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美术发展与数字化保护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8626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美术发展与数字化保护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美术发展与数字化保护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美术发展与数字化保护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价值,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和滋润心灵世界的精神家园。民间美术是地域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根据现实需求总结提炼出来的视觉文化形象,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平面造型(木版年画、剪纸、刺绣、织锦等)、立体造型(玩具、雕刻、陶瓷等)、综合造型(风筝、皮影、灯彩等)三种类型,它们根植于乡土文化,来源于民间大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文化的广泛性和普及型,是人类社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乡

2、村社会发展中,民间美术使民间拥有了共同的情感体验、生活习俗和价值形态,是维系民间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纽带,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功能。随着现代性不断深入,特别是现代科技快速发展,民间美术的文化发展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以快节奏为特点的现代性导致以慢节奏为主要发展模式的民间美术出现生存危机,依赖传统乡土文化环境的民间美术逐渐脱离原有生存土壤进入一个全新的生存语境,发展节奏的失衡导致民间美术发展日渐式微,乡土文化面临着日趋严重的“文化困境”,即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断裂;另一方面,数字电子信息等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民间美术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及形式,尤其是三维图像作者简介:1.郭世杰,男,新疆师范

3、大学博士生,河北北方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2.刘明,男,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北方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以民间美术为例(项目编号:XJ2021057)阶段性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美术发展与数字化保护路径研究郭世杰1刘明2(1.河北北方学院 张家口075000;2.新疆师范大学 乌鲁木齐830054)摘要民间美术根植于深厚的乡土文化,体现了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和持续的生命张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便捷性、沉浸性等文化特点,可

4、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保障支撑、文化体验及发展路径。因此,以民间美术为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路径,可以有效破解乡土文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困境”,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数字保护542023年9月 第21卷第3期美术设计研究模型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大众创造了全新的视听体验,为民间美术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新的文化空间与发展路径,民间美术等乡土文化可以更广泛、更便捷地得到传播与发展。从文化变迁角度看,其一,传统的民间美术保护与传承重视时间性的代际濡化,通常有口承、物承、事承三种方式,从而保障民间美术发展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延续

5、性;其二,以物质性空间展示为路径,通过建设民俗馆、文化馆、非遗馆等物质空间,实现民间美术、建筑空间与人的空间文化互动,从而向社会大众进行文化传播,但上述两种方式过分依赖于传承人和场馆空间,单一且固定的传播方式限制了民间美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致使民间美术保护与传承的效果并不显著。当前,我国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应充分认识到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贯通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重视数字化在非遗采集、储存、处理、展示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使乡土文化在现代性语境下重新焕发生机。基于此,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民间美

6、术,使其在新时代语境下充分发挥独有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我们有必要深入讨论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发展脉络、原则要求以及发展路径,从而突破民间美术等乡土文化发展局限,为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乡村振兴等相关议题提供思路。一、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发展脉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早期受制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和科学技术发展局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并未取得较好发展。其后,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整体实力的快速增长和受到国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热潮的影响,我国逐步将数字化作为保护非遗的重要路径,开始有制度、有规划、有系统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

7、民间美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也同时获得长足进展。20世纪50年代,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进行讨论研究,并尝试将数字化科学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融合。经过长期实践发展,数字化逐渐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制定了 数字化遗产宪章,强调了“数字化”在人类知识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生存艰难和传承断裂的发展困境。缘于此,我国于2005年出台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对非遗保护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和真实的记录与存储,例如对民间美术艺术家

8、与传承人进行针对性保护,同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中心成立,承担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开发和管理任务,并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对民间美术文化面貌进行整理保存。经过多方努力,集保护工作管理和基础数据存储为一体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逐步建成并投入使用,推动了我国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发展。2010年,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05-08-15)2023-06-30.http:/ OF XINJIAN

9、G ARTS UNIVERSITY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2011年,我国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并在资源数据库建设、数字化采集和数字化标准规范制定三个方面作出大量努力,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整体标准及规范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若干政策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2016年,国家印发 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强调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强调要加大对非遗的搜集、整理和

10、数字化处理工作,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十四五”时期,国家将继续推动数字化工程建设,利用智能化网络提升公众文化服务质量,完善“文化+旅游+技术”的价值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逐渐成为国内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学术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起始发展期(2005至2010年),将数字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创新手段,并对数字平台与新媒体传播进行深入研究;深入发展期(2011至2014年),侧重于技术标准

