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乘加、乘减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内容。本节课是表内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的乘法的意义和1-5的乘法口诀后进行教学的。例5通过旋转木马的实例,呈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具体形象地说明乘加乘减的计算顺序,并利用计算形如“332”的题目,知道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用连加、加减混合、乘加、乘减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同时通过利用图式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得计算顺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学习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实际问题的基础。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
2、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设置 (一)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
3、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1、进行乘法口诀及算式的练习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游乐场旋转木马的图片,有4组小朋友,每组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用乘法算式求出总数。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出示:有一组只有2个小朋友(P58)例5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写出算式,学生展示自己列的算式,并说明道理。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2、学生观察算式,并给算式取名3、思考并回答:两张图片,为什么第一张用乘法求小朋友的总数,第二张图片用乘加或乘减求小朋友的总数?4
4、、小练习,看图写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5、弄清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6、计算小练习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练习十二的第4题、第5题2、小本课学习的内容,说学习收获(四)课堂练习,内化知识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2、3题五、 课后反思 (一) 本堂课注重了以下几点 1、 注重四旧知到新知的自然过渡,通过图片直观的变化,引出解决问题的变化,学生通过列式解决,能总结出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能较清楚地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 2、 注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训练。在解决新问题时,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独立思考、讨论修改、写出结果,而不是急于让学生简单说出答案。 3、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本班学生思维活跃,与学生交流互动,放手让学生说、展示,不压制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同时与学生交流的面较广。 4、 本课除了解决问题的训练,还注重了计算的训练,强调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二) 本堂课不足之处 1、复习练习的时间稍多了点,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时间掌握不好,让本课没有进行小结和课堂练习,显得课堂结构不完善。 2、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有语言不够规范和哆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