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劳动力供需趋势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8016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劳动力供需趋势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劳动力供需趋势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劳动力供需趋势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92 第 37 卷 第 5 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Vo1.37 No.52023 年 10 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 Oct.2023“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劳动力供需趋势研究*王阳,李璐,王伶鑫(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38)摘 要青年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情况是分析青年就业问题的关键。研究使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对“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我国青年劳动力供给和分行业的新增劳动力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10 年以来,我国高

2、校毕业生数量呈现扩张趋势,供给不断增加;预测结果显示,从当前到 2035 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供大于求的非均衡态势,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多和扩招积压效应叠加,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凸显。研究建议,可以从增强人岗匹配度、优化就业条件、加强就业帮扶、积极引导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等 4 个方面化解供给冲击和结构矛盾,促进广大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关键词青年劳动力;高校毕业生;新增劳动力供给;新增劳动力需求;供需缺口中图分类号F24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75(2023)05-0092-17*收稿日期2023-04-12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发展和改

3、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课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A2022061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阳(1981),女,北京人,经济学博士,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与人力资源配置;李璐(1978),女,天津人,法学博士,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人口政策;王伶鑫(1991),女,安徽安庆人,社会学博士,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口与发展、人力资本。就业问题研究 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毕业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

4、组成部分,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参与者和奋斗者。2022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学院实地考察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明确提出: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稳步扩大培训规模,重点加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技能培训。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明确提出青年就业创业的发展目标:青年就业比较充分,高校毕业生就业

5、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还要求,推动完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加强青年就业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也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下,预测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劳动力供给和新增劳动力需求状况,研判供需对接和缺口状况,旨在切实贯彻落王阳,李璐,王伶鑫:“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劳动力供需趋势研究 93 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用更加科学完善的方法体系和政策工具,为做好“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一、2010 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与结构特征分

6、析高校毕业生是青年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系统深入地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特征,有助于清晰把握当前青年劳动力的状况。(一)高校毕业生数量呈扩张趋势,本科和硕士生占比明显提高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2010 年 以来,我国普通专科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20102020 年,每年的增幅较为平稳,2020 年开始增幅明显上升。具体来看:2010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 613.8 万人;2014 年突破 700 万人,达到 713.0 万人;2018 年突破800 万人,达到 813.8 万人;2020 年为 870.1 万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1 年全国普通高校

7、毕业生数量为909万人;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增幅创近年新高;2023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进一步增至 1158 万人,较 2022 年增加 82 万人,总量升至历史高位。从学历结构看,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构成了高校毕业生的主体。如图 1 所示,普通专科毕业生规模从 2010 年的 316.4 万人上升到 2020 年的 376.7 万人,十年间增加了 60.3 万人。2021 年,普通专科毕业生人数突破 400 万人。普通本科毕业生规模从 2010 年的 259.1 万人扩大到 2020 年的420.5 万人,2021 年达到 444.2 万人,增长幅度高于普通专

8、科毕业生。此外,研究生的供给规模也明显扩大。硕士毕业生规模从 2010 年的 33.5 万人上升到 2020 年的66.3万人,十年间实现了规模翻番。2021年,硕士毕业生人数达到83.0万人,年增幅创历史新高。博士毕业生规模稳中有增,2010 年为 4.9 万人,2020 年为 6.6 万人,2021 年达到 19.0 万人,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 12.4 万人。毕(结)业人数普通本科普通专科硕士博士单位:万人12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2021E10008006004002000图 1 2021 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各学

9、历毕业生数量注:E 表示预测值,下同。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在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占全部高校毕业生的比重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为本科和硕士研究 生占比明显提高。如图 2 所示,20102020 年,普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占比增加,普通专科毕业生占比下降。具体表现为:普通专科毕业生占全部高校毕业生的比重从 2010 年的 51.5%下降至 2020 年的 43.3%,十年间减少了 8.2 个百分点;普通本科毕业生占全 第五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3 年 10 月 94 部高校毕业生的比重从 2010 年的 42.2%上升至 2020 年

10、的 48.3%,十年间增加了 6.1 个百分点;硕士毕业生占比从 2010 年的 5.5%上升至 2020 年的 7.6%,十年间增加了 2.1 个百分点;博士毕业生规模较为稳定,2010 年以来占全部高校毕业生比重一直保持在 0.7%0.8%之间。今后一段时期,研究生扩招将使研究生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扩大,其占高校毕业生的比重也将进一步提高。普通本科普通专科硕士博士100%90%80%70%30%60%20%50%10%4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E图 2 2010 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各学历毕业生所占比重资料来源

