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博物院藏汉代鎏金器赏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8625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博物院藏汉代鎏金器赏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南博物院藏汉代鎏金器赏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河南博物院藏汉代鎏金器赏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cultural heritage 文博97汉代是历史上有名的“多金王朝”,其间用于赏赐、祭祀、贸易等的黄金数量惊人。金器的种类、工艺均在此阶段取得长足发展,鎏金器便是其中的代表。汉书王莽传中有记载:“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匾,尚有六十匮。”大统一的社会环境,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黄金的储备,使得金器在这一时期迎来发展高峰,出现大量时代特色鲜明、工艺纹饰精湛、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的金器,鎏金器便是其中之一。中原地区作为汉时的帝都辅弼之地,出土鎏金器众多。河南博物院即收藏一批汉代鎏金器,本文选取部分代表性藏品,赏析其造型、纹饰等,并对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探索,以飨读者。一、鎏金工艺简介和发展

2、历程(一)工艺简介鎏金,是一种在金属器物表面进行装饰的技术,亦称涂金、火镀金,最早见于后汉书祭祀上中:“检用金缕五周,以水银和金以为泥。”具体制作方法在明代物理小识中有翔实的记载:“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即按照一定比例,将金箔碎片在高温下熔于汞,即水银中,形成泥膏状金汞剂,再将金泥均匀涂抹于要镀的金属器上,烘烤加热使其中水银遇热蒸发,留黄金在器物表面。最后再经过抹金、开金、清洗、找色、压亮等步骤,使鎏金层致密均匀、平整光亮。(二)发展历程目前认为鎏金工艺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零散分布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东周洛阳城址内外的墓葬是鎏金铜器的集中出土地之一,但数量较少,且

3、几乎出现的均是小件生活用铜器或装饰品,说明鎏金在当时使用还不普遍,但阶级属性已十分鲜明。秦汉时期,鎏金技术渐趋成熟,尤其汉代,鎏金器出土数量、种类、工艺远超前代,呈现井喷态势,特征之一是作为生活用具的鎏金容器数量大为增加,被称为中国古代金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汉书外戚传中也有所记录,“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缸”,展示了鎏金工艺的成熟与使用普遍。隋唐时期,鎏金技术越发娴熟精湛、发扬光大,呈现多样化趋势。宋元时期,鎏金器出土不多。明清时期,出土的鎏金器不胜枚举,工艺再攀高峰,除常见的装饰品外,还普遍用于寺庙佛像、宫殿寝陵,应用越发广泛。二、河南博物院藏汉代鎏金器河南博

4、物院藏鎏金器种类丰富,涉及饰件、兵器、车马器、容器、明器等,本文选取部分作简要介绍分析。河南博物院藏汉代鎏金器赏析河南博物院吴萌萌王新(河南郑州)图 2鎏金团兽形节约图 1鎏金嵌玉饰cultural heritage 文博98鎏金嵌玉饰(图 1)直径 8 厘米,厚 0.5 厘米,1975 年 5 月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发掘,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玉饰整体呈圆牌状,以铜鎏金作器托,边沿部铸有凸凹形鸟兽纹饰,托上中间镶嵌一凸起圆形玉饰,刻有涡纹和云纹作装饰。以圆形玉饰为中心外,又镶以五个表面刻有兽面纹的石榴形玉,器物背面铸四鼻。这件玉饰以鎏金嵌玉制作工艺完成,工艺讲究,造型别致,玉质精良,是研究汉代

5、不同材料的镶嵌结合工艺宝贵的实物资料。“追琢其章,金玉其相”,金和玉自古以来都深受喜爱,是身份地位、君子气节的象征。当二者联袂上演,截然不同的质地色泽交相辉映,又增添了“金玉满堂”“金玉良缘”的寓意,备受权贵追捧。鎏金团兽形节约(图 2)西汉铜器,一组多件,每件直径4.1厘米,厚2.6 厘米,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保安山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节约为圆形,以浅浮雕手法铸造出一个身体团起的小兽。小兽大眼长鼻,表情憨态可掬。双耳直立,耳后和四肢上的毛发清晰可见,并配以如意云纹作装饰。整体鎏金,局部有脱落。背面有四个焊接上去的半环形穿用以贯绳,用来连接马的辔头和辔带。“节约”,有节制、约束之意,中国文物

