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个体的自我超越:黑格尔论“爱国心”与现代公民的形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0037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体的自我超越:黑格尔论“爱国心”与现代公民的形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个体的自我超越:黑格尔论“爱国心”与现代公民的形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个体的自我超越:黑格尔论“爱国心”与现代公民的形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 8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3年第3期(总第4 5期)个体的自我超越:黑格尔论“爱国心”与现代公民的形成*殷紫丹蓝【摘 要】“爱国心”是黑格尔法哲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自由”几乎具有同等的意义。但是在现有研究中,这一概念很少受到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黑格尔在公开出版的 法哲学原理 中并未对其进行详细论述。结合黑格尔的早期著作和法哲学讲义可以发现,从耶拿时期的“绝对德性”到法哲学时期的“公共精神”和“政治意向”,黑格尔关于“爱国心”的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与他对现代“个体”的认识转变有关,即对个体性由“否定”到“肯定”的态度变化。这种转变与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伦理”

2、观念的修正密不可分。【关键词】黑格尔;爱国心;个体;陶冶;现代公民【中图分类号】B 5 1 6.3 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6-1 7 2 3(2 0 2 3)0 3-0 0 7 8-0 9【作者简介】殷紫丹蓝,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生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围绕黑格尔国家理论产生的争议也集中于此。批评者认为,黑格尔的理性国家实际上是“强国家弱个体”的保守主义和整体主义,这在政治实践中很可能违背自由精神。2 0世纪以来,佩尔岑斯基、阿维纳瑞等人试图从个体权利、代议制、社会福利等现代要素出发重新阐释黑格尔,但只是*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黑

3、格尔的人格财产权理论研究”(1 9 B Z X 0 1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 黑格尔因素 研究”(2 1 C Z X 0 1 1)的阶段性成果。黑格尔的 法哲学原理 在1 8 2 1年公开出版后不久就受到了弗里斯和海姆等人的批评,他们认为这本著作意在为当时的普鲁士专制统治背书,黑格尔本人也被贴上了“官方哲学家”标签。在法西斯专政时期,黑格尔的理论甚至被视为极权主义的来源,卡尔波普尔和以赛亚伯林等人就认为黑格尔是自由的敌人。S e e Z.A.P e l c z y n s k i,“P o l i t i c a l c o mm u n i t y a n

4、d i n d i v i d u a l f r e e d o m i n H e g e l s p h i l o s o p h y,”i n H e g e l s P o l i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P r o b l e m s a n d P e r s p e c t i v e s,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 9 7 1;S.A v i n e r i,H e g e l s T h e o r y o f t h e M o

5、 d e r n S t a t e,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 9 7 2;C.T a y l o r,H e g e l a n d M o d e r n S o c i e t y,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 9 7 9;S.S m i t h,H e g e l s C r i t i q u e o f L i b e r a l i s m:R i g h t s i

6、 n C o n t e x t,C h i c a g o: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 P r e s s,1 9 8 9;P.F r a n c o,H e g e l s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F r e e d o m,N e w H a v e n:Y a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 9 9 9.殷紫丹蓝 个体的自我超越:黑格尔论“爱国心”与现代公民的形成7 9 另外区分出了一个市民社会的黑格尔形象,难以从根本上回应“强国家弱个体”的质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体与国

7、家的关系尚未得到澄清。笔者认为,黑格尔关于“爱国心”的讨论可以为此提供一种新视角。“爱国”是一个古老又现代的概念,它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至今仍然活跃在当代政治哲学的讨论中。与一般意义上对祖国的情感和忠诚不同,黑格尔语境中的爱国是一种基于理性的日常政治态度,它将现代人对自由的追求与制度条件结合起来。但正如科维纲(J e a n-F r a n o i s K e r v g a n)、高登(R u p e r t H.G o r d o n)等学者所指出的,由于公开出版的 法哲学原理 中相关论述较少且语焉不详,“爱国心”这一概念具有相当的模糊性,既有研究尚不充分。本文尝试补充黑格尔时代的思

