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钢的琴》观后感(2).docx

上传人:asd****19 文档编号:6279001 上传时间:2024-1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的琴》观后感(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钢的琴》观后感(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钢的琴》观后感 “钢的情” ———《钢的琴》观后感 2.影片信息 【影片原名】 thepianoinafactory【中文译名】 钢的琴 【出品公司】 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有限公司【出品年代】 2011年 【上映日期】 2011年7月15日中国【国家】 中国 【导演】 张猛mengzhang【主演】 王千源qianyuanwang....陈桂林秦海璐hailuqin张申英shin-yeongjang国永振yongzhenguo田雨yutian....王抗美【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俄语 【获奖情况】 2010年10月31日,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王千源凭入围竞赛单元的华语片《钢的琴》获最佳男演员奖。 2010年11月,香港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特别提名”(张猛)2011年2月6日,第三届悉尼中国电影节“评委会特别推荐奖”2011年3月12日,第28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 2011年4月28日,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艺术探索奖”、“最佳女演员”提名(秦海璐)、“最佳男演员”提名(王千源)。 2011年6月18日,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产新片展映单元暨第8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张猛)”、“最佳男演员(王千源)”、“最佳女演员(秦海璐)”。 2011年8月,《钢的琴》获第14届华表奖“优秀故事影片”、“优秀编剧”(张猛)、“优秀女演员”(秦海璐)、“优秀新人导演”(张猛)四项提名。 2011年8月28日,第14届华表奖颁奖礼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隆重举行,荣获优秀故事影片奖。2011年9月9日,《钢的琴》提名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2011年9月28日晚,《钢的琴》荣获first青年电影展“瞩目无限”华语电影优选单元的最受国际大学生瞩目华语电影。 2011年10月22日获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影片奖 【内容简介】 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王千源饰)在下岗后,独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生活勉强维持。他的妻子小菊(张申英饰)离家出走,转投有钱的假药商人怀抱。如今小菊光鲜回归,不仅要与桂林离婚,还要争夺独生女小元的抚养权。桂林慨叹自己失败的命运,于是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钢琴家。为了得到女儿,他四处筹措买钢琴的钱,甚至和女友淑娴(秦海璐饰)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 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通过这些平凡小人物的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 3.理由 叙事结构。虽然故事有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时代背景,但电影叙述起来还是相当清晰明确的。具体表现为导演用陈桂林为了挽留女儿而凝结了其他配角一起造钢琴的作为电影的主线。一个父亲只身带着孩子披肝沥胆这样的题材在电影史上从来就不缺少经典,无论是当幸福来敲门还是偷自行车的人都是如此。毕竟,写一个看似坚强的男人去面对生活的山穷水尽比去写一个弱小姿态的女子更具有戏剧的张力。而为了防止情节单一,电影又辅助了其他线索,比如片中陈桂林前妻与陈桂林抢夺孩子抚养权而给陈桂林制造压力的线索。以及象征那个时代工人阶级命运的两个烟囱遗留问题的线索。 构图。应该说在电影投资非常少的情况下,电影能达到如此高的视听水准实属不易。在钢的琴中,导演对构图可谓非常讲究,造型感很强,也有很多构图上的寓意。比如陈桂林与妻子小菊在离婚协议签订后,置身于一幢破败的房子前,那幢房子的屋顶一分为二,直指家庭的瓦解。还有电影片名出现的时候,屏幕定格在一个葬礼和两根大烟囱的构图上。