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偃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2月21日市第十三届人大第六次会议通过)偃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河南省委、洛阳市委和偃师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洛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发展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发展回顾“十二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2、,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洛阳市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持续转型、奋力崛起”“稳中求进、调整优化”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攻坚克难、转型跨越,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时期,我市在经济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2.1亿元,年均增长1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790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9.1
3、亿元,年均增长20%,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增长15%的目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5.9亿元,年均增长14.1%,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增长13%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6.5亿元,年均增长15.8%,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增长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286元,年均增长12.8%,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增长9%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705元,年均增长10.6%,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增长9%的目标。上述成绩来之不易,“十一五”期间,我市诸葛、李村、寇店、庞村、佃庄5镇先后划归洛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区划调整后全市人口减少25万、经济总量减少三分之一,规模以上工业企
4、业减少40.2%,综合经济实力受到较大影响。对此,“十二五”的前两年,我们迎难而上、奋起直追,各项经济指标于2012年回归或超越区划调整前的水平。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洛阳市比重达11.7%。二、产业结构优化迈出坚实步伐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市三次产业占比由“十一五”末的6.859.134.1调整优化为2015年底的4.953.241.9。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编制完成偃师市20132020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支柱产业倍增、特色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以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的三轮摩托车新能源车、新能源、新材
5、料等主导产业。大运工业园、珠峰电动工业园、北易电动工业园、大龙摩配园等项目建成投产,东风新能源汽车、申安LED等项目成功落地,省摩托车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投入运行。2015年,偃师燃油三轮摩托车产销量均超过100万辆,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轮摩托车基地。成功引进万吉新能源1000MW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岳滩产业集聚区30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顺利建成并网发电,初步形成光伏产业晶体硅和非晶硅同步发展格局,光伏产业链条更趋完善。通达公司成功研发碳纤维电缆,建园模具成为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数字化试点企业。通达电缆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建龙微纳和华通电缆在“新三板”挂牌。五年新增市
6、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58家,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38件、省名牌产品9个、高新技术企业5家。不断引导制鞋、电线电缆、耐火材料、壁纸等传统产业集聚发展。城关窑头、槐庙和山化鞋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偃师市被命名为“中国布鞋之都”,城关镇、山化镇被评为“中国布鞋产业名镇”。产业集聚区功能日趋完善。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发展思路,坚持抓基础、拓平台,抓集聚、强实力,抓转型、促提升,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华丽嬗变,规划面积达到11.9平方公里,南园入驻三轮摩托车、新能源车整车及零配件企业300多家,北园入驻新能源、新材料企业100多家。先后获得省中小
7、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最具竞争力产业名片“金星奖”等多项荣誉,晋级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72.6亿元,年均增长15.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1.9%,成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成功引进了上海商贸城、华润医药物流配送、林安商贸物流城、铝合金交易市场、国芳城市综合体等重大项目,为推动我市服务业升级提供强大支撑。2015年,特色商业区完成投资2.43亿元,入驻企业180家、个体经营户7330户。交通运输、房地产、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文化旅游、物流、电子信息等现代
8、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围绕小麦良种、鲜食葡萄、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四大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7亿公斤,高效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其中小麦良种繁育基地6万亩、鲜食葡萄种植5万亩、花卉苗木种植3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3万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成效显著,形成了粮食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四大系列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现代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奶牛存栏3.88万头,羊存栏4.3万只,分别比2010年增长24
9、%、66%。依托众品猪肉加工、六和肉鸡加工以及巨尔乳业加工三家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生猪、肉鸡和奶业三大产业链,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培育了盛隆公司、尚康公司、唐僧寺庄园葡萄酒公司、才智种子公司、西银公司等2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洛阳市级龙头企业19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95家,辐射带动农户8万余户。三、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坚持组团发展思路,全面启动南部滨河区、首阳片区开发建设。四大城市组团发展齐头并进,道路、供气、供水、供热、绿化、照明等一批市政工程相继建成,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服务社会发展功能进一步增强。成
