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关于春节的-主题班会(课堂PPT).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6245991 上传时间:2024-12-03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春节的-主题班会(课堂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关于春节的-主题班会(课堂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关于春节的-主题班会(课堂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关于春节的-主题班会(课堂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关于春节的-主题班会(课堂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迎新年,主讲人:,1,周周文艺,你了解春节吗,“恭喜发财”,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要到来了。数一下手指头,你都过了多少个春节了?但是,你了解,春节,吗?,春节乃是中华第一节,她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有着特殊地位。说特殊,因为她不像一般普通的生活文化现象,可以简单替换或改变。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她负载这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的聚合。今天,就由我们塑料姐妹花来为大家说说咱们的春节。,2,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看民谣,识,习俗,。“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

2、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当然,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国各地的过年习俗都是所不同,有各自的特色。,咱们是南昌人,现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南昌的过年习俗。年十六做尾牙;年廿四谢灶君;年廿五办年货;年廿八洗邋遢;年廿九责年,让小弟后面接着跟大家说。,3,腊八节,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农历十二月初八名为腊八节。腊八节是年节的前奏曲,华北地区有歌谣:“老婆老婆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过了就意味着进入年节阶段。腊八这天人们要吃应节令的腊八粥。,腊八节的前身是古代的腊日,腊日在上古时代只最重要的年终祭祀日

3、。腊日在上古相当于后来中国人的大年。,隋唐之后,祭祀活动与腊日分离,移到了岁末小年以后。与此同时,吃腊八粥的习俗也逐渐兴起。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种种传说,其中影响较大的应该是纪念佛祖成道的传说和朱元璋出来当皇帝之前,将乞讨来的各色米豆和煮成一锅食用的传说。在宋朝之后的史籍已经有大量关于腊八粥的记载,可见腊八粥至少在宋代已经十分流行。,4,腊八节,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腊八粥这种传统节令食品有特定的食物配方与烹制方法,但是地步不同,用料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是一般食料都有民俗寓意。像桂圆象征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红枣花生比喻早上贵子,莲心象征恩爱连心,核桃表示和和美美,桔脯、栗子象征大吉大

4、利等等,人们以此期盼未来美好和睦。,5,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小年,腊八过后就是小年。一般来说,小年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其实,除了广东之外其他地方都有小年“谢灶君”的习俗。灶神俗称灶王爷、灶君、司命,是中国民间特别崇奉的神灵。,为什么那么多神灵,就特别崇奉灶君爷爷呢?相传,灶君是天神监察下界的耳目。人们怕灶神打小报告,于是跟灶君套近乎,俗称“媚灶”。,祭灶君的祭品各地各时期不尽相同,但荤类不外鸡、犬、羊、猪等,素类有麦芽糖、糯米团、瓜果枣豆等。汉唐时就已用猪头祀灶,据说猪头祭灶,“令人治生万倍”。,小弟家里面谢灶君的供品一般是: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碟

5、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6,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小年,有一个有趣的地方,用麦芽糖祭灶应该是由宋朝时候发明的。人们给灶君糖,是想黏度极高的麦芽糖不仅粘住灶君的嘴,也甜了灶君的心,让他在天上为人们美言几句。,在小年这天某些地方有扫尘的习俗。这个其实是针对不吃请的灶君。据说灶神平时要记人间的过错,屋尘是他的记事本,扫尘就是为了去掉灶君的备忘录。,而有些地方人家就选择在小年之后扫尘。原因是平时人们对屋内清扫是小心谨慎的,唯恐触犯神灵,现在将居家灶神送走了,人们难得一次任意清扫的机会。,不同的地方赋予了扫尘不一样的意思,但无论怎么理解扫尘习俗,民间都将环境清洁作为空间净化的一个环节。,7,

6、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办年货,民谣“二十五磨豆腐”其实就是,办年货,。豆腐在广东话里面有“虚弱”的意思,广东人过年一般都不吃豆腐。但在普通话里面,豆腐谐音“兜福”。而闽南人称豆腐干为豆干,谐音“大官”,过年有这样的彩头当然是极好的,在很多地区过春节都要磨上一些豆腐,做豆腐干,豆腐丝,豆腐园子等。,年节食品当然不仅是豆腐。食物丰盛是大年的典型特征。全国共享的传统年节食品应该是年糕。早起社会年糕是年节祭祀的供品,人们在祭祀之后共享,慢慢就成为了年节的标志性食品。过年吃年糕,寓意着年年俱高,祈求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的做法各有特色,小弟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点找度娘。,8,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