显然,一开始导演就是想暗示那个背景时代下工人阶级的结局。 光线与色彩。光线和色彩是电影视觉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本片在用光和色彩上可谓独具匠心。本片很多场景都选择了在夜晚且配合较为低调的光线来表现,即使在白天也是用很温和的暖黄色基调。暗示了一种怀旧,感伤的情绪和基调,突出了本片较为凝重,苍凉的风格,与电影的主题相得益彰。 配乐。电影的配乐是点睛之笔。影片的一开始,由陈桂林和淑娴组成的草台班子歌剧团就先唱出了一首《三套车》,“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是那赶车的人”;之后情绪急转,悲情立刻转为喜悦,演奏一曲《步步高》。这也暗示了影片悲喜交加的调子。除去各种俄罗斯小调外,电影中还充满了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流行在小城镇的歌曲。像《张三的歌》、《心恋》、《跟往事干杯》。这些音乐的运用与环境和剧情连接紧密,本身也具有强烈的表现作用。不过最让人会心一笑的就是《超级玛丽》闯关音乐的运用,并且共计两次。第一次出现在陈桂林为女儿搭建木质钢琴上,女儿玩游戏的音乐直接架入到现实,既诙谐又有一种儿戏的感觉。影片中段出现了第二次,陈桂林正在为与妻子离婚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犯愁,当时出现的音乐则变成了超级玛丽过关失败的声音,那种悲凉感稍稍触动心灵。 镜头剪辑:电影的镜头剪辑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例如片中大量采用了客观平移镜头,使电影中的人物仿佛被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舞台上,实际上他们身后巨大的烟囱和破蔽的厂房正是他们真实的舞台。这样的镜头也使得观众与电影的人物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而导演似乎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距离使观众不仅仅沉浸在这个故事中而是跳出这个故事来思考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以及在这个背景之下人物的命运。因此电影的镜头运用也是非常符合电影的风格和主题。 演员:男一号王千源凭借钢的琴中的出色表演一举拿下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产新片展映单元“最佳男演员”;第七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最佳男演员奖项三项国际范围内的大奖,可见外界对其在电影中演技的充分认可。王千源成功的表演并不是偶然,导演张猛在一开始就被他那种“你看着觉着他很冷,看着他很坏,但是他眼神很善良,他永远做着不合时宜的事情,但永远让女人怜惜他。这点和王千源特别像。”的气质所打动,在资方的质疑声中坚持用他。而王千源自己也对陈桂林这个角色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在片中,他没有刻意去表现陈桂林面对困境时沮丧抑或悲伤,而是以一种近乎倔强的态度与生活中的各种纷扰做着抗争,甚至把陈桂林身上一股酸酸的文艺气都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正如王千源自己所说:“每个小人物都有不高兴、失落的经历,电影取其一段,我将原原本本地还原出来,因为他并不仅仅代表他一个人,他是一个群体的缩影,结局并不悲凉,最后告诉人们给予也是一种幸福。” 人物。电影本身的主线索是比较普通的,很容易造成影片本身的单薄。不过幸好导演成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弥补了这点。陈桂林之前已经分析过了,而其他配角也都性格分明。这点在我关于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还会详细讲到。 取材和主题:应该说这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发现电影的主旨其实并不难,只要理解了两个烟囱在本片中作为过去那个时代辉煌的象征符号作用,就能顺着两个烟囱遗留问题的线索明白导演真正试图表达正是:对于在市场机制的大潮中被时代所抛弃和遗忘的集体企业工人阶级们的命运的关注。应该说这是可以触动大部分中国人神经的题材,因为即使自己没有经历过,身边的人总会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例如我,虽然只是个19岁的对于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亲历经验的青少年,但电影伊始,我就从陈桂林的身上找到我父亲的气味,仿佛这是在讲一个关于我父亲的故事。这种亲切感不仅仅是来源于我父亲早年出生工人,后因为厂子黄了下海从商。更是因为电影通过各种视听语言清晰地还原关于那个时代真实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一首风靡当时的心恋,抑或望子成龙成凤的心态,也许是那个时代里消遣的舞厅,也可能就是陈桂林手中发泄郁闷的鞭炮……这是一部关于我的父辈们的电影,感谢导演对于电影情绪的把控,使得我们这一辈理解起来也并没有多大障碍。 