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0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一根据学习计划,我用两天时间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此书通过当年与总书记在插队时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面对面对话,向我们呈现了总书记在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间在陕西延安梁家河插队时的生活、学习、劳动时的点点滴滴。通读全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青年时期的总书记身上三个闪光点: 酷爱学习,甘于分享。 在去延安插队时,总书记给大家第一印象就是书多、爱看书。在去延安插队时就带了满满一箱子的书籍,书籍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不管在窑洞、田间地头,还是赶集出差,也不管白天黑夜,都书不离手,孜孜不倦地从书的海洋中汲取营养,而且长期坚持,这为
2、年轻时期的总书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积累,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总书记还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对梁家河大队的社员,总书记通过讲故事、办学习班以及和年轻人聊天的形式分享自己丰富的知识,帮助生活在封闭小山村的社员增长知识;对有阅读能力的年轻人,通过借书,分享书本知识,开阔社员视野。 安心插队,成为黄土地的一份子 当年插队的知青从生活优越的大城市突然来到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极其艰苦的陕北延安,绝大部分都受不了这份罪,无法安心劳动,更无法在内心融入当地的生活、生产,一心想着如何尽快离开。总书记能用心克服困难,顺利过了“五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
3、参加劳动,多与社员交朋友,无私帮助有困难的社员,并发挥自己丰富的知识优势,出谋划策,迅速得到了社员们的认可,从一名“黑帮子弟”变成了社员眼中的“好后生”,黄土高坡的群众不仅接纳了总书记,也磨砺了他坚定的意志品质。总书记也忘记了自己的知青身份,将自己完成当成了梁家河的社员,成为了黄土地的一份子。 为民办实事,当好党支部书记 在梁家河大队当党支部书记,应该是总书记从政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总书记时时处处为民着想,不但带领社员打了5片坝地,还根据实际需要,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种烤烟、办代销店,大大方便了社员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扬,这一阶段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初步实施阶段。两
4、年多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工作经历,是总书记为民办实事治国理政精神的萌芽阶段,之后在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和党的总书记任上,总书记无时无刻都在诠释为民办实事的执政理念。 本书语言朴实生动,形式新颖,使我们对一位大国领袖成长经历的重要阶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直接的了解,对各级群众更加深入了解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的形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党建教育读本。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部讲人民领袖的书,是一部记录人民领袖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成长经历的书。这本书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
5、节再现了主席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读后对于青年时期的主席能吃苦、敢担当、重实践等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热爱读书方面,印象尤为深刻。 利用一切可能读书。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读书条件良好,书目齐全、借阅方便,但有多少人坚持读书。有调查显示,中国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我们都应像习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利用有效方法读书。“他看书经常
6、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重点书目精读细读。习主席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
7、处。这告诉我们,有些书,需要我们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习主席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我们只有在平时涉猎广泛,才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从“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层面,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
8、总书记当年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却始终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成长历程。读完此书,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是善学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酷爱读书,是书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总书记不仅喜欢读书,还涉猎广泛,研读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此外,总书记还善读书,一方面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
9、所分析”,另一方面会形成不同的见解,与别人讨论,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同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书籍、信息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荒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读书,不曾懈怠。但是在物质生活、信息获取手段都已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却懒于学习、阅读告急,值得深刻反思。我们应当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读书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二是肯吃苦。人不同程度上都会经历苦难。苦难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能吃苦者,就能经受
10、苦难的考验,使其成长。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习近平总书记就属于前者。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被跳蚤咬,痒起来皮肤都抓破了”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一天只有6.5工分”到两年后“拿到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面对苦难,习近平总书记从不抱怨,反而顶住压力,苦干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度过了每个难关。每过一关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为他今后担当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必须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不怕
11、吃苦、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在奋斗中绽放自己的青春。 三是敢担当。当年,习总书记做事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哪怕是遇到千难万险,他总是千方百计去想办法。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搞这些副业是很不容易的,还有一定风险。一般情况下,村干部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意搞这些副业。但是,习总书记为了群众,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完成艰巨复杂的任务,解决群众最企盼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担当。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我们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在工作中做到有担当、敢担当、担当好,直面
12、困难,勇挑重担。 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情岁月,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找到青春的答案,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受益匪浅。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四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并没有记录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在亲历者闲话家常中展露的历史细节,鲜活还原了一位最初迷茫彷徨的城市知青嬗变为坚定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一位懵懂少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党的优秀干部的成长历程。而讲故事的人,既有与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陕北朴实的农民,还有当年与总书记有过接触的各界人士。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行原汁原味的再现。故事因为细节丰富所以真实,全书因为内容真实所以感人。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
