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一 代 论 宗 张 季 鸾 和 他 的 著 名“三 骂”,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立言之达,,谋国之忠,尤为士林,所矜式。,1,张 季 鸾 其 人,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张季鸾名炽章,著名新闻工作者、报刊评论家。,一九零五年留学日本,一九零八年创办,夏声,,,宣扬革命,而且立志要献身新闻事业。,辛亥革命后,一九一三年主编,民立报,,因揭,露袁世凯的卖国及镇压民主革命的罪恶行径,被,捕入狱。,一九一七年又因披露段祺瑞之反动丑闻,再次被监禁。,出狱后任,中华新报,主笔,继续为民主进步运动而呐喊。,一九二六年与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提出“四不原则”。,“,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共同抗日,连续报道红军长征,揭露,日汪伪约,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2,从 命 运 多 舛 到 立 志 献 身 新 闻 事 业,张季鸾幼年丧父,父死后家中一贫如洗,。,1901,年,,十四岁的少年季鸾和慈母、幼妹千里扶柩,,“,一路风雪向榆,林,”,,第一次回到故乡。其母凭借着自己的坚韧和顽强苦苦,支撑着他那破败的家,从十四岁到十八岁期间,他碰到了,他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人:一是陕西大儒刘古愚,二是陕西,学台沈卫(沈钧儒叔父)。这两个人对他非常赏识,使他,有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1905,年,10,月,他东渡日本,先入东京经纬学堂,后,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攻读政治经济学,勤奋苦学,甚至传,说他会背诵日本的百科全书。,1908,年,他与同乡井勿幕、康心孚等创办,夏声,杂志,并开始在上海,民吁日报,发表文章,决心献身,于新闻事业。,3,从 初 露 头 角 到 被 捕 入 狱,1911,年初,他回国任上海,民立报,编辑,这是他报,业生涯的正式开始,此后,他认识了胡政之。,当中华民国成立时,他在于右任的推荐下,担任了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秘书,并未孙中山起草了总统就职,宣言。孙中山辞职之后,他和于右任、胡政之、曹成甫合,作创办民立图书公司,不久赴北京任,民立报,记者。,1913,年初,他与曹成甫创办北京,民立报,,因消息灵通,、言、论犀利备受各方注目,和黄远庸、刘少少一起被誉,为北京新闻界的,民初三杰,。这是他独立从事新闻事业的开,始,时年,24,岁。,1913,年,6,月,因为披露袁世凯,善后大借款,内幕,震动全,国,当晚他就和曹成甫锒铛入狱,三个多月后,经李根源,等友好多方营救才得以出狱,当即被驱逐出京,去往上海。,4,从元气渐复到再次被捕入狱,袁称帝时,他和曾通一、康心如等创办,民信日报,,任总编辑,每天撰文抨击。袁死黎继,他任,新闻报,北京特约记者,以,一苇,通信和,申报,的,飘萍,通讯、,时报,记者徐凌霄的,彬彬,通信同时脍炙人口。,政学会张耀曾、谷钟秀等创办,中华新报,,聘他为,总编辑,因披露段祺瑞以胶济铁路为抵押向日本秘密借款,的消息,段等震怒,命令查封,中华新报,等六家报纸及,邵飘萍的新闻编译社,张季鸾再次被捕,在首都警察厅,拘押半个多月,经国会抗议、张耀曾等多方营救才获自由,,这是,1918,年。,为了履行一个记者的职责,说出真相,张季鸾两度被,捕,历经了牢狱之苦。,5,从主笔,中华新报,到揭开中国百年报业新篇章,1919,年,他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在,中华新,报,主持笔政时,文章也非常脍炙人口,外国记者每以,其社论全文转发本国,但因经营不善,日销不过二三千,份,报馆奄奄一息,终于倒闭。,之后,胡政之约他主持,国闻周报,笔政,他只写过几篇,时论,认为一星期写一篇文章不过瘾。冯玉祥发动政变后,,他第三次进京,再度为,新闻报,写特约通讯。,1925,年,他的同乡挚友胡景翼任河南军务督办,推,荐他为陇海路会办,这是有名的肥缺,可他到任不足一,个月就挂冠而去,说什么“不干这个唠什子,还是当我的穷,记者去。”从开封流落到天津,张季鸾没有固定工作,每日,写评论、访新闻,投寄上海报纸,完全以卖文为生,,新,闻报,经理汪汉溪每月寄给他一二百元,约他写稿。就在,这时,他遇到了留日同学胡政之、吴鼎昌,三人的相逢揭,开了中国百年报业史的新篇章。,6,吴、胡、张合力接办,大公报,由银行家吴鼎昌筹资五万,以一万元买下,1925,年,11,月停刊的,大公报,,三人决心全力以赴办一,份像样的报纸,以文人议政相期许,,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诞生。