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师宗县分校“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紫*** 文档编号:6269765 上传时间:2024-1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师宗县分校“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师宗县分校“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师宗县分校“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师宗县分校“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师宗县分校“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师宗县分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师宗县分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师宗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201*年3月)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优势,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成就和面临的形势“十五”期间,师宗县农广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四个面向、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师宗县

2、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教育培训取得丰硕成果“十五”期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6万余人次,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3.7万人;引导性培训8544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769人,转移就业8156人;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539人,毕业450人,师宗县农广校学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体系和条件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加强项目储备,拥有计算机宽带网接入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建设了6个农民科技书屋。(三)办学渠道和功能进一步拓展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网络教育工作,为中专后学历教育拓展了服务空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绿色证书培训;与省劳服实业总公司职业技能

3、鉴定站、县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与扶贫开发、共青团、妇联、科协等部门联合,对贫困农民、青年农民和农村妇女等进行技术培训。师宗县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师宗县农广校整体办学基础还比较薄弱,办学条件还难以满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需求。此外,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多样化需求也对师宗县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师宗县农广校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重大任

4、务,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培养新型农民的工作要求,连续3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我县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满足农民需求为目标,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重点,建立有序高效的办学机制。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发展师宗县现代农业、建设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5、二)目标任务有组织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9万人次,绿色证书和专业农民科技培训8000人,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6万人,技能培训201*人,职业技能鉴定1500人,提高农民的法律、安全和维权等意识,增强转岗转业的职业技能;培养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300人,使接受教育的农民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加快办学条件建设步伐。提高教学资源传播能力,增强接收教学资源和辐射的能力,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立满足需要的专兼职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积极承担各联合办学单位的农民教育培训任务,成为联合办学单位

6、工作向农村延伸和为农民服务的有效载体。三、实施重点(一)大规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积极承担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以村为单位,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进绿色证书进农户、进军营、进中学,做大、做强绿色证书品牌。大力推进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建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卫星网络、互联网络、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等手段,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技术,传播致富信息。(二)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开展以权益维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和劳动安全与卫生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培训。以就业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按照“七个一”

7、模式,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培训需要,加强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承担“阳光工程”和扶贫开发、移民等部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严格执行项目制度,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三)切实加大教学媒体资源开发与传播力度争取项目和资金投入,充实和改善教学媒体资源建设条件;拓宽教学媒体资源传播渠道,强化互联网络的传播能力,满足农民对教学媒体资源需求。(四)主动承担联合办学单位的农民教育培训任务积极参与由农业部和中国科协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大力开展农民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配合组织和人事部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参与扶贫开发,在贫困地区

8、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四、保障措施(一)落实办学政策,争取工作支持,创造事业发展有利条件贯彻中央和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关于办好农广校和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关文件与指示精神,争取把农广校建设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办学体系,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农广校远程教学手段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能力。积极争取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资金的支持。争取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优惠和经费投入,争取将办学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争取多渠

9、道投入,为我县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与条件。(二)巩固联合办学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各联合办学单位的支持,充分发挥联合办学优势,加强沟通联系,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深化教学改革,调整学历教育专业结构,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一村一品要求的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吸引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高学员的就业能力。继续办好中专后继续教育,稳定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四)开展调查研究,扩大宣传交流,营造事业发展良好环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

10、,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把握农民教育培训和人才成长规律,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农村远程教育教学研究,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宣传远程教育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扩大我校的社会影响。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201*201*)我校于201*年9月由原鞍湖小学和鞍湖初中合并组建为鞍湖实验学校。为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学校教育改革步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现根据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上级部门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201*201*年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引,以科学的发展观把握学

11、校教育事业的走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际,加强教育的宏观思考与战略研究,对学校今后四年的发展目标和改革趋势进行全局性、前瞻性的深入研究,明晰教育导向和发展定位,保持学校发展的最佳态势,为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二、发展战略目标努力把握学校教育的制高点,坚持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优化教育行为,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教育实践向“现代型”的转换,全面推进教育优质化、可持续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和新型校园的引领作用。三、发展基本原则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现实,

