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心得体会10篇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心得体会10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明确要求。对此,如何制定更好地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对于提升新时代干部的担当能力意义重大。一、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突出科学发展导向。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
2、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注重考核发展思路、发展规划的连续性,把是否存在“新官不理旧账”“吃子孙饭”等问题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二、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实行责任追究才是关键。要按照好干部的标准,根据干部的德才素质、工作需要、群众公认等情况综合评价干部,注重选拔自觉坚持和领导科学发展、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
3、长速度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划等号。强化离任责任审计,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给国家人民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记录在案,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已经离任的也要追究责任。三、量化考核标准,精简考核内容。精简各类专项业务工作考核,取消名目繁多、导向不正确的考核,防止考核过多过滥、“一票否决”泛化现象。量化考德、考才、考绩,包括个人述德、民主评德、纪检查德和群众测德,突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正向评价和反向评价。综合考评干部日常学习、学历提升和参加培训情况。体现乡镇(街道)基础差异、部门职能特征和干部岗位特点,改变“平时不闻不问,年度一锤定音”的情况
4、。加强民生指标、平时考核权重,在廉政勤政、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上的表现,发现不良反映并经查实的,纳入考核扣分内容。建立上评下、下评上、左右互评的立体评价体系,力求使考核评价最大可能体现群众意愿。推行“阳光考核”,将考核工作方案和结果,通过网络、文件和会议等形式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监督。对被评为优秀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对排名靠后的干部,取消评优评先资格,进行通报。只有通过这样严格、合理、人性化的综合日常考核、德才绩量化考核,才能推动发展实际实效,真正激励人才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篇二】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的通知,通知强调,各级党委(党组
5、)要引导和促进广大干部切实增强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努力创造新时代的光辉业绩。那么,组工干部如何强化三个担当展现新作为,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高党性修养,增强政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组工干部作为从事组织工作的人员,必须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增强纪律性和保密意识,时刻体现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价值信仰,决不能为权力所屈服、被诱惑所迷惑、为潜规则所侵蚀,要对党和人民保持忠诚,做党性最强的人。基层组工干部所做的工作虽然只是全国组织工作的一个很小分支,但从事的工作却与群众联系十分密切,关系着整体组织
6、工作的平稳运行,所以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决不能觉得自己只是个小螺丝钉就降低对党性方面的要求,而应该把坚定党性原则时刻放在心上、体现在行动上,要谨言慎行、谦虚低调、甘于奉献,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践行自身使命,坚守责任担当。组织部门作为管理干部的主要部门,责任重于泰山,使命高于一切,必须时时处处事事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如果组工干部没有责任心,就不会甘当人梯,在发现干部、选拔干部、使用干部时就会因私心而眼红,计较个人得失,甚至争名夺利。如果组工干部没有责任心,就不会甘于奉献,在日常工作中就不会真正做到关爱干部,也不会关心干部的成长和进步,更无法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出现的
7、问题。如果组工干部没有责任心,就不会甘于平淡,工作就会缺乏激情,也会少了专注,就不会竭尽全力、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完成每一项任务。坚持与时俱进,无愧历史担当。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处在大变革中,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组织工作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对组工干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组工干部如果没有自觉的历史担当,就不能胜任组织工作。如何增强历史担当?学习是固本之举,组工干部若要增强历史担当,首先就要强化学习意识,要肯于钻研、善于学习。组织工作作为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组工干部不断深入学习政策理论、探索工作方法,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灵活应用,这样才能跟得上形势,不辱新时代赋予组
