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李镇西经典语录.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251219 上传时间:2024-1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镇西经典语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李镇西经典语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镇西经典语录               一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二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三   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               四   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造性,但没有人性与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               五   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六   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让心泉自然地流淌。               七   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无拘无束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如一”,让他们能够在讲演中在作文中酣畅淋漓地倾泄思想感情的潮水;鼓励学生创造,让他们能够在沐浴世界上所有精神文明之光的同时,又能拥有超越前人的激情、胆略与能力!                八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培养”,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个“阳光、气候、土壤”,就是一种民主教学的氛围。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                九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在教育上,教师和学生是互为水,也互为鹅卵石的。不过,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是看到了教师的教育艺术之水让学生日臻完美,而没有意识到来自学生心灵的泉水也在洗涤、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人格,让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事业也日臻完美。                十   做有思想的教师。思想的原野既需要参天的巨树,也需要无边的小草。思想家有思想的使命,普通人有思考的权利。马克思的女婿保尔·拉法格曾这样回忆马克思:“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我不是伟人,因而我的头脑不可能是“思想海洋”里的“军舰”;那么,让我就做一根芦苇吧,在心灵的湖畔迎风而立,吟唱着思想的歌谣…… 十一   要学会感动,因为生活在感动中是一种幸福。           十二   鲁迅无疑是迄今为止还无人超越的文化高峰,但他并不享有批评豁免权。           十三   每每看到孩子们被大人组织起来“宣誓”、“签名”,我总觉得好笑--究竟是谁在“宣誓”“签名”?如果“宣誓”“签名”真正有效果,那教育就简单多了!                 十四   现在儿童节有多少童趣?莫让童心太沉重。                  十五   被人嫉妒是自己成功的标志之一。但有时嫉妒也会成为事业的障碍。摆脱嫉妒的办法有三:拉开距离。展示个性。不听流言。                 十六   封建教育是“非我”的教育,说穿了就是培养奴才;而民主教育是培养主人,是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因此,是训练奴才还是造就主人,可以看作是封建教育与民主教育的分水岭。                 十七   教师向学生学习,这是民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学相长”不应仅仅是知识上的互相学习,也应是人格上的互相促进与激励。在陶行知看来,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教育因大众而存在;而我要冒昧地补充一句:教师因向学生学习而拥有了高尚的人格,教育因为大众服务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十八   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           十九   日常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班集体建设也是如此。   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不露痕迹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的启蒙教育。新生们被编到某个班是毫无思想准备的,但在新生进校前教师对班集体的建设却应有相当充分的思想准备。要使学生尽快对新集体产生感情和责任感,教师就必须在开学之前对未来的班集体产生感情和责任感。                 二十   班级建设需要感情,但不能仅仅有感情。与感情同等重要的,还有“目标”。   师生共同为实现某一目标努力时,这个目标是一面旗帜,引导着集体不断前进;当这个目标基本实现时,它是一枚奖章,鼓舞着集体的更加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班集体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实现一个又一个集体目标的历程。                 二一   没有活动便没有集体。   一个班集体如果除了上课便是考试是不会让学生产生感情的。   一次又一次花样翻新、妙趣横生的活动,使班级内始终充满生机并对学生保持着一种魅力。学生会油然而生自豪:“我们班真有趣!真有意思!我们的班有别班所没有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教育艺术的角度看,在集体活动中培养集体观念,是通过淡化教育痕迹的方法来获得并非淡化的教育效果。这是教育的辩证之所在,也是教育者的明智之所在.                 二二   对于崇拜希特勒的人,你给他讲奥斯辛威集中营,他会说:“那简直是造谣!”                 二三   断章取义,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无视词语的特定含义和语言的上下背景……这样的“质疑”和“辩论”,无往而不胜! 坦荡为真,至诚乃善,朴素即美。                 二五   面对挑衅,微微一笑。   --不是蔑视,而是宽容。             二六   怀念18岁--   18岁,是生命的呐喊;18岁,是奋进的鼓点;18岁,是公民的热血;18岁,是青春的誓言!                 二七   将名字编入学生的心灵词典,将事业载入祖国的教育史册。                 二八   我们每天都在呼唤学术民主、思想多元和精神自由,而容忍“不同”正是学术民主、思想多元和精神自由的具体表现。思想的进步正孕育于“不同”,而“舆论一律”只能让思想的绿野变成思想的荒漠!和声构成交响,我们的耳畔因此而天籁和谐;斑斓组合丰富,我们的眼前因此而五彩缤纷!                 二九   做到了该做的算不上高尚;但该做到的都没做到,则绝对算是卑鄙。                 三十   历史可以被篡改、被过滤、被美化、被毁容、被凌辱……   但决不可能被抹去。   因为历史活在人民的心中。   “拒绝遗忘!”                 三一   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三二   教育是美丽的--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三三   教育者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做到了这些,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是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三四   校长常常告诫教师:“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当然是指“学生”。   但有的校长恰恰忘记了:要让教师以学生为本,校长必须以教师为本。                  三五   我喜欢和学生一起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嬉戏玩耍。   