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窦娥冤思考领悟窦娥的“刚”窦娥性格中“刚”的一面,则表现为窦娥对不公平的命运顽强不屈的抗争和至死不渝的反抗与复仇。窦娥面对张驴儿用诬陷她投毒杀人的手段威逼她与其实成亲时,宁愿见官也不屈从。在公堂上,面对无赖张驴儿和昏官桃杌,她据理力争,慷慨陈辞。面对非人的折磨,“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窦娥依旧顽强不屈。窦娥的刚强性格集中表现在课文部分尤其是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的情节。她的头脑里本来充满了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观念,对封建官府的清明也抱有幻想,但实际生活却一步步地把她推向刽子手的刀下。窦娥想让官府还她以公道的理想破灭了,对那吃
2、人的社会感到了彻底的绝望,但又不甘于向命运低头。决心抗争到底。窦娥被解赴刑场问斩,她那怨气冲天、悲痛欲绝的呼号,使其反抗性格发展到高潮。至端正好、滚绣球这两支曲子,窦娥的愤懑怨恨之情如排山倒海的巨澜,汹涌而来。窦娥认清了善恶不分、贫富悬殊、正义得不到伸张的黑暗社会的丑恶嘴脸,继而对恶人横行、官吏昏聩的丑恶现实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还表现在问斩前发下的三桩誓愿:一要热血飞白练,二要六月飞雪覆尸,三要楚州大旱三年。要显些灵圣给世人传,要使人人都知道窦娥的冤情委实不浅!这种主宰天地、任意驱使的气派,使窦娥的反抗精神更加丰满了。窦娥的“柔”窦娥的“柔”,则表现为
3、她的侠骨柔肠,表现为她的善良与孝道。当初,在昏官的严刑逼供下,她誓死不屈,但为了年老体弱的婆婆免受酷刑她最终担当下了投毒杀人的罪名,尽管整个事件是因她婆婆而起:(孤云)你招也不招?(正旦云)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孤云)既然不是你,与我打那婆子!(正旦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孤云)既然招了,着他画了伏状,将枷来枷上,下在死囚牢里去。到来日判个斩字,押付市曹典刑。(卜儿哭科,云)窦娥孩儿,这都是我送了你性命。(正旦唱)黄钟尾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可以说,蔡婆的软弱与糊涂,是造成窦娥冤死的直接
4、原因。当初蔡婆“引狼人室”,窦娥是强烈反对的,并也曾为此责怨过婆婆。在公堂上受刑时,窦娥也曾有过这样的抱怨:“这无情棍棒教我捱不的。婆婆也,须是你自做下,怨他谁?”尽管如此,在生命行将终结之时,她想得最多的,不是自己;她最撇不下的,恰就是把她推向死亡境地的婆婆。在赴法场的途中,如刽子手所言“你的性命也顾不得”,窦娥却还在为婆婆着想。她郑重其事地向刽子手请求绕路从后街走,“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为的只是免除婆婆的伤心:“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窦娥和婆婆哭别时,她只对婆婆提了个“遇时节将碗凉浆奠”的极低微的要求。虽然死神近在眼前,虽然内心充满了怨愤可是,她还百般地宽慰婆婆。一个善良而充满柔情的女性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这样美好的人物却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待遇。怎不令人对这世道产生切齿的痛恨!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正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