10、功申报国家市区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市。“十二五”末,城区面积达到2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超过26万;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市区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94%,人均公园绿地达到8.03平方米。城市建成区及南部滨河区协调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面貌持续提升。五年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8.1亿元,新建商品房面积113.9万平方米,新修道路33.8公里。城市建成区及南部滨河区提质扩容。文化路、民主路、伊洛大道、槐新北路提升改造顺利完成,伊洛河治理工程成效显著。实施了7个城中村、城郊村和旧城改造项目,中成皇家花园、橄榄城、佑东馨苑、和顺广场、壹品臻境和阳光新天地一期成功入住,建业森林半岛、名仕豪庭、水
11、岸绿洲正在推进,先后建成西寺庄、齐庄、后庄、高庄43栋安置房。首阳片区初具规模。首阳片区从2012年启动建设,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系列规划。实施重大项目38个,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浙江大厦、公安业务技术用房两座标志性建筑建成,中州路、府佑路、汉魏路等13条道路基本完工,一高宿舍楼、餐厅竣工投用,山水人家竣工在即,新寨社区、塔庄社区、首阳壹号和香峪小区46栋楼主体封顶,洛河治理、防洪景观水系、绿化照明等项目启动实施。招商引资取得突破,产业培育开始启动。先后引进了中原健康城、台湾生态农业科技园、元一科技产业园、翰林苑博物馆、国芳城市综合体、义乌国际商贸城、河南林业职业学院等重大项
12、目,总投资达56亿元。产城一体化推进区成效显著。主导产业基本形成,确立了三轮摩托车新能源车、新能源、新材料的发展格局。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工业大道、五羊路、喂尚路等路网工程竣工通车,日供水3000吨的自来水厂和110KV变电站竣工投用,日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泵站建成运行,天然气管网正在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亮点突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亿元,建成30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和200个农村环境整治达标村。四、基础支撑能力全面加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相继完成了310国道提升、古城快速通道、杜甫大道一期、营府路等项目
13、建设;杜甫大道二期、洛偃快速通道偃师段扩宽工程即将竣工;新310国道偃师境改建、省道314偃师段改建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五年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47个、总里程271公里。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通油(水泥)路,农村公路能够晴雨通车的总里程达到1400公里。能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累计增容改造和新建变电站3座,改造供电线路242公里,电网结构进一步优化,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依托华润电力首阳山公司、洛阳华润热电公司,积极发展热电联产,铺设供热管网78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85万平方米。信息网络系统不断完善。所有镇以上区域实现4G网络全覆盖,被列为全省“宽带中原”
14、示范试点县(市)。水利支持能力明显增强。完成陶花店水库除险加固、浏涧河治理和洛河治理等重大项目,实施大口镇、北邙项目区和府店镇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实施了华润电力首阳山公司、洛阳华润热电公司燃煤机组节能及脱硝改造、龙海电子玻璃有限公司脱硫脱硝及油改气等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偃师第二污水处理厂、中州渠人工湿地等工程竣工投用,偃师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以及标准化养殖场污染防治工程加快推进,全市综合能源消费量,以及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提前完成节能减排“十二五”责任目标。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实施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首阳山森林公园等工程,林业生态建
15、设累计完成投资8935万元,完成造林1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3%,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和“河南省林业生态达标县(市)”称号。五、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顺利完成。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调整理顺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行政审批效率和行政服务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完成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企业年检变为企业年报。政府债务清理甄别工作顺利完成。“营改增”试点有序展开,供电公司上划改革基本完成。金融改革深入推进,农信社成功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积极整顿金融市场秩序,努力化解金融风险,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
16、利管理体制改革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正在进行,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正式启动。开放发展开创新局面。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累计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242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58个,利用境外资金7.4亿美元,全市出口总额累计2.8亿美元。六、和谐社会建设成果丰硕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财政民生支出持续增加,累计达到83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71.2%。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教育信息化工程成绩明显,中小学危旧校舍基本消除,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完成221个基础教育基建项目,建
17、设面积达20.3万平方米。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统筹城乡文化发展,11个镇综合文化站、226个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市中心文化广场演出舞台建成投用,文化大厦主体完工,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1.5万余场次。中医院综合楼、120急救中心、卫生监督中心建成投用,完成大口、邙岭等镇卫生院改扩建和77个示范村卫生室建设,中原健康城项目正在快速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8%,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养老服务体系得到良好发展,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更加规范,基本形成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等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64套,改造农
18、村危房5000户,住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4.2万农村群众和5.82万农村在校生的安全饮水问题。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气象、民族宗教、邮政、残疾人事业等工作也都取得新成绩。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机制更加完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百佳县(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专栏1-1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一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单位“十二五”规划目标“十二五”完成情况2015年年均