最后我不得不说电影和其他艺术一样,只有扎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里才有可能获得广泛的认同,才能成为一部经得起考验的艺术品。你当然可以喜欢教父,喜欢它出神入化的叙事手法或者视听艺术。但是归根到底你没有外来移民的历史根源,没有资本社会泛滥的权钱交易导致的金融危机的历史背景你还是只能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冷冷观看,而不是像看钢的琴这样的电影一样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也是我最欣赏这部电影的地方。 所以,钢的情,不仅仅是关于工人阶级对于逝去的辉煌的怀旧的情,更是一部鼓励国人不忘过去,在种种困境中坚持活着的民族的情。 4.最值得分析的段落、场面和细节(3个以上): 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段落: 全片令我印象最深的段落当属一开始介绍几个配角入场的段落。在这一段中,导演非常巧妙地以戏谑的方式把每个配角的性格特征在他们入场时就交代的十分清楚。首先,以演出之后想借搭桂林的车遭拒一事轻描淡写地交代了文艺双馨却一根筋迷恋陈桂林的淑娴;以偷带桂林的女儿到学校学琴被抓一事交代了“不愿干”却重感情的王抗美;以在猪舍的一番调侃意味的对话勾勒出一个妻管严的“猪肉王子”形象;然后又以在理发店与二姐的一番交谈交代了一个怕磕碜的二姐夫;以及最后以一段打麻将偷牌被抓而仓皇逃跑的事交代了德行不佳的“全职老混混”胖头。 正是这一段结实而又生动的描写使得电影中的人物有了鲜活的生命,为电影故事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场面: 在喝了很多酒之后,陈桂林准备带着他的一帮好哥们去学校偷琴。在通往学校的路上,他和他的好哥么们一起唱着邓丽君的心恋,在一个狭小的货车里载歌载舞,自娱自由。在这里导演明显的使用了表现性的手法,将这一群受困于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苦中作乐的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导演通过这样的手法使得片中的人物脱离了几个简单的性格符号,而使人物顿时丰满起来。因为小人物毕竟也有自己的生活,这样一笔细腻的描写使得观众和人物的距离一下子就被拉近,而不是远远的作为一个旁观者观看了。 恰当好处的使用那个时代的经典符号——邓丽君,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大背景,让我不由地联想到那个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得他们这种本来近乎无厘头的表演增加了一抹历史的厚重和苍凉感。 同时,以乐写苦的手法更是充满了讽刺,让人体味到作为社会底层和被时代所遗忘的工人阶级其中的辛酸和无奈。 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电影开篇和后来陈桂林与前妻在一起商量离婚和小元归属的时候用的是几乎相同的构图:两人一边对话,人头各甩一边,导演用了这种破坏性的构图来体现他们不和谐的关系。还有陈桂林身后破蔽的雨棚和前妻身后完好的雨棚似乎又在预示着他们之间并不平等的地位。 5.与其他至少2部相关影片比较分析 与张猛前一部电影《耳朵大有福》的比较。这两部作品非常地有共性。固执的平民叙事,强颜欢笑,但又无处不在、在深深地底下流淌着的哀怨。在我们这里,没有人去关心小人物的沉浮,大家关心的都是这个第一或那个第一。但小人物仍然存在,仍然在生活,其实,正是小人物承载着一切的历史,他们在默默前行,淡淡地看着云起云落。《钢的琴》与《耳朵大有福》还是有区别的。大体而言,前者相当于摄影机作品,后者相当于dv作品。张猛在《钢的琴》里面,可能借鉴了一点《黑暗中的舞者》,尤其是盛装歌舞那一场,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现实的荒诞不经,好吧,面对苦涩而不得不下咽的事实,难道还不允许我们载歌载舞一回么。 (因为没有看过耳朵大有福,这里直接摘抄了相关影评。) 与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比较。这两部都是我很喜欢的电影。两部电影都以社会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人物为契入点刻画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时代背景,并且是深深刺痛在国人心中的两段历史。两部电影都具有强烈的怀旧色彩,两个导演似乎都在为观众找回一个时代的记忆,但又都不是单纯为了怀旧而怀旧。在手法上,两部电影也都采用了悲剧与喜剧混合的叙述风格,让人在一段段笑料之后陷入深深的沉思。 两部电影的不同之处同样明显,总体来说,阳光是借一个大背景来深入描绘了一个青春萌动的世界,而钢的琴则是借一群下岗职工造琴一件小事来暗示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命运。前者更像是导演半自传性质的电影,而后者则运用了大量舞台剧的元素。当然两部风格化的电影在修辞手法也有着很多不同。 6.