7、,办年货,说一下小弟家里过年的必备食物,空心煎堆。我们那里叫“大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做,只管吃,这东西凉了就不好吃,但是因为是油炸食物耐放,所以基本上吃之前都喜欢再加热。还有,刚刚炸好的“大蹄”要等一会儿吃才好。,另外我们炸芋头角,小油条。芋头角可是我婆婆的拿手之作。舌尖上的中国没有找到我婆婆真是可惜啊,过年家家户户都准备油炸的东西,易于保存嘛。除了自己做的煎堆和芋头角之外,我们还会到外面买油角、,蛋散,不知道你家会都会准备什么?跟小弟分享一下吧!,芋头角之外,我们家还喜欢弄白水角。自己亲身包的角仔似乎总比外面的好吃!,9,周周文艺,办年货,说说春节那些习俗,当然,年货还有很多东西。例

8、如糖果。年节糖果是必备的。这应该是因为小孩子到家里拜年,一定要用糖果等招待。而糖果我们一般是准备瓜条、青梅、花生粘、豆沙馅芝麻糖、枇杷条、小开头笑、糖莲子、米花糖、杏仁糖等等。,我们家里面除了要买糖果之外还要准备瓜子。我最爱的是葵花瓜子,够香。除了葵花瓜子之外还有黑瓜子、红瓜子等等。,除了这些小零食之外,家家户户过年都过买鸡鹅鸭和猪肉。这些东西不仅作为年夜饭的主菜,同时要用来当做供品祭祀。鸡鸭这些一般是买生,之后自己或到外面让人宰好,把肝肺等内脏取出来,而猪肉是年节食品中最重要的。过年一定要有猪肉。有些地方一定要用猪首来祭祀,而我们家一般都是买一块烧肉。,10,周周文艺,装饰门户,说说春节那些

9、习俗,在清洁房子之后,人们就开始装点门庭。有一句民谣“二十八,贴花花”。“贴花花”包括贴春联、门笺、年画、窗花、剪纸等。,年节环境装饰中,人们最重视家宅大门的装饰。门饰节俗起源很早,它源于古人的信仰观念。古人认为人居空间是与外在的神秘空间隔离的自我保护空间,门户是唯一与外界交通的通道,为了防止外来侵袭,祛邪避灾,人们要挂桃符,贴门神。同时门也是迎新纳福的通道,所以人们在新年之际,特别重视们的美饰。,装饰门户包括倒贴福、贴门神、春联、年画等,小弟就挑我比较熟悉的门神和春联谈谈。,11,周周文艺,我们先说一下,门神,。先秦时期已经有桃木刻成的偶人作门神。汉代门神已演变为两个人形图像,他们分别是神荼

10、与郁垒。而钟馗是唐朝开始被作为门神的。据说是钟馗捉鬼之后治好了唐玄宗的疟疾。唐朝出现的门神还有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他们两人是唐朝开过工程。传说唐太宗夜里常梦到寝外呼号不能安睡,就让秦琼和尉迟敬德在门外守候,这样他才能安心入睡。之后他们两人就慢慢变成了红纸上的的门神了。而小弟家的门神是关羽和张飞(左关公 右张飞),至于为什么呢?我也不了解,应该是门神就选择那些忠义之士吧,如果你知道为什么的话,可以告诉我,装饰门户,说说春节那些习俗,12,装饰门户,桃板、桃符,以及后来普遍出现的春联是新南大门的重要饰物。宋代以前门口悬挂的是桃符,桃符上写有“辟邪祈福”字样,桃符一年换一次。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要表达

11、的意愿越来越多,在桃符上的字就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了对仗工整的吉祥联语。于是出现了春联这一新年门饰。春联最初起源虽然是在唐末五代,但以纸写春联,普及社会的时代应该是在明清时期。在清代,随着春联习俗对民众生活影响的深入,迎新春联替代了桃符。从桃符到春联其实也反映了民众心态的变化。桃符重在驱邪,春联意在求吉。,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13,现在的春联一般是对偶的上下两联,写在红纸上,贴于门户两边,字数一般在三字以上不等。春联讲究平仄格律,结构对称,对仗工整。门联有上下之分,一般说来,以末字音律判断,仄音为上联,平音为下联。上联贴门左,下联贴门右。也有人以门楣横批的首字左右位置确定上下联的位置。,

