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海昏侯墓漢簡《詩經》目録異文札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5471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昏侯墓漢簡《詩經》目録異文札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海昏侯墓漢簡《詩經》目録異文札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海昏侯墓漢簡《詩經》目録異文札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海昏侯墓漢簡詩經目録異文札記孫興金摘要:“時佅(邁)其邦”的“佅”應爲“”字之訛,讀爲“邁”;“角弓其解”和“角弓其觩”意思相同,毛傳的解釋比鄭箋更貼合詩義;“海海(亹亹)羞王”的“海”讀爲“敏”,義爲勤勉;“牧野平平”的“平平”和“洋洋”爲同義詞,海昏詩此句爲耕陽合韵;“而秉義不”的“不”讀爲“丕”,“”爲“踐”字異體,“踐”“善”音義並近;毛詩“國步蔑資”的“蔑”,海昏詩作“無”,二字同義,可證鄭箋之不確;“千禄百福”比毛詩“干禄百福”在詩義上更優;“蓼彼秋(蕭)斯”的“秋”讀爲“萩”,爲“蕭”字異體;“有在梁”的“”爲“鶖”字異體,與後世字書之“”爲同形字。關鍵詞:海昏詩目録用字異文西漢

2、海昏侯劉賀墓出土有詩經簡(下稱“海昏詩”)約 枚,朱鳳瀚海昏竹書詩初讀一文詳細介紹了初步整理情况,並公布了不少竹簡釋文。位於竹簡前端的總目録,記載了每首詩的章題,一般是以每一章的首句爲名,如果相鄰兩章首句(或前幾句)相同,就順延至下一句。整理者從詩篇結構、次序、數目等方面與毛詩做了比較詳細的對比研究,而用字方面僅通過隨文括讀的方式表達了釋讀意見。海昏詩目録與毛詩詩句對比異文較多,有必要從用字角度對其進行疏通。本文選取其中的疑難異文進行辨析,成札記九則,希望有助於海昏詩的整理和研究。收入朱鳳瀚主編:海昏簡牘初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年,第 頁。以下引到此文内容時,不再出注,只於正文標明頁碼。文中條目

3、,先列毛詩,後列海昏詩,海昏簡缺字據毛詩補齊。一、時邁其邦 時佅其邦周頌時邁“時邁其邦”,海昏詩“邁”作“佅”(頁)。按,在上古音中,“邁”屬明紐月部,“佅”屬明紐物部,二字雙聲,韵部旁轉,音近可通。然而先秦秦漢文獻中未見“未”字聲系和“萬”字聲系相通的例子,“佅”字應該是“”字之訛。“未”與“末”形近,文獻中有不少相訛的例子。左傳昭公八年:“虞之世數未也。”史記陳杞世家“未”作“末”。周易丰卦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沬,折其右肱,无咎。”帛書本“沬”作“茉”。“末”字聲系和“萬”字聲系可以相通,上博四曹沫之陳簡“曹沫”之“沫”寫作从萬得聲的“”,是其例。二、角弓其觩 角弓其解魯頌泮水“角弓其觩

4、”,海昏詩作“角弓其解”(頁)。蔡偉指出,“解”字於韵不合,應是“觩”之誤寫或爲整理者之誤釋。按,“解”讀爲“懈”,鬆弛義。此句毛傳曰:“觩,弛貌。”説文弓部:“弛,弓解也。”段注:“弛,弓解弦也引申爲凡懈廢之稱。”“觩”“解”皆爲弓弦鬆弛義。海昏詩作“解”雖然於韵不合,但意義却與毛傳的解釋相合,恐不能輕易視爲誤寫。退一步講,即使“解”爲誤寫,也可能受到了詩義的影響。詩經韵例謹嚴,但也存在不少例外情况。今本毛詩中的周頌清廟 昊天有成命等全詩無韵,維天之命前四句無韵。召南行露第二章第三句“誰謂女無家”不入韵,第三章第三句“誰謂女無家”則入韵。魏風陟岵“行役夙夜無寐”,安大簡詩經簡“寐”作“(寢)