8、想背景和 法哲学原理 出版前后的几次讲义笔记,分析黑格尔是如何通过这一概念阐明现代个体的共同生活的。一、德意志语境中的“爱国”:“情感”与“理性”之争在界定个体-共同体关系的诸多范式中,“爱国”(P a t r i o t i s m,P a t r i o t i s m u s)无疑是最古老的一种表达。在词源上,这一表达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它源自拉丁语中的“T e r r a P a t r i a”,意为“父辈的土地”。在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的著作中,“P a t r i a”也被用来描述特定领域(城邦、共和国)的共同生活。但在1 9世纪初的德意志,谈论“父辈的土地”或者说“祖国

9、”(V a t e r l a n d),并非易事。“德意志”一词原本来自古罗马元老院议员、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著作,塔西佗对德意志人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但之后,被称作德意志人的人民和被称作德意志国的国家,均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德意志在政治层面上尚未整合为单一国家,而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其实是由大大小小的邦国组成的松散政治联盟,各邦在宗教、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关于“父辈的土地”有许多不同想象,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德意志,“P a t r i o t i s m u s”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受四分五裂的政治状况和浪漫主义运动影响,德意志语境中的“

10、爱国”最早与表现在民族语言文化中的“情感力量”联系在一起。浪漫主义先驱赫尔德在“狂飙突进”的文学复兴时期曾提出“民族精神”的概念,他认为,过分强调理性的普遍化原则会使人类的自然情感受阻,而在“民族”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并在其中受到熏陶和塑造,产生身份认同。这一观念深刻影响了1 8世纪末至1 9世纪初的德国思想界,在法学领域,反对自然法的历史法学派应运而生,该学派认为法律并非“理性”的产物,而是“民族精神”的产物,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是语言、文化、法律、道德和宗教等方面的无意识的创造者,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历史发展的缘由。其中,历史法学派代表人物萨维尼在与理性主义法学家蒂堡关于“德意志统

11、一民法典”的著名论战中指出,人类生活首先而且永远总是表现为特定的民族的生活,在法律与“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契合中,人们才会增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基于民族认同的爱国观念也影响了启蒙理性的后继者,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最为人熟知的无疑是费希H.S e t o n-W a t s o n,N a t i o n s a n d S t a t e s:A n E n q u i r y i n t o t h e O r i g i n s o f N a t i o n s a n d t h e P o l i t i c s o f N a t i o n a l i s m,C a m

12、b r i d g e:M e t h u e n&C o.L t d,1 9 7 7,p.9 1.参见 德 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许章润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 0 0 1年,第3 2页。8 0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3年第3期(总第4 5期)特。费希特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德意志“国家”和“民族”的分离,即国家是外在的,而民族是内在的,“国家”存在于特定的德意志帝国和各个邦国,“民族”则以不可见的方式体现于大量的习俗和建制,这种区分不是由成文法规定的,而是语言、文化和教育的结果。在法国军队占领柏林期间,费希特亲自参与后备军的操练,发表了十余次针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其中谈到,

13、共同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使德意志人结合在一起,“爱国”就是“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爱”,而国家仅仅是人类生活的治理机构,并不是第一位的和独立存在的东西,它只是在民族中实现人性发展这个较高目的的手段。但事实上,上述观念与欧洲革命的大趋势正相反,在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的影响下,超越政治边界的人类共同利益才是当时最受关注的问题。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认为,现代国家与特定文化、语言或民族没有本质性联系,真正关键的是法的原则和自由。黑格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法国革命而非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他对基于民族认同的爱国观念的批判主要有两点,一是被语言和文化同质性所规定的祖国概念,二是政治生活的非理性偏见。黑格尔

