel density result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9 provinces(regions)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片区Region黄河上游片区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黄河中游片区陕西省山西省黄河下游片区河南省山东省由表3 和最邻近指数结果可知,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总体呈现出聚集分布特征,形成了“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格局,具体表现为:聚集分布在以山西晋南地区为核心的黄河中游片区,核密度值为6 712 7 个/km以及青海东南部为核心的黄河上游Tota

26、l123333546461135502051251555省份核密度值(个km-)ProvinceKernel density296713293130331313296712713291329National proportion1.804.880.790.090.671.668.073.011.8322.80366片区,核密度值为2 96 7 个/km。在每一聚集片区又呈现出较为典型的辐射发展模式,从而为流域传统村落实现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奠定良好的空间基础。具备资源、经济、人口、社会、交通等方面优势的传统村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聚集和辐射双重效应,挖掘和整合区域内外部优势资源,有效带动周边村落进

27、行保护与开发工作,并通过旅游发展使区域内外部优势资源在合作或竞争的过程中,实现资源聚集创造与资源聚集增值的效果,最终能够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3.2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类型与开发程度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地域景观受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各个地区村落的景观风貌都反映了当地民俗、风水禁忌,其建筑风貌、规划布局等都有着各自深厚的人文意蕴,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田园山水”“耕读文化”和“有容乃大”的特征 2 0 。传统村落作为乡土文化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旅游,是广大乡村地区从提供农产品到提供文化服务转型的途径探索,对促进乡村振兴、城乡共荣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人口和资金向乡村流动和乡村

28、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2 1。基于加拿大学者巴特勒(R.W.Butler)所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根据旅游开发的不同程度将传统村落划分为3 种类型:成熟型、成长型、开发初期/未开发型,并进行数量统计,见表4L22。成熟型村落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开发合理,旅游产品体系成熟、品质较高,有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能够带来就业机会、社会经济发展等效益。因此,划分依据为已成为全国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长型村落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宣传营销方式,有比较稳定的市场并吸引外来投资,当地的交通、设施等条件也逐步改善,因此划分依据为已成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省、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及国家、省、市、社会企

29、业、杂志组织等评定的最美乡村;开发初期/未开发型村落处于探索、初步参与旅游阶段,游客量和接待设施相对较少。表4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类型与数量统计Table 4Tourism development types and quantity statistics of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类型Types成熟型成长型开发初期/未开发型林业与生态科学由表4可知,就开发程度来说,黄河流域传统村落虽数量庞大,但总体开发程度较低。多数村落处于开发初期或未开发阶段,数量占黄河流域9 省(区)所有传统村落数量的7 3.6 3%。开发初期型的

30、传统村落多为近几年开始开发,但旅游接待设施和能力较为欠缺,如山西省大同市徐疃村,目前仍保留有明代所建的堡墙、四合院等传统建筑和遗迹,但没有进行大量宣传和接待设施的建设,因此知名度较低,游客量也较少;未开发旅游的传统村落由于村落发展条件、交通可达性、需要重点保护等因素没有开发,或近几年才逐步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尚无余力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因此需要后续研究和评估后再开发。开发成熟及处于成长阶段的传统村落占比较小,分别为2.7 0%和2 3.6 7%,分析其旅游发展及地理位置特征,这些村落多为景区型或者毗邻景区的传统村落,如山西皇城相府、陕西袁家村。由于旅游开发时间较早,依托村落特色历史与文化,紧扣主题

31、和特色的开发管理模式,目前都已发展成为成熟型的独立景区。山西省口西湾村、万家寨老牛湾村等村落则是依托周边的风景区逐步发展,成为旅游设施基本完善、接待游客数量较多的成长型传统村落。3.3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如何充分利用黄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旅游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上述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分析可以看出,村落的旅游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区域内发展差异较大,处于集中和非均衡增长阶段。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村落寻求旅游协同发展成为主流,以保护与开发双赢为目标,可以发现村落旅游发展在空间上逐渐呈现出“核心一边缘”式、“增长极”式、“点一轴”式演化特征,形成了以成熟型

