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东北地区城乡统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8256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60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地区城乡统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东北地区城乡统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东北地区城乡统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OI:10.16675/14-1065/f.2023.15.006东北地区城乡统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胡双翼,何嘉欣*摘要:文章以东北地区 34 个地级市为例,采用 20032015 年基本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东北地区城乡统筹的总体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变,并借助障碍度模型从城乡系统内部出发,分析影响东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相关因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乡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但表现出“层级跳跃式”的快速演变特征;东北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城乡关系整体属于中心城市滞后型;东北地区城乡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表现为中部高而外围低、省际间由南向北递减、所有城市地区明显分化为

2、3 个地域层级;障碍度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政策、城市规模水平、城乡劳动收入、乡村非农产业发展是东北地区城乡统筹的主要或新型动力。关键词:城乡统筹;耦合协调度;障碍度;东北地区文章编号:1004-7026(2023)15-0025-03?中国图书分类号:C912.81?文献标志码:A(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200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1及城乡统筹战略2,自此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成为东北地区重要战略布局,社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对这一阶段的总体研究与认知有所欠缺,相关研究仅限于某一时点东北局部地区(如吉林省中部、

3、黑龙江省等)3-7。2014 年后,东北地区经济断崖式下跌,及时开展黄金时代城乡统筹水平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对当前东北地区二次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以东北地区 34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城乡统筹本质出发,架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马尔可夫链预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障碍度模型分析20032015 年东北地区黄金时代城乡统筹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制。本研究所得结论可为其他地区城乡统筹的时空格局、东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二次振兴提供借鉴与政策依据。1?城乡统筹的研究指标与研究方法1.1?城乡统筹初选指标及指标定量筛选选取城市和乡村的产业经济、人口流动、空间建设、社会文化、

4、生态宜居 5 个方面表征指标。以 2003、2008、2013、2015 年作为评价时点,指标分析原始数据全部对应相关年份的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吉林统计年鉴 黑龙江统计年鉴 辽宁统计年鉴 中国自然保护区名录 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缺失部分则采用相邻年份插补,指标筛选结果如表 1 所示。1.2?城乡统筹水平评价方法1.2.1?城市与乡村综合水平评价模型将选取 4 个年份时点数据统一进行极值标准化作者简介:胡双翼(1997),男,满族,青岛即墨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通信作者:何嘉欣(1993),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5、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城市子系统产业经济人口流动空间建设社会文化生态宜居人均第三产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城市总人口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每万人医生数、每千人中小学教师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市区绿地总面积乡村子系统产业经济人口流动空间建设社会文化肉类总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人均第二产业产值、人均农林牧渔产值乡村总人口、乡村从业人员乡村固定资产投资、公路网密度农民人均纯收入、每万人医生数、每千人中小学教师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表 1?东北地区城乡统筹的测度指标体系/?理论探索/25H MY K山西农经/?2023 年 15 期处理,运用熵

6、值法计算以上全部指标权重值共 24 个,最终得出 4 个年份时点中城市与乡村各分值状况,公式如下。U1=U2=ijuij,ij=1?(1)式中:u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ij为熵值法所得权重;U1和U2分别为城市和乡村的综合评价得分。1.2.2?耦合协调度模型将耦合度模型导入城乡系统的计算中,公式如下。C=U1U2/(U1+U2)21/2?(2)式中:C为城乡耦合度,取值范围为 0,1。C值越大,城市与乡村综合发展越清晰、关系越坚固。架构城乡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公式如下。D=(CT),T=琢f(x)+茁g(y)(3)式中:D代表耦合协调度;C代表耦合度;T代表城乡综合评价指数,表现出城乡发