19、增长(%)2015年年均增长(%)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3212以上412.110.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6970011.76579010.53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3215289.120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15.213以上15.914.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4816146.515.86进出口总额万美元56037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041.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180159城镇化率%5755.1210人口总数万人6262.64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11人口自然增长率54.21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230091528612.8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2370092570510.614
20、城镇登记失业率%54.515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42.316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12121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9018每千常驻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1.891.3319每千常驻人口床位数张3.864.362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599.9821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69822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899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年192024伊洛河水质氨氮浓度毫克/升1.525森林覆盖率%18.618.326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31020027城市管道燃气化率%50942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09029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10030
21、城市绿化覆盖率%4040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性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创新意识不足,科技投入不够,创业氛围不浓,产业转型不快,创新平台尚不完善。中小企业比重较大,研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城乡发展尚不均衡,产业结构尚需优化。城镇发展布局相对分散,集聚力、吸引力、带动力偏弱,难以实现生产要素和产业资本的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少,所占比重偏低。三是生态环境建设与人民群众期望尚有一定差距,空气质量、生活环境、资源节约、水生态打造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四是改革开放力度不大。对外贸易增长乏力,开放招商水平不高,
22、招大引强能力不足。五是民生投入需进一步加强。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环保等公共服务事业需进一步增加投入,提高质量。 第二章 发展环境今后五年,国内外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纵观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与条件,我市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一、重要机遇“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有:一是随着国家“四个全面”战略的协调推进,“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深化,将进一步消除制约我市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我市摩托车、制鞋、电线电缆等传统优势产业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拓
23、国际市场,实现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对外开放发展。二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未来城市发展明确了思路和方向,加上洛阳市副中心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市作为洛阳重要的城市组团,将逐步成为洛阳市的重要功能板块,逐步承担洛阳城市发展的部分功能,城市发展内涵将全面提升,有利于我市吸引高端项目、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三是“互联网+”等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突破,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实施,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发展空间正在加快形成,为我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四是近年来我们按照“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敢担当”的要求,实施
24、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发展举措,形成了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的良好态势,全市上下思想统一、精神振奋,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意愿更加强烈,为偃师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面临挑战“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局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风险的窗口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二是随着国内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格局难以持续,全市速度转换、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等仍处于起步阶段,实现从依靠大量土地、劳动、物资资源投入转向依靠集约节约和创新驱动将
25、面临较大的困难。三是我市现有产业结构与中高端水平发展要求不适应,新旧产业衔接不到位,产业结构不优、规模不大、层级不高、创新不足,增长动力转换缓慢。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资源、土地、环境、资金、人才等要素更加趋紧。四是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和经济结构转化,被高速增长掩盖的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有可能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开始显现。总体看,“十三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更为复杂,发展任务更为艰巨,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咬定发展不放松,推动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再上一个大台阶,又要充分认识、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妥善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着力在优化结
26、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第三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洛阳市委十届十五次全会和偃师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建设新偃师,铸就新辉煌”为统领,
27、立足“县域经济排头兵、区域战略支撑点、城乡一体示范区、文化创新先行地、田园生态宜居城”五大战略定位,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保持稳中有进、调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富裕、活力、人文、秀美、幸福的新偃师。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必须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