12、装饰门户,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14,年廿八,洗邋遢,其他东西都准备好之后,人们就开始沐浴清洗迎接新年。广东人一般说“年廿八洗邋遢”,当然不一定要到年廿八才可以洗啦。,沐浴祛秽是旧时年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来源于上古祭祀前的斋戒沐浴。关于年节沐浴的文献资料较少,古代官员有休沐制度,民间情形较少被记载,估计年前沐浴的习俗会有较长的历史。河南人有说法,年澡是早洗的好,要不成傻狗了。,岁末人体的清洁行为是一道必需的仪式,除了洗浴之外,还有剃年头。俗谚说:“有钱无钱,剃头过年。”旧俗正月是不能剃头的、理发的,传说如果剃发就会死舅舅。因为有这样的禁忌,民间一直等到二月而龙抬头后,才开始剃头。今天北方还

13、能看到这样的习惯。今日,你剪头发了没?,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理发前,理发后,15,团年饭,除夕夜,我们都会一家人坐下来共享团年饭。中国人从有“年”的概念开始,就有了年夜饭。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礼仪。上古社会,人们种植的庄家丰收了,就要感谢神灵的赐予,感谢的形式就是祭祀,祭品自然是收获的东西。,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16,年夜饭当然也有地区差异。南方年夜饭一定要有鱼和丸子。鱼要头尾完整的鱼(一般用鲤鱼),象征年年有余;丸子南方俗称园子,象征团团圆圆(我家一般不准备丸子)。还有韭菜,后代取“韭”与“久”谐音,寓意年寿长

14、久。在北方过年一般要吃饺子。饺子是中国北部的典型民俗食品,人们认为“好吃不够饺子”。饺子在元明时代称为“扁食”,清代称为“饽饽”,除夕包水饺,称为“煮饽饽”。饺子成为北方大年的标志食品,一方面是因为饺子本身的美味,在生活并不富裕的传统社会,普通人平日难得吃上一顿(看过莫言的小说都了解吧),所以过年饺子被认为是最好的食品。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饺子具有文化象征意义,饺子是时间变化的象征物,在除夕与新年的交替之际,全家吃饺子以应“更岁交子”时间,表示辞旧迎新。,团年饭,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17,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行花街,“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这朵红花鲜,那朵黄花大,千

15、朵万朵睇唔哂(看不完)。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你是否知道这首广州民谣,描述的正是家家户户,逛花街,的情景。,四季如春的广东地区,每当春节到来之际,按历代习俗,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年宵花市,旧时称为除夕花市,大约始于明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就提到明代广州已出现花市。当时广州河南三十三乡的百姓,多半是以种花为生的花农,他们从河南到河北来卖花,就从五仙门附近的码头过渡登岸,后人称这地方为花陟头”,这就是广东最早的花市。今天的年宵花市就是昔日花市演变而来的。,18,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开始,除夕达高潮便结束。每年市政府都要花大力气予以布置。花市开市后,华

16、灯初上时(实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点钟后人如潮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行花街嘈杂拥挤,难免磕磕碰碰,但人们全都彬彬有礼,格外谦让与宽容,满脸都是笑意和喜悦。一般前几天多为外省人,因为绝大多数外省人要看央视年欢晚会。广东人比较少看中央台,年三十逛完花市后常常去叹夜茶,花市鲜花争奇斗艳,品种繁多,泊来品中有欧洲的薰衣草、泰国的富贵掌、荷兰的郁金香、北欧的玫瑰、南美的五代同堂、比利时的杜鹃等等;国产品种有江西的金边瑞香、吉林的君子兰、洛阳的牡丹、章州的水仙等等。,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行花街,19,周周文艺,利是,说说春节那些习俗,请不要纠结于“利是”和“压岁钱