32、村落、旅游景区为核心,整合、促进、带动周边村落发展的格局 2 3-2 41 成熟型村落一般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及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条件,村民参与积极性高,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辐射带动周边处于开发初期或未开数量/个占比/%NumberProportion422.7036823.67114573.63第3 8 卷发传统村落的发展,在空间上就形成了典型的“核心一边缘”式演化特征。如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在2013年列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袁家村以关中民俗为主题,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股份合作为切第3 期入点,创办农民合作社,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一步步把“空

33、心村”打造成“关中民俗第一村”。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脱贫振兴,还辐射带动周边村落的村民解决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周边近2 万村民通过袁家村旅游发展实现收入增加。旅游景区在客源组织和道路交通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周围村落通过提供特色民宿接待服务设施以及创意产业,如农家乐、非遗展示等,能够借助景区的吸引力引来一部分游客,从而起到促进村落旅游发展的作用,在空间上就形成了典型的“增长极”式演化特征。如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其自古为中原要塞,山水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汇聚5A级景区龙潭大峡谷、4A级景区黛眉山、青要山、函谷关、千唐志斋等一批龙头景区,打造精品旅游长廊,融自然山水游、历史文化游、乡村

34、游等多条旅游线路,初步建成核心景区一特色乡镇、特色村一休闲度假区的产业格局,带动寺坡山村、东山底村、甘泉村、孙都村、土古洞村传统村落的发展,在区域内形成多个以景区为核心的区域“增长极”。处于旅游开发初期或未开发的传统村落,沿交通线路可以有效纳人城市或景区的辐射范围,形成带状旅游发展片区,带动区域尺度的旅游产业发展,在空间上就形成了典型的“点一轴”式演化特征。如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6 6 号公路,沿着黄河而修筑,全长约3 8 km,起始于中卫孟家湾,终点位于黄河岸边的传统村落北长滩村。北长滩村因历史悠久、北方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军事防御和原始古朴生态于一体而被评为宁夏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又是

35、中卫旅游优先发展战略“一核两带”中滨河旅游带的重要节点之一。沿着中卫6 6 号公路,一边是连绵的戈壁,一边又是雄壮的黄河,途径沙坡头景区、寺口风景区、中卫高庙、南岸半岛黄河宿集等,最后抵达北长滩村所形成的“寻根黄河旅游带”,沿路风光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打卡。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核心一边缘”“增长极”“点一轴”空间演化模式,在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土地利用功能的优化配置以及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方面取得较为满意的实践成果,传统村落之间也逐渐形成一种平等竞争、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空间关系 2 5。4讨论与结论4.1讨论黄河流域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为传统村落发熊如玉,等.黄河流域传统

36、村落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具普适性的产业选择之一。上游片区: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冰川大河、戈壁沙漠、山川草原等自然景观,且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建筑风格。因此,可以逐步共同打造黄河流域上游的大旅游区域,形成“点一轴”式旅游开发模式,设计“传统村落十自然生态十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带状旅游线路和产品,共同制定旅游发展、宣传策略。中游片区:山西和陕西省区地处黄土高原,在黄土高原及黄河的孕育下,传统村落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可以通过深人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打造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黄河文化品牌,形成“核心一边缘”式旅游开发模式,以

37、成熟型村落逐步带动周边村落进行发展,以此全方位推动村落文化和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下游片区:河南和山东是农业大省,农耕历史悠久,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产区。因此,通过融合农业现代化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提供文化、种植、养殖、采摘、观赏、游乐等体验内容,能够有效带动村落经济优化、保护村落文化传统,形成区域“增长极”式旅游开发模式,逐步打造农旅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综合来说,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具有较好的资源和旅游发展优势,但目前仍存在大量村落尚未开发旅游,如山西王家峪村、甘肃平堡村等,主要是因为其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条件较差,加上缺乏资金、专业人才或是实行完全

38、保护主义而不考虑开发旅游等,这种情况并不利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会导致村落逐渐消亡。在这种局面下,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吸引企业来村投资,与其他村落、景区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激励村落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工作,实现“开发促进保护,保护促进开发”的良性循环。4.2结论黄河流域传统村落遗存丰富,古朴的民俗民风与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借助ArcGIS10.8软件分析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地理空间格局,调查村落旅游资源整体开发程度,在此基础上对村落的旅游开发模367展旅游业提供了较好资源基础。作为遗产的传统村落需要保护,作为社区的传统村落则需要发展,旅游被