无论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还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无论是朝阳初升时小草上的一颗露珠还是暮色降临时原野的一缕炊烟,都能使我和我的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冰心:《繁星》)                   三六   对任何一个教育者来说,其教育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谅的:经验不足啊,工作粗心啊,方法简单啊,褒贬失当啊等等;但是,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三七   不要把什么都推给“体制”。   “文革”时代的体制无疑是最黑暗的,但那个“体制”并没有要求行刑者必须割断张志新的喉管;“应试教育”的体制当然是需要革除的,但这个“体制”并没有要求教师在学生脸上刻字!无论是割断喉管,还是在学生脸上刻字,这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显然不是“体制”,而是人性!面对如此丧失人性的暴行,如果我们只是空洞地谴责“体制”,那无异于纵容具体的施暴者。   从根本上说,比体制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                   三八   人的素质与体制的关系是鸡与蛋的关系,很难孤立地说谁先谁后。“好的制度能够使坏人无法作恶”这是真理,因为“总统是靠不住的”;“有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也是真理,因为“人是万物之灵长”。                   三九   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于一切都整齐划一。在很多时侯,即使教育思想完全一致,教师和学生的任何一点“与众不同”也会遭到扼杀。于是,班会的主题是统一的,墙报的内容是统一的,教室的布置是统一的,教案的写法是统一的,教学的程序是统一的,学生的评语是统一的,歌咏的曲目是统一的,学生的服装是统一的,课桌的套布是统一的……教育失去了个性,也失去了魅力!                  四十   我不止一次庆幸我是一名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  -                  四一   首先意味着让人成为一个现在就感到快乐的人。   这个“快乐”显然主要不是指吃得好穿得好,甚至也不仅仅是之成才以后将来谋得一份好职业以便过上好日子,而是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论述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                   四二    教育:请把童年还给童年。                   四三   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现实主义”再到“教育理想主义”, 我的脚步曾面对荆棘但从未中断过探索,我的思想的翅膀曾遭遇风暴但从未停止过飞翔——因为,年轻时代年那燃烧着我教育情感与信念的火炬,始终在我的前方闪烁。   此刻,这永不熄灭的理想之光正照耀着我豪迈地跨进21世纪的门槛……        四四   《走向共和》,令我“亲切”。环顾四周,遍地奴才。   对于至今缅怀皇上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回到清朝去!                   四五   如果当年孙中山搞“民意调查”,绝大多数百姓绝对都是拥护皇上的。   如果当年皇上也搞大选,绝对百分百地当选。   这能否说明,孙中山推翻专制王朝“不得人心”?                   四六   思想创新的权利只是少数巨人独有呢,还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享有?   从理论上讲,思想创新的权利当然是人人拥有。但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思想”是统治者的专利;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封建残余的惯性和极左路线的肆虐,一般老百姓是没有思考的权利的,更别说思想创新的权利了。无论是马寅初、顾准,还是遇罗克、张志新,他们因独立思考而付出的代价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而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逐渐丧失了思想继而彻底放弃了思想创新的权利,正是中国至今落后的根本原因。                 四七   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是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当我们无视学生的潜在能力,把他们当做“低能儿”进行“培养”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也许让我们不甚满意甚至失望;但是,如果我们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并积极鼓励、激发、诱导其展示自己的智能时,学生所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常常令我们惊喜。                 四八   少年的眸子往往比大人的目光更明澈,没有太多世故的心灵往往对课文有着比教师更独特更深刻的理解——多次听着学生评论名家名篇时的“惊人之语”,我常常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                 四九   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的色彩。被解放的心灵有着无穷的想象力。                 五十   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实在无法设想,一个迷信教材、迷信教教参、迷信高考题的教师会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教师的心灵自由,取决于教师宽阔的人文视野;我们应该博览群书,站在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峰俯瞰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我们的心灵应该向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开放。心灵自由的教师必然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这首先意味着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信任和尊重;不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精神个性,更要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   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原野。              五一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进学生心灵,就应该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读到“自己”或读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读到“自己”读出“问题”,就是让学生与作品在精神上融为一体。唯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因为“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五二   任何一部经典作品(当然包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管其时空距离与我们有多么遥远,它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某些方面共同的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同时也是属于每一个读者的;换句话说,面对同一部经典作品,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从中捕捉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根思想感情的“琴弦”——所谓“读《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心”就是这个道理,周恩来曾给英国朋友解释《粱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版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也是这个原因。                 