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课、岗、赛、证”融合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探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5054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课、岗、赛、证”融合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课、岗、赛、证”融合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课、岗、赛、证”融合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51就业与保障 2023.7基于“课、岗、赛、证”融合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探索文/毛巧奕 马士伟 王莉摘要:“课、岗、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下,将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高职院校各类课程标准融合,可以通过动态化、多元化、综合化的融合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现有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无法有效应对该模式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诊断、改进作用。为此,聚焦“课、岗、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下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新要求,探索融合视角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培养评价的“方向盘”作用,关系到人才内生动力、培养质量

2、提升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关键词:“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在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新兴产业不断更新迭代的今天,高质量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前进道路上不懈追求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质量为要”是切实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应具有整体性,不仅包括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路径、策略,而且涵盖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目的、动力和条件。“课、岗、赛、证”融合是一种综合性育人模式,它覆盖以上指标,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路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产业变革对人才

3、的新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固然是应有之义,而在新模式下构建评价体系更是保障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所在。一、“课、岗、赛、证”融合育人有效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 年 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课、岗、赛、证”融合中的“课”是课程体系、“岗”是工作岗位、“赛”是职业技能大赛、“证”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课、岗、赛、证”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了“课”作为核心和载体的角色定位,课程体系既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又涵盖了与社会适应性相关的工作岗位、技能大赛

4、和职业技能证书。通过“课岗融合、课赛融合、课证融合”等方式发挥综合育人效应,将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赛场化、职场化”的优化重塑,让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融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以产学、学赛、工学三结合的方式,实现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见图 1)。图 1 “课、岗、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示意图(一)“课岗融合”助力产学结合“课岗融合”强调课程和工作岗位的双向嵌入,通过分析工作岗位和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将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分解细化,在教学进程中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项目化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对接,以及工作任务与课程项目的对接,进而推动专业课程体系升级,助

5、力产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基金项目:1.2021 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课、岗、证、赛融合,构建专业群人文素质培养与评价体系研究”(HNSK(JD)21-44);2.2022 年海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背景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完善对策探究”(Hnjg2022-152)的部分成果。职业技术152就业与保障2023.7(二)“课赛融合”推动学赛结合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理念的指导下,将人才培养与各类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系统进行衔接,将竞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将竞赛标准纳入课程标准,将竞赛精神渗透课程建设。以课程“赛场化”引领学生向大

6、赛水平靠近,并通过学习与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课证融合”赋能工学结合将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1+X”证书)的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特色,将证书要求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课程体系中的各类知识和技能模块,实现专业证书与课程体系的共生共长。同时,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证书引领规范化的课堂要求,推动课堂教学标准向职场化方向发展,实现工作学习“一体化”,推动学生向“职业人”身份转变。二、“课、岗、赛、证”融合呼唤人才培养评价创新“课、岗、赛、证”融合,提倡有效融合课程标准、技能标准、竞赛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通过对课程这

7、一载体的综合化改革,以提升产业、人才、教育的有机衔接。围绕课程,以岗定课、以课育人、以赛领课、以证验课,“课、岗、赛、证”融合提出了高职人才培养改革的深化路径,也是集聚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评价组织等各方利益共同体参与教育育人的新探索。“课、岗、赛、证”涉及的内容、标准、执行和评定主体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探索中,需要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去丰富、完善和发展育人实践。但当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能对此模式下的学生进行综合、复杂的教育评估,也不能充分发挥评估结果的导向、诊断、改进方面的作用。因此,正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聚焦培养过程中的矛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步。(一)评价内容不科

8、学以“能力本位”理念为指导,“课、岗、赛、证”融合的目标在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单一的“学分论”“竞赛论”“证书论”都无法全面代表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当前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中,仍将“知识”的考核放在主要地位,职业素养或技能评价在整体评价体系中没有得到突出,评价效果不明显,难以有效检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二)评价主体不全面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将活跃在行业一线。但在当前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中,院校、教师仍是学生能力评价的主体,缺乏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或独立第三方的参与和监督,评价结果无法完全得到企业、行业、社会的认可,无法保证人才培养质

9、量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三)评价方式不合理尽管当前的高职院校评价方式已经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改变,结合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但过程性评价仍以期中、期末等定期监测为主,评价结果更倾向于定性为主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职业能力的多样化与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产生了矛盾,现有的评价方式仍无法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探索“课、岗、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以“跨界整合理论”和“系统协同理论”为理论支撑,体现了工作与学习、产业与教育的跨界融合,反映了学校、企业、政府、第三方评价组织等多样化主体的有序协同2。该综合育人模式的价值体现在实施层面上,而实施效果的评价更是界定育人实效的证明。如