12、着眼未来,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与21世纪社会发展和初等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办学新机制。2、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创新的原则。把发展作为办学建校的第一要务,作为永恒主题和重要目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学校更高层次的突破。3、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考虑教育资源和结构的合理配置,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增强学校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力。四、发展思路与规划重点1、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代化对教育的要求,把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从观念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并形成明显优势。2、进一步推进教育优质化进程以“

13、以质为本、提升质量”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以塑造高素质的教师为前提,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目的,强力推动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教育服务建设。3、进一步推进教育特色化进程在开放的环境下,在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中,赋予学校特色以新的价值和意义,丰富特色建设的内涵,把学校特色建设纳入良性发展轨道,形成学校办学的强势特征和独特风格。4、进一步推进教育人文化进程贯彻“文化发展学校”的理念,以人文化为开发主题,通过精神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塑造,努力营造一种浓重的文化场,用文化再造校园。五、主要规划举措围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全力实施以下“六大工程”:1、和谐教育工程

14、(1)建设“和谐校园”,面对学校规模扩大的实际,注重连贯性,使不同校区的教育教学呈现出一体化的上升发展态势,以高屋建瓴的气度,追求不同校区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高度整合,形成全面和谐、整体联动的超前发展格局,真正创造高品质的学校教育。(2)建设“阳光校园”,全力塑造“阳光教师、阳光学生”,打造“阳光校园”,进一步确立被全校师生认同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塑造光辉的“鞍湖实验形象”,熔铸光辉的“鞍湖实验精神”,并对社会产生强劲的感召力,建设一个文明向上、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健康校园。(3)建设“书香校园”,崇尚良好的校园读书风气,倡导师生共同重视读书,构建多层互动的读书网络

15、与平台,全面开放图书馆、微机室等供阅读的资源和设施,形成浓厚的校园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全校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4)建设“数字校园”,创建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以网络为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加强环境建设、教育资源库建设、信息化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全校教育行政管理自动化,实现校园环境、资源和活动的数字化。(5)建设“生态校园”,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平衡、维护校园生态环境的目标出发,从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原则出发,营造以绿色生态为基调,和谐活泼为主题的育人环境,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全面、系统、高品位、高标准地构建生

16、态校园。2、教学质量工程(1)进一步推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注重教育实践环节,通过专题研究、遴选推荐和引进开发等途径,建设一批示范性强、影响面大和具有推广价值的精品课程,形成多形式、多样化,由文本、光盘和网络等多种媒体组合的课程资源库,并在高质量实施基础性课程的前提下,加大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力度。(2)树立全面质量观,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组织,制定全面和可操作的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完善教学研讨制度、教学质量调控制度、教学工作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实行分类扶持、分级递进的策略,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提供保证。(3)面对现行的考核评价和导向制度,以务实的态度来进行教学改革,进行科学和实践层

17、面的研究,因校制宜地提出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教育评价的改革,积极实施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关注不同层面的落差,寻求社会、家庭和学校实施教育的平衡点。(4)以课题为载体,统率课改实验的全局,促进课改实验科学、有序地向纵深推进,完善学校课题管理办法,开辟课题研究论坛,完善课题网站,开发课题研究资料库,推广具有校本实用价值的课题,有效地实现科研与教研的有机整合,突出教育科研对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指导性,推动课程改革走向立体化和动态化。(5)把“校本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点,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先导,以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两翼”,以校本管理为纽带,全面推进校本建设,实现课

18、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六大改革的统一,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使学校教育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3、锻造名师工程(1)从时代、全局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牢固树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树立教师是“第一资源”的开发理念,构建教师个人成长、发展、自我实现的环境,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宽广的实践舞台。(2)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的原则,把教师的思想道德作为最重要的素质,全面提高师德水平,遵循现代师德建设的规律与特点,大力开展富有创造性、实效性的师德教育活动。促使教师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教风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3)全面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完

