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3962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教数字校园37Digital Campus for Higher Education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研究李志河 聂建文(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2)一、问题提出“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全息、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理念、方法、模式等发生巨大变革,传统讲授式课堂面临诸多挑战,在线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开展在线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达到“1+12”的教学效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环境资源之间的交互1,为学生创造一种高参与度、个性化学习体验的混合式教学情境,是新

2、时代高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着力点之一2,正在成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3。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育者容易出现一个误区:认为在线教学流程是简单的,学习者不需要指导就可自行完成。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侧重于线上教学任务的布置,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这导致学习者在线上学习时缺乏参与性与积极性,教育者缺少教学存在感,严重影响了在线课程的教学体验,进一步影响到他们在后续教学中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当前,有关教学临场感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在线教学层面。高校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临场感并未得到深入探索。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收稿日期:2022-12-13基金项目:2021 年山

3、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高校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2021277);山西师范大学 2021 年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高校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021JGXM-09)作者简介:李志河(1974 ),男,甘肃环县人,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混合式教学、教学评价等;聂建文(1998 ),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混合式教学。摘 要:混合式教学的普及掀起了教学临场感的研究热潮。目前,对教学临场感的研究大多处于在线教学层面,且尚未形成一致性结果。因此,基于探究社区理论及已有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包含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协作交互、绩效表现、信息素养

4、和教学反思 6 个维度的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量表,以有过混合式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为样本,收集到有效问卷236 份,采用相关性分析、项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为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临场感的测量提供工具支持,为教师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学临场感;探究社区理论框架;测量模型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69(2023)04-0037-0838数字教育DIGITAL EDUCATION教学存在感的构成要素有哪些以及该如何测量,尚未有明晰的答案,因而成为混合式教学研究的热点。本研

5、究从混合式教学、教学临场感的内涵入手,对混合式教学下的教学临场感内涵特征进行深刻分析,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构建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进一步提升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二、相关文献回顾(一)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4,研究内容包括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实施路径、存在的问题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越来越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数据化、信息化为支撑的特点,因此,在增强教师教学灵活性的基础上,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路径包括在课前开展线上学习,初步掌握并理解学习内容;课中师生互动讨论,深度把握学习的核心内容;课后继续归纳总结,实现对核心知识的

6、巩固与拓展5。混合式教学又可称为融合式教学,是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教学新形态,是面对面课堂教学及各种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机混合,可以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统一的双重课堂优势。据此,将混合式教学理解为在教育教学中,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的教学与传统教室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混合型教学模式。(二)教学临场感教学临场感的概念源于社会临场感,其相关研究多数基于探究社区(Community of Inquiry,简称CoI)理论框架6。CoI 模型的内核是教育经验,并明确指出影响混合式教学的 3 个关键要素包括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认知临场感,这 3 个组成部分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

7、探究社区模型框架7,其中,教学临场感包含教学设计与组织、促进对话及直接教学 3个子维度8。在我国,教学临场感(Teaching Presence)被翻译为“教学性存在”和“教学存在感”,“存在性”是对于在线学习的客观描述,而“临场感”或“存在感”则是学习者对于混合式学习的主观感知。教学临场感的构成要素从最初的三元论发展为二元论、四元论。三元论认为教学临场感由设计与组织、促进对话和直接教学三个因素构成;二元论将促进对话与直接教学融合为对话促进与教学,认为教学性临场感主要是由教学设计与组织和对话促进与教学 2 个要素构成9;四元论在三元论的基础上加入“评价”,并具体界定和描述了容易混淆的对话促进和

8、直接教学要素10。(三)混合式教学临场感如何解读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学临场感?从已有研究来看,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技术支持较为欠缺,设计与组织维度最初被描述为包含课程结构、小组和个人活动等,视角主要聚焦于课前设计,弱化了活动组织的重要性,导致教育者缺乏教学存在感11。教学临场感经历了从作为 CoI 的组成要素之一开始被关注到成为评估教学状态的研究工具被重视的过程,研究环境从面授课程中的师生互动到聚焦于面授与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环境。关于教学临场感的界定已经从不同的场景和维度进行了丰富的解读,鉴于此,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探究社区模型,揭示教师在创建并维系探究社区中所承担的角色或所具备的

9、能力。参照探究社区理论,教育者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获得更强的教学体验感,充分发挥教学临场感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维持学习者兴趣、巩固学习社区,在促进教学者获得深度而有意义的教育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促进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三、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混合式教学、教学临场感等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整合归纳出影响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的关键因素,将其设定为量表维度;采用问卷调查法设定问卷,撰写测试量表初稿,对初稿进行检测,针对其所提出的反馈建议对题项做相应调整,随后开展正式测量工作;运用数理统计法,借助 IBM SPSS 23.0