14、的出发点是现代共同体的差异特征:“在我们的时代,各成员在习俗、教育和语言方面的联系可能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些方面的同一性在过去是人们联结的基石,现在已被列入偶然事件之中,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组成国家政权异质性是现代国家最强大的因素,教育和礼仪的差异是现代国家存在的必然产物和必要条件。”当时的英国和法国的许多省份都有自己的方言,在威尔士和苏格兰的赫布里底群岛甚至都不说英语,这不并有损于英法两国作为现代国家的典范,反而表明现代共同体的整合并不要求语言和文化统一。基于同质性民族观念的爱国很可能降格为非理性的主观激情。在1 8 1 7年为纪念宗教改革而举办的瓦特堡节上,数百名青年学生效仿路德火烧教皇令,焚毁

15、了一批雇佣军象征物和他们认为不利于德意志发展的反动书籍,其中不仅有普鲁士的专制法典、保守派作家科策布(A u g u s t v o n K o t z e b u e)等人的著作,也包括 拿破仑法典 在内的许多“非德意志”书籍。这次事件被后来的史学家视为德意志民族主义升温的标志。黑格尔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评论这次事件时指出,人们关于国家、政府和政治制度似乎有一种误解,认为从“心情、友谊和灵感”出发的东西就是真理,但这些其实都只是主观感情和想象,“从这些原则出发,其结果不仅使内心伦理和公正良心毁灭,使私人之间爱情和权利毁灭,而且使公共秩序和国家法律毁灭”。这无疑与黑格尔的理性主义政治观

16、有关。他观察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法国大革命以来原子式个人观念的兴起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产生了质的变化,与古代共同体中“国家-社会”同一的结构不同,在现代,以私人活动为主的市民社会从政治生活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社会与国家的分离。近代自然法曾为此提供了契约论的方案,但契约论国家中的人实际上是以孤立个人的身份进入国家的,在政治领域中表现出来的是单个人的意志,比如在资参见 德 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0年,第1 3 3-1 5 3页。G.W.F.H e g e l,H e g e l s S c h r i f t e n z u r P o l i

17、t i k u n d R e c h t s p h i l o s o p h i e,L e i p z i g:V e r l a g v o n F e l i x M e i n e r,S S.2 4-2 5.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1年,“序言”,第6-7页。殷紫丹蓝 个体的自我超越:黑格尔论“爱国心”与现代公民的形成8 1 产阶级代议制中,代表们所代表的其实仍然是自己的利益。而在黑格尔看来,国家是普遍性的领域、“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也就是说,尽管在个别国家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国家就其本质来说代表普遍利益和目的。因

18、此,与费希特将国家看作人类生活的外在治理机构不同,对黑格尔来说,国家才是人类生活的本质,“人是被规定着过普遍生活的”,在这个意义上,“祖国”并非地理和民族概念,而是代表普遍理性的国家概念。二、黑格尔论“爱国心”:绝对德性、公共精神与政治意向作为代表普遍性的政治态度,“爱国”应当以何种形式显现于个体,黑格尔在不同时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方案。这两种方案共享一个前提,即对“原子式个体”的批判。在青年黑格尔看来,“爱国心”是摈弃小我的政治德性,市民社会中的个体(资产者)应当被排除在共同体的政治生活之外。但在讲授法哲学时,黑格尔则指出,尽管资产者不具备绝对德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爱国者,个体在参与国家事

19、务时不必放弃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福利。出于对近代社会特质的考虑,黑格尔起初是将个人意志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的。在 论自然法的科学探讨方式 这篇耶拿时期的论文中,黑格尔批判了近代自然法的“原子式个体”。他认为,真正的公民应当是自由者、具有绝对德性的个体,他们过着“一般的、公共的生活”,为整体繁荣而工作。相比之下,靠财产生活的“资产者”(b o u r g e o i s)是不自由的,他们满足于“和平和营利的果实”,着眼于眼前的、个人的利益,对公共生活漠不关心,“在政治上无足轻重”。这一时期的黑格尔认为,爱国意味着人们将自己完全交付给国家,“仅从法律的角度考虑,在国家保护个人私权而个人最初着眼于自己的情

