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双碳”目标下土壤环境管理路径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0621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碳”目标下土壤环境管理路径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双碳”目标下土壤环境管理路径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双碳”目标下土壤环境管理路径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与综述-143-专题与综述“双碳”目标下土壤环境管理路径分析卢娜平(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区环境监控中心,广东 惠州 516000)摘要:为了切实提升土壤环境管理质量,满足农业发展需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我国“降低碳排放”以及“增加碳汇”的基本发展需求,本文将以“双碳”发展目标为视角,对土壤环境管理路径进行分析与研讨。首先对“双碳”目标下的土壤环境管理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其次从三个方面对“双碳”目标下土壤环境管理现状进行简析,最后对“双碳”发展目标下,土壤环境管理路径进行详实的分析,以供相关工作者参考与借鉴。关键词:土壤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增加碳汇;碳排放;“双碳”中图分类号:T

2、S5 文献标志码:A DOI:10.20025/ki.CN10-1679.2023-15-47Path Analysis of Soi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under“Double Carbon”TargetLu Naping(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of Petrochemical Zone,Daya Bay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Huizhou 516000,China)Abstract: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oil en

3、vironmental management,to meet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to meet the“reduce carbon emissions”and“increase carbon sink”the basic development needs,this paper will take“Double Carbon”development goal as the angle of view,will carry on the an

4、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 to the soi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path.In this paper,firstly,the importance of soi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under the“Double Carbon”target is expounded,and th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i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under the“Double Carbon”target is analyzed from three as

5、pects,fi nally,under the“Double Carbon”development goal,the soi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ath is analyzed in detail for reference.Key words:soi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creasing carbon sink;carbon emission;“Double carbon”引言土壤环境管理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途径。充分做好土壤环境

6、管理工作,切实提升土壤的固碳功能,降低碳排放量,提升碳汇,是当前土壤环境工作领域的首要工作任务。因此,有关人员需要明晰土壤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对土壤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以此来制定详实的土壤环境管理措施,全面提升土壤环境管理质量与效率,满足“双碳”发展要求。1基于“双碳”目标下土壤环境管理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从而导致我国的可利用土地资源数量变得越来越少。因此,土地管理部门需要切实做好土壤环境管理工作,以此对可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全面保护。做好土壤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能够切实提升农业用地的质量,并对永久性农田进行科学保护,从而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7、速度与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土壤环境管理工作还可以对土壤环境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与约束,对其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切实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与质量,保证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正常推行。除此之外,土壤环境管理工作还可以有效提升土壤环境质量,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以此提升碳汇,降低碳排放量,从而真正实现“双碳”发展目标,满足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主管部门需要切实做好土壤环境管理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工作理念,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作为工作动力,切实做好土壤环境管理工作1。2基于“双碳”目标下土壤环境管理的现状分析2.1管理资金不足当前土壤环境管理工作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虽然有关法律法规中,

8、明确了土壤环境污染的责任承担方,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污染者难以付费”的问题。当前的土壤环境污染治理资金,都是由当地政府财政拨款,缺少社会资金的投入,从而导致土壤环境管理资金相对较为短缺,不利于后续环境工作的有效开展。2.2公众环保意识不足与其他类型的污染问题相比,土壤污染相对较为隐蔽及滞后,社会公众很难在第一时间察觉到土壤污染问题,而且当前环保讲座的内容一般都是水污染及大气污染等内容,缺乏土壤污染方面的内容,从而导致社会公众缺乏土壤环保意识,参与土壤环境管理的积极性不足。同时,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基本信息一般只向企业或者政府公开,社会公众在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的获取方面存在不对称性。2.

9、3管理法规及管理技术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进程 作者简介:卢娜平(1984-),女,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生态环境管理与咨询。专题与综述-144-相对较为缓慢,管理经验较为薄弱。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推行了一系列有关土壤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是有很多法律法规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从而导致当前土壤环境管理工作发展缓慢。除此之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难度要高于水污染以及大气污染,因此,土壤环境管理工作需要相对较为先进的管理技术支持。但是我国当前的环境管理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对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3基于“双碳”目标下土壤环境管理路径分析3.1构建低碳环境