11、:作者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整理。(二)本科毕业生的学科分布从本科毕业生的细分专业来看,如表 1 所示,20102020 年,文学是唯一一个本科毕业生规模出现下降的学科,2010 年共毕业 48.8 万人,2018 年下降至最低点 35.9 万人,2020 年回升至40.9 万人,但仍低于 2010 年的水平。除此之外,各学科的本科毕业生人数均有所增长。工学学科的毕业生规模最大、增长幅度最大,在2010年毕业生人数就达到了81.3万人,2013年突破100万人,到 2020 年增长至 138.1 万,十年间增加了 56.8 万人。表 1 2 0 1 0年以来分 1 2个学科的普通本科毕业生规

12、模单位:万人学科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E哲学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3 经济学15.8 17.3 18.8 19.4 20.6 21.9 22.4 23.1 23.0 23.5 24.9 25.7 法学11.5 11.8 12.2 12.3 13.0 13.1 13.5 13.9 13.9 14.2 14.7 15.5 教育学9.0 9.5 10.4 10.5 11.2 12.4 13.4 14.2 14.6 15.2 17.1 19.0 文学48.8

13、53.8 58.8 35.6 36.3 36.8 37.5 37.0 35.9 36.9 40.9 43.1 历史学1.4 1.4 1.6 1.6 1.7 1.7 1.8 1.8 1.8 1.8 1.9 2.0 理学26.9 27.9 29.4 24.9 25.5 25.6 25.7 25.8 25.6 27.6 27.4 29.3 工学81.3 88.5 96.5 105.9 113.2 118.1 122.7 124.8 126.9 129.5 138.1 148.0 农学4.8 5.1 5.4 5.9 6.0 6.1 6.4 6.7 6.8 6.7 7.1 7.4 医学16.2 16.9

14、 17.8 19.2 21.0 22.4 23.5 26.2 26.3 26.6 28.8 30.8 管理学43.1 47.3 52.8 57.5 63.4 68.5 72.9 74.1 74.9 76.5 79.5 80.7 艺术学 27.2 29.3 31.8 34.3 36.5 37.1 37.8 39.7 42.5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整理。王阳,李璐,王伶鑫:“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劳动力供需趋势研究 95 按照本科毕业生规模从大到小排列,2010 年,各学科排序为工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医学、经济、法学、教育学、农学、历史学、哲学,2020 年各

15、学科排序为工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医学、理学、经济、教育学、法学、农学、历史学、哲学。可以看出,工学毕业生一直是本科毕业生的主体,管理学和艺术学毕业生数量在十年间大幅增加。进一步对 20102020 年本科毕业生规模前三的学科进行梳理发现:工学一直是本科毕业生规模最大的学科;20102012 年文学为第二位,2013 年以后管理学成为毕业生规模第二位的学科;毕业生规模第三位在 20102012 年为管理学,20132017 年为文学,20182019 年为艺术学,2020 年文学重新进入前三。从历年毕业生规模前三的学科毕业总人数和占比来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发展,前三位学科毕业生总规模呈现上升

16、趋势,但占全部本科毕业生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前三位学科毕业生总规模从 2010 年的 173.2 万人上升到 2020 年的 258.5 万人,占全部本科毕业生比重由 66.9%下降至61.5%。师范生数量的变化与我国教育事业人才供给具有紧密联系。师范生的就业目标是在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工作,2018年,教育部将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调整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通过双向选择等形式落实公费师范生的就业去向。2010 年以后,我国本科毕业生中师范生的数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从 2010 年的 29.3 万人上升至 2020 年的 42.4 万人。从师范生占本科毕业生的比重来看,

17、呈现“先下降、后趋稳”的变化趋势。2010 年,本科毕业生中师范生占比为 11.3%,随后一直下降至 2016 年的 9.9%,2017 年回升至 10.1%,而后占比趋于稳定,大致保持在 10%左右的水平。(三)研究生毕业生的学科分布如表 2 所示,硕士毕业生以工学为主,同时,教育学和管理学毕业生的增幅较大。从规模上看,工学硕士毕业生从 2010 年的 11.1 万人增加到 2020 年的 22.6 万人,增幅为 103.6%。在各学科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教育学,毕业生人数从 2010 年的 1.3 万人上升至 2020 年的 5.1 万人,增长幅度达到了292.3%;增幅第二的是管理学,毕