7、展综合水准;琢、茁为待定参数,需满足琢+茁=1。本研究认为,城市和乡村对于城乡统筹作用等同,取琢=茁=0.5。将耦合协调度分为 9 个等级,分别为(0,0.2严重失调、(0.2,0.3中度失调、(0.3,0.4轻度失调、(0.4,0.5濒临失调、(0.5,0.6勉强协调、(0.6,0.7初级协调、(0.7,0.8中级协调、(0.8,0.9良好协调、(0.9,1优质协调。1.2.3?马尔科夫链预测马尔科夫链(Markov?chain)用于分析在无后效条件下,时间和状态都离散的随机转移现象,是用来分析区域城乡关系的有效手段。分析过程为将区域经济现象不同时间点连续属性值进行数据离散化处理,将数据划分

8、为不同等级类型,测算不同类型概率分布和转化,并根据研究单元经济类型水平的平稳、提高和降低来定义其转变方向。1.2.4?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用以描述区域单元某种地理现象或属性值与邻近区域单元地理现象或属性值的关联程度,包括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引入常用测度指标 Global?Morans?I、Getis-Ord?General?G?和 Getis-Ord?Gi*,前 2 者用于计算东北地区城乡统筹格局的总体空间自相关程度,后者用于识别城乡统筹热点区与冷点区的空间分布。1.2.5?障碍度模型引入障碍度模型,对城乡统筹特征展开延伸性研究。根据数值大小排布次序,从而得到城乡子系统的各

9、项指标重要程度和对我国东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协调性作用水平,计算公式如下。Oij?=(1-xij)wij100/nj=1移(1-xij)wij?(4)式中:Oij为单项指标对城乡协调的障碍度,xij为第i个子系统下第j个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wij为对应权重,n为指标个数8。2?计算结果与分析运用公式(1)、(2)、(3),得出城乡发展指数,阐明东北地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的时间发展特点和时空格局特征。2.1?东北地区城乡统筹的时间演化东北地区城市发展水平一直较低且增长缓慢,4 个时点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 0.144、0.205、0.281 和 0.294,高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的城市数量分别为

10、 10、11、11、12 个。从空间上看,高水平城市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农村发展水平也较低,但发展水平高于城市,4 个时点综合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 0.162、0.233、0.332 和 0.363,但是农村发展差距较小,高于东北地区城市和农村平均水平的地区数量分别为 17、12、14、13 个,得出 20032015 年东北 3 省各市城乡统筹类型的 Markov 转移概率矩阵。可知 20032015 年,东北地区的城乡统筹水平整体处于偏低状态,大多还是失调类的不可接受区间,仅在后期出现勉强协调类型,阶段性特征如下:2003 年各市城乡统筹类型的 Markov 转移概率矩阵向 2008

11、 年转移概率较大,且城乡统筹度基础差的城市由于后发优势,发展速度快于基础较好的城市9;20082013 年濒临失调类城市转变为勉强协调类比例为 75,轻度失调类近 79,仍保持不变,说明 20032015 年低统筹水平城市快速发展,数量大幅减少;20132015 年,受经济下行影响,各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缓慢,甚至在轻度失调类中倒退发展。此外,20032015 年东北地区同一统筹层次内城市发展速度相差不大,部分城市出现停滞。2.2?东北地区城乡统筹的空间格局东北地区城乡统筹协调水平以“中部高、外围低”为区域发展格局,中部沿哈大轴线形成城乡统筹隆起地带,城乡耦合协调高水平地区向中部集聚且不断增强。2

12、003 年东北地区共 7 个城市的城乡耦合协调度达到轻度失调类型,为沈阳、大连、鞍山、抚顺、长春、吉林、哈尔滨,全部位于中部哈大沿线;2008 年东北地区 4 个城市濒临失调类型全部位于中部,并且中部地区其余城市均为轻度失调类型;2013 年营口、松原发展水平提升至平均值以上,2015 年东北地区 13 个城乡统筹水平较高的区域有 9 个位于中部。相比之下,东北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城乡耦合协调度多低于区域平均水平,城乡统筹类型主要是不可接受区间的失调发展类,小部分中部城市地区的城乡耦合协调度值很低,如四平、铁岭、辽源、辽阳等,在中部城乡耦合协调高质量地区形成明显的“塌陷区”。26H MY K3?东

