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一数学下学期第二单元(苏教版)(主题)的内容,阅读课标的相关要求,画出本单元(主题)重难点的知识树: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图形、图形直观以及图形分析是人们理解自然世界和社会观察的有效工具,几何方法已经运用到了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学生学习几何的首要目标:更好地适应生活的空间,感受几何速来的无穷无尽的直觉原泉。作为逻辑体系,几何也许可以替代,但作为一种直观、形象化的数学模型,几何是不可替代的。“21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包括测量、画、折等)、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初步学习有条理表达。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
2、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本章中一些要求的把握:1.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的过程。2.让学生进一步学会有条理的表达,探究性质、条件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理由,说理的要求基本控制为一步,书写格式上不作统一要求。3.本章中正式提出尺规作图,要求学生会写已知,求作,会写作法,但不要求就尺规作图法说理或证明。
3、1台球桌上的角1教材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将实物照片、场景图、文字、图形、字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P50等)数学思考目标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表现为: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在分析和抽象层次上表现为:“能从较复杂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能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P50台球桌图中的“白色线条”是一个抽象过程先动画演示,再抽象为图21,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抽象抽象”的过程。P51议一议:不应以“想象”来代替“操作”2、P52习题3,给学生充分地思考、交流与展示时间3
4、、本节课学生兴趣浓厚,要避免“课堂气氛活跃”与“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之间的反差。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必要性平行的本质是“同一平面,不相交”定义法判定平行可操作性较弱探索平行的条件P53场景中平行条件根据“生活经验”能很快解决;做一做学生在操作中通过观察也能直观地得出结论,就“探究”而言,学生的疑点是图中为什么选1,2的大小比较?因此,建议在演示或操作练习前不让学生事先看到含有1,2字样的图,教师只作“直线是否平行与哪些角相关”的揭示,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地思考、交流,相信会有惊人的发现,课堂会有更多的亮点。课堂需要微笑、平等和信任,数学课堂同样需要抓住数
5、学的本源和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让“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再真实些,途径再开放些。2、P54图26可归纳出“F”型,(内错角“Z”型,同旁内角“U”型),但不要作过多、过难的识别练习3、P57做一做要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动口,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表达情况让学生把话说完,是一种极大的信任和鼓励。发展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最佳环境是小组或个别交流,因为全班展示对多数学生来说还有心理压力和信心问题。4对于三个判定,要讲清楚条件与结论,以防在下一节中混淆。3、平行线的特征在黑板上画两条接近平行的直线1、“问题串”是北版教材组织形式上的一大特点,它为教师提供了行
6、之有效的问题解决的某种教学设计,模拟科学研究过程,细化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建议使用时不要照搬,必要时分段实施:P59活动教学:要说清条件是“平行”,尽可能地防止平行线的条件与特征相混淆建议问题串组合“推理”的理解误区几何证明才是推理数学需要演译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归纳、类比、统计)数学多个分支都充满了推理,几何为学习演译推理提供了素材,几何教学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一种途径,但决不是唯一的素材和途径以往数学教学注重“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学几何与读福尔摩斯探案集)对“”、“因为。所以。”,“”等推理的呈现方式的理解书写理由多样化,个性表达。P60做一做重在学生理解的过程,课堂节奏宜缓慢,语气宜亲切,给学生多一些激励与肯定。当然,人本思想在课堂中的体现应该有个度,除了“很好”,“有道理”,“答得不错”等之外,还应该有“不”4尺规作线段和角本节教学可设计P67中的有关情境,介绍尺规作图的意义和历史,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2尽规作图是在七年级上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具体是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但不要求证明。由于上述要求的提高及学生操作的差异,教学时间较紧是很可能的,课前认真准备作图工具和相关作图知识显得更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