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中央一号文件解读郑忆祥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9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2007年元月29日,中共中央授权新
2、华社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针对农村发布的第九个一号文件,也是继年以来,中央连续第四年制定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农业农村形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既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又与近几年来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一脉相承,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文件开篇用了三句话概括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
3、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几年来,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更是提高了全党全社会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目前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农业农村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从总体上看,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中央一号文件用三个“依然”来指出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当前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
4、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用了四个“丝毫不能:说明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既体现了持续
5、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各地新农村建设更紧密地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从强化国民经济基础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要求来看,目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支持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化农业,就是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和 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出发,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要素利
6、用率和科技贡献率为核心目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努力走出一条顺应客观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一、“发展现代农业”这一课题提出的历史背景1、发展现代农业是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0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工作时,就“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调查研究,他提出了“四个准确”,即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
7、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那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怎么样呢?几年来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国的经济社会资源更加朝着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配置,从各项宏观指标来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近十几年来最好的时期。3月5 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并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国财政收入3.9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76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1%,增加4442亿元。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
8、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进出口贸易总额1.7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95亿美元。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0.4%和7.4%。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继续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继续对重点地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和
9、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全年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实现了连续三年增产。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又有2897万农村人口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新增450万农村沼气用户,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制定并实施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从解决工资偏低和拖欠、依法规范劳动管理、加强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又迈出坚实的一步。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进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合理,城乡之
10、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状况没有改变,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依然偏大,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引发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的因素仍然存在。外贸顺差较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200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前三年分别上升4.9%、5.5%、0.2%,转为下降1.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幅减缓,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由上年分别增长5.6%和13.1%,减为增长1.2%和1.8%。三是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收入分
11、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不少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如此同时,中国的发展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对于一个经济起飞的国家,这个关键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的挑战的时期,是既充满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的时期。但不容回避的是,当前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对此,一号文件用三个“依然”作了概括:“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
12、发展依然滞后”。数字显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灾能力不强,目前一年的灾害损失达千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第三产业的左右;农村劳动力中的人文化程度为小学、文盲和半文盲,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国际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曾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后进入这个时期,但后来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一些发展顺利的国家和地区,如今人均GDP已达到1万2万美元,而另一些没有解决好社会矛盾和发展问题的国家和地区,至今人均GDP还停留在不足3000美元的水平,这是中国应当引以为戒的。专家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投入。在资源日益减少、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13、的情况下,加上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我国农业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2、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性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指导中国发展全局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新形态,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抓住“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当今时代的主题,从全