13、北地区城乡耦合协调的影响机制计算东北地区城乡系统内部组成要素对城乡相互作用的障碍度,结果表明,2003 年和 2014 年各指标对城乡统筹的障碍度均值都在 2.932.95,影响并不十分显著。为探究城乡协调主要障碍因子,按单项指标障碍度大小,筛选出各年城、乡子系统中对 20 个以上地区的城乡统筹障碍度都大于 3的指标为主要障碍因子,其余为一般障碍因子10。2003 年,障碍度大于 3且出现频度在 20 次以上的 5 项指标分别为城市总人口、城市建成区面积、肉类总产量、乡村总人口和公路网密度,出现频度分别为 25、21、21、20、34 次;2008 年,主要障碍因子增加到 7 个,分别是规模以

14、上工业总产值、城市总人口、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城市绿地面积、人均农林牧渔产值、肉类总产量,出现频度分别为20、25、22、26、25、20、20 次;2013 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城市总人口、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城市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人均农林牧渔产值、肉类总产量、公路网密度这 8 项障碍指标在 20 个以上地区障碍度均大于 3,出现频度分别为 24、25、24、25、20、20、20、20 次;2015 年,主要障碍因子增至9 个,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城市总人口、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城市每千人中小学教师数、城市每万人医生数、农业机械总动力

15、、乡村每万人医生数、乡村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出现频度分别为 24、25、25、28、21、22、20、24、21 次。从每个城市中障碍度大于 3的障碍因子数量来看,34 个城市的城乡统筹情况明显分成 3 个地域层级。第 1 层级包括沈阳、大连、鞍山、长春、吉林、哈尔滨、大庆,城乡统筹的主要障碍因子数量在 10 个以下,表明特大城市地区城乡互动基础良好,中心城市的规模和实力较强,对外围地区带动作用明显;第2层级属于核心城市的周边地区和具备一定发展实力的中等城市,包括抚顺、本溪、丹东、营口、辽阳、盘锦、铁岭、四平、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共计 11 个城市,这些城市具备一定发展潜力,城乡耦合

16、协调度较高且发展较快,障碍因子数量也较少,在 1015 个之间波动;第 3 层级包括其他 16 个城市,多数处于省际交界、边境地区,城乡耦合协调度最低且发展缓慢,城乡统筹障碍因子数量大多为 15 个以上。第 1 层级各城市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城市与乡村的生态与社会文化领域,表明这些城市未来的城乡统筹发展需重点提升城市化质量;第 2 层级以及第 3 层级各城市城乡统筹障碍因子主要为城市人口、空间和投资规模以及乡村地区的人口变动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些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中心城市实力增强和质量提升的双重考验。4?结论与讨论自东北地区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东北地区整体城乡发展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城市发展水平

17、整体偏低,但快速发展。20032015 年,东北地区不同城乡统筹类型地区的发展表现出“层级跳跃式”的快速演变特征,2015 年各类型级别的新增地区多数是由原来(2003 年)低 2 个级别的类型发展而来。二是东北地区城市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乡村发展水平。20032015 年城乡发展水平虽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城乡关系整体属于中心城市滞后型。三是城乡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别。中部地区城乡协调度最高,特别是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扩散效应初现,推动城乡空间达到勉强统筹类型,鞍山、本溪、锦州、营口、盘锦、吉林、四平、松原、齐齐哈尔、大庆等城乡协调发展仅次于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