批判性观点 可能是受到资金和时间的限制,电影后半部分的叙述给人以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无论是对于从造琴到弃琴这一转折的含糊交代,还是烟囱的线索与主线之间的关系模糊都是影片的一些遗憾。 尤其重要的是,节奏失衡导致了中心事件——造钢琴被弱化。总片长就那么多,“砸挂”“包袱”多了,自然情节就显得薄弱,也让影片在应该出现的高潮处显得中气不足。 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物缺乏变化与成长。尽管大家都明白,陈桂林造出钢琴并不能赢得女儿,其他人的生活也还会是老样子,但是观众们总是希望看到角色有所成长的,不一定是精神层面,即使是恩怨的化解,习惯的养成,一句口头禅或者一个小动作这样的细节,也会让故事看起来更丰满。 第二篇:钢的琴观后感那是我们已经存在却无法深刻体验的时代 很遗憾,不能像东北人一样在这部电影的带领下完成童年的穿越,耸立的高大烟囱、破败的工厂,无尽蔓延的铁路,这些对从小在江南长大的孩子来说,确实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共鸣。很庆幸,电影中描述的那个时代,我已经活生生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喝水的搪瓷杯、小小的理发店、老式自行车,这些东西我的记忆力全部有,尤其是听到陈桂林女儿玩着超级玛丽时那段音乐,对于80后、90初生的孩子真的再熟悉不过。 有人说,好的电影有三种,一种是向观众生动地展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一种是向观众描绘一个他们非常熟悉的世界,从而让他们获得共鸣;第三种则是带领观众探寻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很熟悉的世界,却在里面发现了自己不曾发现或者一直忽视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往往就存在于观众的内心世界里。而《钢的琴》属于第三种。 在我的记忆里,有那么段时间,爸爸妈妈在饭桌上会讨论工作的问题,哪家的谁谁谁又下岗了,现在想来,那大致就是电影里描述的时代背景吧。经济体制的改革让时代的步伐在大跨步向前,需要人们去奋力追赶,有些人追上了,比如小菊嫁给了卖假药的,小元跟了妈妈走;有些人或许追不上,比如其他人。大家在改革大潮中分化成三教九流,画地为区的包工头、下岗后不愿低就以致待业的木工、有盗窃前科的锁匠、小作坊的屠宰师傅,还有打麻将都要偷牌的街头混混。虽然都怀一身绝技,但挣扎在现实里,是一样的奔波于生计。友情难遇,爱情多艰,亲情也在现实里纠结。纵然路上有太多振奋人心的发生,见证这些情愫的坚贞,但最后历尽艰难做成的钢琴,并没有改变女儿要随母亲与做假药者离开的结局。那里的人有着改革前的荣耀,曾经那里是重工业基地,但现在拥有的却是改革后的阵痛,穷途末路的悲戚。 那是个怎么样的年代,陈桂林的妻子会跟着做假药的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引以为傲,在崇尚无产阶级的年代,工人阶级曾是最荣耀的群体,也曾获得铁饭碗、铁工资、免费或低廉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福利,深深地记得汪工说的那句话“没有敢想敢干敢拼的精神,那不是我们工人干的事儿”,钢的琴诞生了,而且奏出了坚强的旋律。然而时代的脚步最终还是将他们抛下了,他们有一身的好手艺,甚至可以造出一架钢琴来,但是他们最终落得的下场是拿不出买一架钢琴的钱来挽回自己的妻子儿女。他们给了那个年代什么,而那个年代又给了他们什么。就像四季的更迭永远都会进行一样,不论多想被大家保留的烟囱还是化为尘土;就像工厂改革不论如何都在继续进行,不论陈桂林多想把女儿留在身边,她还是会选择更好的生活。就像一个坐标系,x轴就是时间,而影片人物那些上蹿下跳的生活,都是y方向上小小的波澜,一切也无法逆转x轴的推移,这种无奈的感觉深入骨髓。结尾的画面,一边是造完钢琴的工人,一边是衣着光鲜的前妻,双方都在听,却好像僵在那儿,背后的对立意味不言而喻。 钢筋水泥、破败工厂这些冰冷高大的东西充斥了那个时代,但也有像藤蔓一样伸到电影各处的亲情。陈桂林用纸为女儿糊了一架不能发声的钢琴,在他跟女儿解释完贝多芬也是听不到音乐之后为女儿弹奏纸琴的时候,内心是有多少身为父亲却不能给女儿带来好生活的无奈、悲凉和愤恨,直到女儿告知他妈妈时常来看她并给她买了新衣服新文具,他心底对自己窝囊却无法改变现实的愤怒和绝望彻底爆发了。他为女儿带着朋友去学校偷钢琴,即使女友几度暗示他在她那里过夜,他还是坚持回去,要给女儿织毛衣,他不惜一切代价集合了所有的主人公为 留住女儿而造钢琴""我在努力回想,爸爸小时候如何把我扛在肩头,帮我洗澡,教我用英文数数,吃我碗里吃不完的饭菜,每位爸爸一定都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在孩子眼里,他们不懂,他们只知道谁给我好的我就喜欢谁,就像我爸爸老是会偷偷给我零花钱所以我喜欢爸爸,像小元说的谁给她买钢琴她就跟谁。小孩都懂得谁好就跟谁,更何况是在那个时代呢。当她几乎是以同等地位的大人的口吻问陈桂林说“你是怎么想的”的时候,我真的很想摸摸小元的头告诉她不要这么和你爸爸说话,其实你爸爸比谁都难受,那么多人在努力造钢琴是为了留你在你爸爸的身边,其实你比谁都幸福。 