39、普遍认为是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兼容最368式进行研究。从目前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在地理空间格局上呈现出典型的“大集聚、小分散”的特征。在每一聚集片区又呈现出较为典型的辐射发展模式,为流域传统村落实现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奠定良好的空间基础。其二,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程度可以将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划分为成熟型(已成为全国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长型(已成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省、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及国家、省、市、社会企业、杂志组织等评定的最美乡村)以及开发初期/未开发型3 种类型。根据数量统计结果可以发现,黄河流域传统村落虽数量庞大,但总体开发程度较低

40、,开发初期/未开发型村落占比高达73.63%,其他开发成熟及处于成长阶段的传统村落占比分别为2.7 0%和2 3.6 7%,进一步分析其旅游发展及地理位置特征,这些村落多为景区型或者毗邻景区的传统村落。其三,以上述空间格局分析为基础,根据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化模式理论,得出在不同程度的资源开发下村落旅游发展也呈现出“核心一边缘”式“增长极”式、“点一轴”式开发特征,形成了以成熟型村落、旅游景区为核心,整合、促进、带动周边村落发展的格局。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借助于黄河流域这一“线性纽带”,通过旅游开发和区域间的旅游协作使传统村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41、以及整个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6 。参考文献:1刘嘉毅,葛绪锋,陈玉萍.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一来自江苏洪泽龟山村的样本.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7,11(6):2 3-2 7.2窦银娣,谢双喜,李伯华.传统村落多维价值评价及实证研究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0,14(1):7 7-8 3.3朱雪梅.粤北传统村落形态及建筑特色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 0 13.4刘大均,胡静,陈君子,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14,2 4(4):157-16 2.5鲁可荣,程川.传统村落公共

42、空间变迁与乡村文化传承一以浙江三村为例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6,386):22-29.6 李萍,王倩,CHRISRYAN.旅游对传统村落的影响研究一一以林业与生态科学安徽齐云山为例.旅游学刊,2 0 12,2 7(4):57-6 3.7 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J.地理研究,2 0 15,3 4(8):140 9-142 1.8 杨珺婷,蔡君.北京深山区林旅结合精准扶贫途径探讨以怀柔区宝山镇为例 J.林业与生态科学,2 0 18,3 3(2):2 2 3-2 3 0.9邵秀英,刘亚玲,王向东,等.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旅

43、游响应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 0 2 1,3 5(6):2 0 0-2 0 8.10肖婉霜.中国5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 0 15.11朱跖,陈晓亮.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 J.地理科学,2 0 0 8,2 8(5):6 0 7-6 15.12薛明月,王成新,窦旺胜,等.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 0 2 0,3 4(4):94-99.13巩杰,高秉丽,李焱,等.196 0 一2 0 2 0 年黄河流域气候干湿状况时空分异及变化趋势J.中国农业气象,2 0 2 2,43(3):16 517

44、6.14刘宏红,蔡君.浅谈历史村落“社区与景区”耦合作用机制-以山西省榆次后沟为例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3):29-34.15付怡纯,刘春腊,曾凡超,等.湘西州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1,15(5):112-12 0.16孙军涛,牛俊杰,张侃侃,等.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J.人文地理,2 0 17,3 2(3):10 2-10 7.17强华.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以四川传统村落为例 J.文史杂志,2 0 2 0(3):57-6 0.18 刘先辉.河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

45、素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6,3 4(3):5-9.19黄卉洁,苗红,李爽,等.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成因J.经济地理,2 0 2 1,41(12):2 3 3-2 3 9.20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等.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利用价值 J.地理研究,2 0 0 6,2 5(3):48 5-494.21张浩龙,陈静,周春山.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评述与展望 J.城市规划,2 0 17,41(4):7 4-8 0.22J BUTLER R W.The concept of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

46、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J.The CanadianGeographer,1980,24(1),5-12.2 3 许春华.“乡愁经济”视角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 0 2 0(8):6 6-6 8.24高楠,邬超,白凯,等.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2 0,48(4):97-10 7.25汪宇明.核心一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J.经济地理,2 0 0 2,2 2(3):3 7 2-3 7 5.26尚改珍,黄尚东,袁立坤,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保定市美丽乡村建设一一以城南庄镇花山村总体规划为例 J.林业与生态科学,2 0 18,3 3(2):2 13-2 18.(责任编辑:刘元元)第3 8 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