18、,广大西部、东部、北部地区特别是山区城乡协调水平偏低。四是考察城乡系统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现政府政策、城市规模水平、城乡劳动收入、乡村非农产业发展对东北地区城乡统筹的作用明显。根据选取年段 2003、2008、2013、2015 年中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特征,未来东北地区需要采取差异化策略推进城乡统筹进程11。一是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发展的重点为加强大都市区功能空间整合,利用效能升级将中心城市的城乡功能一体化,进而辐射周边地区。二是强化东部、北部、西部以及东部落后地区的中心城市建设,壮大区域发展极,加快城市产业体系多元发展,在城乡统筹中突出城市工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推进作用。三是乡村非农化将成

19、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县城既是城乡空间统筹发展与结构优化的中心,又是乡村非农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未来则是承接中心城市职能的主要场所,因此要不断统筹发展格局,增强其承载力。四是东北乡村地区工业化必须集中发展,除县城外还要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加工业聚合区域,应以粮食产区为基础,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农产品加工,发挥东北粮仓优势,将农产品相关产业聚集成规模产业,创造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基地,成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的新增长点。推进城乡统筹是一个非常烦琐的工作,鉴于城乡统筹研究的系统特点及影响因素众多,且随时间、空间等因素变动而变动,城乡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仍在不断改进。同时,东北地区振兴战略提出后 10

20、 余年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上行态势,对城乡耦合关联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自 2013 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转第 31 页)/?理论探索/27H MY K(上接第 27 页)2015 年东北地区经济呈断崖式下跌,自此东北 3 省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有所下滑,经济发展新形势对城乡统筹发展产生的影响还需持续观察与研究。参考文献:1许欣.东北振兴战略演进轨迹及其未来展望J.改革,2017(12):15-24.2申晓艳,丁疆辉.国内外城乡统筹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5):6-12.3程叶青,邓吉祥.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系统耦合的关联分析J.经济地理,2

21、012,32(1):126-130.4郑斐智.黑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5张婧,李诚固.吉林省粮食生产地域城乡空间统筹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12):122-126.6程叶青,邓吉祥,房艳刚.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关联的空间分析J.地理研究,2010,29(4):727-735.7程叶青,邓吉祥.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2010,65(2):1591-1601.8尹鹏,刘继生,陈才.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省四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9):1101-1108.9张婧,李诚固.中国

22、转型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J.地理学报,2012,67(8):1021-1030.10孙才志,董璐,郑德凤.中国农村水贫困风险评价、障碍因子及阻力类型分析J.资源科学,2014,36(5):895-905.11张改素,王发曾,丁志伟.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定位推进J.人文地理 2013,28(4):89-95.(编辑:牛佳)(编辑:牛佳)10郭健斌,黄清哲,孙自保.雅鲁藏布江中游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以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11):128-134.11吴乐,靳乐山.生态补偿扶贫背景下农户生计资本影响因素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3、(6):55-61,153-154.12颉茂华,王瑾,刘冬梅.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6):106-113.13朱润,何可,张俊飚.环境规制如何影响规模养猪户的生猪粪便资源化利用决策基于规模养猪户感知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21(6):85-107.14刘雅美.农地流转对农民生计多样化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9.15许志晋,贾翠娇.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脉络与演进逻辑基于党的八大至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7(2):1-10.16孙金龙.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

24、谐共生的美丽中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3,48(2):8-17.17王苗,刘淑琴.基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影响因素及大数据模型的协同机制建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3):104-107./?理论探索/动态新闻7 月 14 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退役军人事务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残联、全国工商联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合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盛,全国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杜芮,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程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25、方光华,以及退役军人事务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2022 年七部门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点工作,发挥各自优势,汇聚各方力量,加强协调配合,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丰硕成果。会议强调,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级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退役军人事务、团委、妇联、科协、残联、工商联等部门和单位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合力推进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合力推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合力推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合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七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推动,完善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破解难题,推动工作落实;进一步加强支撑保障,推动更多资源向脱贫地区流动;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鼓励引导更多退役军人、青年、妇女、科技工作者、残疾人和民营企业投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事业。(来源:中国新闻网)七部门合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31H MY K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