20、况下,人们有可能牺牲部分财产对抗国家,以维护其余部分。然而爱国心不是基于这种算计,而是基于对国家绝对性的意识(d a s B e w u t s e i n d e r A b s o l u t h e i t d e s S t a a t s)”。但在讲授和写作法哲学时,黑格尔明显转变了想法。在1 8 1 7年秋季学期在海德堡开设的法哲学讲座中,黑格尔指出,一方面,个人意志必须被包纳进现代国家中,普遍性只有在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公共精神不是通过简单地鼓励或命令人们表现出来就可以实现;这种鼓励在本质上是道德的,因为它被归因于主体。公共精神是一种态度,但它自身必须是达到个人的目

21、的,并且不能作为道德的东西交付给每个人的意志。英国人具有公共精神,因为他们知道所有人都享有自己的权利,而作为普遍意志的国家就是他们的意志、人民的意志”。另一方面,个体的自我实现也依赖于普遍的东西,“为了使个人积极,使他们拥有积极的兴趣,他们必须拥有一些独属于自己的东西。由于他们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主体,因此在为普遍性服务时他们须实现自己的特殊目的除非出自个人利益,否则人们就不会为普遍的东西尽责普遍性只有在这种情形下才能够实现 个人在实现普遍性的过 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1年,第2 8 9页。参见 德 黑格尔:耶拿时期著作1 8 0 1-1 8 0

22、7,朱庚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7年,第3 3 6页。G.W.F.H e g e l,N r n b e r g e r u n d H e i d e l b e r g e r S c h r i f t e n 1 8 0 8-1 8 1 7,W e r k e 4,W e r k e:i n 2 0 B d.F r a n k f u r t a m M a i n:S u h r k a m p V e r l a g,1 9 8 6,S.2 6 6.G.W.F.H e g e l,V o r l e s u n g e n b e r d i e P h i l o s

23、 o p h i e d e s R e c h t s,B a n d 1:N a c h s c h r i f t e n z u d e n K o l l e g i e n d e r J a h r e 1 8 1 7/1 8,1 8 1 8/1 9 u n d 1 8 1 9/2 0,H a m b u r g:F e l i x M e i n e r V e r l a g,2 0 1 3,S.1 5 5.8 2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3年第3期(总第4 5期)程中也为自己效力。个体意志的特殊性必须在普遍意志中得到维护。这样我们得以真正联结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方面是

24、爱国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个人利己地行动着”。黑格尔认为“英式爱国心”正是这样一种表现,“个体知道包含在其特殊性内的目的只有通过普遍性才可能。英式爱国心尤为频繁地展现了这种意识”,“一般来说,他们依附于政府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只有在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得以保留的情况下才会存在特殊福利,因此英国在内部和外部都很强大。这种自我意识包含个人只有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存在和感到满足”。在黑格尔看来,现代社会是一个相互需要的体系,市民可能无心促进公益,但每个人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实际上无意中调节着社会生产,“其结果,每个人在为自己取得、生产和享受的同时,也正为了其他一切人的享受而生产和取得”。与此同时,殊多

25、化的个人需要促使社会需要的形成,并进一步促成日益频繁和复杂化的社会合作,出现同业公会等团体组织。这种建立在共同需要之上的团体组织与中世纪的行会不同。行会制度在一开始是为了保护手工业者的利益不受外人侵犯而兴起的,发展到后期囿于恶性竞争反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同业公会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成员福利,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能够自由地在其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在黑格尔看来,同业公会具有一种特殊的伦理性:一方面,它体现了市民社会中每个人以自身为目的,实际上是以公共的方式将特殊物组织起来,因而它所享有的权利是一种“普遍的特权”,虽然不是偶然的,却仍以特殊性为其本性;另一方面,由于在整个组织中人人都为特殊利益而活动,

