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胡煦易学的道德思想概说.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3362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煦易学的道德思想概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胡煦易学的道德思想概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胡煦易学的道德思想概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4 卷第 2 期2023 年 4 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4 No.2Apr.2023收稿日期 2022-09-18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象数易学伦理思想研究”资助(编号:18XZX006)作者简介 文平(1975),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教授,博士。胡煦易学的道德思想概说文 平(湖南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摘 要 胡煦易学以象数运动为基础,提出了周易“贵阳”的观点。“贵阳观”模拟了太极的宇宙生

2、成和本体特征,并将传统伦理思想的心性体用范畴囊括进来,使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象数体例中得到更为圆融的表达。虽然先验德性的道德本体不容易通过认识达至,但可以经由非认识论的方法体验和领悟。道德体验的过程即是一个思想和行为的修习过程,其目的是将人欲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以坚强的志向彰显通达的工夫,以期达到中和、率性的境界。关键词 胡煦;象数易学;道德思想;道德修习中图分类号 B2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755(2023)02-0029-05DOI:10.13967/ki.nhxb.2023.0021 清代易学家胡煦说:“周易传道之书也。”114这是对朱熹以周易为卜筮之书的批评。朱熹在周

3、易本义中数次提到周易的本质,他说:“此圣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开物成务之精意。”2虽然朱熹说圣人欲教人开物成务,但须有所依托,通过周易的卜筮之法,可以使人领略圣人之意。胡煦则认为周易 原本就是传道之书,他说:“道原于天,开于圣,创之者伏羲,继之者文周孔子,始之者河图洛书也。”114圣人有得于天道,欲开启圣智,遂有模拟天道之河洛图书等一系列先天之学。此先天之学乃周易的灵魂,圣人传下来只为一贯之道。当然,大道不外人伦道德,正如清人顾成天序文所说:“立言垂教之大,在明人伦以正人心而已。图书之秘,古圣人启之,以待后圣,而修道之教不外于此。”111(周易函书约存序)胡煦易学历来被人看重的原因主要是

4、象数河洛的自然哲学思想,但不可否认,胡氏易学始终象数不离体仁之说,表达了一个易学家体大思精的天道体系必然要落实到人伦道德的内在逻辑。一 周易“贵阳”的易学观胡煦多次提到周易“贵阳”的说法,如“周易贵阳。复,阳之复也。”1587所谓贵阳,也就是尊崇阳爻所代表的某种本体境域,“贵阳云者,以数始于一奇,自一至十,凡皆一奇所衍,此即物物各具太极之象。”1103这里的“一奇”,一方面指奇数,奇数是阳爻之数。另一方面,此阳之数衍化生成了从一到十的自然之数。从一到十,即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十个数,奇数为阳称天数,偶

5、数为阴称地数。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又生成数相合,即阴阳相合,如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相合,此为河图相生图之数理基础。从一到十之和为五十五,此为天地之数,涵摄了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可见,胡氏的尊崇阳的态度是以数和象为基础的,是对太极作为万物之原和天地之体的共同境域的体察。“天地之心即未发之大中,若由此而发,则渐远矣。唯一阳初生于太极,始克见之,故云然也。邵子目为天根,第心言肆应不穷,根言生生不息耳。天根之说独不及地,以阳复地中。贵阳,故独言阳也。又因先天图象天之纯乾,由此而生,故以为天之根。”1588这里虽未言太极,但从所谓“大中”“天根”的描述上可知,这是对涵有事实和价值的

6、万物之体和万物之原的刻画。周易并非不言坤阴,胡煦却为何说“独言阳”呢?究其根本,周易 之阳模拟了太极的两种运动,一种是乾阳生生不息的过程。所谓天根,也就是变化的初始和来源,其运行轨迹如先天图所揭示,从震卦一阳始,经兑二阳,乾三阳,巽一阴,艮二阴以至坤三阴,为一个循环。所谓天之纯乾,是乾阳在此循环之中的阴阳消长。另一种是乾阳创化的精神,人文的终极标准即是从此领悟得来。“天地之心即未发之大中”,“未发”“已发”语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心性体用关系的一对范畴,理学家对此有多种解释。朱熹认为已发的是心,而未发的是性。胡煦在这里用道德修养的范畴“大中”来形容天地有“心”,

7、这就给乾阳打上了人文的色彩。虽然人文运动和自然规律有别,二者在表达上也有所不同,“第心言肆应不穷,根言生生不息耳”,但都是生发和根植于太极之道。“唯一阳初生于太极,始克见之”。据此,胡煦对人文精神加以补充,说明这种“贵阳”的态度可以指向人伦道德:“周易贵阳,贵其有为焉耳。乾居六十四卦之首,所由谓为大明终始,美利天下者也。”1167人应该像乾阳一样积极有为,乾居首卦,这是在以乾卦来象征人的精神。“大明终始”“美利天下”是圣贤的事业,也是人性改造和修养的目的。“盖乾元之方亨,天之资始者于此,人之资始者亦于此,是万物之大原,天人合一而不分者也。”121这里的乾元也就是天根,此天根包含了天人之间,天道

8、和人道均出自此“大原”。虽然天人合一而不可分,但天道人道亦可分之,分与合,只是视域的不同而已。“天,大道之原也。命,天之动也。性,命之定也。此体统一太极,在天者也。其在人也,性,道之原也。情,性之动也。道,性之充也。此流行之太极,在人者也。”1153从天道看,作为运动规律的“命”和作为区别事物之界限的“性”统一于太极(天)之道,从大原处讲,又可称之为“天”。从人道看,性静情动,性体情用,性情统一于人,太极流行,性情一也。需要注意的是,所谓道是“性之充也”,并非指人之性的补充。道作为与太极相同的范畴,是最高的哲学限定。之所以用“充”来说,关键在太极的“流行”上:与天道不同,人道需在人与生活世界的