18、业生规模从2010年的2.9万人上升到2020年的10.1万人,增幅达到了 248.3%。此外,还有医学、农学硕士毕业生的增幅在十年间均超过 100%,实现了人数翻倍,艺术学、法学和经济学硕士毕业生的增幅分别为 99.7%、91.7%和 88.2%。与此同时,哲学和军事学硕士毕业生数量偏少,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哲学硕士毕业生规模从 2010 年的 0.4 万人下降至 2020 年的 0.3 万人,军事学硕士毕业生规模从 2010 年的 190 人下降至 2020 年的 51 人。表 2 2010 年以来分 13 个学科的硕士毕业生规模单位:万人学科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19、201620172018201920202021E哲学0.4 0.4 0.4 0.4 0.4 0.3 0.3 0.3 0.3 0.3 0.3 0.4 经济学1.7 1.7 1.8 2.1 2.4 2.4 2.5 2.6 3.8 3.0 3.2 3.4 法学2.4 3.5 3.8 3.8 3.7 3.7 3.7 3.8 3.8 4.0 4.6 5.2 教育学1.3 1.9 2.2 2.4 2.8 3.0 3.0 3.3 3.5 3.9 5.1 7.6 文学3.1 3.5 2.8 3.0 3.0 2.9 2.9 3.0 3.0 3.1 3.4 3.6 历史学0.4 0.4 0.5 0.4 0.5

20、0.4 0.4 0.5 0.5 0.5 0.5 0.5 理学3.4 3.8 4.1 4.0 3.8 3.8 4.0 4.1 4.2 4.4 4.4 5.2 工学11.1 12.8 15.1 15.8 16.6 17.6 17.8 17.8 18.7 19.4 22.6 26.5 农学1.2 1.1 1.4 1.5 1.7 1.8 1.9 1.8 2.0 2.3 2.7 3.7 第五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3 年 10 月 96 学科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E医学3.0 4.2 4.8 5.0 5.3 5.4 5.7

21、 5.7 6.1 6.5 7.0 8.1 军事学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管理学2.9 4.7 5.5 6.2 6.6 6.8 6.9 7.3 7.6 8.3 10.1 16.0 艺术学0.0 0.0 1.2 1.5 1.5 1.6 1.7 1.8 1.9 2.0 2.3 2.8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整理。从硕士毕业生数量前三的学科来看,工学一直保持在第一位,2012 年以后,管理学超过理学成为毕业生规模第二大的学科,医学从 2012 年起超过理学成为毕业生规模第三大的学科。由此可见,硕士毕业生的学科构成以

22、理工科为主,但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增长势头也较为强劲。从规模前三学科的毕业生人数占全部硕士毕业生的比重来看,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2010年,工学、理学和文学硕士毕业生供给 17.6 万人,占全部硕士毕业生的 57.0%;2020 年,工学、管理学、医学硕士毕业生规模为 39.7 万人,占全部硕士毕业生的 60.0%,体现出规模与比重同步提升的变化趋势。与硕士毕业生相比,博士毕业生数量较少。分学科来看,工学仍然是博士毕业生数量最多的学科。2010 年,博士毕业生人数为 17,428 人,2020 年增长至 24,084 人,增幅为 38.2%。毕业人数增加较为明显的其他学科还包括:医学博士毕

23、业生数量从 2010 年的 5762 人增长至 2020 年的10,634 人,增幅为 84.6%;农学博士毕业生从 2010 年的 1973 人增长至 2020 年的 3147 人,增幅为 59.5%;艺术学博士毕业生从 2012 年的 440 增长至 2020 年的 666 人,增幅为 51.4%。除此之外,理学、教育学、法学、军事学、哲学博士毕业生的增幅分别为 45.0%、39.9%、29.8%、4.4%和 3.7%,文学博士毕业生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经济学、管理学和历史学博士毕业生数量有所下降,2020年分别较 2010 年下降了 7.5%、7.3%和 6.3%。从博士毕业生规模前三的