26、特殊性在同业公会中实现了“自在的相等”,在这个意义上,同业公会不仅能够调节利益冲突,还能防止无节制的生活方式,赋予成员尊严,培养集体认同感。同业公会中形成的公共精神被黑格尔称为公会精神(K o r p o r a t i o n s g e i s t)、“市民爱国心”(d e r P a t r i o t i s m u s d e r B r g e r)。之所以使用“爱国”一词,很可能与1 9世纪初在德意志大批量涌现的“爱国社团”(P a t r i o t i s c h e G e s e l l s c h a f t e n)有关,它在当时地区性和社区性的话语体系内被广泛使用,

27、用以表达人们对特定人口、地区、文化共同体整体利益的关切。但“市民爱国心”本质上是市民社会的自我调节,它存在诸多局限,比如作为孤立工商业的行业精神只能通过一种地方性的、局部的方式执行其职能,同业公会也只是松散的组织制度,它的持存有赖于国家层面的监管。最关键的是,尽管公共精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关系,但最终目的在于特殊利益,公会成员是为了特定的共同利益而合作,实际上是将他者当作自我实现的手段。换言之,虽然黑格尔在法哲学中认为个人意志应当体现在现代国家中,G.W.F.H e g e l,V o r l e s u n g e n b e r d i e P h i l o s o p h i e

28、 d e s R e c h t s,B a n d 1:N a c h s c h r i f t e n z u d e n K o l l e g i e n d e r J a h r e 1 8 1 7/1 8,1 8 1 8/1 9 u n d 1 8 1 9/2 0,H a m b u r g:F e l i x M e i n e r V e r l a g,2 0 1 3,S.1 5 8.G.W.F.H e g e l,P h i l o s o p h i e d e s R e c h t s-D i e V o r l e s u n g v o n 1 8 1 9-2

29、 0 i n e i n e r N a c h s c h r i f t.E d i t e d b y D i e t e r H e n r i c h,F r a n k f u r t a m M a i n:S u h r k a m p V e r l a g,1 9 8 3,S.2 2 7.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1年,第2 3 92 4 0页。1 8世纪7 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爱国社团”(P a t r i o t i s c h e G e s e l l s c h a f t e n)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性的公益慈善组织,这些

30、团体在1 9世纪初进一步发展,它们建立孤儿院、为穷人提供食物、为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们提供住所,致力于促 进 当 地 在 救 济、教 育、福 利 等 方 面 的 共 同 利 益。S e e H.H u b r i g,D i e P a t r i o t i s c h e n G e s e l l s c h a f t e n d e s 1 8.J a h r h u n d e r t s,W e i n h e i m:V e r l a g J u l i u s B e l t z,1 9 5 7;H.N o a c k,“D i e g e i s t e s g e s

31、c h i c h t l i c h e n G r u n d l a g e n d e r p a t r i o t i s c h e n G e s e l l s c h a f t e n”,i n D i e P a t r i o t i s c h e G e s e l l s c h a f t z u H a m b u r g 1 7 6 5-1 9 6 5,H a m b u r g:H a n s C h r i s t i a n s V e r l a g,1 9 6 5.殷紫丹蓝 个体的自我超越:黑格尔论“爱国心”与现代公民的形成8 3 但它是以有机结

32、合而非单个人意志集合的形式体现的,市民社会的公共精神实质上仍是单个人意志,“如果把国家同市民社会混淆起来,而把它的使命规定为保证和保护所有权和个人自由,那么单个人本身的利益就成为这些人结合的最后目的。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成为国家成员是任意的事。”所以,个人意志之于国家不同于市民社会,公民的爱国心是一种自我与他者同一的意识,“我的实体性的和特殊的利益包含在把我当作单个的人来对待的他物(这里就是国家)的利益和目的中,因此这个他物对我来说根本不是他物”。这里不存在将共同的东西当作个人自我实现之手段的权宜之计,因为个人的事情同时也是国家的事情,国家的事情也就是个人的事情。黑格尔将这种爱国心称为政治意向(