5、”。俞紹宏認爲,陟岵“行役夙夜無寐”可能原本不入韵,漢代人整理詩經爲了押韵而换成了可入韵的同義字“寐”。可見,無論是未經打磨的早期抄本,還是經過長時間傳抄潤色而形成的今本毛詩,都存在不合韵 簡帛(第二十五輯)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 年,第 頁。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第 頁。“抱小”:海昏竹書詩異文小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 年月 日,h :www w h w 。王力:詩經韵讀,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第 、頁。黄德寛、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中西書局 年,第 頁。俞紹宏:據安大簡考辨詩經韵讀一例,漢語漢字研究

6、 年第期,第 頁。例的情况。對於“角弓其觩,束矢其搜”詩義的理解,毛傳和鄭箋存在分歧,有必要進行厘清。毛傳:“觩,弛貌。五十矢爲束。搜,衆意也。”鄭箋:“角弓觩然,言持弦急也。束矢搜然,言勁疾也。”朱熹詩集傳沿襲鄭箋:“觩,弓健貌搜,矢疾聲也。”毛傳和鄭箋的分歧點主要在對於“觩”“搜”二字的理解上。“觩”字又見於詩小雅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句,鄭箋曰:“兕觥,罰爵也。古之王者與群臣燕,上下無失禮者,其罰爵徒觩然陳設而已。”朱熹詩集傳曰:“觩,角上曲貌。”説文角部又引作“觓”:“觓,角皃。从角,丩聲。詩曰:兕觥其觓。”集韵幽韵:“觓,角曲皃。”“觩”字義爲獸角彎曲的樣子,在“兕觥其觩”句中,

7、通過描寫兕觥的彎曲之貌,來表示兕觥不用,徒然陳設之義。詩魯頌泮水“角弓其觩”句中的“觩”字的意義也應該是角弓彎曲的樣子,通過描寫角弓的彎曲之貌,來表示戰鬥勝利之後,角弓鬆弛不用之義。“觩”字本無鬆弛之義,毛傳訓爲“弛貌”,應是隨文釋義。“搜”字的解釋,馬瑞辰早已指出鄭箋的失誤之處:“束矢非可齊發,箋訓爲勁疾,失之。”再從文意來看,本詩第六、七章寫戰鬥勝利之後,將士在泮獻功之景象,此時的弓矢應是收斂不用的狀態,因此毛傳的解釋更貼合詩義。三、亹亹文王 海海羞王大雅文王“亹亹文王”,海昏詩作“海海羞王”(頁)。毛傳曰:“亹亹,勉也。”蔡偉將“海海羞王”與毛詩的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相對應。同時認爲“海

8、”“勉”聲近,古音之部、文部相近;“羞”當作“義”,“義”“我”聲近。按,根據整理者復原整理的目録釋文,“海海羞王”是“文王十篇”的第一篇的第二章的章題,其前一章章題缺簡,其後一章爲“世之不顯”,正與大雅文王“亹亹文王”相對應,而不是大雅棫朴“勉勉我王”。“海”可讀爲“敏”,勤勉的意思。論語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劉寶楠正義:“敏,勉也。言黽勉以求之也。”禮記中庸:“人道敏政。”鄭玄注:“敏,猶勉也。”“海海”“亹亹”不僅意義相同,音讀也相近。“海”从“每”得聲,每爲明紐之部,亹爲明紐微部,二字雙聲,之微通轉,音近可通。裘錫圭指出,有少數文字借用現象,海昏侯墓漢簡詩經目録異文

