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扬我们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之一。古诗词当中蕴含了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重要“文化基因”,我们对古诗词的解读与欣赏就是对中华五千年文化根脉的触摸。站在教育的场域去解读古诗词,一线的语文教师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画面或声律,更多的是隐藏在它们背后的那些人物、那些风景,那些历史时空中的世界,那些传承千年的故事,正是我们要在诗歌当中去寻找的中华文化基因。本文从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出发,结合具体案例,探索古诗词的教学策略。一、古诗词的基本特点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怀古诗、咏物诗等。词,也是一种独特
2、的文体。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又称词牌),但它不是词的题目。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会在词调后面加题目,表示词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古诗词的一些独特的特点。(一)关注语言凝练之美古诗词的语言凝练生动,短短几十字却意境深远。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江南为例: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短短 35 个字,却连用了 5 次“鱼戏莲叶”这几个字。一般来说,我们认为 3 次即为反复,3 次以上是重复,这古诗词教学的“套路”与“出路”也谈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金心瑶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三小学摘要: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在
3、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词比重大幅度增加,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诗词教学虽有一定规律可循,却也难有突破。通过对目前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现状作出分析,探究如何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揣摩古诗词的精妙之处,体味古诗词的诗情画意,从“诵”与“想”中寻求古诗词教学的“出路”。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20课程与教学研究首诗的后半段基本都是重复性的语言,且基本以方位变化为主,却凝练生动地概括出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我们仿佛看到江南劳动人民采莲的欢快场景:鱼儿在水中欣然嬉戏,采莲人的欢声笑语飘荡在荷塘上。这样的语言表达体现了古诗词语言的凝练之美。(二)关注声音韵律之美古诗词的另一个
4、独特之处在于它们有自己独特的韵律。以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的春晓为例: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短短 20 个字,却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这首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是学生在启蒙阶段接触古诗词的不二之选。学生们边背边唱,熟读成诵,通过体会这样的音律之美,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学生们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意思,也就能融入春晓欢快优美的意境之中了。(三)关注意境画面之美以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的绝句为例: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很有画面感,“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包含了色彩之美、声音之美、
5、动作之美等。一边读诗,一边欣赏画面进行教学,学生也能进入诗中,欣赏美景。二、古诗词教学的文本解读策略解读和教学古诗词文本时,诗意、诗境、诗情缺一不可。第一是“诗意”。拿到一篇古诗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它的意思,进而体会其中的意蕴,才有可能直抵诗人的内心,体会诗情。所以,读懂诗意是读懂古诗文的前提。第二是“诗境”。只从表面理解一首诗的意思并对其进行解读肯定是不够的。例如,我们理解“两个黄鹂鸣翠柳”,只把它理解成“两只黄鹂在树上鸣叫”,这就太过浅薄了。理解古诗,不能仅关注它的意思,还应该关注它置身在怎样的意境之中。所以,我们还要关注“诗境”,这是诗歌的生命与灵魂。例如天净沙 秋思这首散曲,为了表达内
6、心的哀愁,作者列举“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这其中没有一种是能够调动人的积极兴趣的,没有一种是蓬勃向上的,而是处处显得悲凉、哀愁。作者正是用这样一系列带有悲凉意味的景物去连缀画面,才把他要表达的意境勾勒出来。第三是“诗情”。在解读一首古诗词的时候,既要理解它的诗意,走进它的情境,更要跳脱出来,体悟它的情感。体会诗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古诗词读到人的角度,一篇古诗词总是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活状态、性格特点等相联系。只有理解了这些,才有可能把“诗意”“诗情”“诗境”更好地融合到一起。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谈到诗、读到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知人论世”,应格外关注小学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著名诗人,