24、学科来看,2010 年以来,工学、理学和医学一直占据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前三位。从规模前三位学科的毕业生总人数和占比来看,除 2020 年占比略有下降外,整体呈现出规模和占比平稳上升的变化趋势。2010 年,规模前三位学科博士毕业生合计 32,828 人,占全部博士毕业生的 68.6%;2020 年,规模前三位学科博士毕业生合计 48,693 人,占全部博士毕业生的 73.6%。(四)研究生的学位类型情况20102020 年,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毕业生规模明显扩大,学术学位的研究生毕业生数量则呈现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2016 年以后规模趋于稳定。如图 3 所示:2010 年,学术学位研究生毕业生数量为

25、 35.7 万人,占比 93.0%,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生数量为 2.7 万人,占比 7.0%;2020 年,学术学位研究生毕业生数量仍为 35.7 万人,但占比下降至 48.9%,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生数量上升至 37.2 万人,较 2010 年扩大了 12.8 倍,占比达到 51.1%。由此可见,十年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应用型青年人才的供给大幅度增加。分研究生的学位层次看,2010 年以来,专业学位的硕士毕业生数量不断上升。相比之下,学术学位的博士毕业生占绝大多数,专业学位的博士毕业生数量较少,但呈现微幅增加的趋势。如图 4 所示:2010 年,硕士毕业生中学术学位的有 30.9

26、 万人,专业学位的有 2.6 万人;2020 年,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硕士毕业生分别为 29.3 万人和 36.9 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人数反超学术学位。博士毕业生中学术学位博士占比一直保持在 95%以上,专业学位博士毕业生数量在 2015续表 2 2010 年以来分 13 个学科的硕士毕业生规模单位:万人王阳,李璐,王伶鑫:“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劳动力供需趋势研究 97 年超过 2000 人,到 2020 年增加至 2666 人,占比由 2010 年的 2.3%上升至 2020 年的 4.0%。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学术学位占比专业学位占比单位:万人120100%608040

27、10905020703001008060402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2021E图 3 2010 年以来我国两种学位类型的研究 生毕业生规模和占比注:左边坐标轴表示研究生毕业生的规模,右边坐标轴表示研究生毕业生所占比重。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学术学位占比专业学位占比100%60804010905020703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2021E单位:万人9080705060403010200图 4 2010 年以来我国两种

28、学位类型的硕士毕业生规模和占比注:左边坐标轴表示硕士毕业生的规模,右边坐标轴表示硕士毕业生所占比重。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整理。(五)分性质类别的普通本、专科院校毕业生分布2010 年以来,历年普通本、专科毕业人数最多的是理工院校,其次为综合大学,再次为师范院校。2010 年,普通本、专科理工院校共毕业 208.6 万人,占全部毕业生总数的 36.9%;综合大 第五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3 年 10 月 98 学共毕业 150.3 万人,占全部毕业生总数的 26.6%;师范院校共毕业 61.8 万人,占全部毕业生总数的 10.9%。三类院校毕业生合计 420.7 万人

29、,占全部毕业生总数的 74.4%。2020 年,理工院校共毕业本、专科生 283.1 万人,占全部毕业生的 35.7%;综合大学共毕业 218.5 万人,占全部毕业生的 27.5%;师范院校共毕业 80.6 万人,占全部毕业生的 10.2%。三类院校毕业生合计 582.2 万人,占全部毕业生的 73.4%。除此之外,财经院校毕业生数量与师范院校较为接近,毕业生数量由 2010 年的 52.3 万人增长到 2020 年的 79.7 万人,占全部毕业生的比重由 9.2%上升到 10.0%。20102020 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占比有所提升的院校类型包括:医药院校(增加 1.0 个百分点)、综合大

30、学(增加 0.9 个百分点)、财经院校(增加 0.8 个百分点)、艺术院校(增加 0.2个百分点)、体育院校(增加 0.1 个百分点)、民族院校(增加 0.1 个百分点)。占比有所下降的院校类型包括:理工院校(减少 1.2 个百分点)、师范院校(减少 0.8 个百分点)、农业院校(减少 0.5 个百分点)、政法院校(减少 0.4 个百分点)、语文院校(减少 0.1 个百分点)。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2021 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总数达到 852.6 万人。其中,理工院校毕业生数量为 308.6 万人,综合大学毕业生数量为 232.8 万人,师范院校毕业生数量为 85.6 万人,财经院校