17、”的区别。你尚且可以把他们当同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关于压岁钱在不同的地区还真有不同的叫法。广东人一般过年收到的红包都叫做利是。“利是利是,利利事事。”,利是起源较早,但真正流行是在明清时期。这种压岁钱,有直接给晚辈的,有的是在晚辈睡下后,放置在床脚或枕边,意义在于压胜。河南小儿通常将压岁钱系在腰间,称为“压腰钱”,寓意一年内不缺钱。明清之前的压岁钱是特质钱,而明清时期出现以无色线或红线串铜钱压岁,它强调祝福意义之外,又给小儿带来了自主消费的愉悦。开启了压岁钱由信仰功能向节日经济功能的转变。,20,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利是,旧时利是是由家长给自己的子孙的,而现在亲戚朋友也给孩子利是

18、,而且分量越来越重。但是小弟还是提醒一句,同学朋友之间比较过年收多少利是是毫无意义的。,21,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守岁,人们在辞旧迎新的除夕,以通宵不寐的形式守候新年的到来,称为“,守岁,”。如今守岁习俗还是很普遍,不过人们大都不守到天明,而是在零点新年钟声之后,就上床休息。,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提到除夕通宵不眠谓之“守岁”。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习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唐朝出现了不少咏唱守岁的事变。如苏轼,守岁,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等民间为了阻止人们除夕睡觉,还形成了一种禁忌,说如果这晚睡觉,第二年身体就不好。守岁是

19、为了强壮身体,延年益寿。在古代守岁还是为父母或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人都坚持守岁。,22,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守岁,守岁民俗主要表现在岁火与灯烛。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民间传说大年的岁火十分重要,是用来驱赶一个经常在除夕夜出来吃人名叫“年”的怪兽。年兽看到红色的灯火就害怕。后来除夕守岁烧火点灯成为除夕守岁的重要景观。,23,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穿新衣,进入新年之际,人们应节迎新,服饰焕然一新。以新洁的服饰迎年是汉代就有的习俗,六朝时的元日“悉正衣冠”也是这一意义。宋代有“小民岁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在民俗中,新洁衣饰不仅是年节的美饰,同时也有神性意义。河北地

20、区有说法,新衣服要在年三十上供之前换,这样干干净净的才可以给神上供,才可以敬神。而已也只有这样,来年才不会穿破旧的衣服。,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征人们进入新的生命旅程。这种身体的新打扮与门户的新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具有强烈的时间更新意识。,24,烧爆仗,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伴随除夕守岁的是爆竹与焰火,喜爱热闹是中国人天性,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人们尽情地燃放烟花爆竹。,新年爆竹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人们以此驱邪祈福。民俗认为,鞭炮等响声,能驱赶鬼邪,所有有的地方,称为“惊鬼”。而火药爆竹的出现是在宋代。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皇帝在宝津楼观赏“诸君百戏”时,

21、“忽作一声霹雳,谓之爆仗”。火药爆仗的出现是爆竹的革命性变化,它不仅有霹雳的雷声,而且有硝烟散出。爆竹散出的硝烟有消灭空气中病菌的功效,所以人们在瘟疫发生的时候,经常要燃放爆竹。明清时期火药爆竹更加流行,人们除了爆竹驱难外,还用它来送神、迎神,以及接待拜年客。,25,烧爆仗,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20,时机,90,年代初,北京等许多城市考虑到安全、卫生等原因,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城市人要放需要到城郊或农村。而到了,2006,年上海、北京等城市相继修改了春节禁止放鞭炮的规定,以有限禁放(限定时间、地点)代替此前的完全禁放,给广大市民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机会。当然,今年来北京等大城市的空气质

22、量越来越差,很多群众都有意识地减少了烧爆仗的次数。,26,周周文艺,祭天地,祭祖先,说说春节那些习俗,人们在响彻云霄的鞭炮声中迎来新年,伴随着新年降临的是各色神灵。旧年回天庭汇报的诸神,这时又带着新的使命回到人间。为了迎接新神,各家摆起香案,虔诚拜祭。不同的地方祭天地的方式有所差异,祭品也有所不同。我们那里所祭的天神有观音、地主公、灶君、天君、门口土地神。另外,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新年“迎喜神”的风俗,喜神是方位神,人们根据黄历通书推算知晓本年喜神方位。在正月初一凌晨,开门迎年时,人们一定要朝喜神出的吉利方位拜祭喜神。,而祭品一般是鸡、三碟贡菜(肉、鱼、豆腐等)、三茶盅饭、三双筷子、三杯酒。说起