新记,大公报,之成功首,先在于它坚持文人论政的特色,张季鸾则是它的,执牛耳者,十五年间他纵论中国乃至世界的时事,,将民办报纸引导舆论、监督舆论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中国报纸的文人议政传统推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在,大公报,复刊的第一天,张季鸾就写下,本,社同人之志趣,社评确定了新记大公报的“四不”原则,,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7,言辞犀利,疾呼公理大义至死,从,民立报,到主持,大公报,笔政,三十年间他写,的评论不下三千篇,其中以,大公报,社评最引人注目,,影响最深远。,在社会剧烈动荡的大转型时期,他曾以三骂脍炙人口。,四,一二之后,他不断发表有胆识、有分量的评论,批,评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反对屠杀青年,受到知识界及广大,读者的赞赏。,1927,年,4,月,29,日,他在社评,党祸,中说:“夫新中国,之建设,终须赖全国有志青年奋斗,而非自私自利之寄生,阶级所能办。则对于各方杀机之开,势不能不大声疾呼,,极端抗议。,1931,年,5,月,22,日,他在,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中说,:“近代中国改革之先驱者为报纸”,“近代国家报纸负重要,使命,而在改革过渡时代之国家为尤重”。,8,所以他一再地呼吁言论自由,如,1929,年,12,月,29,日发表的,国府当局开放言论之表示,,,1935,年,1,月,25,日发表的,关于言论自由,,,1937,年,2,月,18,日发表的,论言论自由,,等等。,1931,年,6,月,1,日,国民党公布训政时期约法,第八条,是关于保障人权的。第二天,他就发表社评,望人人牢记,约法第八条,:“呜呼!民权之摧残久矣!而其尤普遍尤痛,切者,则为人民身体之不法的摧残!其最多之例,则公安,局任意滥行羁押,不送法庭;以及法庭之羁押不审。”猛烈,抨击国民党任意捕人杀人的恐怖统治,称之为“此诚政治上,之最大黑暗,为革命时代须臾不能容忍者也”。,1936,年,,大公报,上海版创刊不久,他发表,改善,取缔新闻之建议,社评,抨击新闻检查制度。由于大胆敢,言,到下半年,大公报,上海版的发行量就突破五万份,,在鱼龙混杂的十里洋场站稳了脚跟。,9,西安事变发生后,他接连发表,西安事变之善后,、,再论西安事变,等社评,力主和平解决。,1937,年,9,月,18,日,上海战火正炽,,大公报,武,汉版创刊,这是张季鸾一生工作最辛苦也最出色的时候,,他以如椽之笔写下了,中国民族的严重考验,、,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振奋人心的社评,影响极大、极远。,当日寇兵临城下,南京千钧一发之际,,12,月,8,日,,他写下了,最低调的和战论,,“我们以为政府即日即时,应当明白向中外宣布,如日本不停止进攻南京,如日本,占了南京,则决计不接受调解,不议论和平。我们以为,这绝对不是高调,乃是维持国家独立最小限度之立场。”,“倘南京不幸被占,应明白拒绝名为调解实为屈服之一,切议论。”,他主张联苏抗日,团结各党各派,提倡组织国防最高会议、,国民参政会,提出“民族至上,国家至上”、“抗战第一,胜,10,利第一”等口号。在生命垂危之时,面对日寇的狂轰滥,炸,他还向王芸生提议,写了鼓舞人心的社评,我们在割,稻子,(发表于,1941,年,8,月,18,大公报,重庆版)。从,九,一八以来,他即力主抗战到底,其言论对推动全国抗,战影响至大。他和同人一起创造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大公报,时代。,11,死 后 国 共 两 党 对 其 评 价,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季鸾先生因患肺结核病逝于重庆,南岸汪山,时年五十八岁。,在其死后,国共两党高层均写,下挽联对先生表示悼念。,共产党方面的声音,:,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病已及身,忽轻忽重,,四五月杖鞋失次,消磨了国士精神。,周恩来,一九四一年九月悼张季鸾先生,12,挽 联 背 后 的 故 事,周恩来的这副挽联的背后有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九四一年五月,日本侵略军进攻我中条山地区,国民党军队,望风溃败,丧失兵力五万多人。蒋介石为了掩盖失败,推卸责任,,反诬八路军不配合作战。,1941,年,5,月,21,日,,大公报,发表社评,为晋南战事作一种呼吁,,重复蒋的论调。周恩来当晚就给张季鸾、王芸生写信,列举大,量事实,驳斥了社论中所述,“,十八集团军不配合作战,”,的谣言。,第三天(,5,月,23,日),张季鸾发表,读周恩来先生的信,,真相,大白,舆论哗然,重庆轰动一时。,挽联的后半句,【,四五月杖鞋失次,消磨了国士精神,】,即是指大公,报五月的社论,并对此提出批评。然而,这一次及时改正过来的小小,失误,并不能掩盖张季鸾三十年辉煌的笔墨生涯。,13,国民党方面的声音:,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握手犹温,,遽闻殂谢,!,蒋中正,14,由国共两党高层所写挽联可以看出,国共两党,都给予了季鸾先生很高的评价。,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先生再报业界分量。,从,民立报,到主持,大公报,笔政,三十年间,先生写的评论不下三千篇,其中以,大公报,社,评最引人注目,影响最深远。他生平写文章不留,底,说报纸文章没有长久生命力,不值得留存,,身后由胡政之编的,季鸾文存,也只是选取了他,的部分文章。