31、毕业生数量为 85.3 万人。分学校层次看,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人数排名前三位的院校类型依次为理工院校、综合大学和师范学校。2010 年,普通本科院校理工院校有毕业生 82.5 万人,占全部普通本科毕业生的31.9%;综合大学有毕业生 70.8 万人,占全部普通本科毕业生的 27.3%;师范院校有毕业生 39.0万人,占全部普通本科毕业生的 15.1%。三类院校的毕业生数合计占总体的 74.3%。2020 年,普通本科院校中理工院校、综合大学、师范院校分别有毕业生 128.8 万人、116.6 万人和 60.1 万人,合计 305.5 万人,占全部毕业生的 75.5%。从普通本科毕业生占比变化情

32、况来看,20102020 年,毕业生占比上升的院校类型包括:财经院校(增加 2.0 个百分点)、综合大学(增加 0.4 个百分点)、语文院校(增加 0.4 个百分点)、医药院校(增加 0.2 个百分点)、民族院校(增加 0.1 个百分点)。同时期,毕业生占比下降的院校类型包括:理工院校(减少 1.2 个百分点)、农业院校(减少 0.8 个百分点)、师范院校(减少 0.8个百分点)、林业院校(减少 0.1 个百分点)、体育院校(减少 0.1 个百分点)。普通专科院校毕业生人数前三位的院校类型分别是理工院校、综合大学和财经院校。2010 年,普通专科理工院校、综合大学和财经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分别为

33、126.1 万人、79.4 万人和 31.3 万人,三者合计共 236.8 万人,占全部普通专科毕业生的 77.2%;2020 年以上三类学校的毕业生人数分别为 154.3 万人、101.8 万人和 37.0 万人,合计 293.1 万人,占全部普通专科毕业生的 78.1%,与2010 年相比,占比有所提高。从十年间的变化来看,普通专科院校毕业生呈现出向医药院校、综合大学集中的特点。20102020 年,医药院校毕业生数占比提升幅度最大,增加了 1.8 个百分点;其次为综合大学,增加了 1.2 个百分点;艺术院校、林业院校、体育院校分别增加了 0.3、0.2 和 0.1 个百分点。在占比缩减的

34、院校类型中,师范院校毕业生占比下降幅度最大,20102020年间共减少了1.4个百分点;其次为政法院校,减少了 0.7 个百分点;再次为语文院校,减少了 0.6 个百分点。毕业生占比下降的其他院校类型还包括农业院校(减少了 0.5 个百分点)、财经院校(减少了 0.4 个百分点)和民族院校(减少了 0.1 个百分点)。二、中长期青年新增劳动力供给预测(一)研究思路、模型和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采用队列要素法,王阳,李璐,王伶鑫:“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劳动力供需趋势研究 99 使用 PADIS-INT 软件对我国 20202

35、050 年的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进行估算1,再结合教育分流法,使用每个教育阶段的升学率作为估计升学人口数和新增劳动力人口数的关键指标,计算得到各教育阶段结束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人口数。参考国家统计局的青年统计口径,将青年群体的年龄限定在 1534 周岁2。在人口预测中,基于人口本身变动要素和人口学原理的队列要素法运用较为广泛。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当某一区域人口达到较大规模时,不同性别、年龄组人口随时间的变化一般都具有比较稳定的特征。队列要素法基于“总人口(P)=人口基数(BasePop)+出生(B)-死亡(D)+净迁移(M)”的人口学基本公式,为每一年龄组的人口设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变化率

36、,据此分别计算该时期内的出生数、死亡数和净迁移数,与期首人口基数相加减,可获得预测期末高一年龄组的人口数。要完成人口预测,第一步,需要对人口有关的预测指标和关键参数进行设定,具体如下:(1)七普分年龄、性别的 5 岁组人口数;(2)七普分性别的人口预期寿命;(3)联合国“一般”模式生命表;(4)总和生育率(TFR)2020 年为 1.33,到 2030 年为 1.5,中间年份数据使用线性插值得到,假定 20312040 年保持 TFR=1.5,20412050 保持 TFR=1.6;(5)生育年龄模式使用七普育龄妇女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到;(6)2020 年全国出生人口中男女比例为 111.3:

37、100,设定到 2030 年下降至 107:100 并一直保持稳定不变,20202030 年之间出生性别比使用线性插值得到;(7)我国国际移民数量较为稀少,因此将迁移水平简化设定为 0;(8)因迁移水平为 0,故未设定迁移人口的年龄、性别模式。第二步,建立人口预测模型。在上述指标的基础上,将年龄按照单岁组组距进行分组,最高年龄为 100 岁及以上,进行模型设定。根据人口演变规律,各变量间的关系如下:对于 199 岁年龄组,t+1 年 x 岁的男性、女性人数分别为 t 年 x-1 岁男性、女性人数与该年龄组的生存概率、净迁移率之和的乘积。MpmMxx tx tx txt,1,1,+=+(),01

38、00mm(1)FpmFxx tx tx txt,1,1,+=+(),0100ff(2)对于 100 岁及以上年龄组,t+1 年 x 岁的男性、女性人数分别为 t 年 99 岁和 100 岁及以上男性、女性人数与 100 岁及以上年龄组的生存概率、净迁移率之和的乘积。MpmMM100,1100,100,99,100,ttttt+=+()()mm(3)FpmFF100,199,100,ttt+=+()()100,100,fftt(4)t+1 年新生婴儿人数为育龄妇女(1549 岁)人数与年龄别生育率的乘积。其中,男性婴儿的数量由新生婴儿总数按照出生性别比 r 进行计算得到。BbFtxx tx t+

39、=+115,1,1=49(5)MB0,11tt+=100r+r(6)FBM0,110,1ttt+=(7)第五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3 年 10 月 100 基于基期年份 t 年的基础变量信息和上述公式(1)至公式(7),可以利用队列要素法计算出t+1 年男性、女性各年龄组的人口数量,再基于 t+1 年的数据进行迭代计算,最终可以得到直至预测期止,每一年份的预测人口数量与结构。上述7个公式中,各参数的含义如下:Mx,t是t年x岁组的男性人口;Fx,t是t年x岁组的女性人口,x=0,1,2,,99;M100,t和 F100,t分别代表 100 岁及以上的男性和女性人口;Bt为 tt+1

40、年间出生的婴儿数;r 为出生性别比;Bt,m是 tt+1 年间出生的男性婴儿数;Bt,f是 tt+1 年间出生的女性婴儿数;pm,t是 t 年 x 岁男性在 t+1 年仍存活的概率;pf,t是 t 年 x 岁女性在 t+1 年仍存活的概率;bx,t是t年x岁的妇女的生育率;mm,t是t年x岁的男性的净迁移率;mf,t是t年x岁的女性的净迁移率。第三步,计算各教育阶段结束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人口数量。根据我国当前各级教育的升学情况设定分流率4,同时,预测时将普职比纳入模型5。教育分流法如图 5 所示。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往年数据推算,小学辍学率 1.0%,小学初中升学率 99.5%;初中辍学

41、率 0.8%,初中高中升学率 99.1%;高中辍学率 1.7%,高中阶段普职分流比例为 57.6:42.4,高中大专升学率 79.4%,高中本科升学率 56.3%;本科硕士升学率 23.0%;硕博毕业生人数比为 9:1。图 5 教育分流法技术路线图资料来源:作者绘制。(二)青年人口预测结果队列要素法预测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规模呈现下降趋势,2025 年总人口规模为 14.19 亿,2030 年为 14.16 亿,2035 年为 14.06 亿,2050 年为 13.31 亿。我国 1635 岁青年人口规模及其占比在 20202050 年均呈现出“先下降中部略有提升后期加速下降”的变化趋势,预计

42、青年人口规模及其比重在 20302035 年间将出现阶段性增长。如图 6 所示:2025 年 1635 岁青年人口王阳,李璐,王伶鑫:“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劳动力供需趋势研究 101 预计为 3.32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 23.40%;2030 年预计为 3.23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 22.81%;2035 年预计为 3.27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 23.26%;2040 年预计为 3.10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2.50%;2045 年人口数量预计将下降到 3 亿以下,约为 2.80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 21.00%;到2050 年,人口规模预计将进一步下降到 2.4