23、酒,新年“进酒降神”是汉代就有的传统,民间一直沿袭下来。,27,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祭天地之外,过年还有祭祖先的传统。新年是家祭的高潮,人们腊月二十四就接回祖先过年。年初一清晨首先拜天地,其次拜祭祖先,然后家人互拜。徽州是中国宗族发达地区,这里的祖先祭祀仪式严整,祭祀必清洁、必诚敬。明代徽州一年有六次祭祀活动,其中新年为首。祭祀有祠堂祭与墓下祭。而如今,人们一般选择在家里面的堂屋里设有祖先牌位进行拜祭。,正是这种年复一年的祭祀团聚,增强了家族的内聚意识,保证了家族的绵延。而家族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它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中国悠久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家族社会的绵延有着一定的内在关系。,

24、祭天地,祭祖先,28,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拜年,如今拜年的习俗是由汉代的整日新年拜贺习俗发展而来的。在汉代,正日家庭祭祀庆祝仪式之后,人们走出家门,拜谒恭贺亲族与邻里,利用年节时机,沟通自己与亲族邻里的关系。,拜年的顺序是先家内,后家外。在古代拜年基本上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见面跪拜。如果人们在路上见到亲友要下车,在路中叩头拜年。另外一种是虚套的礼仪形式,明朝中期京师有所谓“望门投贴”之俗。一些官员之间的来往,讲求礼仪形式。而到了清代出现了“飞帖”拜年的习俗,家长大多并不亲自登门拜年,而是让仆人将拜年红帖送到亲戚朋友家,回拜的人同样遣仆人送帖。,到今天,乡村城市仍然保持拜年庆贺的习俗。

25、人们会准备好饼干、糖果、水果等贺年礼品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当然,如今也不少年轻人选择通过电话、网络进行拜年。,29,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接财神,“财神到,财神到,好走快两步”相信不少同学都听过许冠杰的,财神到,。新年到来,也意味着新财神的降临,人们都非常重视财神。财神有许多化身,从民间信仰看,有文财神、武财神、五路财神、青龙财神等。下面我们主要说一下文武财神。,文财神有商朝的比干。在,封神演义,里,比干被封为北斗七星之一,后来幻形人世,成为文财神。另一位文财神是范蠡。他三次聚财三次散财,他致富的天才和重义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拜,人们因此奉其为财神。武财神一位是赵公元帅。,封神演义,中说姜

26、子牙封赵公明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招财使者,利市仙宫都归他管,这就是他被奉为财神的原因。另一位武财神是关公。我们看香港的电影电视常常看到无论是警察还是黑社会都会拜关公。正是人们认为其是忠义化身,将关公视作行业的保护神和财神。,30,周周文艺,接财神,说说春节那些习俗,迎财神的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一至初五。正月初一迎财神是与其他新年神灵一起的。春节凌晨开门,称为“开财门”。,来看看各地接财神不同的习俗。湖北仙桃人在初一开门向吉方祭拜时,要大声喊道:“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了。”河南地区有弄“摇钱树”的习俗。在四川南部,大年初一有“扫财神”的仪式。北京人年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家庭还是商号都要吃馄饨,

27、称为吃“元宝”,远近鞭炮声昼夜不息,甚于除夕。在江南地区把初五当作是财神的诞日,一般选择在初五祭财神。商铺要祭祀完毕之后才开市贸易。,不知道其他广东的小朋友有没有听说过这个习俗。商店老板会在初五摆“财神酒”请伙计吃饭。实际上是借此机会辞退自己不满意的伙计。届时端上来的一盆鸡的鸡头朝着谁,即表示人被辞退了。而伙计们则把这一天称作为“铺盖生日”。留下来就有生计,辞退只好卷铺盖走路。,31,周周文艺,说说春节那些习俗,看花灯,民间向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俗谚。说明已经说了烧爆仗,接下来就说一下元宵节看花灯。元宵节典型的节俗是灯会,因此元宵又被称为“灯节”。,关于点彩灯的习俗起源说法不一。一般来说