9、札記(宋)朱熹集撰,趙長征點校:詩集傳,中華書局 年,第 頁。(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 年,第 頁。“抱小”:海昏竹書詩異文小札。(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中華書局 年,第 頁。既可以看作同義换讀,也可以看作被借字的字義跟假借義有聯繫的假借現象,並舉“仇”“讎”爲例。“每”“亹”可能也屬於這種情况。“羞”和“文”,音義皆無聯繫,蔡偉認爲“羞”爲“義”之誤,可從。“義”讀爲“我”,“我王”即指文王,與毛詩詩義無别。大雅崧高“亹亹申伯”,海昏竹書作“再再申伯”。蔡偉小札認爲“再”疑是“每”之誤寫或爲整理者之誤釋。若此,則“每”也應讀爲“敏”。四、牧野洋洋 牧野

10、平平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海昏詩作“牧野平平”(頁)。蔡偉認爲,“平”字失韵,當作“羊”。按,毛傳:“洋洋,廣也。”爾雅釋地:“大野曰平。”“牧野洋洋”“牧野平平”意義並無區别。此章押陽部韵,“平”爲耕部,海昏詩此處應爲耕陽合韵,並非失韵。春秋末期之後,耕陽合韵的現象開始出現並逐漸增多。春秋晚期徐國銅器徐沈尹鉦鋮(銘圖 )以“庚(耕)”“城(耕)”“兵(陽)”“强(陽)”等字爲韵;沇兒鍾(銘圖 )以“昜(陽)”“皇(陽)”“成(耕)”“生(耕)”爲韵。産生於戰國時代的楚辭招魂“砥室翠翹”章,以“琼(耕)”“光(陽)”“张(陽)”“璜(陽)”爲韵。西漢初年的馬王堆帛書四度以“方(陽)”“正(耕)

11、”“平(耕)”“長(陽)”“爽(陽)”爲韵。産生於西漢初年的淮南子中耕陽合韵的例子達 例之多。對於漢人而言,作“牧野平平”在詩義和韵讀上皆無疑礙,不必當作誤字看待。五、而秉義類 而秉義不大雅蕩“而秉義類”,海昏詩作“而秉義不”(頁)。相比於毛詩,海昏詩多一“不”字,且“類”作“”。蔡偉指出,“”可能是“術”或“”之誤字或誤釋,簡帛(第二十五輯)參看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 年,第 頁。“抱小”:海昏竹書詩異文小札。“抱小”:海昏竹書詩異文小札。吴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 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第 頁。吴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 卷,第 頁。王力:楚辭韵讀,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年,第 頁。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中華書局 年,第 頁。張雙棣:淮南子用韵考,商務印書館 年,第 頁。與“類”音近可通;若非誤字,則可能讀爲“俴”,訓爲“迹”,“不術遹”可以解釋爲“不循軌迹”。按,“”从“行”,“戔”聲,應是“”字異體,“”則是“踐”字異體。古“踐”“善”音義並近。禮記曲禮上:“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之。”鄭玄注:“踐讀曰善。”孔穎達疏:“踐,善也。言卜得吉而行事必善也。”毛詩“而秉義類,强禦多懟”,鄭箋:“義之言宜也。類,善。女執事之臣,宜用善人,反任强禦衆懟爲惡者,皆流言謗毁賢者。”“類”“(踐)”爲同義詞。此句海昏詩多一“不”字,應讀爲“丕

13、”,“丕踐(善)”即“善”也,這是古書常見的用法。“而秉義(宜)不(踐善)”與毛詩“而秉義(宜)類(善)”意義相同。六、國步蔑資 國步無資大雅桑柔“國步蔑資”,海昏詩作“國步無資”(頁)。按,“蔑資”一語又見於大雅板“喪亂蔑資”,毛傳:“蔑,無。資,財也。”“蔑”“無”爲同義詞。桑柔篇此句毛傳無説,鄭箋曰:“蔑猶輕也國家爲政,行此輕蔑民之資用,是天不養我也。”桑柔的“蔑資”應和板之“蔑資”作相同解釋,海昏詩作“無”可資佐證,鄭箋之説不可從。“蔑”爲明紐月部,“無”爲明紐魚部,二者在語音上也較相近。七、干禄百福 千禄百福大雅假樂:“干禄百福,子孫千億。”海昏詩“干”作“千”(頁)。按,“干”“千