11、、保护机制、路径成效等方面的研究;繁盛发展期(2015年至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城乡发展等方面的融合创新研究,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全面的保护与管理机制。总体看来,在良好的政策制度的推动下,在非物质文化数字保护基础理论与科学技术支撑下,民间美术数据档案库、数据规范和分类标准等逐渐完善,数字化与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民间美术资源集成共享、统筹管理、高效调度和利用。有些民间美术数字化开始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性发展,在促进城乡有机融合、提升城乡民众生活水平、回应大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期待方面发挥重要价值。需要强调的是,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12、丰富,民间美术保护与传承可以有效破解乡村文化因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导致的分层化、差异化和碎片化问题,又可以改善乡村文化功利性、滞后性和单一性的发展生态,成为实现城乡文化供给平衡的重要举措。除了政府的制度性政策积极推动外,社会性文化团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文化力量在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和各地(市)民间美术研究会等社会性文化团体,在民间美术数字化的发掘、整理、保护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积极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另外,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纷纷成立

1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推动了中国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进一步发展。以剪纸为例,由上海美术学院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中华剪纸数据库数字化保护及展示平台建设”项目重视三维场景建模、虚拟场景 国务院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2011-02-25)2023-07-3.http:/ 第21卷第3期美术设计研究协调展示等数字技术对剪纸作品的创作环境、过程、成果等的真实再现,并建立剪纸艺术遗产数字中心。借助多媒体、网络电视以及各种数字软件App进行剪纸文化的数字传播,为社会大众提供便利、舒适、个性化的剪纸传播学习平台,推动了民间美术文化传播。对于陶瓷,可以利用数字扫描、全息

14、投影等采集和处理技术,将陶瓷的制作者、制作过程、知识技能和文化环境转换为数字文本和视频等形式进行数字存储与展示,使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体验陶瓷文化的魅力。例如佛山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依托现代信息化手段,将虚拟与实体相结合,平面展览、立体展示、全景展现相结合,历史珍品与现代艺术相结合,通过5G技术等信息化手段,以VR等形态打造既传承厚重历史文化、又时尚新颖吸引年轻人的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强调数字化、趣味性、科技感,带给陶瓷文化爱好者更新鲜的观看效果和互动体验。皮影在我国流传地域甚广,受到广大群众欢迎。数字化可以为皮影戏存储和再现提供文化支撑,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对皮影的制作流程、舞台布置以及操作手法进行

15、数字化采集。譬如用影像媒介将传统皮影制作材料、流程及使用方法与过程进行记录和数字化整理存储与展演,用数字录音技术对皮影戏唱腔进行保护记录,以达到数字化、活态化保护传统工艺的效果,从而以动态的、多样化的、阐释性的、非线性的、互动的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语言转化,给观众提供良好的民间美术沉浸体验。然而,尽管我国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获得了长足发展,但许多地方民间美术传播模式仍然较为传统,以口头、文字、印刷等传统传播方式为主,部分地区的民间美术传播仅限于传承人等小众群体,阻碍了民间美术文化传播与发展。而且由于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地区因经济及技术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有些地区的民间美术数据信息采集标准

16、化水平偏低,采集过程无法使用国家统一化标准,各地区也存在着后台数据库共享壁垒等问题。同时,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评估体系尚未完整建立,民间美术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修复以及数字化传播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不足,导致民间美术数字化发展传播路径单一化、发展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成效并不明显。相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个性化、多元化文化需求,民间美术数字化公众文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原则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资源,品种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群数量庞大,这使得我国在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方面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

17、定难度。如果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盲目发展,不仅不能很好地使民间美术得到保护传承或发挥其自身重要的文化价值,还会陷入画地为牢的窠臼,甚至发展到传承断裂的地步。因此,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需要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多方面、多维度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一)提高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提高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意识意识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在现代性的发展大潮中,人们更热衷于现代商业社会带来的新鲜感、速度感和多样性,使民间美术生存土壤和受众人群规模快速缩小,源于乡土文化的民间美术 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

18、学的回顾和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0(1):37-51+204-205.57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很容易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所脱节。民间美术的可持续发展之根在于乡土文化,要不断提升民间美术适应新环境的自主能力,既要扎根乡土、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又要科学合理利用现代社会带来的新技术,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自觉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内涵,从而推动民间美术科学、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二二)坚持科学性原则坚持科学