10、 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高教数字校园39Digital Campus for Higher Education索性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进而调整问卷题项,最后利用 IBM SPSS AMOS 23.0 对测试问卷进行可信效度检测,确定问卷是否具备科学性、可信度,最终得到正式量表,确定混合式教学临场感的构成要素,完成模型的构建。(二)研究对象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中,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因其便利性、趣味性而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在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新常态的背景下,教师作为混合式教学中的指导者和受益者,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选择有混合式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对教师混合式

11、教学能力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评判。(三)测量工具的设计1.混合式教学临场感关键要素的确立混合式教学下的教学临场感主要包括在线临场感和实地临场感。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教的临场和感知学生的临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本研究从在线临场和实地临场入手,参考教学临场感构成要素的四元论,并考虑到信息素养和教学反思是增强教师教学临场感的必要因素,确立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协作交互、绩效表现、信息素养和教学反思 6 个混合式教学临场感关键要素。(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混合式教学过程进行安排,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混合教学临场感研究中,包括课程设计、方法设计、建立时间参数、营造教学环境、建立网络礼

12、节等环节。(2)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指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为促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由教育工作者或教师精心安排和组织的一系列外部活动,包括课堂直接教学活动,以及依据各种来源提供的有用信息来组织的间接教学活动。(3)协作交互协作交互指小组成员为实现小组目标,个体间相互鼓励、互相促进、协作讨论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在混合式教学中寻求共识、建立学习氛围以及总结讨论。(4)绩效表现绩效表现亦即教学评价,是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或学生反馈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5)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指运用信息与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包括 4 个基本要素:信息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6

13、)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思考。混合式教学临场感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会促进其反思自身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临场感体现程度。2.测量量表的编制针对混合式教学下的教学临场感包含内容及构成要素,编制了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量表(见表1),包括教学设计(D)、教学活动(A)、协作交互(C)、绩效表现(P)、信息素养(I)和教学反思(R)6 个维度,表 1 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量表维度指标教学设计(D)课程设置(D1)方法设计(D2)建立时间参数(D3)营造教学环境(D4)建立网络礼节(D5)教学活动(A)直接教学活动(A1)间接教学活动(A2)协作交互(C)寻求共识(C1)建立学习氛围

14、(C2)总结讨论(C3)绩效表现(P)诊断性评价(P1)形成性评价(P2)总结性评价(P3)信息素养(I)信息意识(I1)信息知识(I2)信息能力(I3)信息道德(I4)教学反思(R)教学前反思(R1)教学中反思(R2)教学后反思(R3)40数字教育DIGITAL EDUCATION2.基于临界比值法的项目分析在项目分析的判别指标中,最常用的是临界比值法12,此法又被称为极端值法,求出的 CR 值又称临界比。项目分析后,再将未达到显著水平即 t 值小于3.000、显著性(双尾)大于 0.050 的题项删除。先将数据加和排序,之后选取成绩总分 79 的 73 人的数据作为高分组和成绩总分 72

15、的 72 人的数据作为低分组,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2 所示(见下页)。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知,所有题项的显著性(双尾)值均为0.000,小于0.050,而且t值均在4.000以上,大于 3.000,表明各题项之间差异性显著,因此不需要删除题项。3.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题项进行 KMO 检验和显著性分析,判断量表是否可以做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 0.925,大于0.9,显著性为 0.000,小于 0.05,即适合做因子分析。接下来分层面进行因子分析,即对每个维度的具体题项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并未产生新的维度,而且每个维度的每一道题目都分布在同一成分上。说明题项均符合相应维

16、度,且维度设置合理,无须更改或删除题项。4.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1)信度检验信度检验采用克隆巴赫 a 系数。可靠性较好的量表,其数值至少要在0.600 以上。本量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教学设计维度信度为 0.807,教学活动维度信度为 0.631,协作交互维度信度为 0.773,绩效表现维度信度为 0.727,信息素养维度信度为 0.685,教学反思维度信度为 0.820,量表的整体信度为 0.941,而且各维度的信度均在 0.600以上。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内部一致性较好,可用于量表数据的进一步分析。(2)效度检验效度分析主要包括表面效度和结构效度(又解释为构念),量表使用结构方程模