14、人类的高度审视世界各国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思考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思考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全局,从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其统一上,概括凝炼中国共产党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发展认识的思想理论成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入体现时代特点、符合中国需要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结论,以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提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观。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城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农村、农民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大量工业原料和丰富劳动力,是工业发展、城市繁荣、社会进步的强大
15、支撑。农业基础不稳,国民经济不可能稳定;农村发展滞后,社会不可能全面进步;农民不富裕,全面小康不可能实现。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我们要增强危机感,增强大局意识,更加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动摇,坚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丝毫不放松,坚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丝毫不减弱。建设现代农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完善生产关系;既要构筑产业体系,又要强化支撑保障条件;既要加强装备设施,又要推进技术进步;既要见物,又要见人。发
16、展现代农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存在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二是农民看病难,医疗保障程度低;三是财政支农资金难以统筹使用;四是城市对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五是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损害农民利益;六是农村金融结构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要求;七是市场谈判地位低,自我服务组织发育缓慢。(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提出的)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理解中国的三农问题,首先应坚持三个全面的观点,即对中国三农问题的理解应该从三个全面的角度或观点出发。第一,对三农问题的三个方面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全面理解。三农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是一
17、个需要我们全面加以理解的整体。三农问题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农业”问题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经济问题,因为农业问题解决的好与不好,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农民”问题是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问题,历来的农民问题都是一个政治问题。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都是和农民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个以农民活动为主体而构成的历史。历史潮流的演变、社会的兴衰都与农民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农民问题历来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即使在近现代,农民问题同样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巨
18、大的历史演变,每次演变都是以农民问题作为政治问题提出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初,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把农民问题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重大的政治问题;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同志又根据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系列调查报告,确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目标过渡的道路;改革开放的时候,邓小平同志也是以安徽的农民问题作为改革开放的起点,由此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所以,农民历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的政治力量。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农民问题、农村的矛盾应该作为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问题。“农村”问题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社会问题,农村问题不仅是
19、农业和农民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村问题根本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农业、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观点,对其应该有全面的理解,应该把三农问题看作是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而且,还是我们当前最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第二,对二元结构及其矛盾的全面理解。三农问题与我们当前农村存在的二元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有的专家认为,三农问题的症结就是二元结构的矛盾,我赞同这一观点。二元结构问题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留下的一个极其明显的问题。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上比较
20、高水平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不管采取的是哪种形式,首先引起的都是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和发展,而忽略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二元结构。在二元结构的态势下,农民问题变得日益严重,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反差,差距迅速拉大,如引起的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在这个进程中的中产阶级,主要产生在城市,集聚于城市;社会的贫苦阶层主要留在农村,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讲的二元结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二元结构的核心实质上是城市工业化急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的矛盾。城市化的滞后就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没有尽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向城市转移以及农村的城镇化。二元结构虽然可以看作是
21、三农问题的症结,但是解决二元结构的矛盾、解决三农问题,却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结构的调整中实现。解决二元结构的问题,缓解和消除二元结构矛盾的基本途径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消除城乡间的壁垒,这个壁垒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也包括文化的;二是注重城市的生产要素向农村的转移、流动,使城市的生产、经济活动和农村的经济活动有更多的联系;三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切合二元结构的矛盾所在。当然,关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方略和重心,我们是可以继续研究的。第三,对当前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多予、少取和放活”等政策给予全面理解。“多予、少取和放活”不仅仅是一个解决经济问
22、题、农业问题的政策,实际上也是一个全面的政策,是涉及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三农问题的全面政策。“多予”主要在于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延伸农业生产链,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多予”包括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同样也包括了农民问题。增加对农业的投人是“多予”的基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的需要,而目的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少取”主要是指对农村税费的改革,免除农业税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我们要通过各种政策、法律手段从农民那里少拿一点,在农村、农业问题上少收一点税,甚至免掉全部税收。农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部门,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们面