8、工干部的历史使命。【篇三】笔者在基层调研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的过程中,听到这样一则生动案例,颇有感触:某地基层交巡警大队是整个设区市的先进单位,各项工作任务的业绩和指标均是考核的第一等次,特别是该地的死亡事故发生率,同比直降17.5%。但这样一个模范单位却被群众评为“最难办事科室”。该地党委并未武断定性问责,而是给交警大队一个面向公众申辩解释的机会。最终,交警大队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认可,也被免除了相应的追究。的确,现实中有很多像交警、城管这样的执法队伍,他们工作不辞辛苦、奔波劳累,每天都同各类群众零距离接触,管与被管的矛盾一直是他们必须直面的客观难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一些群
9、众的误会,甚至不满。就比如交警,作为交通秩序的维护者,仅凭说教很难帮助群众形成直观印象,改正错误;若一味地罚款,又会被群众认定为“向钱看”;倘若从严执法,特别是一些涉及自由裁量的领域,又容易被人“断章取义”,认为矫枉过正。着实是个多难选择。平心而论,不论是何种执法领域,维系的都是和谐、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尽管会触及少数人的利益,但却能换来绝大多数人的幸福、稳定,无疑这样的贡献是值得称道的。但执法工作不仅辛苦,更容易“得罪人”,可谓是“吃力不讨好”,没有坚定的担当履职、无私奉献的意识很难支撑下去。此种情境下,在我们的干部面对少数群众的责难指摘,甚至“搬弄是非”、放大负面影响的时候,组织如果不能
10、站出来为他们说话,不能旗帜鲜明地为他们鼓劲撑腰,那么我们伟大事业中的难事、急事、要紧事,又有谁敢来担责任、挑大梁?无疑,上述基层交警大队的同志是深受感动的,也是倍加幸福的。但这样的感动、幸福更应当如星火燎原一般,让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特别是执法一线同志都能享有,形成更广泛的共识。日前,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印发,“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干部,公平公正对待干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切实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的干部澄清正名、消除顾虑”内容丰富、简明扼
11、要、切中要害,说到了广大干部的心坎儿里,为各级党组织宽容过失、鼓励实干树立了导向、指明了方向。近日,江苏等地也积极响应,出台了具体的意见举措,为实干担当者免除“后顾之忧”。各级党组织要深刻领会中央出台意见的深意,把严管同厚爱结合起来、齐抓并管,让干部干得开心、拼得安心,真正让那些有德行、有能力、有担当、有闯劲的好干部脱颖而出,形成宝贵的干事创业人才库,为新一轮改革开放谱新篇汇聚磅礴之力。【篇四】近日,笔者听一位基层的同志讲了这样一件事:当地某单位一把手为了所谓的“政治前途”,干工作墨守成规、畏首畏尾,没有明确要求的事一概不沾,没有具体规定的工作坚决不干。乍一看这名一把手挺“讲规矩”,实则心里打
12、着自己的“小算盘”:“虽然工作干好了是成绩,但干不好是问题,弄不好自己还被问责,又何必去干?”啥也不干,居然还自我标榜“无为而治”。(6月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无为而治”是一种源于道家的治理主张,自古以来被很多统治者和政治家所推崇,也取得过很好的治理成效,比如“文景之治”,至今仍被史学家所称道。然而,当下却有不少党员干部把“无为而治”的好经给念歪了,错误地把“无为”等同于“不为”,在工作面前“畏畏缩缩”,大搞“明哲保身”老一套,遇到困难就“调头”,面对群众诉求“绕道走”,看似“讲规矩”,实是懒政、不作为。出现这一现象有其现实根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举利剑,惩贪治腐、严纠“四风”,让个别干
13、部产生了畏惧心态,怕出事、怕坏事,于是干脆当起“甩手掌柜”,不谋事、不干事、不管事;奉行“懒政”哲学,“当天和尚撞天钟”,不担当、不作为、懒作为。甚至有干部自认为只要不犯错误,就不会丢了“铁饭碗”,还期待熬够了资历,混个“政治前途”。然而,“无为而治”不是不干事,而是倡导执政者不过多干预下属及民众的自我能动性,在统一的法治规范和道德约束下,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概念的理解错误,实际上是为自己找了一块懒政遮羞布,就是对甘当“懒官、庸官、不为官、太平官”的自我麻醉,纯属自欺欺人。干部干部,“干”字当头,这是我党的宗旨和干部岗位性质所决定的。怕出事就不谋事、不干事,本质上是对责任的逃避、对岗位的亵渎,
14、与腐败无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统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官员,还是服务群众一线基层干部,都肩负着带领地方群众同奔小康、共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就应该真作为、愿作为,如果让“不担当、不作为”成了干事创业的“绊脚石”,必然会耽误地方发展,更会伤害群众对地方政府、对党员干部的信任与支持。为官避事平生耻。每名党员干部的岗位或有不同,但为群众服好务、领好路的目的应具有一致性。正确理解“无为而治”的本意,常思己之责、常修政之德,杜绝避事求安的平庸为政、多担干事创业的份内职责,应成党员干部的基本素养。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再次鲜明“能
15、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为党员干部敲响了律己警钟,掀开懒政的遮羞布,少一些偏差的“无为而治”,多一些主动担当作为,才是新时代干部应有的精气神。【篇五】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明确要求。意见的制定实施,对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部干部,干字当头。党的十