28、它有两个源头。一是中国本土正月上旬的祭祀传统,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到甘泉寺庙燃灯祭祀太一神,灯火彻夜不熄。这种习俗慢慢演变成最后后来的点彩灯。二是佛教每年十二月底(相当于中国夏利的正月十五)要做燃灯法会来纪念佛祖。随着汉明帝迎经白马寺,佛教合法进入中土,这个习俗就为人们所习用。,元宵灯会的兴盛从隋唐开始,历代相沿。虽然为了举行元宵的灯会,在唐代有在节日取消平日宵禁;明清时期延长灯会举行时间等措施,但是早某些朝代灯会还是受到政府一定的限制。那一句熟悉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内容就是关于宋朝的元宵灯会的。,32,周周文艺,不可不知的过年,禁忌,中国是内涵最深的一个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

29、。从前古人讲究“敬天敬地”,因此在民间流传的,禁忌,也不少,一代代流传下来,就连最热闹的新年节日,老人也常提醒后辈不要触犯禁忌,以期来年好运,中国人过的农历新年指初一到初五,但节日气氛会持续到十五元宵节。同学们,这过年这日子里下面十二点禁忌要注意一下:,禁忌一:正月不剃头,禁忌一:大年三十晚上忌外人,禁忌二:出嫁女大年三十不看娘家灯,禁忌三:除夕不杀鸡,禁忌四:不许摔坏东西,禁忌五:年初一要说好话,忌骂孩子,禁忌六:忌打扫,忌将垃圾扫出门外,禁忌七:初一、初二忌洗衣,禁忌八:初一忌催人起床,禁忌九:已婚女子忌初一、四、五回娘家,禁忌十: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禁忌十一:忌吃鱼头鱼尾,禁忌十二:忌

30、讨债,还有,33,周周文艺,春节由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以年终岁首为事件基础,在民俗中称为大年,其核心内容是除旧迎新。“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中的“年”字是表示人背禾的象形字,指收成。,说文解字,中解释:“年,谷熟也。”在农作物丰收之后,人们要举行庆祝活动,祭祀神灵,感谢赐予,并祈求来年的丰收。由于当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自然将和谷成熟一次称为年。商代并不特别重视禾谷成熟周期,而周朝以农业立国,农业丰收是王朝大事,因此直接以禾谷收获期作为年度时间名称。周人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之月,因此在十月末、十一月初过年,后世过年的热闹与过年祝福在这里已经有着鲜明的体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

31、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下来。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规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34,周周文艺,春节的,演变发展,作为岁首的春节,在秦汉以后社会意义明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秦代至汉中期,岁首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秦朝的十月新年在汉朝称为“秦岁首”,其庆贺礼仪活动也保存下来。汉朝中期以后,岁首在正月初一,成为正旦。正月岁首是皇家定历之后确定下来的,所以,史记,天宫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正月旦是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在

32、朝廷影响下,“王者岁首”逐渐成为民俗大节,汉代民间将年节民俗活动由传统的腊日,腊明日移到“正旦”。,35,周周文艺,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岁首朝核仍是朝廷大典,但是由于典籍缺载,对魏时元会大礼知道略少。通过,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我们能确知魏晋南北朝元日的具体节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所谓三元,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也就是说正月初一是岁首、四时之首、一月之首。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钱燃放爆竹以避邪。然后一家大小都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元日的饮食目的在于强身健体、辟邪祈福。在六朝元日饮酒的俗规颠倒了以前饮酒从尊长开始的原则,顺序是从年龄小的开始,因为“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而

33、老人新年趋老,所以最后饮酒。此时民间也开始流行了岁首卜年的民俗。其中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在正月初一,人们以一串钱系在竹仗脚下,旋转着抛到粪堆上,说这样新年即可诸事顺意。,春节的,演变发展,36,周周文艺,春节的,演变发展,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从唐代开始,春节成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日七天假期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每逢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民间元日何家团聚,设宴欢庆。唐朝人日风俗沿袭六朝,剪彩戴胜十分普遍。胜是一种具有特殊信仰意义的头饰,当时的胜大多用彩帛裁剪而成。唐诗中有不少描写人日剪彩的佳句。如李商隐所咏“镂金作胜串荆俗,