现实正像片中西方乐器不得不演奏民乐“步步高”一样,原本坚持的东西却如被爆破的工厂烟囱,无论努力拯救与否,它都要坍倒,弥漫起挥之不去的烟尘,昔日理想与辉煌只能在歌声里重现。我们正生在了这个国家的这个时代,一切变化都显得太快,周遭的建筑今天和明天或许就有不同。面对过去,我在想,不管是作为国家、电影还是个体,我们是不是该放慢一下脚步,认真一回,思考思考,看看以前的面孔,现在是什么模样了。 而抛开电影本身的内容,《钢的琴》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但是在院线排片表上场次很少,观众能观赏到的时间周期也很短,男主角的片酬是打着欠条的,女主角还自掏腰包支持影片的拍摄,导演曾经带着剧组住在条件很差的旅馆里,它没有赢得好票房,却赢得了好口碑,电影这东西,票房不是衡量好坏的唯一标准,甚至可能不是公正的标准。看完关于张猛导演的事迹,我想说的是也许我们前半辈子摸索很久都不会知道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以为很多迁就而为的事情就是我们喜欢的东西,遇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的时候也许就像第一次遇到自己的恋人一般心跳加快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所有吧。 第三篇:《钢的琴》观后感暖暖的温情,潇洒的人生——观《钢的琴》有感 电影《钢的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在下岗后,独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生活勉强维持。他的妻子小菊离家出走,转投有钱的假药商人怀抱。如今小菊光鲜回归,不仅要与桂林离婚,还要争夺独生女小元的抚养权。桂林慨叹自己失败的命运,于是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钢琴家。为了得到女儿,他四处筹措买钢琴的钱,甚至和女友淑娴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 可以这么说,这部电影给我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一种潇洒的人生。主人公陈桂林虽然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但他的那份对于女儿的爱却是实实在在令人感动的。其实,每一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期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才,能够比自己有出息,可怜天下父母心,说的不就是这个么。陈桂林因为买不起真的钢琴,就想到了自己做一个,这看起来幼稚又可笑,可是这却是一位父亲对于女儿的真挚感情的表达,让人忍不住觉得温暖。片中另一个让我感动的是主人公的那些朋友。刚开始的时候,我对他的那群狐朋狗友可以说是没有好感的,陈桂林向他们借钱,他们一个一个推三阻四,听说他要借钱,都跑得没了影。对他们改观,是从他们加入到陈桂林的钢琴大队时开始的,尽管有的不是自愿,但要他们出力时,他们的工作却是踏踏实实的,非常卖力。期间,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朋友们都遇到了各自的困难,但是,制作钢琴的工作却是在断断续续中一直坚持到了最后。我还记得,那位为陈桂林的钢琴制作铁质外壳的钢厂老板,公安局里要把他带走调查,他当时非常平静地对警员说:“等一会,看完钢板有没有磨砂,就跟你们走。”说实话,看到这里,我是真的十分敬佩这位钢厂老板,他的人格魅力在这一刻显露无疑。我觉得,陈桂林有这样一些朋友在身边,也是不虚此生了。 说到这些朋友,也就不得不说到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画面,主人公陈桂林与那些朋友们的聚会。那些尽情喝酒的场景,那些在卖猪肉的面包车里纵情高歌的场景,那些一起翻围墙的场景""着实让我羡慕不已——真是一场潇洒的人生。谁说没钱就不快乐的,苦中作乐才是真精彩,和朋友一起喝喝小酒,唱唱小歌,再在一起做些傻事,总让我觉得:这才是人生。有酸,有苦,有甜,有辣,真可谓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尽管,电影的结局依旧让人心酸,可是,不得不说,这才是真真正正的生活,那个老烟囱的爆破,那群深深凝望的背影,那妻离子散的无奈""生活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幸好,还有朋友在,幸好,还有知己在,幸好,生活中并不只有苦楚和无奈。那个弹起来有着浓浓回声的钢琴,那并不算完美的琴音,这个拙劣而又完美的作品,让我们永远铭记于心。 钢的琴是暖的心。 第四篇:《钢的琴》观后感《钢的琴》观后感 在真正接触到影片的主题之前,我一直以为《钢的琴》是一部关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励志电影,一个普通工人为了满足女儿的音乐梦想,用工厂废料做了一架钢琴,这个一个多么《生活空间》的情感奇观故事啊,类似的题材还有农民造飞机、村民拍电视剧等等。