16、九大的召开,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拿出舍我其谁的勇气、顽强拼搏的精神、敢于担当的锐气、勇于负责的态度来干事创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点小失误、小过错,情有可原、在所难免,但只要是为了工作、为了改革、为了发展出现的失误或过错,意见都将是干部的“保护伞”和“安全区”,不能因为怕出错、怕失误而不敢干、不敢试,那其实就是更大的失误,也就等同于“不作为”,对于“不作为”的干部,惩戒将会更加严厉。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干部勇担当、敢作为,我们的党和国家事业才有前途和希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调动干部尽责履职激情,就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既要为干部鼓劲加压,又要
17、为干部松绑减压,实现以担当带担当、以作为促作为的干事创业新局面。意见的出台,对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明确要求,让广大干部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关键在于抓好落实、见到实效。各地需要认真解读和学习文件精神,让意见惠及更多的党员干部,激发干部春水,激荡起干事创业的蓬勃生机与活力。【篇六】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细读文件,让人感觉切中要害、胸中豁然。一段时间以来,与很多基层单位接触,的确感觉到在少数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身上存在着一种不良风气,那就是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纪律的同时,把所有事项都付诸于集体
18、领导,不敢拍板、不敢定事,甚至连很多日常工作中的小事都要经班子会研究决定。效率差不说,更让一线工作人员失去了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见对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落实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这就对一把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有勇于担当的亮剑精神。22年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从弱小走向强大,靠的正是勇于亮剑的中华军魂。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很多,有形和无形的“敌人”仍然很多。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有突破、有
19、作为,仍然需要勇于亮剑的精神。何谓亮剑精神?不仅仅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小说亮剑里,还有两条明确的标准:首先,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其次,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与性格,这种传统与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的主官决定的。打赢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战斗,一把手的亮剑精神尤为重要。只有一把手有着强烈的求胜意志,有担当的责任与勇气,才会培养出一支敢于任事、善于创新的干部队伍。塑造一个勇于亮剑的集体,一把手不仅自己要勇于亮剑、善于亮剑,还要保护好那些有担当精神的下属,营造一种鼓励担当、宽容失败的氛围。正如习近平总书
20、记所说,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那些真正有担当意识的干部选拔出来、放在重要位置上。90多年前,正是为人民服务的担当精神,让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重与爱戴。新时代,用担当精神给人民以信心,给世界以希望,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时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一再强调担当精神,是因为只有做到担当,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篇七】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
21、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着眼于党的事业永续发展,以建强年轻干部队伍为抓手,坚持严管厚爱促担当、激励约束促实干,锻造年轻干部“想干、敢干、能干、爱干”的精气神,为基层年轻干部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提升能力素质,让年轻干部“想干”有办法。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年轻干部头脑,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和党性修养培训,不断提升年轻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工作本领。拓宽年轻干部的视野和工作思路,借助外力,整合资源,切实建立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年轻干部教育培训格局。同时,对培训进行验收,形成一系列的考试考核机制,并将考试考核结果运用于干部任用和绩效奖惩,助推年轻干部知识更新、能力提升。加快干部使用的内部交