1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讲人民领袖青年时代的书,是记录人民领袖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成长经历的书,让广大读者看到了一位深深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农民的朴实青年,看到了一位胸怀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青年,看到了一位忧民之苦、感时之艰的大爱青年,自然会引发对这样一位经过艰苦历练的人民领袖领导下的中国未来的思考和憧憬,自然会产生对这样一部好书的强烈阅读兴趣。我读知青岁月,看到了两点:爱学习,敢担当。 1、爱学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主席说:“一物不知,深
14、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习主席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
15、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基层公务员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在基层工作中学以成才,才能成为群众眼中带头引领的好干部。 2、敢担当。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
16、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五XX省XX县区梁家河村民王宪平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习总书记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
17、练密切相关。 当我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告诉我们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艰难困苦磨砺坚强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坚强意志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坚韧不拔、充满自信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是扎根人民厚植为民情怀。七年岁月中,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建立了与人民群众
18、难舍难分的感情。只有将安身立命、成长发展的根系深深扎进人民群众之中,与父老乡亲们一起面对风吹雨打、体味酸甜苦辣,才能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也才能真正收获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力量。 三是了解实际锤炼务实品格。习总书记曾经说过,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接触实际,深入实际,习总书记就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也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这些“书”上虽然没有字,却比有字的书更难读、更深刻。正是有了对实际的真切了解,坚定了习总书记扎根实际、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决心。 四是勇挑重担锻造担当意识。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
19、后面貌,习总书记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房,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青年干部要想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 五是博览群书提升理论素养。岁月一书给我们生动展现了知青岁月里习总书记的读书生活,他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些由衷的话语,正是他从自己读书学习经历中得出的深刻认识。我们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20、只有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实践中,才能有所贡献、有所作为。 最后,我们小组辩论的辩题“干一行、爱一行”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而且习总书记每行都很出色。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六2017年8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定刊发行,该书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成长历程。时光如烟,“知青”一词早已沉淀在历史的卷册,但习近平同志的七年知青岁月却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基层干部:“不要在应当吃苦
21、时选择安逸,不要在应该奋斗时选择逃避”。 习近平总书记去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而且一干就是七年。这段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生活历练,磨练了他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对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不禁也鼓励我们,在乡镇基层体会到的苦和留下的泪,都是人生给予我们的珍宝,是磨炼我们乡镇干部的炼金石,它促使我们不断地突破自我、激发潜能、快速成长为一名有担当、有魅力的基层人才。所以,面对苦、难,不要怕,勇敢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说。“到
22、陕北插队,我只是开始时感受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的很充实。”插队几年后,他与农民建立了血肉联系,“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我们老陕”等成了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不管多累多苦,他都能一如既往的付出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从来不“撒尖儿”。仔细想想,这些故事和我们现在经历的多么相似。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在经历基层生活的磨合期后,我们也慢慢的学会了和群众打交道,学会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沟通,学会将上面的政策有效的落实到基层工作中,就连我那拗口的温岭话也说得溜了很多,“我们创卫时候的海南蓝”、“我们村”在成为我们的口头禅,所以,面对苦、难,不气馁、要自信。 习近平同志到
23、赵家河村搞社教,就劝说倔脾气的前队长重新出山,使队上的面貌立竿见影发生了变化;习近平同志看到报纸上介绍四川推广利用沼气,就主动到四川取经学习,亮起了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习近平同志看到群众生活的难点,就带领群众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给村里发展注入动力。这些事迹表明,深入群众、学习知识、肯于钻研、注意方法,是战胜困难、创造业绩的关键和保障。我们的基层工作不论是驻村还是线上,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做的好和差的有差别,这个差别既在努力,也在方法。有些同志,不论驻哪个村,都能“摆平”村里的矛盾;有些同志,不论放在哪个岗位,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靠的,就是从工作中提炼出来的方法和经验,也是我们
24、孜孜以求的知识财富。所以,面对苦、难,要多问、要多思。 “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相信经历了基层磨炼的我们,以后不管在哪个岗位,干了哪份工作,都能从这份经历中汲取到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让我们的人生“扣好每一粒扣子”。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七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访谈的形式,分“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反映了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给我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实干苦干精神,
25、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树立群众观念。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中,与当店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我们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焦点对准基层、把服务落到实处 二、坚定理想信念。习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
26、、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发扬实干苦干精神。习总书记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他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其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充分发扬“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实干苦干精神。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八根据党校的学习安排,我认真的对习近平的七