17、型(SEM)检验其效度。结果显示,GFI 值为 0.973、RMSEA 值为 0.067、RMR值为 0.028、AGFI 值为 0.931、PGFI 值为 0.710,依据拟合指数评价标准13:GFI 0.9、RMSEA 0.08、RMR 0.05、AGFI 0.9、PGFI 0.5,可知量表的20 个检验题项。量表中每个题项的设计采用李克特 5级量表:完全不符合(1 分)、基本不符合(2 分)、不确定(3 分)、基本符合(4 分)、完全符合(5 分),使被调查者选择符合自己看法的选项。3.预测试为确保所设计量表的合理性,邀请 3 位教育技术学专家修订题项。为确保测量题目表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18、,邀请5位有混合式教学经历的教学者预填该问卷,根据其反馈意见删除“建立时间参数(D3)”和“建立网络礼节(D5)”两个题项,将“营造教学环境(D4)”改为“营造教学环境(D3)”,并修订题项表述,最终确定包括 23 个题项的正式问卷:基本信息 5 题,教学设计 3 题,教学活动 2 题,协作交互 3 题,绩效表现 3题,信息素养 4 题,教学反思 3 题。4.正式测试正式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等在线问卷调查平台制作,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呈现,并借助微信、QQ 等在线平台向高校有混合式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发放,发放日期为 2022 年 1 月 15 日至 2022 年 1 月 23 日(为期 8天),在正

19、式测试阶段共回收问卷 247 份,其中有效问卷 236 份,有效率为 95.55%。四、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一)数据分析1.相关性分析变量相关性分析是为了检验不同的变量之间是否有特定相关性,以此为下一步的项目分析做铺垫。因此,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检验量表6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其中,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0.803)、教学设计和协作交互(0.791)、教学设计和绩效表现(0.810)、教学设计和信息素养(0.769)、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0.847)、协作交互和信息素养(0.849)、协作交互和教学反思(0.724)、绩效表现和信息素养(0.796)、绩效表现和教学反思(0.739)之间有极强的相关

20、性;剩余 2 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380.698之间,具有强相关性。整体来看,各维度之间互相影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共同影响教师的教学临场感。高教数字校园41Digital Campus for Higher Education数据分析数值均在标准范围之内,也就是说,结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此外,由于样本数量为 236份(大于 200 份),所以卡方值(2)、显著性值(p)不纳入解释拟合结果的参考范围中14。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量表标准化路径系数如图1(见下页)所示,图1中每个元素的数值均为正数,说明变量之间均存在正向影响。其中,6 大维度中,教学设计(D)、教学活动(A)、协

21、作交互(C)、绩效表现(P)、信息素养(I)、教学反思(R)均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对教学设计(D)、教学活动(A)、协作交互(C)3 个关键要素进行分析,从具体数值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相互影响程度排序为协作交互(0.83)教学活动(0.75)。说明教学设计和协作交互相互影响程度较大,协作交互在教学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教学设计也影响协作交互的进行。教学活动维度的相互影响顺序为协作交互(0.76)教学设计(0.75),两者差距不大,说明教学设计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协作交互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促进作用。从每一维度的具体题项上来看,每道题项的设置普遍比较合理,模型各因子载荷都高于 0.70。表明该

22、六因子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相对来讲,每个二级指标均对高校教师教学临场感产生了较大影响,可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高校教师教学临场感,使得混合式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模型构建基于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和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构建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如图 2(见下页)所示。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教学临场感可从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协作交互、绩效表现、信息素养和教学反思 6 个方面进行测量,其中,绩效表现、信息素养和教学反思主要用于教学的外部支持。该模型的核心为教学临场感,模型内部由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协作交互 3 个关键要素两两交叉构成,外部是教师的表 2 独立样本 t 检验指标对应题项t显著性(

23、双尾)D1我能阐述重要的课程成果,如课程目标、主题、课程规则等9.520 0.000 D2我对学生如何参与课程学习活动提供了清晰的指导,例如,清楚说明如何成功完成课程作业24.324 0.000 D3我能协助学生利用网上环境和现实环境提升学习效能9.061 0.000 A1我试图通过过程的展示使课程内容更容易理解24.324 0.000 A2我从各种来源收集有用的信息,例如个人经验或外部网站的链接8.426 0.000 C1我协助指导学生就课程主题达成一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1.877 0.000 C2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探索概念,例如,促进新思想的探索24.324 0.000 C3我帮助学

24、生回顾和总结讨论贡献,突出关键概念和关系,进一步完善论述17.704 0.000 P1我在教学前通过测验来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9.558 0.000 P2我能明确评估讨论和作业(如诊断错误观念)以帮助学生学习8.558 0.000 P3我能对讨论和作业提供事后反馈,包括成绩24.324 0.000 I1我能在课前诊断学生可能面临的技术问题4.520 0.000 I2我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的相关知识4.955 0.000 I3我能充分利用工具与技术进行教学17.704 0.000 I4我能尊重网络和实体资源的相关知识产权9.558 0.000 R1我能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

25、和学生的特点备好课12.703 0.000 R2我使用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共鸣9.558 0.000 R3我认为自己在线上和线下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感很强12.703 0.000 42数字教育DIGITAL EDUCATION图 1 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量表标准化路径系数图 2 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D1 课程设查e1e2e3D2 方法设计D3 营造教学环境教学设计(D)A1 直接教学活动e4e5e6e7e8e9e10e11e12A2 间接教学活动C1 寻求共识C2 建立学习氛围C3 总结讨论P1 诊断性评价P2 形成性评价P3 总结性评价R1 教学前反思R2 教学中反思R3 教学