五三   真诚的素质教育者理应把学生看作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师见解的复述者,更不能成为教师上公开课时表演的道具!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其说是手把手地教学生怎样去做,不如说是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并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名家、向一切“权威”说“不”!                 五四   还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权利!   注意,这里是“还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权利”而不是“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权利”,因为在我看来,独立思考是每一个人天然的权利,而不是谁“给”的,只是是过去学生的这种权利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剥夺了——而现在,是到了该“还”给学生的时候了。 ----------------------------------------------                 五五   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已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   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五六   不客气地说,离开了对“后进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   换句话说,只要有哪怕极少数的“后进学生”在我们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那么,我们所标榜的任何“素质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只能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耻辱!                 五七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不是工具。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决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五八      当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长期与顽童们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后进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                 五九   不知怎么的,每当读到写钱先生如何如何“与世无争”的文章时,我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其他“与世有争”的文化名人:冰心老人一篇《我请求……》,唤起全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巴金老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呼吁,提醒我们永远别忘民族的伤痕……在我们这个“人微言轻”的社会中,普通人有理由期待知识界的精英——特别是那些具有崇高威望甚至国际声誉的文化巨人——放弃个人的名利而为国家进步民族振兴“争名夺利”,成为真正的“社会良知”                 六〇   当我们的语文教学唯“应试”是从,使学生陷于各种机械的模拟训练之中时,不但学生知识狭窄、能力低下,而且教师所期待的应试成绩也未必如意,可谓“多情却被无情恼”;而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严格遵循语文教育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应试成绩也自然水到渠成令人欣喜,这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六一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   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六二   不管我们所教的学生中,有多少人在这样或那样的语文大赛中获得金牌银牌,如果多数学生连一封信都写不好,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没有半点民主气息,也决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六三   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产品;工厂产出标准化的产品,是其生产的成功;而学校若培养出模式化的“人才”,却是教育的失败!                 六四   班级生活“语文化”。   学生既是在语文实践,又是在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语文训练,又是在班级教育--而这一切又是结合得如此巧妙而不露痕迹。                 六五   我们不能设想,面对朝气蓬勃的学生,班主任会没有激情。所谓“有激情”,至少应该首先表现在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忱。我们选择了班主任,就选择了一种比别人更艰辛也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其次,这种激情还表现为班主任乐于与童心为伴,与青春同行,使自己永远保持一种青春的心态。                六六   做最好的自己--   你是大树就顶天立地,你是鲜花就自由开放!                六七   我们生活的世界象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六八   在我看来,作为一位伟大的改革先驱者,谭嗣同生命中最绚丽的一页,不仅仅在于他为变法而奔走呼号,而更在于变法失败后他决意以自己的生命唤醒自己的同胞。“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为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仅此一句,就足以使他那个时代以及他身后一切过于“聪明”的人无地自容!                六九   当我们“忠诚”地把自己思想的贞操奉献给现代迷信的魔鬼时,张志新们(包括顾准、遇罗克、王申酉……)思想的鸟儿却正在精神专制的无边暗夜孤独而执着地飞翔,呼唤着思想自由的黎明。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思想解放的成果,而张志新们正是思想解放的先驱。他们也应该是“共和国英雄”!                 七〇   把问题当课题。   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科研课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你应该高兴,因为新的科研课题在向你招手了――也许你走向教育专家的之路的起点就在这儿呢!                七一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七二   我常常觉得我欠学生太多。但我愿意终生偿还这笔“债务”!   是的,用童心报答童心,这就是我献身教育的原动力。如果有人认为我的思想境界不够高的话,那么,我想借用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来强调我的教育信念:“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不过,根据自己切身的感受,我还想冒昧地替导师这段话补上一句:“以及孩子对我的爱!”                七三   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师爱,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   一些教师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固然应平易近人,但不可过分显得“孩子气”,以丧失起码的尊严感。我却认为,只要注意环境、场合,只要把握准学生的情感,教师的任何“过分”的亲切、幽默、嬉戏都不会是多余的,这只会让学生感到:“这老师真有趣!他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