33、p o l i t i s c h e G e s i n n u n g),它具有如下规定:“作为从真理中获得的信念(纯粹主观信念不是从真理中产生出来的,它仅仅是意见)和已经成为习惯的意向,只是国家中的各种现存制度的结果,因为在国家中实际上存在着合理性,它在根据这些制度 所 进 行 的 活 动 中 表 现 出 来。”这 段 表 述 很 容 易 引 起 争 议,正 如 亨 利 希 在1 9 8 3年编辑出版的1 8 1 9/1 8 2 0年黑格尔法哲学讲义的出版者导言中所指出的,黑格尔似乎认为个人意志只能在秩序中实现,所谓“主观的”个人意志被完全包括在制度秩序中。“制度”在法哲学中事实上有两种

34、含义:一种特指宪法,“国家的机体,即真正的政治国家和国家制度(V e r f a s s u n g)”;另一种指诸制度(I n s t i t u t i o n e n),它包括谘议机构、等级会议和法院等行政立法机关,也包括各类公共机构、工商团体以及礼俗风尚等。黑格尔在这里使用的是复数的制度,作为从真理中获得的“信念”,政治意向的客观确定性实际上是个体对诸制度反思的结果,譬如现代国家必然不能是封建专制的,也必须承认个体的基本权利,能够促进主体的自决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家涵盖了市民社会的原子主义,这意味着个体作为公民不必放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它可以同时是一个市民和公民。概言之,黑格尔在对

35、政治实践的观察中意识到,现代国家必须以个体的自主和有目的的活动为前提,因此与早期将主观性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的做法不同,他在法哲学中不仅放弃了象征绝对普遍性的古典公民构想,并且将主观性视为现代国家的“生动活泼的灵魂”。正如科维纲在其著作 现实与理性 中所指出的,黑格尔耶拿时期的著作与成熟时期的著作的伦理构想之间发生了本质转变。初期著作发展了伊波利特称之为“自由的英雄式的构想”的东西,批判近代资产者社会蜷缩在“普遍的私人生活”中和它的“政治的无能”,制定了一种绝对的伦理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将个体屈从于公民生活的更高规范。相反,后期著作则具有与时代和解的痕迹,不再将“个体性的消失”构建为伦理条件,而

36、且个体性的主张被呈现为包括政治近代性在内的一种肯定性的特征。三、超越原子式个体:伦理陶冶与现代公民的形成法国大革命以来的事实表明,主观性是一把“双刃剑”,现代人并非天生的公民,人们更 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1年,第2 8 9页。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1年,第3 0 3页。D.H e n r i c h,“E i n l e i t u n g d e s H e r a u s g e b e r s,”i n G.W.F.H e g e l,D i e V o r l e s u n g v o

37、n 1 8 1 9/2 0 i n e i n e r N a c h s c h r i f t H e r a u s g e g e b e n v o n D i e t e r H e n r i c h,F r a n k f u r t a m M a i n:S u h r k a m p V e r l a g,1 9 8 3,S S.2 0-3 1.参见 法 科维纲:现实与理性 黑格尔与客观精神,张大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1 8年,第4 4 7-4 4 8页。8 4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3年第3期(总第4 5期)多沉浸在市民生活中。黑格尔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38、,他的做法是借用古老的伦理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伦理”的概念来自亚里士多德,亚氏认为人的灵魂分为无理性的和有理性的两部分,“我们所说的伦理就是灵魂中无理性的但是又能够服从理性的那个部分的性质(E E.1 2 2 0 b 5-6),即理性对欲求的驯服。用黑格尔的话说,“伦理性的东西及其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偏好和个人特殊天才的表现”,这也解释了为何他在耶拿时期曾寄希望于公民的绝对德性。但在现代,人们更关注私人生活,这与古代的情形大不相同,因此黑格尔并无意于回到古代生活的实质内容。黑格尔关于爱国心的其中一个规定是“已经成为习惯的意向”,“习惯”是一个经常出现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概念,它被用来表达