26、后反思11 信息意识12 信息知识13 信息能力14 信息道德信息素养(I)教学反思(R)绩效表现(P)e16e15e14e13e18e170.890.930.920.870.910.900.930.840.910.920.930.880.910.900.730.950.900.92教学活动(A)协作交互(C)0.750.830.690.780.570.610.750.790.880.840.840.740.730.870.76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信息素养绩效表现交互式氛围知识管理教学活动协作交互交互式活动教学临场感高教数字校园43Digital Campus for Higher Educati

27、on参考文献1 胡科,刘威童,汪潇潇.混合式教学课堂中生师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J.高教探索,2021(3):72-79.2 柳娜,黄薇,陈若愚,等.深度学习视域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实践:以“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为例 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20):47-51.3 冯晓英,吴怡君,庞晓阳,等.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师准备好了吗教师混合式教学改革发展框架及准备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10-117.4 张倩苇,张敏,杨春霞.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准备度现状、挑战与建议 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46-53.5 张锦,杜尚荣.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价值诉

28、求及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9):11-13.6 BRENNAN C,PACKARD M,NEWMAN J.Building a critically transformative community of inquiry in an online undergraduate program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22,52(1):1-12.7 陈晓书,成诗敏,王华,等.“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Scala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J.数字教育,2022,8(3):78-85.8 白雪梅,顾小清.在线学习中教学临场

29、感子维度对认知临场感各阶段的影响机制研究 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6):38-46.9ANDERSON T,ROURKE L,GARRISON R D,et al.Assessing teaching presence in a computer conferencing context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1,5(2):1-17.10 SHEA P,HAYES S,VICKERS J.Online instructional effort measured through the lens of teaching

30、presence in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a re-examination of measures and approach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2010,11(3):127-154.11 吴祥恩,陈晓慧.混合学习视角下在线临场感教学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8):66-73.12 李志河,李思哲,王元臣,等.具身认知环境下大学生深度学习评价量表设计与核验 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2):92-98.1

31、3 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 的操作与应用 M.2 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4 王阳,温忠麟,付媛姝,等.效性检验:结构方程模型评价和测量不变性分析的新视角 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1):1961-1969.15 王洋,刘清堂,戴维斯坦,等.网络探究社区教学性存在测量框架 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6):103-111.(责任编辑 孙兴丽)绩效表现、信息素养和教学反思,支持营造教学氛围,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其中,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存在交叉,能够共同促进知识管理,教学设计和协作交互用于营造交互式氛围,教学活动和协作交互用于促进交互式活动的开展。知识管

32、理、交互式氛围的构建和交互式活动的实施,可为教学者提供增强教学临场感的教学体验,帮助教学者积极投入教育教学过程中。绩效表现、信息素养和教学反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促进教学者增强教学临场感。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旨在为教师混合式教学提供指导,进一步提升混合式教学效果。五、结语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是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的构建,既能为未来混合式教学的评估提供参考,还能以评促教15,为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协作交互、绩效表现、信息素养和教学反思 6 个维度的具体实践提供指导,以“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知识为根本”和“以评价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立足于

33、教师的视角设计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师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促进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提升。国内外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不能直接照搬。在“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全息、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探究适合国内混合式教学现状的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可以丰富相关研究,指导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教学临场感作为 CoI 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通过“探究社区”框架的视角进一步增强教育工作者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解,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进行测量、分析,以此来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从教学临场感视角剖析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情况,无论是对于线上“金课”的建设,还是强化学习服务、提

34、高混合式教学质量,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指导作用。混合式教学为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更便捷的机会,但是如何让教育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获得更强的教学体验感,充分发挥教学临场感的作用,将教学临场感作为影响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因素应用到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值得探索。44数字教育DIGITAL EDUCATIONResearch on the Measuring Model of University Teachers Blended Teaching Presence Li Zhihe,Nie Jianwen(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hanxi No

35、rmal University,Taiyuan,Shanxi,China 030002)Abstract:The popularity of blended teaching has raised a research upsurge of teaching presence.At present,most of 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presence is on the level of online teaching,and no consistent results have been formed.Therefore,based on the inquiry

36、 community theory and the existing research,the blended teaching presence scale of college teachers was developed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which included six dimension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teaching activities,collaboration and interaction,performance,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eac

37、hing reflection.23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from college teachers with blended teaching experience.Correlation analysis,item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questionnaire data,and on this basis,the measurement model of blended teaching presence was constructed,which provided tools to support the measurement of teachers sense of presence in the process of blended teaching and provided certain references for teachers blended teaching practice.Key words:Mixed teaching;Teaching presence;Explor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mmunity;Measurement model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