22、流,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大局意识和宏观把控能力。注重实干实绩,让年轻干部“敢干”有底气。开展干部队伍素质大调研,了解并结合年轻干部特点,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制定并完善符合容错免责情形和条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年轻干部。对出于为党为民、勇于改革创新,因年轻经验不足而出现的决策不精准、效果不显著的年轻干部予以免责;对出于嫉妒而被恶意打击的予以澄清;帮助那些个性鲜明、坚持原则、敢闯敢试的年轻干部放下心理负担,切实为勇于担当的年轻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年轻干部负责。同时,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干事创业热情不饱满的年轻干部,坚决
23、调整出后备队伍名单。营造出拼搏进取、宽容失误、赏优惩庸的良好氛围。创新培养举措,让年轻干部“会干”有方向。树立勇挑重担、崇尚实干的鲜明用人导向,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为年轻干部画像。坚持“用管结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年轻干部经历、特长和发展方向的不同,有针对性设置岗位的培养锻炼措施。有意识的对缺少基层领导工作经验、工作经历比较单一的年轻干部进行锻炼。在年轻干部选拔任用中,突出基层导向,激励干部在一线岗位上勇挑重担、争创业绩。同时,夯实基层基础,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年轻干部到社区任党组织书记,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中锻造干部。健全评价体系,让年轻干部“爱干”有冲劲。注重关怀激励,不断加强与
24、年轻干部的交流沟通,坚持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了解年轻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情况。定期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关心,使他们一直处于组织的视野和关注中。建立年轻干部联络员制度,加强对年轻干部日常实际表现的情况了解和掌握,将年轻干部的考察工作做在平时。完善年度工作考核体系,提升评价科学性,昂扬年轻干部斗志,营造人人争当排头兵的新气象。【篇八】近日,一些反映基层干部受苦、受累、受委屈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大范围转载,尤其得到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响应。细究起来,这个现象折射出一种心声:只让“牛”挤奶、不让“牛”吃草的做法已经失去了主流市场。党中央推出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
25、新作为的意见,可谓符合时代潮流,顺应干部期盼,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回顾党艰难而又辉煌的历史,不难看出,总有一批干部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在危难关头顶上去,甚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推动党近百年来不断成长壮大,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可以说,没有党的干部,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没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干部是党的宝贵资源,是党的事业的主心骨,也是亿万人民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同样值得关注。关心关爱干部,出台政策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点
26、。没有导向就没有方向,也就没有行动的纲领。干部对“爱”的呼唤由来已久,有的想获得晋升机会,有的想提升薪酬待遇,有的想改善办公条件,有的想减轻工作压力,有的想解决个人困难,每种想法都代表了一大批人的需求。对此,组织在不同时期推出了不少关爱激励措施,得到广大干部的点赞和拥护,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意见提出要满怀热情关心关爱干部,着力增强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毫无疑问,这是党的干部政策迈出的一大步,其规格之高端、内容之丰富、措施之实在前所未有,实属担当之举、创新之举、暖心之举。有理由相信,随着担当作为成为干事创业的“风向标”和“助力器”,更多看起来“胆大”的干部关爱政策将陆续面世,不断
27、为广大干部带来温暖和福祉。关心关爱干部,落实政策的措施可以抓得更细一点。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政策推出后,贵在狠抓落实,不然就会沦为一张白纸。到时候,不但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会使广大干部受委屈、寒了心。对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各地要在深刻领会意见出台初衷的基础上,把各项措施要求落实到具体人、具体事、具体工作中。要完善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多关心干部的心事、家事、难事,及时帮助解决,解除后顾之忧。要健全干部待遇激励保障制度体系,该加的工资要加到位,该发的福利要发到位,该算的奖金要算到位,该给的荣誉要给到位,不让干部的正当利益无端受损。要给予干部更多理解和支持,不急要的不要催得急,能简要的不要弄复