39、伦理的可塑性,黑格尔跟随亚里士多德强调习惯的伦理作用,但他对习惯的伦理意义的解释不同于后者(习惯是德性的先决条件)。黑格尔认为,习惯是“取代最初纯粹自然意志的第二天性”,“第二天性”表示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当黑格尔使用“习惯”一词时,更多指向习惯的形成过程,它在精神活动的意义上是一个环节,也就是说,爱国心是“国家中的各种现存制度的结果”,私人生活中的原子式个体只有在伦理制度的陶冶中才能够具备公民政治意识。在法哲学中,公民教育、同业公会和等级是伦理陶冶的三个主要环节。关于公民教育最为人熟知的无疑是卢梭,但卢梭的出发点是“自然人”,黑格尔并不认为存在完全自然意义上的人,人一出生就处于各

40、种各样的伦理关系中。潜移默化的教育从孩提时代开始,这主要发生在直接实体性的关系也就是家庭中。但家庭伦理以爱为规定,子女对家庭的归属感采取自然感性的形式,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也基本限于感性的层次。这一环节的不足可以由公共教育弥补,其中市民社会是个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它具有监督和影响教育的义务和权利,“正是通过这种教育工作,主观意志才在它自身中获得客观性,只有在这种客观性中它才有价值和能力成为理念的现实性”。就具体形式而言,公共教育分为理论与实践两种形式,前者借助公共教育机关,辅以必要时的强制教育(如小学义务制教育),后者以劳动为主要方式,共同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自然的质朴性”(直接的实体性)中

41、解放出来,成为有教养的人。在黑格尔看来,最高度的教养表现在国家官吏中,有教养的人能够认识并遵循事物的普遍性,这部分人才有资格在国家中从事普遍事务,而那些仅仅为了生计才任职的公务人员缺乏责任感,谈不上真正的教养。当然黑格尔也注意到在履行公务时可能出现的偶然性,比如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等,所以对于公职人员还必须进行直接的伦理教育和思想教育,使教养成为一种习惯。同业公会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正如霍耐特所指出的,早期接受的英国政治经济学使黑格尔意识到,一切未来社会组织都不可避免地依存于以市场为中介的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因此黑格尔想要描述一种个体自由和共同体共同成长的人的社会化过程。市民社会是A r i

42、 s t o t l e,E u d e m i a n E t h i c s,t r a n s.B r a d I n w o o d a n d R a p h a e l W o o l f,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 0 1 3.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1年,第1 9 3页。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1年,第1 9 4页。黑格尔反对卢梭式的实验教育,反对远离尘世的疏离式教育。参见黑格尔:

43、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1年,第1 9 61 9 7页。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1年,第2 3 0页。德 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年,第1 6-3 7页。殷紫丹蓝 个体的自我超越:黑格尔论“爱国心”与现代公民的形成8 5 一个相互需要的体系,若以个体需要为唯一原则,以无节制的营利为目的,必将导致伦理精神的丧失,最终致使市民社会自我瓦解,因此纯粹个人主义的自由必须被伦理秩序所扩充。同业公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市民社会中,这是现代个体最为活跃的场所,正如前文所述,在同业公会中形成

44、的公会精神是政治意向的基础,“在进入国家的关切或行动范围时,他们以国家为自己的活动和态度的中心,整个公会必须捍卫其关切并对此负责。可以肯定的是,个人必须站在最高点,但是公会使他们通过顾问团队来运作。在这些团队中,每个人都捍卫着自己的荣誉以及整个团队的荣誉”,它表明人们在自身利益之外还有愿意为之付出的共同福利,诸如良好的市场秩序、稳定和安全。虽然黑格尔放弃了早期绝对德性的政治构想,但在法哲学中,现代公民美德有其特定的伦理表达,即“正直和等级荣誉”。在 理想国 中,城邦正义要求公民有正直的美德,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做自己分内的事,而在现代国家,正直意味着个人按其所处地位尽其义务,这一点在等级中是最容