7、梳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品风格。读到他们的诗词的时候,我们就要站在这个人的角度,站在他们的时代背景中,这样我们对其作品的理解才能更加准确、深刻。三、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一般策略据统计,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共编排了 129 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的 30%。而在原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古诗文的数量只有 69 篇,从数字上不难看出统编版教材中古诗文的增加幅度之大。在这 129 篇古诗文中,有古诗词 112 首、文言文 14 篇、古典名著选段 3 篇。除了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统编版教材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了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值得关注
8、的是,在统编版小学一年级教材中就出现了小古文,江南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统编版一年级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板块还加入了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三年级教材中就有了简单的文言文,如司马光守株待兔等。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把握住统编版教材的内核,找到一些规律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其一,我们要关注“诗歌”。诗歌,诗乃歌也。在中国古代,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是可以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在解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到文字本身的意思,更要关注它们的节奏和旋律。21学思并行其二,我们要看到“诗人”。诗人,读诗见人。我们在读古诗词的时候,不仅要关注诗歌本身,更要“读”出诗歌背后站着的那个人。也就是说,读一首诗更重要的
9、是“读”一个人,“读”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读”出一段历史。“读诗、读人、读史”是古诗词教学中相辅相成、无法割裂的三个环节。(一)统编版古诗词教学的基本原则对于低年段的古诗词教学而言,古诗词首先是作为巩固识字、写字的载体,教学时最重要的是学生能读顺、背诵、积累,对古诗词意思的理解做到“囫囵吞枣”即可。虽然经典篇目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我们去细读精讲。比如课文江南,需要精讲细读;又如悯农(其二)是“日积月累”中的篇目,只要读读背背即可。到了中年段,古诗文(尤其是古诗词)依旧是作为巩固识字、写字能力的载体,主要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或者默写,也要求结合注释了解意思,一般对领会
10、诗人表达的情感不作要求。等到了高年段,就要求学生在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的基础上,“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理解古诗文的意思,初步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教学古诗词,一般情况下是有“法”可循的,比如常见的“三步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读出诗情;还有“四步法”:明其意、想其画、知其人、悟其情。常规的古诗词教学都跳不出这两种“套路”,但“套路”不是“出路”。(二)统编版古诗词教学的“出路”面对统编版教材的新变化,寻找古诗词教学的“出路”,“诵”与“想”是不二法门。1.以“诵”贯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
11、诗文大意。”学生“体验情感”“领悟诗意”的前提是“领会大意”。小学生理解起古诗词来的确有些难度,但抓住关键词、揣摩关键词就能帮助他们初步感知古诗中的意象。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眼睛看到他的文字,嘴巴发出他的声音,听一听诵读之中的音律美,读着读着,学生的心和诗人的心才能贴得更近。“诗无达诂”,有时古诗词中的意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教学中,不妨尝试少一些理解,多一些留白,让诗情画意巧妙地融于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中。2.以“想”拓学托尔斯泰说:“给儿童一个自由广阔的天地,他们
12、的想象力会插上有力的翅膀,自由翱翔、绚烂多姿。”“想象”也是古诗词教学的“出路”之一。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引导学生放飞思绪,进入诗的“境地”,才能让诗歌中的文字活起来,让诗歌中的情感溢出来。3.寻找“变式”在古诗词的教学当中,我们也需要一些“变式”。比如学习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的鹿柴,这首诗是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人落笔先写空山人迹罕至,接着笔锋一转,引出“人声”,以有声写无声,愈添空寂。写完了声音,诗人又写几点斜阳的映照与山林间的悠悠青苔。诗人写空山之声,也写山中美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各种各样的画面,成为我们认识王维的一个渠道。王维不仅是诗人、画
13、家,还是一位音乐家。了解了他的多重身份,我们才能更深地理解对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如果教学时借助王维其人的特点,归纳出其诗的特点,用一首诗让学生认识一个人,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可能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尝试。此外,我们还可以聚焦“一首诗,一段史”、一个主题、一个系列,采用对比阅读、“古诗+小古文阅读”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古诗词教学任重而道远,在固有的教学“套路”下,以“诵”贯学,以“想”拓学,方能诗情画意巧融合,从“套路”中找到“出路”。参考文献 1 陈先云,林孝杰,向瑞.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亮点及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主编答本刊记者问 J.小学语文,2017(10):4-8.2 余俊.古诗词教学中的语文立场以初中古诗词课标指定篇目教学为例 J.课程教学研究,2018(1):63-66.22课程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