27、年知青岁月进行了阅读,感触颇深,默然间加深了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这是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阅读完全书,使我感受深刻,受益匪浅。让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砺炼。1969年1月13日习近平来到XX省XX县区文安驿公社插队,当时他还不满16岁。刚到梁家河插队就要先过“四大关”:跳骚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的很艰难,既要克服身体的种种不适,更要在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上得到转变和升华。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
28、数开始。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不向任何人抱怨,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在磨难中,铸就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品质、坚毅的性格、坚韧的气质。这也让他获得了人生的真谛:千锤百炼始成金。 实干。近平当梁家河村支书后,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要带着大家多打粮食,让大家都有粮食吃,能多打粮食的地方主要就是坝地。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领社员们在村里的沟口打了一个淤地坝,要知道打坝可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起来,调动村里集体的力量一起打坝。在修梁家河村的淤地坝时,更是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他白天晚上,起早贪黑,
29、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白加黑”“五加二”,把精力都放在这个工程上了。他要求施工要快,施工质量还要好,特别是洪水冲击的关键位置,搞得扎扎实实,固若金汤。而且他不仅一直在第一线指挥,也一直在第一线劳动,铲土、打夯、搬大块石头砌堤围,和村里人一起并肩战斗。这件事不就是对“干在实处永无止境”的实干精神的最好诠释。 担当。大事、难事看担当。刘明升说“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在梁家河当书记,就能脚踏实地处理梁家河的事情,带领好村里人,齐心协力搞工作。梁家河村民石春阳说:“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
30、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考虑”。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都与他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息息相关。 为民。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急;民之所急,我之所行。习近平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他凭借公道正派、处事稳重赢得大家的信任,凭借头脑灵活、勤奋肯开,带领大家办沼气、办铁业社、办代销社、打水井、打坝堤、搞河桥治理、种植烤烟。1993年,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并嘱咐了很多事情,山上要治理,河里要打坝,山上要种经济林,还要种果树,要把地打平,好提高产量,要解决肚子吃饱的问题,还要解决文化问题
31、等等内容。从始至终,他最关心的始终是基层群众的生活。 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苦干实干作风、敢于担当品质、爱民为民情怀。这就是我们的总书记,我们心中的榜样,总书记的这段人生经历,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将不断激励着我们。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九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胜过一打枯燥刻板的说教。在书中并没有记录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在亲历者闲语家常中展露出历史细节,故事因为细节丰富所以真实,因为内容真实而感人“过四关”“解衣推食”“苦读经典”“修沼气”等等故事中的点点滴滴令我动容,深思。 回想我们,我觉得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没有经历战争、没有经历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容易陷入日
32、复一日,我们越长大就越容易陷入一种固定的模式。往往在年末总结时,总觉得除了日历上的数字,今天与昨天并没有不同,今年与去年也没有什么改变。所以,我们在物资丰富的时代更需要警醒,当下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的使命,已经不是在一穷二白之上平地起高楼,而是在物资丰富的今天如何解决人民日益对美好生活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中,为人民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公正、和谐的社会。当前,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但所取得的成就,就是要向习总书记在知青年代那种俯下身来干实事,沉住心来谋发展,顶住压力思创亲,以人民为中心,精准做好每件为民之事。也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并产生以下感悟。 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15岁
33、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那样特殊的历史时期,习总书记背负着历史强负的众多不利因素,深深扎根于梁家河村,成为农村的朴实青年,全心为民谋发展,让人看到一位胸怀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青年,看到一们忧民之苦,感时之艰的大爱青年,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无么无畏的历史担当。 要有好学的进取精神,对于习总书记来讲,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可以说,他的执政理念,他的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类式于这样的好学话语在每一个亲历者中都得以体现,在上山下乡的那个时代,整个社会文化
34、生活极度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习总书记却始终“痴迷”读书,即便身处困顿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当前我们处于智识爆炸的高速信息时代,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数据等,对我人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我们青年一代必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能,才能更好的融入到为民服务中。 要有务实的良好作风,习总书记在7年的知青岁月中让他收获到了什么是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在历史的亲历者口中,我们总能听到习总书是了解实际的,插队几年让他更加了解实际等描述。青年的习总书记也给人们留下讲问题“讲得最实,办法最管用”的深刻印象。正是习总书记这种求
35、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支撑他在陕北这块红土志上取得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完成了他最初的梦想。习总书记的七年志青生活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 扣好人生的的第一颗纽扣,习总书记的成长故事,润物无声,富有滋养,让人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受到感染和召唤,让我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十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
36、书记当年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通过阅读,有以下感觉。 一是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能力。习近平书记当时下乡当知青,随身带的最重的东西就是两大箱书。他在梁家河呆了七年,没有离开过书本,没有放弃过读书。他读马列、读历史、读政治、读文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路素养和理论素养。要把学习作为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以“挤”的方式获得学习时间,以“钻”的方式换得知识的厚实积淀,争做各方面精通的“多面手”。 二是要常怀爱岗敬业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修田,闯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从梁家河一名普通知青到村支书,由于他敢干、勇于担当,看准了的事能够带领群众干好,最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敬。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我们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我们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从做好本职工作开始。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0篇第21页 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