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三课时内容,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三、教学方法的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
2、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冷和热单元学生有了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设计理念:1、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是一句经过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都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为此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获得“声音是
3、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再次观察发声物体与振动的关系,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 2、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实现认识上的跨越 在学生学习本课前,他们对声音的产生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我们在进行第一、二个观察活动后就要对这些相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他们的共同点,即振动,然后再围绕“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展开第三活动。这三个活动中,其中第二个活动是应重点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推进,即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起观察“尺子、橡皮筋发声”的特点,作好记录,这是扶的探究过程,接下来再放开,让学生把习得的这一种研究方法迁移到对其它发声
4、物体的观察之中,体现探究的层次性。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实现的活动的价值。四、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3、让学生养成实验的全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五、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瓶子、小棒、鼓、音叉等 2、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七、教学过程 1、引入 (1)听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请大
5、闭上眼睛仔细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2)平时我们经常听到什么声音? (意图:听声音、猜物体,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 2、活动:使物体发出声音 (1)每个人制造声音,教师提出要求: 声音不要太大,看谁想的办法多 (2)交流你们的方法,说说物体在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 (3)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意图: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让学生的活动融入了思考。) 3、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 (1)教师引导下的观察活动
6、: a使尺子发出声音,观察交流发声的尺与不发声的尺有什么不同 b使橡皮筋发出声音,观察交流发声的橡皮筋与不发声的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它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 4、活动:观察振动的物体 (1)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2)学生设计实验,汇报交流。 (3)如果老师让你们不利用其它东西,能发出声音来吗?
7、 (4)生活中有哪些发声的物体,说一说 (5)现在请你说一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会怎么说? (意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设计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 5、拓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如声音的高低、怎样传播等)教学反思 科学课中要以实验为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材料的准备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此,可以发动学生准备一些材料,这样学生就能更多的从身边的事物中学到知识。从目前学校普遍的情况,还没有条件准备每一节课的材料,但
8、是对于科学课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就要教师多自己设计一些实验。 过去,教师习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习惯以自己的经验来评价事物。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没等学生开口,教师就口若悬河,说个是是非非。由于没有经过学生的自我识别过程,要么出现了师生抵触情绪,要么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中迷失了自我。注重学生的评价能力正体现了教育最本质的一面,能帮助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在漫长的终生学习中受益、成才。 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同学对他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从心理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被认可和赏识的需要,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这种需要更为直接和迫切。因此我们
9、每一位教师在评价方面,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后还有两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 一、如何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它应该具有包容性,就是强调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的评价应该尽可能涵盖各类学生的不同状况,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去限制他们的发展。当然,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活动,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有导向性,应该有某些统一的规定性要求,有若干符合人的一般发展规律、为一般人发展所必需,都应“达
10、标”的所谓“底线”;但是,这种统一要求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丰富多样性,要尽可能包容各类学习者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因而这些统一要求又必须是相对的(例如,它们应与发展的条件、背景有若干联系,就是一种相对性的理由),换言之,作为包罗万象的要求,它们是既允许例外又鼓励超越的,是有弹性、可选择的。因为,归根到底,这些统一要求还是要为每一个发展者服务,还是要适应发展者的具体的发展环境与发展基础,这是教学评价包容性的一个要求。 另一方面,实现评价的包容性,还应强调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运用评价手段、看待评价结果。就是说,在我们具体运用评价工具来评价、测量每一个发展中的个体时,来评价、测量每一节正在进行的教学时,应
11、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应该坚持为师生发展服务的精神,重在激励,重在引导,重在督促,重在鼓励他们自我评价、自主发展。强调评价为发展服务,必然重视诊断性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必然会辩证地看待终结性评价的结果,会在必要的时候实施延迟评价,甚至以不评价来代替评价。因为,这样评价与那样评价,评价与不评价,都应该从是否对具体的发展者有利的角度作出决断,都应该是为了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为了让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评价之所以有时发生负作用,甚至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并不都是统一标准的错误,而是因为我们没有科学地运用评价手段,因为我们过于刻板地看待统一标准,或是因为我们没有辩证地运用统一标准。所以,强调评价的包容性,还含有科学、辩证地运用评价,看待评价结果的意思,还含有不要迷信评价,不把评价绝对化的意思。 二、科学课程的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学生外,还应该包括家长和社区,他们也是重要的评估资源。如何吸引他们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估中,为教学和学生的评价提供重要的支持和资源的支持,以积极的态度对孩子的发展提供反馈,以帮助学生为更好的发展提出改进策略。这一方面还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去探究。 总之,科学课是一项入门的学科,学生可能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 科学学科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去学习,有意识地去总结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