14、”二字形近易混,但意義差别很大。從詩義看,海昏詩作“千”似更勝。詩經 論語皆有“干禄”一語,如大雅旱麓“豈弟君子,干禄豈弟”,毛傳:“干,求也。”説文示部:“禄,福也。”“干禄”即“求福”之義。“干禄百福,子孫千億。”孔穎達曰:“以此求天之禄,則得百種之福。子孫亦勤行善德,以求天禄,則得千億,言其多無數也。”朱熹集傳:“言王者干禄而得百福,故其子孫之蕃至於千億。”這種解釋略顯迂曲,若從海昏詩作“千”,則順暢許多。“千”“百”相對,皆言多也;“福”“禄”相承,皆爲福 海昏侯墓漢簡詩經目録異文札記“抱小”:海昏竹書詩異文小札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 年月日,h :www w h w

15、。(宋)朱熹集撰,趙長征點校:詩集傳第 頁。也。多福多禄,子孫興旺,文從字順。清人俞樾也認爲“干”是“千”的誤字,群經平議卷十一:“干字疑千字之誤。千禄百福,言福禄之多也。子孫千億,言子孫之多也。鄭作干禄,而訓爲求,殆其所據之本誤爾。”可謂卓識。“干”“千”形近,可能是受到大雅旱麓和論語爲政中“干禄”一語的影響而以訛傳訛。八、蓼彼蕭斯 蓼皮秋斯小雅蓼蕭“蓼彼蕭斯”,毛傳:“蕭,蒿也。”海昏詩“蕭”作“秋”(頁)。按,“秋”應讀爲“萩”。墨子經説下:“若楹輕於秋,其於意也洋然。”孫怡讓墨子閒詁:“秋當讀爲萩。”説文艸部:“萩,蕭也。”“萩”“蕭”爲異體字,二者義符同爲“艸”,聲符“秋”“肅”音近

16、可通。如左傳襄公十八年:“伐雍門之楸。”晏子春秋外篇上“楸”作“橚”。又山海經中山經:“陽華之山多苦辛,其狀如橚。”郭璞注:“橚即楸字也。”九、有鶖在梁 有在梁小雅白華“有鶖在梁”,海昏詩作“有在梁”(頁)。按,“”从鳥肅聲,“鶖”字異體。二字義符同爲“鳥”,聲符“肅”“秋”音近通用(參本文“蓼彼蕭斯”條)。後世字書中有同形的“”字。説文鳥部:“鷫,鷫鷞也。五方神鳥也。東方發明,南方焦明,西方鷫鷞,北方幽昌,中央鳳皇。从鳥肅聲。,司馬相如説:从叜聲。”龍龕手鑒鳥部:“,鷫的或體。”字彙補鳥部:“,與鷫同。西方神鳥。”白華篇毛詩序曰:“白華,周人刺幽王也。幽王取申女以爲后,又得襃姒而黜申后,故下

17、國化之”“有鶖在梁,有鶴在林”,毛傳曰:“鶖,秃鶖也。”鄭箋云:“鶖也,鶴也,皆以魚爲美食者也。鶖之性貪惡而今在梁,鶴絜白而反在林。興王養襃姒而餒申后,近惡而遠善。”可知這裏本是惡鳥秃鶖,而非神鳥鷫鷞。海昏詩“有(鶖)在梁”之“”,顯然和“西方神鳥”之“”不是同一個字,二者是同形字,形同義不同。我們推測,在西漢中期,“鷫鷞”之“鷫”可能是用司馬相如所説的“”字記寫的,“”字則用來記寫“秃鶖”之“鶖”。簡帛(第二十五輯)(清)俞樾撰著,趙一生主編:俞樾全集(第册)群經平議(上),浙江古籍出版社 年,第 頁。(清)孫怡讓撰,孫啓治點校:墨子閒詁,中華書局 年,第 頁。张儒、刘毓庆: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 年,第 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