28、杂,应放假的不要搞“拖堂”,保证干部的基本休息时间、身体锻炼时间、陪伴家人时间,让干部有好体力、好精力、好状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奋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广大干部去推动实现;干部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组织给予更多关心关爱。只有理直气壮地为干部撑腰鼓劲,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才能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更好地履职奉献、建功立业。【篇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现今的社会发展阶段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年轻干部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要求,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洁净,思想的单纯,胸怀坦荡。要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诱,
29、不为权所缚,注重小节,慎独慎微,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止温水煮青蛙,小问题铸成大错误。工作中,要恪守规矩,坚持原则,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要敢说真话,敢于和歪风邪气说不,以正气压邪气、激浊气、化戾气。生活中,年轻干部应自觉净化自己的朋友圈,做到交往有原则、有界线、有规矩,慎交友、交好友,不交歪门邪道的损友,多交严气正性的良友,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防微杜渐,一尘不染,永葆纯洁初心和浩然正气。此外,作为年轻干部,还应带头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争当奉献社会的模范,在工作之外,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传播社会公德,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新风正气,用高尚的道德行为
30、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交好新时代答卷,关键在干部,关键靠担当。市委出台关于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励担当作为创新竞进的意见(试行),就是要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津沽大地扎实实践汇聚强大力量。年轻干部应深知自身的不足,主动选择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在复杂的工作中磨练自己,不畏艰难险阻,主动接受挑战,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远大的志向和不竭的动力中,发扬长征精神,艰苦奋斗,以苦为乐,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时刻饱有身处平凡而不失志,陷于逆境而激昂的精神
31、风貌,不因事小而不屑,不因困难而畏怯,不因挫折而沮懈,为理想顽强奋斗,为成功努力拼搏。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年轻干部充满朝气,思维活跃,不拘泥于环境,不囹圄于视野,不桎梏于定势,往往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迸发创新的观点和想法,这正是干事创业、克难攻坚所需要的思想力量。【篇十】翻阅报刊,浏览网站,社会各界对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纷纷点赞,可谓“喜大普奔”,“这是一场及时雨、是一针强心剂、是一张动员令”“让辛苦干部不心苦”“严管厚爱有温度”等好声音涤荡全国。可以说,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成为广大干部的普遍共识。然而,鼓掌之前,我们不妨泼一泼冷
32、水,力争起到降温、警醒和预防的作用。试想,一个好的政策文件如果躺在纸上“呼呼大睡”,不下沉、不落实,那么它就顶多是一纸美好蓝图。就文件本身而言,制定出台仅仅是第一步,而要实现快落实、真落实、全面落实的跨越,还要考究下级执行主体的领悟之程度、贯彻之功力。文件再“美”,“美”不过落实。有的地方喜欢把上级文件“裱进画框”,“钉在墙上”,“高高挂起”,时不时拿出来安抚搪塞:“看,上面有规定的,不要担心!”至于最终落实几分,则鲜见下文。近日,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明明是好政策,出台多年却未能落地执行,企业无法享受政策红利且投诉无门”如此让好政策长期“休眠”,使之沦为画饼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再次给我们
33、敲醒警钟,干任何事情,都需有始有终、善作善成,不能有了上文没下文,有了开头没结局,有了龙头没凤尾,到头来,欢喜一场空悲切。文件的出台,源于时代的需求,源于人民的期待。拟出一份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文件并非难事,但一旦涉及执行落实,问题和矛盾就会集聚显现,这才是真正的挑战和考验。如果不把制定的文件放下来,接接地气,就会让我们屡屡陷入“华而不实、光说不练”的怪圈,辜负的不仅是人民的厚望,也会让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随着反“四风”活动的深入推进,“以文件落实文件”“只部署不落实”“当文件的二传手”等做法备受诟病。实践表明,部署的后续、文件的落实必须一鼓作气、有力跟进。慎思明辨之后,笃行更显可贵。从文件精神的宣传到具体细则的制定再到层层落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上”与“下”、“前”与“后”、“头”与“尾”都必须有序衔接、齐头并进。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坐以待毙,“等着幸福来敲门”,而要主动作为,迅速行动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集思广益、多措并举,迅速形成持续的制度供给。强化监督,严格考核,确保文件落实到位、发挥实效。这样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给予掌声和鲜花之前,不妨泼一泼冷水,清醒之后才能看见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