34、剪彩为人起晋风”(,人日即事,)。正月十五上元日,在六朝时期主要是与春节相连祭祀的节日。隋唐时期,上元放灯、观灯成为春节的重要节俗,元宵灯会的兴盛从隋唐开始,历代相沿。,37,周周文艺,春节的,演变发展,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然而宋朝的岁首朝会比唐朝更为严肃,目的是显示皇权的威严。到了明代,明代建国之初崇尚俭朴,对朝会之礼不大讲究。虽然洪武元年(,1369,年)定了正旦朝会仪,大略如宋朝元旦朝仪,但似乎之死例行公事,在国家生活中没有多大影响。我们翻看明朝人的著述,很难看到人们对元日朝会的记述,似乎朝廷上下对元日朝会没有兴趣。人们元日匆忙上朝、

35、退朝,而朝官私下的民间交往却显得很热闹。即使在皇宫,人们看中的也不是朝仪,而是日常的节俗活动。明朝是一个重农的朝代,特别重视与农事相关的立春节仪,从资料上看,立春仪式替代了朝会之仪。,帝王的正旦朝会作为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时间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朝廷岁首庆贺仪式,年复一年地对君臣关系进行确定。皇帝赐臣下茶酒显示皇恩浩荡、与民同乐。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彰显中华国威。,38,周周文艺,宋元明清民间年节喜庆热闹,人们忙碌一年,就为了年底那几天的高兴,。北宋“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就是开赌三天,任百姓娱乐。在两宋元宵街市灯火通宵达旦,歌舞百戏,杂耍表演。不少人当

36、街戏耍,竟夜无眠。,明朝正旦朝会不常举行,无论宫廷、民间都享受着节日亲情。在刘若愚,酌中志,中我们可以知道明朝宫廷的春节与民间春节大体一致。明朝观灯的时间集中在三天,十四曰试灯,十五曰正灯,十六曰罢灯。元宵节期间,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夜晚均不关门,“任民外来”。正月十六妇女结伴夜游,传说这样就会祛除腰腿疾病,名曰“走桥”。在城门之外,暗中举手摸城门钉,摸中者,就意味着得到男丁的吉兆,名曰“摸钉儿”。,清代贺年拜年之俗基本沿袭明朝。但是清代更为的热闹和开放。晚清元旦官方朝会之后,民间拜年庆祝活动就迅速开展。,热烈祥和的贺岁礼仪,不仅加固了家庭伦理关系,增进了家人的亲情,同时也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得

37、到调正与再造。,春节的,演变发展,39,周周文艺,春节的,演变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民国建立。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节日方面是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出现分离,春节在公共社会中年的地位发生变化,当然民间社会仍一如既往地享受自己的传统节日。,1921,年,1,月,1,日孙中山救人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引进西洋历法,改变传统的正朔,以公历为标准纪年。这样,在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执法、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人们按习惯沿用,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在民国初年,政府虽然强力推行新的历法,但也考虑到民众生

38、活的需要,采取调和折衷的方式。,1914,年袁世凯批准了内务部的相关呈文,“拟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过民均得秀秀,在公人员亦批准给假一日。”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头上。,40,这样,在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新年,一是“民国新年”,在公历元旦;一是“国民新年”,在农历春节。经过几番的波折变迁,民国政府曾一度不满二元历法结构的存在,试图全部统一使用公历,将传统节日习俗全部搬到新的历法系统中,过公历元旦,不过农历新年。民国政府取消阴历新年一度雷厉风行。据时人记述,春节期间派警

39、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其祭品毁掉,有得还要处以罚金。但是“虽民国改用阳历,十年以来,习俗未尝移改”(胡扑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国民政府推行新历、废除旧历的效果并不理想。,1934,年初,南京国名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不得不承认以“对于阳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民间又可以名正言顺地过农历春节了。,春节的,演变发展,周周文艺,41,周周文艺,春节的,演变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继承辛亥革命传统,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念年法,但对传统年节给予特别关注。,49,年,12,月,23,日政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了元旦、春节、

40、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日及其放假日期。从此,“春节”成为社会上下对旧历大年的称呼。文革时期,虽然人们一度以过“革命化”春节为名义,试图取消春节假日,对春节传统习俗进行各种禁止与限制,但最终没有阻止人们欢度春节的热情。,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化时代的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 价值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传统节日也逐渐出现复兴趋势。春节不仅是居住在足够的中华子民的共同节日,而且也是海外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随着海外华人的增多与社会影响的扩大,欧美、东南亚等地,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春节都成为当地中华文化的展示日。春节为人们提供了聚会娱乐的机会,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创造了培植根脉意识的契机。,42,周周文艺,谢谢欣赏,43,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