19、性原则民间美术发轫于乡土文化的生态脉境,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生存智慧及乡土文化的发展规律,民间美术传承发展既有民间文化自发成长的偶然性,也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即按照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规律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而不断进行自我超越。民间美术数字化是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而成的一个新领域,只有坚持科学性原则,以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乡土文化发展的客观事实和科学精神,才能实现民间美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完美对接,实现民间美术健康持续发展。(三三)坚持民间美术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共同坚持民间美术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共同发展发展乡土文化的特殊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基础。

20、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理念、文化内容、表现方式、艺术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反映在地方性的生计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所以,要尊重各地深厚且多样的地方性知识,坚持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的多样性原则;将民间美术所有种类、所有内容知识尽可能的全覆盖,统一到数字化的保护体系之中,并实现民间美术信息、资源、功能的社会共享。民间美术数字化只有坚持多样性与统一性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且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四四)要保持民间美术的本真性要保持民间美术的本真性民间美术反映了中国乡土文化的本原思想与审美追求,是中华文化形态中最悠久、群体性最广泛、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化形态之一。相应地,民

21、间美术的艺术形态代表了中国本原的宇宙观、审美观、情感心理和民族精神,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所以,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应尽可能保护民间美术原生且真实的文化样貌,不能因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而使其失去了原有乡土文化的底色,去完全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应从民间美术最本质的思想内涵中挖掘文化价值,促进乡土文化的传统元素与现代特征完美融合,为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文化给养。(五五)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民间美术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相依存,不同类型的民间美术都具有自身独特且整体的文化体系。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应以全面的、多维度、多样式的文化方式来反映和保存民

22、间美术的文化完整性,如各民族、各地区民间美术的传承人群体、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全部内容及形式,应以时间、空间和社会具体实施为线索,并从制度政策、参与主体、公共文化、商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拓展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路径。应尊重不同民族与不同层次人群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文化需求,处理好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与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整体的文化环境中做到民间美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六六)坚持可解读性原则坚持可解读性原则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需要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解读性意义,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精神内涵及文化观念。民间美术的文化形 郭世杰,刘明.民间美术教育人类学研究以蔚

23、县剪纸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1(6):137-145.582023年9月 第21卷第3期美术设计研究式与其思想内容及地方性的价值体系紧密关联,作为旁观者的观众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地方人的内部视角的文化观念及审美理解。因此,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不能只重视外在的文化表征而忽视其所蕴含的内在文化价值,应通过多种途径合理、准确、全面地阐释地方性民间美术的文化意义。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目的在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媒介,以数字化保护为路径,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内在品质与精神,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共识,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故此,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保护原则,通过通俗易懂的文

24、化形式使大众理解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本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可持续发展。三、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路径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增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协调性、提升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虽然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为民间美术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途径,但很多项目还需以线上线下多层次的融合方式进行文化传播及拓展。通过整合资源,根据民间美术种类、地域特点以及发展需求进行创新研究,积极探索线下与数字化技术融合方式,推动民间美术数字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拓展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路径。(一一)完善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机制完善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机

25、制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应积极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完善工作机制。从国家制度层面看,应统一规划建立全国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机制与成效评估机制,制定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标准规范和发展理念,在统一机制管理下建立全国性的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管理系统和管理平台。树立科学完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国家的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统一管理机制引导下,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行多样化管理,如建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数据库及数字博物馆,使我国各级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在统一管理制度背景下,更加有力地开展保护和管理工作;要积极借鉴国际上关于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的管理机制研究成果及形式,深入研究符合我国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的相关技术标准,包

26、括存储机制、技术应用、技术传播标准与要求等。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监督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不断提升政府在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管理方面的水平能力,使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与社会公共发展相结合。同时,加快制度、政策之间的融合发展,加强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城乡融合等制度政策的有效结合。(二二)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及能力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及能力科学技术是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的关键,要积极整合专业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究资源,组建联合艺术中心或文化中心,构建民间美术数字化技术研发平台,提升民间美术在创作方式、成果呈现、消费流通、传播传承等方面的数字化存贮、传播与保护能力,使民间美术文化形态得到

27、全方位呈现。加快民间美术智慧博物馆建设技术体系研发,如提升博物馆虚拟现实、人机交互体验、全模态数据获取、一体化云服务等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水平,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民间美术资源整合与共享;开发民间美术数字化传播技术,深化民间美术数字化传播途径技术内涵,加强民间美术数字化普及教育,提高大众学习民间美术的积极性,使民间美术得以更大范围的学习、研究和传承。建立民间美术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扩大对外开放与 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J.文化遗产,2015(1):1-10+157.59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