但是电影演到最后,这架钢琴能否造出来,圆圆是否能够留在父亲身边,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暗淡生活中的一抹梦幻曙光,这架钢琴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已经忘却很久的感觉了。 《钢的琴》是在辽宁鞍山拍的,我的整个青春期也是在一个类似的东北重工业城市度过的,因此我曾亲眼看着这些产业工人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了身上的荣光而变成歧路亡羊,他们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钢的琴》就是为他们拍的电影,与影片导演张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样,这里弥漫着一种颓废的反励志主题,但这反而让我觉得熨帖。因为对于这些由社会主人翁沦为弱势群体的人来说,下岗再就业的成功事迹离他们很遥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听上去有点刺耳,只有触手可及的困窘磨砺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钢的琴》没有《耳朵大有福》那么绝望,于是更像是一场有抑有扬的春梦,这样的精神抚慰更能体现出一种实际的人文关怀,其功能就相当于伴着苦哈哈的哥几个喝一顿大酒,遥望一下当年的意气风发和志得意满,然后回家睡个舒坦的囫囵觉,第二天起来各自继续面对糟烂的生活……只有这些真正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人才知道这片刻的超脱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当他们高唱《怀念战友》时脸上的忘我和陶醉,才会知道那两个面临拆毁的烟囱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就是在为我们再造和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 《钢的琴》让我想起了一些优秀的东欧电影,如捷克的《柯利亚》、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时》、《我与铁托》等,都是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而且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始终以较为兴奋的状态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影响到影片过审,面对目前的观众趣味和审查体制,《钢的琴》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现出人物所应有的极精准的生活状态。 10继电黄标荣67261 第五篇:电影钢的琴观后感电影钢的琴观后感 张猛导演的这部电影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不断地艰苦努力,并召集自己的朋友兄弟一起做钢琴的故事。电影中的男主角是靠着自己的小乐队挣钱的,日子过得比较艰苦,他的老婆由于受不了这样的日子跟有卖假药的有钱的商人在一起过上了富裕的日子。然而,他老婆在跟他提出离婚后想把他们的女儿小元带走,他老婆觉得小元跟着她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能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这让男主人公感到十分的不公与愤怒,他决心要与前妻争夺女儿小元的抚养权。在他听到女儿说只要有钢琴就会跟他在一起生活后,他就决心一定要给女儿一架钢琴,为此,他想尽了各种办法,找朋友借钱、串通朋友帮他去学校偷钢琴,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正在男主人公发愁时,他在工厂里的图书馆里看到了一部讲述如何制造钢琴的俄国文献。男主人公灵机一动,决定要给女儿制作一台钢琴。由于钢琴的制作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所以,他动员了身边一切能动员的朋友,邀请他们入伍一起制作钢琴。然而,故事的最终是男主人公放弃了小元的抚养权,但是小元弹上了爸爸为她亲手做的钢琴。 整个故事主要以男主人公对女儿的父爱亲情做主旋律,其中也插入了男人公与另一位人生知己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还有男主人公与兄弟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与矛盾的友情故事,主副旋律交相织绘,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语言幽默诙谐,不仅展现了在那个物资匮乏、人民生活艰辛的年代里,小人物们的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精神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温情与友爱,总体来说还是一部好的电影。 第20页 共20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