28、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汇集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把科学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根本举措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发展新特征,完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活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强化问题导向,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活力。坚持依法治市。法治是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9、法治道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偃师,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建设新偃师、铸就新辉煌”的战略定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产业发达、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在优化
30、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幅高于省、洛阳市平均水平,经济综合实力确保位居全省县域前列,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20年达到4.6%左右。产业结构层次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4.953.241.9调整为2020年的45145,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6%,规模以上工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左右。开放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政治
31、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宽,开放水平显著提升,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2020年达到9000万美元以上。基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首阳片区、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农业产业化集群等发展载体优势彰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高于省、洛阳市平均水平,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文化、医疗
32、、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市人民。专栏3-1 “十三五”时期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15年2020年年均增长()指标属性一、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12.16359以上预期性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65790992009以上预期性3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89.160916预期性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15.929.313预期性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46.524711预期性二、结构调整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1.945预期性7城镇化率55.1258预期性8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0.070.2预期性9旅游接待人数万人次2
33、1034010预期性10旅游总收入亿元3.55.610预期性三、改革开放11进出口总额万美元5603902410预期性12实际利用境内外资金亿元10预期性四、基础支撑13粮食播种面积万亩6765约束性1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按下达目标确定约束性1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4.38预期性1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3.5五年下降18%约束性17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吨3.5五年下降18%约束性18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化学需氧量按下达目标确定约束性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19森林增长森林覆盖率18.321.13约束性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五、人民生活20总人口万人62.6464约束性21城镇
34、失业率4.54预期性22累计实现城镇就业人数万人2.32.3预期性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5705404609.5预期性2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52862460010预期性25平均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张35约束性三、基本理念(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加自觉、更加积极主动应对新一轮历史性深刻变革。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发展新体制,争创创新发展新优势;坚持协调发展,牢牢把握“五位一体”
35、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四化”同步发展、硬实力和软实力兼容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坚持开放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总布局,实施内外开放并举、引资和引智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联动推进,在扩大开放中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共享发展,自觉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二)明确五个“新偃师”的总体目标。建设富裕偃师,确保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于洛阳市平
36、均水平。建设活力偃师,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加快形成更强的开放转型推动力、产业发展竞争力、投资创业吸引力、高端人才聚合力。建设人文偃师,以文化引领风尚、凝神聚气、教育人民、服务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秀美偃师,加快打造现代滨河山水园林城市,形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建设幸福偃师,让全体居民更加充分地获得基本需求的满足感、就业创业的成就感、生产生活的安全感、人居环境的舒适感、精神生活的充实感。(三)坚持五大战略定位。县域经济排头兵。切实增强赶超跨越、争先晋位意识,站位全省,奋勇拼搏,持续作为,通过不懈努力,着力推进传
37、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牢固确立偃师在洛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区域战略支撑点。充分发挥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明确功能定位,加快综合配套设施跟进,积极承担洛阳部分城市功能;加快承接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试验区战略,通过开放创新,努力把偃师打造成为郑州、洛阳两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与支撑。城乡一体示范区。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建设、要素市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管理“七个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形成以统筹产业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城乡发展