28、VERSITY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交流,积极拓展民间美术数字化技术的国际合作渠道等。(三三)构建立体的民间美术数字化传播体系构建立体的民间美术数字化传播体系民间美术数字化传播要打破以报刊图书、无线广播、演艺舞台为主的旧媒体文化传播局限,充分利用5G网络、数字电视、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优势,实现民间美术从单向传播向立体传播的转变,形成一个多层次覆盖、全方位联通、多角度展示的立体融媒体传播体系,使非遗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民间美术数字化传播构建美好的国家及地方文化形象,整合文化传播资源,搭建文化传播平台,创新文化传播路径,推动优秀传统

29、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多语言认知智能技术平台,为民间美术数字化传播提供更广泛、更全面、更便捷的技术支持。积极推动我国民间美术的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四)加强民间美术数字化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民间美术数字化文化产业发展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可以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潜力,走民间美术数字文化产业之路。应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整合民间美术资源,将民间美术融入互联网、文创、文旅等行业,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出民间美术数字化新业态,调动地区乡民就业积极性,从而提升乡村群众就业水平,增加民生福祉,提高乡民生活品质。要促进信息化使用效率,创新民间美术信息化发展路径,更新民间美术文化

30、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特别是推动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向数字化文化产业价值转换,以此加快乡村信息化转型,形成城乡融合文化发展新局面。民间美术数字化文化产业发展要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制度政策紧密结合,以民间美术为媒介,依托制度政策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文化产业,推动乡村快速发展。结语费孝通在 乡土中国 中强调,乡土性是中国社会的根基,乡土社会受到地方性限制形成相对稳定且孤立的社会结构。随着流动性不断增强的现代性快速发展,乡土社会及其所包含的乡土文化尚难留存,乡土社会的文化意义逐渐被忽视或削弱。缘于此,我们希冀通过民间美术与数字化的融合,以整体性的文化视角重拾乡土文化记忆、理解和重视源自乡土社会之乡

31、土文化的当代价值意义,同时与新的科技结合,寻找可以实现超越空间与时间的乡土文化流变得更多可能性,使乡土文化在现代性语境中重新彰显价值和焕发生机。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民间美术等乡土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从重塑乡土性和培育现代性两个方面并行推动。这是面对社会快速转型,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文化需求发生变化后,民间美术保持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立足乡土,从文化根脉中寻找民间美术发展的根本性动因,重塑乡土社会的文化根基,给予乡土文化发展以希望,促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推动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培育乡土文化的现代性,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传统乡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其能够在广阔的空间与时间序列中获

32、得传承与发展的营养,从而突破传统乡土社会的局限性和文化传承模式的单一性,以全新的文化形式全面、系统、真实地呈现民间美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谈国新,何琪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现状、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 J.理论月刊,2021(9):87-94.刘明,郭世杰.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 J.实事求是,2022(1):94-103.费孝通.乡土中国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602023年9月 第21卷第3期美术设计研究需要重视的是,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受到制度性政策、科学合理发展理念、多主体共同

33、参与、科学技术有力支撑等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的多维度、多方面因素影响,需要从结构性的因素、内在的文化自觉和有效的发展路径几个方面着力。从制度文化角度看,完善的保护机制是民间美术数字化发展的基础保障;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角度看,乡土文化中物的历史记忆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社会生命意涵是民间美术的价值所在;从学术研究路径看,可以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如借用影视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推动民间美术数字化发展;从文化传播路径看,民间美术数字化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化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路径实现乡土文化教育传承;从研究成效看,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不仅能够有效实现民间美术自我发展的突破,更关键的是可以为其

34、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价值参考和文化启迪,从而承担起传统乡土文化现代转型的时代使命。责任编辑韩迈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gital Protection Path of Folk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Guo Shijie1Liu Ming2(1.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 075000;2.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830054)Abstract:Folk art is ro

35、oted in profound local culture,reflecting the wisdom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being,nature,and society.It has rich cultural value and lasting vitality,and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is an interactive,convenient,and immersive cultural a

36、pproach,which can provide morespace,guarantee,cultural experience,and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Therefore,taking folk art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explores into the digital protection pa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aiming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cultural dilemma faced by loc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and better inherit and promot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Folk ArtDigital Protection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