6、大辞典上有记载,作为马具的“节约”在商代晚期已有铸造,可用来贯穿需要交叉或分开马身上的革带,以达到操纵的目的。车马在我国古代,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礼制身份的象征,鎏金节约的出现也正是王室贵族为彰显身份一掷千金的物证。鎏金翼马纹铜当卢(图 3)长 20.8 厘米,宽 7 厘米,河南永城梁王陵区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当卢为古代贵族驾乘之马额头上的饰物,该当卢其形如叶,镂空浮雕。主体图案为一匹卷曲呈反S形的骏马,辅以变化的鸟纹和云纹,丰满灵巧,极富飞动之感,是罕见的艺术佳作。值得一提的是,该马的形象受到鲜明的外来文化影响,原因是后肢翻转 180的动物造型,多见于北方草原地区的骑马民族中,或在匈奴和

7、鄂尔多斯式铜器中常见,而翼马纹周围的云气纹则又是中原传统风格。由此可见,此鎏金当卢是中原和北方文化杂糅的产物,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多元性与共存性。鎏金铜牛(图 4)高 4.8 厘米,长 7 厘米,宽 3.5 厘米,1974 年偃师县(今洛阳偃师区)寇店乡李家村窖藏出土,河南博物院藏。图 3鎏金翼马纹铜当卢图 4鎏金铜牛cultural heritage 文博99牛是农民耕种的重要工具,代表勤劳肯干的形象,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象征。东汉风俗通义有相关记载:“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汉代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牛的数量大大增加,甚至设有专门的畜牧养殖机构,汉旧仪中“太仆帅诸

8、苑三十六所择取给六厩牛羊无数”。据研究,汉代牛主要用于耕种、运输、粮食加工,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也催生了牛文化观念。例如牛是祭祀时的“至尊之物”,是等级观念的反映。汉时以牛祭祀还有严格的程序规定,汉代白虎通义载:“祭五祀,天子、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因四时祭牲也。”在盛行神学的汉代,牛也被赋予神仙角色,是驮着人们通往极乐世界的引路者,由此可窥鎏金铜牛作为陪葬品的原因。三、汉代鎏金器文化价值简析(一)融会贯通的时代产物汉代在我国金银器史上被称为承前启后的时期,汉代鎏金器则是其中融会贯通的代表。稳固强大的统一国家、发展迅速的社会经济、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为金银器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迸发独特

9、的时代风采。之于鎏金器,金的广泛采集应用,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王室贵族对金器的重视,带动了对鎏金工艺品质和创新的追求;汉代足够漫长的时间跨度和足够广阔的国家版图,使鎏金器不仅能承接前代累积的工艺基础,而且在西汉、新莽、东汉时期得以各有侧重地继续发展,并在北方、中原、南方、西域、滇南等地区杂糅吸收地方特色。此外,汉代使用武力征服匈奴后,又引入了属于游牧民族的器物风格,马匹、马具等形象开始飘逸在中原金器之上。这都使鎏金器的造型纹饰、工艺技术得到极大丰富。(二)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内部稳定刺激向外开发。汉代相对开放的政策环境、商品经济的繁荣、交通运输的有效经营、农业和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均为和外界

10、的交往提供了有利客观条件,为中外文明的交流融合奠定了基础。伴随着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线的开通,中西贸易交往日益频繁。西亚的金银器皿,通过贸易和朝贡等手段开始广泛进入我国,其制作工艺和造型纹饰也被引入,如掐丝工艺、葡萄纹饰等,再经本土工匠的掌握发展,融合创新,使中原金器有了新发展。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发展迅速且受到官方和民间的青睐,流光溢彩的鎏金佛像此时开始流行,起到彰显功德,吸引供奉的作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鎏金器呈现出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的繁荣局面。(三)方士神学思想的物化金器向来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自然为皇室贵族垄断,因而一定时期的金器实际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喜好倾向。汉时统治者追求长生不

11、老,灵魂不灭,羽化升仙,方士思想中的“黄金可以使人长寿”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史记孝武本纪中就有记载西汉方士曾对汉武帝献上长生之术,“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也由此大大推动了各类黄金器皿的流行。同时,祥瑞动物纹、仙气飘飘的云纹等纹饰题材和装饰风格这时也被较多使用,与统治者追求富贵长生的理想和由此而发的审美意念相吻合,是在神仙思想影响下潜移默化的产物。四、结语综上所述,鎏金器在汉代能迎来发展高峰,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状况等都密不可分。作为我国古代金属装饰工艺中的巅峰技法之一,鎏金技术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鎏金器是无声胜有声的历史见证者,需要我们在保护中加以利用,在传承中加以发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