43、8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下降至 18.63%。总体来看,我国青年人口规模将在 2040 年后加速下降,受到出生队列推移的影响,在 20302035 年将出现青年人口规模及其占比的“双回升”。40,00030%单位:万人35,0002530,0002025,0001520,0001015,000510,000500000占总人口比重1635 岁人口规模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20312032203320342035203620372038203920402041204220432044204520462047204820492050图 6 2

44、0212050 年我国 1635 岁青年人口规模与占比预测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七普数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整理。(三)新增青年劳动力预测结果基于七普数据的人口预测结果提供了各受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基数,借助教育分流率就可以得到各教育阶段结束时脱离教育系统和继续升学的人口规模,将相应教育阶段中的辍学人数和脱离教育系统人数相加,即得到具体年份新增劳动力的理想情况。从供给总量看,青年新增劳动力总规模将在 2035 年达到峰值。2025 年,新增青年劳动力理想情况预计为 1482.7 万人,2030 年为 1689.0 万人,2035 年为 1756.0 万人,2040 年规模开始下降,为 1307.7

45、 万人,2045 年为 1075.6 万人,2050 年为 1046.8 万人。由此可见,我国新增青年劳动力变动情况将在 2035 年出现转折,20202035 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将呈现供给增加的趋势,在 2035 年之后,生育水平持续偏低的传导效应将导致青年新增劳动力规模出现快速下降6。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毕业生是新增劳动力的主体部分。2020 年本科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近 359.3 万人,根据预测结果,如表 3 所示,20252035 年这一规模将不断上升,从 2025 年的 428.9 万人上升至 2035 年的峰值 564.8 万人,随后供给规模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各教

46、育阶段新增劳动力中规模最大的。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工作效果的不断巩固,义务教育水平及以下的新增青年劳动力将十分稀少,绝大部分新增青年劳动力都将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保持现有普职分流水平,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峰值时点为 2031 年,在理想状况下,将有 465.1 万的普高毕业生和 319.0 万的职高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通专科毕业生脱离教育系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峰值时点预计在 2034 年,届时将有约 260.1 万的大专毕业生需要实现就业。研究生毕业生的供 第五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3 年 10 月 102 给峰 值时点大约在 2038 年,届时约有 12

47、0.0 万的硕士毕业生和 13.3 万的博士毕业生需要落实就业。表 3 20252050 年分受教育程度的新增劳动力预测单位:万人年份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合计202526.229.0414.0283.9203.6428.987.49.71482.7203024.727.4464.7318.7240.7501.2100.411.21689.0203517.519.4457.4313.6258.8564.8112.112.51756.1204016.518.3289.6198.6199.4467.8105.811.81307.8204516.117.8268.6184.2156.534

48、9.175.08.31075.6205016.718.5270.7185.7149.1327.570.87.91046.9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七普数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整理。从新增青年劳动力的受教育结构来看,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新增青年劳动力占主体地位,20202035 年占比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小学受教育水平新增劳动力占比明显下降,中长期将基本稳定在 1%的水平上;初中受教育水平新增劳动力占比较为稳定,在 1%2%之间变化;普高受教育水平新增劳动力占比在 20%28%之间波动,大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预计在2038 年为占比最低点;职高受教育水平新增劳动力占比在 13%20%之间

49、波动,总体上变化趋势与普高一致;大专及以上高等受教育水平新增劳动力占比在 43%64%之间波动。从 2020 年到2037 年,高等教育新增劳动力占比不断升高,从 43.5%上升至 63.9%,在 2037 年达到占比峰值后将逐渐下降,但仍然保持新增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地位。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新增劳动力将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口为主体,从当前到 2035 年将承受一定的供给端压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将面临较大的压力。三、当前及今后 一段时期新增劳动力需求预测(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劳动力需求是一国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7。就业弹性指经济部门增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该部门就业岗位数量

50、增长的百分点个数。就业弹性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前者反映的是产出和就业曲线上每个点的斜率,是时间趋于 0 的弹性,后者反映的是一段时间内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考虑了时间的变化过程。就业弹性法是计算劳动力需求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以往经济增长和就业量的变化趋势及关系,利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数据,使用趋势外推法判断同时点或同时段的就业增长趋势。由于就业弹性与产业行业结构、资源要素禀赋、制度政策安排、工资报酬水平等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旦这些因素发生短期冲击或存在剧烈波动8,单从个别时间的经验推测未来的就业弹性变化将不太可靠。因此,相比点弹性,弧弹性更加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