他目光四射,见多识广,不少文章,情文并茂,字字经得起推敲,并不像他自己所说,“,早晨还有人看,下午就被人拿去包花生米了,”,。,15,脍 炙 人 口 的,“,三 骂,”,张季鸾主持新记,大公报,笔政后,论事析理,能够时时处处,出以公心,超越党派私利,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曾以,“,三,骂,”,脍炙人口,以直声、文名而使天下皆知。,一骂不可一世之,吴佩孚,二骂卖国贼之,汪精卫,三骂炙手可热之,蒋介石,16,一 骂 不 可 一 世 之,吴 佩 孚,“,吴氏之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气力而无知识,今则并力无之,,但有气耳。,”,张季鸾,在,1926,年,12,月,4,日发表社评,跌霸,,对曾“独霸一时”而今大势已去的吴佩孚之所以有,今天的结局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该文也成为为吴氏,及直系军阀的送终之作。,17,二 骂 卖 国 贼 之,汪 精 卫,“,特以好为人之上之故,可以举,国家利益,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财,产,以殉其变化无常目标不定之领,袖欲。”,张季鸾,1927,年,11,月,4,日,张季鸾在,呜呼领袖欲,之罪恶,中,点破汪氏政客本来面目,对,忽而“联共”,忽而“清共”、“分共”的汪精卫之反复无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十余年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的原因,是“领袖欲与支配欲为之祟耳”。,18,三 骂 炙 手 可 热 之,蒋 介 石,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分裂,大革命失败。,4,月,29,日,张季鸾写出社评,党祸,,,抨击蒋介石杀戮青年、残害进步人士,。,1927,年,12,月,2,日,张季鸾在蒋介石,宋美龄新婚次日,发表传诵一时的社,评,蒋介石之人生观,,文章纵横捭阖,嬉笑怒骂,,冷嘲热讽,指控,“,不学无术,”,的蒋,“,自误而复误青年,”,,,淋漓尽致,逻辑谨严,文采出众,是一篇很出色的,文字。,19,张季鸾骂吴、骂汪、骂蒋,确实保持着不偏不,倚的超然态度和坚定立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纯拙之笔,写尖锐之,文,”,。他的政论,,不偏激狭隘,不任性使气,其论,事析理,稳健明达、不温不火,如沐清风、如饮,浓茶,娓娓道来、入木三分,。,故而报界同仁称赞曰:,“,近代文人论政,前有梁,启超,后有张季鸾。,”,他的文章议论,铸成了他那,个时代活的历史,而当年的,大公报,,则构建了,中国百年言论史上的重要篇章。,20,季鸾先生与蒋介石之间的微妙关系,不骂不相识,蒋府的座上宾,是敌亦是友,21,因,骂,而,识,张季鸾与蒋介石,可谓是不骂不相识。,1928,年,6,月,,北伐军攻至京津,张季鸾到河南辉县百泉采访冯玉祥,得,知蒋介石乘专车沿京汉路北上,于是和冯玉祥一起到郑州,迎接蒋介石。事实上,在见蒋介石之前,张季鸾因为两次,痛骂蒋介石,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次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当时,张季,鸾以,党祸,为题写了一篇言词犀利的社论,抨击蒋介石,一面表示服从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一面却大开杀戒,,是口是心非、两面三刀的丑恶行为。第二次是,1927,年,12,月,2,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的第二天,在歌颂喜庆的日子气,氛里,张季鸾专门写了篇社论,蒋介石的人生观,,,斥责作为,“,国民党要人,”,的蒋介石,却,“,深信人生若无美满姻,缘,一切皆无意味,,“,有美满姻缘始能为革命工作,”,,感叹,“,兵士殉生,将帅谈爱,人生不平,至此极点,”,。,22,张季鸾的社论,文采飞扬,亦庄亦谐,极尽讽刺之,能事。按说蒋介石两次被骂,心里应该不痛快才是,,但是,1928,年张季鸾第一次见到蒋介石时,蒋介石,不但没有为难他,还不记前嫌,“悦然面悟”,并在,后半生中一直与他保持着友好的私人关系。,23,蒋 府 座 上,宾,蒋介石一直尊称张季鸾为“先生”,这个称呼自相见之,日起,从未改变过。由于共同的成长和旅日经历,蒋介石,与张季鸾格外谈得来。,九,一八以后,蒋介石屡次礼贤下士,请张季鸾共商,国是,他也以国士报之,知无不言,被外界看做蒋的策士。,大公报,成为蒋每天必读的唯一报纸。,1934,年的一天,蒋在南京励志社大宴群僚,文臣武,将济济一堂,首席主客竟是张季鸾,席上蒋对他推崇备至。,24,是,敌,亦 是,友,生活中的季鸾先生为人厚道,蒋介石每每询,问国是,先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曾一度,被外界看做是蒋的策士。而且先生亦可以不经通,报自由出入蒋的官邸,可见他俩私下关系确实不,错。,但是一旦牵扯到公理、正义必须出言批评时,,他绝不会心慈手软。其言论经常使政府陷入尴尬,的境地。,25,完,谢 谢!,作者:雷 子,2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