23、对着世界农业的发展,我们更应该看到农业问题的特殊性。所以,对我们来讲,不仅要“少取”,而且要和“多予”结合起来。在“多予”基础上的“少取”,在“少取”过程中的“多予”,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放活”主要指落实各项政策,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活跃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同样把农民、农业和农村三位一体的问题看作是“放活”的共同的对象和主要方面。落实各项政策不仅包括和农民有关的问题,也包括和农村、农业有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对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的发展做出根本性的改观。3、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认
24、识深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有9亿之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农民力量是中国的主要力量,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三农“问题,才能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早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论断,邓小平也提出了“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也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
25、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2年“一号文件”与之后的连续4个中央关于农村政策的“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
26、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此后16年中国“三农”发生了几件很有影响的事情,一是中央在粮食政策上出现了偏差,随着耕地的急剧减少和粮食的减产,粮食由放开又回到统筹;二是98年冬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
27、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三是2000年春天,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在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中说了这样三句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合肥市文联的陈桂棣和春桃两位作家写了中国农民调查一本书,“三农”问题再度进入中央高层视野并被高度关注。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文件要求
28、,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
29、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以上9个一号文件,既是我党农村政策的延续,也反映了我党对“三农”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二、为什么说发展现代化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1、现代农业的内涵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
30、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经过世代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佳配合,但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由于其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畜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什么是现代农业?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认为,现代农业就是通过高投入实现高产出的农业形态,实现农产品数量多、质量好,农民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好四大目标。正如一号文件所强调的,“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
31、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建立在一整套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体系,使农业生产技术由依靠经验转向主要依靠科学;二是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主要依靠手工、畜力的农具操作转变为依靠手工、畜力的农具操作转变为依靠机械动力、电力等的农业机械化操作;三是广泛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工艺过程的科学化,农工商经营
32、的一体化以及农业的产业化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现代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现代流通加工业和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等。首先,现代农业要看农田耕作水平。目前我国谷物单位产量已经达到高水平,已经跳出粮、棉、油、菜等基本农产品的制约,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其次,现代农业要看设施农业情况。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现在全国塑料大棚已经达到3100万亩,养殖小区4万多个,设施渔业养殖水体近5000万立方米。再次、现代农业要看农业产业化程度。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紧密相连。看现代
33、农业发展程度,重要的是看农业产业化程度如何。因为现代农业产业的经营形式需要农业产业化引领。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是很快的,产业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之所以它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有利于提升农业整体素质。但是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档次,面临着许多挑战。譬如,农业资源相对贫乏,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抗灾能力弱;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农户生产规模太小,畜牧养殖规模也很小;农民素质较低的状况在短期
34、内不能根本转变等。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不断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只有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确保我国农业处于有利地位。2、现代农业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潮流。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
35、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如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这启示我们,不但大农场、大规模的农业适合发展现代农业,而且家庭小规模农业也适合发展现代农业。我国由于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土地承载人口与我们相近且农业耕作等条件与我们相仿的日本、韩国等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呈现如下趋势:(1)、农业生产的高科技化农业生产的高科技化,特别表现在生
36、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科技化是目前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预计今后15年,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将会出现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新物种的培育、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新农业工厂的构建、新人造食品和饲料的生产开发等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使农事操作更加标准化、精确化和高效化。温室日趋大型化。大型温室设施具有投资省、土地利用率高、室内环境相对稳定、节能、便于作业和机械化生产等优点。设施农业的发展使经营农户减少,生产面积增加,设施日趋大型化、规模化,连片产业化生产成为趋势。计算机智能化温室快速发展。工厂化农业的核心是对设施内栽培环境能有效的控制,利于进行机械化
37、与自动化生产,营造适于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计算机智能化调控装置采用不同功能的传感器探测头,它能准确采集设施内室温、叶温、地温、室内湿度、土壤含水量、溶液浓度、二氧化碳浓度、风向、风速以及作物生长状况等参数,并能通过数字电路转换后传回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智能化处理后显示出来,再由计算机智能系统根据作物生长所需最佳条件发出指令,促使有关系统、装置及设备协调运作,将室内的温、光、水、肥、气等诸因素调到最佳状态,确保一切生产活动科学、有序、规范、持续地进行。采用智能化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可节能1550,提高作物抗性。在荷兰,温室的操作基本上由计算机系统控制。荷兰有5大温室制造公司,他们不仅
38、在机械化、自动化、产品采后处理方面设备技术水平高,而且在计算机智能化、温室环境调控方面也居世界领先地位,配套温室设施出口额占世界贸易的80。管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日本、韩国,他们针对本国农业资源短缺、从业人员减少等现实,非常注重农业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力发展省力农业栽培技术,相继研究开发了多种小型、轻便、多功能、高性能的设施园艺耕作机具、播种育苗装置、灌水施肥装置、通风窗、自动开闭温湿度调节装置、二氧化碳施肥装置和果蔬苗木自动嫁接装置等。在以色列,他们利用温室大力发展冬季蔬菜、花卉生产,不仅解决了国内自给而且大量出口创汇,享有“冬季欧洲厨房”的美称。他们生产的温室,结构先