10、何有效控制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找到与“课、岗、赛、证”创新理念相匹配的评价体系来呈现人才培养的结果,这些问题的解答显得至关重要。“课、岗、赛、证”以课程为本质关联,通过将岗位与课程相互嵌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赛、证”既可以看作是育人过程的提高与升华,也可以看作是对课程能力培养结果的验收。以个体职业能力和发展潜力为评价目标,基于“课、岗、赛、证”融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其研究视角应更加细致化,评价指标应更加多维化、评价主体应更加多元化、评价方法应更加综合化。(一)构建多维化评价指标体系“课、岗、赛、证”融合注重职业技能标准、竞赛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有机结合。因此,相匹配的评价

11、指标体系应根据岗位要求、技能竞赛、行业认证、证书考核要求的具体情况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应针对可持续发展需求,突出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的评价。同时,应重视学生接受过高职教育后在价表 1 “课、岗、赛、证”综合育人评价指标示例课岗赛证思想道德、职业精神、法治精神职业选择与认同、职业意识与职业人格风险意识、合作与竞争精神自我管理、钻研与发展精神实践技能、核心知识能力系统知识能力、方法应用知识适应能力、方法分析动态知识能力、方法反思创新素养、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规划能力、信息处理、创新精神环境适应、责任敬业、主动合作职业储备、时间管理153就业与保障 2023.7值观、认知、情感

12、、态度及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和提高,强调“成长发展幅度”3。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要求融入评价体系,涉及思想品德、职业精神、知识结构、实践技能、创新素养、社会适应能力等多类指标,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见表 1)。除评价指标的设计外,在评价实践中还应考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评价,将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或“1+X”证书、参与的企业实践活动等转换成相应课程的学分。以课程为原点,从课程教学出发,通过“课证、课赛、课岗”的融合,再回归到课程的实施效果上。(二)采用多元视角进行评价“课、岗、赛、证”融合强调多主体的融合与协同合作,培养过程中需要多主体参与,因此在质量评价中

13、应凸显多元化的评价视角。政府作为多元主体治理的宏观管理者,在评价活动中起到规划、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主要对评价活动提供指导。同时,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类课程标准确定、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实习实训教学中,引入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组织的参与,赋予企业评价与决策的权力。行业、企业、社会组织既可以以专业认证、职业资格证书、“1+X”证书的方式以“证”代评,也可以以各类竞赛的赛项标准制定切入评价,更可以从用人单位角度直接给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高职院校作为承担教育任务的主体,应主动与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多元主体加强沟通与互动,共同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目标,共同规范评价标准和

14、开展评价活动。在多元主体双向互动的情况下,评价体系中应采用学校评价、企业评价、自我评价、行业评价、社会评价、竞赛评价、证书评价等形式,充分发挥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力,引导高职人才培养朝着更加契合区域经济和区域需求的方向发展。(三)推动综合化的评价方式“课、岗、赛、证”融合以提升个体职业能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原则,即“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人才质量评价应结合增值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相对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4。增值性评价尊重个体差异,以个体完成阶段教育后的进步作为评价依据,能够为学生持续健康发展

15、提供指导;发展性评价坚持系统思维,通过动态化、阶段性的评价来观察学生职业能力的变化,与“课、岗、赛、证”的动态融合特征相契合;水平性评价与职业技能等级、“1+X”证书密切相关,由社会组织或用人单位作为评价主体,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突破;相对性评价聚焦于“课赛融合”,运用竞赛标准为参照值,适应性强、应用面广,可以评价出学生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综合性评价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反映“融合性”特色,系统、规范地对学生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全过程和多个环节进行评价(见图 2)。图 2 “课、岗、赛、证”综合育人评价体系构建示意图四、结语“课、岗、赛、证”融合是一种动态化、多元化、综合化的融合模

16、式,从“课、岗、赛、证”融合的底层逻辑出发,构建多维化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多元化评价主体,采用综合化的评价方式,建立“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有助于高职院校认清发展现状,探索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只有通过体现职业性和发展观、兼顾高职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运用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才能真正精准地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路径方向。(作者单位: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参考文献刘云朋,邓小飞.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研究 J.焦作大学学报,2022(4):72-75.程智宾,李宏达,张健.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的价值追问、学理依凭和实践创新 J.职教论坛,2021(11):68-74.王亚鹏.高职教育“四个评价”体系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 J.教育与职业,2021(10):5-12.陶艳玲,麦秋玲,张淑芝.大数据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多阶段+多维度+多主体”体系研究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广西教育,2021(35):112-115.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