38、一体化新格局,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文化创新先行地。发挥历史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优势,深入挖掘帝都文化、根亲文化、玄奘文化、姓氏文化和书法文化资源,打造“七朝古都”“华夏文明发源地”名片,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成文化旅游优势、文化产业优势、文化资本优势,力争成功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将偃师建设成为古文化韵味浓重、夏商文化底蕴厚重的人文城市,成为全国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先行区和新高地。田园生态宜居城。打好生态文明建设牌,着力构建南北生态屏障,加快推进中部的伊、洛河生态人文廊道建设和葡萄庄园生态廊道建设,优化生态环境,开发绿色产品,兴办生态旅游,发展生态企业,提高生态利用效率,以生态
39、效益带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形成山水田园的生态格局,将偃师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田园生态宜居城市。(四)坚持质量效益优先。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调整思路、转型发展,从以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转变,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着力调整存量,尊重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稳妥有序调整产业存量,盘活闲置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由“多产低效”模式向“优产高效”模式转变。努力做优增量,大力实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增创发展新优势。
40、加快转换发展动力,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成果转化,真正用好科技这个有力杠杆,协调推进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业态创新,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突出效益质量,紧紧围绕质量和效益定目标、出政策、上项目,把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政策措施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上来,更加注重企业效益、民生效益、生态效益,以质量提升对冲速度放缓,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着力推动供需共同发力,坚持需求牵动和供给推动并重,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
41、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五)实施五大发展举措。坚持产业兴市,着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着力加快服务业提质增效,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竞争力强、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城镇引领,推动农民向城镇转移落户,推动城乡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核心,协调推进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业态创新,初步实现经济发展由依靠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坚持洛偃一体,积极承担洛阳部分城市功能,大力承接洛阳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洛偃一体化向深层次发展。坚持二次创业,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由分散向集聚转变
42、、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四、空间布局按照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推动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统筹安排产业布局、城镇化布局、交通布局、生态布局、社会事业布局。(一)优化多层次产业布局。着力构建“一中心、三片区、多园区”产业发展格局。“一中心”为中心城区,主要发展商贸金融、电子商务、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社区服务等服务业,以及鞋类加工等都市型轻工业。“三片区”分别为首阳片区、产业集聚区的南北两个园区。首阳片区重点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区,促进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展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南区重
43、点发展三轮摩托车、新能源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业集聚区北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多园区”为镇产业园区。在装备制造、家具、制鞋、针织、壁纸、耐火材料、石化管件、电线电缆等传统优势产业集聚的专业园区,推动产业与镇区联动融合升级。(二)构建全域城镇化布局。按照中部重点开发区、南部和北部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定位,构建“一核、两轴、三支点”城镇总体布局。中部重点开发区包括“一核”和“两轴”:“一核”即以主城区为中心,包括首阳片区、南部滨河区和产城一体化推进区三个组团;“两轴”分别为北部中州路发展轴和南部洛偃快速通道发展轴。中州路发展轴为主轴,坚持跨越式发展,以首阳片区为洛偃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
44、,以翟镇、岳滩、首阳山、山化、城关为重要节点;南部洛偃快速通道发展轴为副轴,坚持渐进式发展,以高龙镇作为洛偃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以顾县、缑氏为重要节点。“三支点”即南部山区和北部沿黄丘陵地带分别以邙岭、大口、府店为支点,把促进现代农业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生态型小城镇,提升镇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人口向中心城区转移。依据地形地貌、生态河流和历史文化,选在基础较好的村庄,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形成美丽乡村示范带。(三)完善大交通格局。依据城镇、产业布局,构建“五纵八横”对外交通联系通道,实现与郑州、洛阳的快速连通。“五纵”即207国道、夏都大道、杜甫大道、玄奘大道(偃化口顾县刘庄)、东环线
45、(S539),“八横”即光上路、连霍高速、S314、G310、中州路、古城快速、洛偃快速、龙少旅游专线。加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县乡村道路的技术等级,最大限度实现与对外交通系统的直接联通和快捷畅通。 (四)打造绿色生态发展空间。按照“两个廊道”“两条屏障”“两园三湖”进行生态布局。“两个廊道”,即伊洛河沿岸生态廊道和交通生态廊道;“两条屏障”,即南部山区重点防护林屏障和北部生态屏障;“两园三湖”,即首阳山森林公园、伊洛河生态公园和南湖、聚贤湖、老城湖。(五)全面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把保障全市人民的基本需要作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教育布局集约化、医疗保障网络化、文化城乡
46、普及化、科技产业结合化”的社会事业发展格局。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工程,完成职业教育、高中向市区集中,加快中小学向镇区集中,逐步实现一镇一所标准化9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加快河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教育在首阳片区建设步伐。从科技、人员、装备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布局,加快镇卫生院改扩建和示范村卫生室建设,形成网络化的医疗格局。依托华夏历史文明起源地项目建设,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建设为契机,打造文化创新发展中心区,推进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或改造,促进文化事业繁荣。五、重点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瞄准关系我市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乡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生态环保支撑体系、开放创新引领体系和和谐共享社会体系。第四章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立足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把发展重点放在创新上,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增强创新驱动力、有效需求拉动力、产业升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