10、管理体系针对土壤健康问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土壤的实际产出功能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在“双碳”背景下,需要不断提升土壤健康程度,将保护人体健康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切实构建起以“双碳”为核心的低碳环境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切实做好污染协同减排,并借助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率、城乡空间发展管理以及土壤资源化利用等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量。其次,在保护性耕作的驱动下,对污染土壤进行综合性治理,做好生态环境修复,加强土地资源利用,有效提升碳汇,进而可以全方位、多领域地对土壤健康进行管理。此外,需要补充与完善土壤健康评价及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土壤健康指标体系以及健康评估架构,在体系与架构中充分

11、体现不同土壤的微生物量、土壤酶及污染物程度等指标,并整合不同阶段的土壤管理目标,将土壤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及风险管控进行有效结合。同时还要将土壤环境问题作为核心内容,全面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相关部门应以区域差异化管理为主要手段,在土壤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的区域,优先推行土壤健康管理工作模式,全面落实土壤健康管理架构以及实施路径,以点带面,真正实现土壤健康管理的全面覆盖,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土壤环境管理质量。3.2减少土壤污染源头土壤在当前的污染生态链中属于最底层,是大气污染物、固体污染物以及一系列污染物的最终“归宿”。因此,基于“双碳”目标下,协同组织应推动

12、减碳降污,最大限度地降低重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保证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可以达到“峰值”,真正实现土壤的自我清理。工作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污染风险以及污染排放物之间的“源汇”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定量评价制度,从而对污染物在持续减排的影响下,观察土壤环境的实际变化趋势,同时制定土壤质量改善路径图、将断源以及减量作为核心,建立健全土壤污染协同监督管理体系。相关部门应严格监管当前的工业源污染,促进相关企业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并要求企业优化创新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做好三位一体的污染协同防控工作。另外,农业领域要开展保护性耕作,降低化学药剂以及农药的使用量,

13、切实保证土壤的健康程度3。3.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基于“双碳”发展目标下,为切实提升我国土壤环境管理质量,需要借助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行政管理策略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以土壤污染防治法规作为基础核心,将土壤环境管理需求作为参考,以此构建起完善的土壤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同时将当地的土壤环境管理措施与之相结合,全面发挥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效力以及行政管理效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法律效力,有效弥补我国土壤环境管理的不足。土壤环境管理部门需要切实提升环境管理质量,对土壤污染区域进行风险评估,并全面落实土壤环境风险管理以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明确土壤污染区域内部的责任部门以及责任人,从而进一步提

14、升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督与管理效率。例如,我国存在诸多的土壤污染区域,这些区域都需要进行土地流转。因此,生态环境管理部门需要对其进行闭环式管理以及重点监管,并在当前的土壤环境管理工作中全面落实土壤环境管理机制中的各项内容,有效提升土壤环境管理效率,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质量4。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是高效推动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切实开展健康可持续化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修编。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应明晰组织、企业以及个人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并对人们的生产活动以及个人行为进行全面规范,进一步从土壤环境污染源头进行控制。针对一些界定不明晰的地方,需要对其

15、进行客观且专业化的讨论,循序渐进式地对土壤环境管理法规进行完善与补充,从而为后续的土壤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3.4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就当前的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现状而言,我国的土壤环境污染风险管理与防控工作仍处于发展初期。虽然,政府部门所下达的有关政策对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进行了明确,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执行程度有待提高。基于此,有关部门需要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并以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辅助,以提升土壤环境污染管理机制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切实提升土壤污染防治效果,需要加强风险防控的管理力度,做好土壤环境风险的监督与管理5。除此之外,为对其土壤环境管理风

16、险进行有效防范,可以对土壤环境监测体系进行创新与优化,行之有效地保证土壤环境管理措施的全面落实。第一,要对土壤环境的监管范围进行拓展,对各个网络节点位置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的执行力。第二,要对土壤环境分析报告进行详细地分析与检测,并将其作为污染区域的划分基础,全面明确土壤环境污染区域的等级,要对污染程度相对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重点监管,必要时,可以对其进行特殊处理。第三,各个部门之间要做好组织协作,加强信息交流,以全面提升土壤环境管理的效率6。3.5提升土地节约利用率提升土地节约利用率、优化土地空间布局是实现降低碳排量的重要途径。以加快土地节约利用效率以及优化空间布局为主要手

17、段,从土壤污染源头对其进行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壤环境管理质量,保证土壤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为了提升土地节约利用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需要对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及生态保护红线进行全面的保护,并加强对生态功能区域的重要保护,对草地、林地以及湿地等重要生态用地进行可持续化管理。做好生态系统保护,提升土壤环境修复强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以及粮食安全。相关部门应根据土壤环境的实际承载力度,对当前的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规划,以此提升建设用地的刚性约束,有效遏制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不合理利用。同时,借助降低碳排放强度、盘活空闲土地以及土地复垦等有效路径,全面提升土地利用