45、易阐明的,“对个人而言,教育或训练是绝对必要的这种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如果个人在某个特定的行动领域中拥有自己的才能,那么他们必须捍卫这种地位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爱国心的普遍精神是这样形成的 普遍自由通过特殊化而形成。必须有普遍的爱国心,但它必须通过等级荣誉(S t a n d e s e h r e)来实现”。等级的作用在于“把利己心同普遍物即国家结合起来”。在市民社会中,等级主要建立在生产与交换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多样化需求带来分享普遍财富的不同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彼此依赖、分化出各部门,并进一步形成等级的差别要素。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意识到自身需要的满足依赖于他人需要的满足以及自身与普遍利益之间

46、的联系,进入等级并得以在其中培养正直和荣誉等伦理性情绪(s i t t l i c h e G e s i n n u n g)。在国家中,等级成员来自土地贵族、自治团体代表和官吏文员等,这些代表进入国家后在议会和政府中活动,普遍等级自身依其规定根据普遍目的活动,私人等级的政治意义则主要体现在立法权中,他们既代表国家和政府的意愿,也代表特殊集团和单个人的利益。等级的真正意义在于“国家通过它们进入人民的主观意识,而人民也就开始参与国事”,等级成员不仅将国家的利益和目的看作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而且能够付诸实际行动,如缴纳赋税、服兵役等。显然,现代公民的形成是一条与前现代完全不同的路径。在古典时代的政

47、治理想中,出身和天性决定每个人适合的工作,并由城邦统治者来分配。公民教育首先是识文断字的能力,后来发展为文学、音乐、艺术、体育等更高的智识和审美要求,目的是培养公民参政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但主观特殊性的原则还没有在教育中得到足够重视。正如伯利克里在 阵亡将士演说 中所表达的,雅典人的自由仅仅是公民在自我管理意义上的自由。而对黑格尔来说,现代与古代政治生活之间的重要差别就在于此,现代个体要求在共同生活中保留个性的部分,这一部分被看作自由的前提,因而陶冶不单指向普遍的事物,也兼顾自我决定的环节。这意味着政治德性作为主观的善在伦理制度中被积极地发挥出来,个体精神经过市民社会的阶段,首先认识到特殊物的实

48、现须在普遍物之中,进而在诸制度的陶冶中形成公共精神G.W.F.H e g e l,V o r l e s u n g e n b e r d i e P h i l o s o p h i e d e s R e c h t s,B a n d 1:N a c h s c h r i f t e n z u d e n K o l l e g i e n d e r J a h r e 1 8 1 7/1 8,1 8 1 8/1 9 u n d 1 8 1 9/2 0,H a m b u r g:F e l i x M e i n e r V e r l a g,2 0 1 3,S.1 6 0

49、.G.W.F.H e g e l,V o r l e s u n g e n b e r d i e P h i l o s o p h i e d e s R e c h t s,B a n d 1:N a c h s c h r i f t e n z u d e n K o l l e g i e n d e r J a h r e 1 8 1 7/1 8,1 8 1 8/1 9 u n d 1 8 1 9/2 0,H a m b u r g:F e l i x M e i n e r V e r l a g,2 0 1 3,S.1 6 0.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

50、商务印书馆,1 9 6 1年,第3 6 4页。8 6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3年第3期(总第4 5期)和普遍意识,也就是成为有教养的人,能够将社会和国家的共同体看作实体性的基础和目的,并反过来滋养这一秩序。结 语黑格尔在法哲学中关于“爱国心”的阐述隐喻了人的社会化过程,现代个体不必自我牺牲,自由意味着人可以同时成为一个市民和公民。近代以来的自由意志论者通常认为,“我是自由的,因为我能够如愿地做事情,而不必受到外力的强迫”,而黑格尔意图阐明,“伦理”是自由的理念,真正的自由基于对共同生活的信任,这种信任是理性反思和个体陶冶的结果。而在伦理共同体中,客观秩序也能够为自由的现实化提供条件。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