39、进,装有幕帘、天窗及遮阳网,可根据光照强度自动移动调节,温室的温度、湿度、通风、施肥、灌水都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 无土栽培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主要的栽培方式。无土栽培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十分迅速。欧共体明确规定,所有欧共体国家园艺作物都要全部实现无土栽培。无土栽培不仅高产,而且可向人们提供健康、营养、无公害、无污染的有机食品。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可循环利用,能节省投资,保护生态环境。现在,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的大部分设施内均进行无土栽培。(2)、农业结构的高级化农业结构的高级化,主要是指品质好、附加值高、需求收入弹性大的农产品在农业总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一般而言,动物性食品、
40、水果、花卉等产品具有较大的需求收入弹性;健康、安全、享受等生活质量类产品有着更大的需求收入弹性。实践表明,发达国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就是不断增加动物食品及饲料的产业化生产,使农业生产的总体结构不断走向高级化。目前,在发达国家,畜牧业的比重大都超过了种植业。畜禽养殖、水果、花卉、高品质蔬菜等产业都获得了快速发展,支撑农业增长的已不再是传统的粮食产业。(3)、农产品的深加工化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已进入精深加工。据报道,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大大超过农业产值,农产品的加工率已超过90%,加工食品已占食品消费量的80%以上。在食品加工方面已呈现出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和专用化等四大趋势。方
41、便化方面,如制作方便面、方便米饭、方便米粉和方便粥等;工程化方面,营养强化食品、模拟仿真食品、保健功能食品等是发展的主要领域;功能食品方面,重点发展的领域主要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补钙、减肥、美容、补血、防癌食品等;专用化方面主要是指选择栽培适合加工用的优质粮食、水果、畜禽和水产品等。通过食品加工为食品生产提供各种专用原料,如专用面粉品种,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有100多种。(4)、农业经营的一体化所谓农业经营的一体化趋势,就是实行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经营的一体化。这类经营企业都具有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工厂化生产与农产品规格和质量标准化的特点。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德尔蒙特蔬菜罐头公司,
42、占地5.3万公顷,有38个农场、54家加工厂、13家罐头厂、6个转运站、1个空运发售中心和24家餐馆等。(5)、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所谓持续农业,就是一种既能生产出足够食物和纤维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保持农业持续发展,满足世世代代人们所需的农业系统。基本内容包括:强调作物轮作制,推广无公害的病虫害控制战略和方法,选用对人、畜和环境无危害的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农药等。目前,持续农业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3、现代农业承载和涵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内容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新的全球化影响等一些特殊因素,中国在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的关键时期之后,有一些不同
43、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的特殊国情。首先,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中国的农民数量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还如此众多,这是中国的特殊情况。这对中国完成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困难,因此要特别注重城市化的问题和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的问题,争取在未来15年再转移出1亿多农业富余劳动力。其次,中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收入差距没有按照应有的规律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继续加速扩大。这既有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趋势限制了初级劳动工资提升的特殊原因,也有现代财富积累速度大大加快和社会组织中间管理阶层出现新分化的新情况,还有转型期腐败和非法致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福利
44、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的调控。第三,中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是具有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虽然老人和少儿的社会总抚养比在下降,但劳动年龄人口中因失业造成的抚养比在上升。因此,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是保持经济高速成长推动力的重要一环。第四,与一些国家人口先富裕后老化的规则不同,中国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严格的人口控制,人口是还没有富裕起来就过早老龄化。所以,要关注社会保障水平刚性增长与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矛盾,完善重节约、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第五,中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
45、农村按国际贫困标准(购买力平价计算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美元,约折合2.5元人民币)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这也是中国的特殊国情。现代化国家的最有标志性的指标,就是农民不再是穷人。所以,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因为:(1)、现代农业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深层次的问题,这就是温总理讲的“不平衡、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尤其“三农”问题,当前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对此,一号文件用三个“依然”作了概括:“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
46、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可以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点在“三农”,难点在“三农”,关键在“三农”,突破点也在“三农”,出路还在“三农”。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备现实条件。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才能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生产出量大质优健康的农产品,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保证农民增加收入。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
47、基本条件和能力。一是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人均达到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年,全国非农产业占的比重上升到,非农业劳动就业份额达到,城市化水平达到。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我国不但已经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形式,支持农业转变增长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建设。二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国家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我国已从“双缺口”进入到明显的“双过剩”时期,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人民币存款超过万亿元,两市A股市场资本就超过16万亿人民币,具备了利用金融和资本市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条件。插
48、入作参考,(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会发生六个重大转变。在4月26日摩根大通2007中国会议上,其中国证券部主席李晶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这样的预测。 P塷鲨?攇 第一个重大转变,是中国廉价劳动力的逐渐消失。李晶认为,廉价劳动力供应减少,使得生产加工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此带来的工资福利条件改善,意味着企业必须谋求自我提升,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另外,中国公司也将由单一关注生产数量,转向对产品质量的更多关注。第二个转变,是公司利润将由生产力增长驱动。李晶解释,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将帮助企业消化员工薪酬条件改变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以保证利润水平。她认为,中国生产力的提高主要应归功于员工职业教育、城市化进程以及技术进步。j 第三个转变,是中国将由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中国正通过逐步的资本自由化进程,实现这样的转变。例如,中国新成立的汇金公司就将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海外战略资产。 ?畢筈?汇金公司将依据中国独特的发展需求完善其投资战略。因此,我们预测,战略资产投资中相当大一部分将会被投放到包括石油、矾土、铜和铁矿石等自然资源上。7 第四个重大转变,则是银行和资本市场间的平衡发生变化。过去,公司或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作为获得资金的途径。但伴随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