18、率。除此之外,充分改善农田耕作形式,切实发挥土壤增添效益,提高土地节约利用率。土地生态系统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途径,具有相对较为强大的固碳潜能。借助轮作休耕、(下转第147页)专题与综述-147-支持,我国现有的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还不够充分。一方面,应急装备和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不够多样化,不能满足不同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应急装备和物资的储备和调配不够合理,不能有效支撑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2。5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应用案例5.1自然灾害应急监测案例:地震监测系统: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在受地震影响较大的地区,部署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地震相关数据

19、,包括地震波形、频谱等。工作人员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将地震监测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中央处理系统。采用高速、可靠的通信技术,如无线通信或卫星通信,确保数据能够及时传输3。中央处理系统接收到地震监测数据后,利用预先建立的地震监测模型和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通过对地震数据的实时分析,可以快速识别地震发生的位置、强度和震级等信息。当结果显示有地震发生或可能发生时,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发送预警信息给相关部门和人员。这样可以提前通知受影响地区的民众,帮助他们采取防护措施或撤离。5.2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案例:水体污染事件监测:严重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环境问题。在潜在受污染风险较高的水域,部署水

20、质监测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水体的pH值、溶解氧、浊度、重金属含量等关键指标。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将水质监测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中央处理系统,采用可靠的通信技术,如有线或无线通信,确保数据能够及时传输。中央处理系统接收到水质监测数据后,使用预先建立的水质监测模型和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通过对水质数据的实时分析,可以判断是否出现水体污染,并评估污染程度和范围4。6结语在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与运用过程中,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团队建设。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与运用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政府监管和协调、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努

21、力,可以不断完善环保监测应急系统,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和健康。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以共同推动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李华松.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20,18(19):68-70.2尹杰.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及应用分析J.环境与发展,2020,32(4):167-168.3李芊芊.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与运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2):124+126.4任晓晖.论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及应用探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11):1

22、60-161.(上接第144页)秸秆还田以及使用有机肥等保护性耕作手段,可以对当前的农田耕作形式进行全面改善,并对耕地集约化经营模式进行推广,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减少外部因素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同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要开展面源污染治理,提升其土壤固碳能力。另外,要以改善土地耕作方式为切入点,切实提升土地节约利用率,降低碳排放量,增加碳汇,进一步满足“双碳”发展的需求,进而提高土壤环境管理质量7。3.6充分利用土壤修复技术基于“双碳”背景下,切实加快绿色可持续修复需要借助土壤修复技术进行有效推进,需要全面考量二次污染、过量能耗以及农作物的实际产量等诸多因素,将环境

23、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从而获得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发展效益。同时要利用绿色可持续土壤修复技术,构建完善的绿色可持续评价机制。针对当前的农业用地而言,需要建立健全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价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生产功能水平,降低修复成本,提升经济效益。针对建设用地而言,需要对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二次污染问题进行有效地防控,构建可持续评估工具,从而在土壤修复过程中,降低碳排放量并增加碳汇。在“双碳”背景下,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借助科学合理的土壤修复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土壤的固碳能力,从而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切实满足“双碳”发展目标8的要求。4结论综上所述,基于“双碳”目标

24、下,切实做好土壤环境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为多元化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协调开展提供支持与帮助,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农业领域的健康发展与效率,全面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借助多元化的管理路径及措施,在满足“双碳”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土壤环境管理质量,保证我国农作物的生产需求以及供给效率,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新篇章。参考文献:1曾沛艺,和淑娟,杨牧青.对加强云南省省级土壤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和建议J.环境科学导刊,2023,42(1):15-20.2张增迎.重点监管单位全生命周期内土壤污染防治要点梳理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2,42(23)

25、:53-55.3乔颖.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研究评 我国土壤修复产业预测分析和发展战略 J.生态经济,2022,38(10):230-231.4刘瑞平,魏楠,季国华,等.“双碳”目标下中国土壤环境管理路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2,47(2):5-8.5刘星.对疑似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的思考基于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6):119-123.6郑静宜.土壤环境监测方法及其质量控制J.山西化工,2022,42(6):186-187+196.7黄文韬.贵州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质量控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2,40(8):164-166.8龙锦德.场地环境调查土壤监测活动中的质量控制措施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18):56-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