19、善教师培训体系,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有系统地组织教师参加高层次研修和学习,培植并发挥“本土化”专业骨干力量的作用,建设“名师工作站”,完善“打造名师锤炼骨干培养新人”的分层服务体系。(4)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及时奖励,建立教师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积极推行优秀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工程,实施骨干教师动态管理措施,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5)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工作创新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促使班主任工作向专业化发展,重视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总结、思考与积累,完善“首席班主任制”,推行“年级部班主任工作例

20、会”,组织“班主任工作论坛”,推行“班主任工作星级评价方案”。4、管理创新工程(1)把握严而有度、严而有格、宽严适度、刚柔相济的管理精髓,建立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包括自主管理战略、自主管理机制、自主管理模式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等,致力于现代学校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创造和发展自己独特的学校制度体系,实现管理的人本化。(2)构建各校区、各部门特色管理模式,扩大不同校区和年级部、教研组等基层组织的自主权,推行分级目标承诺管理体系,通过目标承诺、自我加压、机制激励,强调自主、创造、特色相结合,为学校发展注入动力。(3)积极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有效地达到人力资源的重组整合。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

21、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实现层层考核,层层负责、分级管理和同步安排部署、同步督查落实、同步考核奖惩的有效载体,大力推动学校的管理体制向高层次的方向迈进。(4)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科学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探索建立现代学校用人机制。提高学校中层以上部门的执行力,加强在管理实践中的深层次思考,提高各层面管理者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打造一支精益求精、真诚沟通、形成合力、追求完美的管理队伍。(5)进一步发挥学校督导工作的影响力,推行以学校发展计划为基础的专业化督导,健全学校督导与评估体系,保障教育发展与改革目标的实现,实施分类督导评估,全面推动校内督导评估工

22、作,加强督导机构与队伍建设,完善督导和监测手段。(6)继续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决策,健全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维护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建立学校法治工作机制,保障学校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5、文化建设工程(1)把建设学习型校园看作是学校在新阶段面临新发展的一种内在驱动,在自我超越的基础上,建构“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的群体智力开发机制,构筑学习平台,构建全体参与的校园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生态系统和共享网络,不断开发组织潜能。(2)搭建多彩平台,塑造特色品牌,构建起以学生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并行的“四色

23、文化”校本课程体系,突出艺术、体育、科技等特长课体系,激发十大少儿社团和四节一周等“校园节日”的蓬勃生机,提高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品质,塑造文化主题活动亮点,让学校的文化建设理念融进师生校园生活。(3)创设浸润着文化底蕴的物质环境,以“课程”的理念来设计校园文化环境,精心组建师生“文化艺术团”、“乔木文学社”等组织,策划形式多样的艺术文化活动,加强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等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少先队、共青团等群众团体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4)丰富系列网络文化专栏,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网站”“作文网”等现有专题网站的作用,同时在校园网上增设旨在挖掘学生个性特长的特色文化栏目,使校园网真正成为

24、学校文化信息汇聚、传播和生发的中转站,成为学校与师生之间文化交流的有效渠道。6、资源优化工程(1)优化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配置,对教育系统内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优化组合,盘活存量资源,激活增量资源,抓住有形资源,挖掘无形资源,善于利用和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使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发挥最大效益。(2)拓建社会、家庭教育单元格,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把加强学校和社会、家庭的联系纳入学校发展计划,提高社会和家庭成员参与学校工作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探索并建立家长“有效参与机制”,使学校与家长之间在理念和实施中达成共识,形成合力。(3)优化办学资源配置,统筹调配教学设备、教学资料及校内学习基地等教学资源,合理调配图书馆、实验室、网络教室等硬件及软件设备,开源节流,加强运行成本的预算、核算,提高装备设施的实用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