9、交道之中显现太极境域,即所谓心之已发不离性之未发。人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生不息的生活中,虽有心之已发,但对于心之已发(已发为情)的原因,或者对于性(情,性之动也)的体察却是不自觉的。这种不自觉的意识把性动之情作为自己的内容,已发之情涵摄着未发之性。人和性情相互泯然,这种状态就是道。因此,所谓的性之充是指通过具体的行为表达此“性”,是对抽象哲学限定的“充实”。而所谓性为道之原,即是从需要充实的性上着眼,从性的即将发用上说,性之动则为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性成为现实之道的基础。在对传统伦理范畴性、情、道、命论说的基础上,胡煦对于周易的作用发出了慨叹:“易为身心性命之书,凡言交者,皆有人力存焉。”11

10、31从爻上来看,胡煦注夬彖说:“阳德动而有为,故周易 贵阳。”1664这是说,周易 看重阳爻,主要是阳爻能动而有为,否则整个周易体系只能是如镜花水月一般没有意义。恰恰是乾阳动而有为造就了这个世界,才能为太极之流行提供动能。在“有为”的意义上,坤阴只是辅助乾阳的存在,并且在价值上早就被赋予了其相应的地位。“易卦与天地合德,其阴阳之升降莫不如是阴阳之理,阳刚而阴柔,其定体也。阳君而阴民,其定分也。阳外而阴内,其定位也。阳上而阴下,其定性也。阳动而阴静,阳明而阴暗,阳升而阴降,阳贵而阴贱,其定理也。”1668乾阳的有为并非肆意而为,其“有为”是一个与“天地合德”的过程。在乾坤阴阳的比对中,乾元虽是创

11、造性的建构,但仍需要坤阴的相辅相成。坤阴的相辅,也就是与乾元的相交,胡煦注归妹卦卦辞说:“归妹象泰,阴初复位,似乎女嫁,故凶。观此则周易贵交贵阳,亦愈了然。”1710胡煦虽然贬斥卦变说,此处却有运用卦变的迹象。泰卦九三与六四交易即为归妹卦,归妹卦兼有吉凶。其原因在于,归妹模拟泰卦阴阳上下交融,九三阳爻进位于四位,尽管有危险,但整体无忧,这就是“贵交贵阳”。另外,由于泰卦三四交易,使得三四阴阳不正,三阴居阳位而四阳居阴位,故又有凶象。胡煦的“贵阳”之说还采用了传统爻位说等方法,如注解卦六三爻时说:“二得中,故称君子。论位非论德也。解卦得名,为有二四两阳,三乃一负一乘,故有此象。周易贵阳,担负非乘

12、舆者所宜,乘舆而为凡民卑贱之事,故于三遂目为小人。”1652三爻之所以被认为是小人,全因二爻得中位为君子。按传统说法,三爻在二阳之上为“乘”象,对四爻阳爻而言则是“承”,故此爻爻辞说“负且乘”。虽然胡煦说“论位非论德”,但由于二阳已经具有价值上的允认,二三两爻就能根据所居其位获得相应德性了。另外,六三爻联系着九四九二,从全卦来看,上震而互坎,有暴慢劫夺之象。总之,周易“贵阳”的易道观与太极之道是紧相联系的,胡煦从动态赋能的角度描述了太极的流变运动,从价值上肯认了乾元的创造作用并试图引入到人文精神和人伦关系之中。二 道德本体与易例表达胡煦肯认邵雍以来的先天之学,认为河图洛书03 南华大学学报(社

13、会科学版)2023 年实有其事,圣人是据河洛而有周易,六十四卦都涵有先天之学,“全部周易无有一卦一爻不是先天,则必无有一卦一爻为形器之可拘者矣。”1878太极的形上观念即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由中之太极,而两仪四象八卦,以及重仪重象,而至于六十四卦,无有一爻不涵有太极者,是分之必由于合,达道之必原于大本也。”122这是说太极无论卦爻分合变化,皆是其本源和本体,卦爻象示万物,太极即为万物之源和万物之体。这里,胡煦用颇具伦理色彩的“中”与太极合说,暗示作为人伦道德的事物也源于太极。“中”为何能具有这个特征呢?胡氏注无妄卦九五说:“居天德之中,纯动以天而不杂以人发而后见,天德居中与赤子爱敬相同,正

14、圣人传心之法。”1595这里的“中”因九五之位而具有价值高位,并被赋予天德的意义。可见,“中”的价值属性直接与卦爻位置相关,同时也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体。“夫正也,中也,善也,其理一也。正则自无不中,中则自无不善,而莫不原本于天。”1869“正”和“中”都是善的,都来自于“天”,这就是说“中”的善性是由“天”来保证的,而“天”和太极具有本体的同等地位,“独天性道三字,非天性既明,不可以言道。太极者,道之大本。”1977此“中”之太极未发前“纯动以天”,已发后“赤子爱敬”。因而,太极既有未发之本源义,又有已发之本体义,既有事实之“天”,又有伦理之“德”。但胡煦又认为太极是不可以用“有”或者“无”来

15、评判的。究其原因,“认识太极和认识普通事物不同,太极只可默识其意(周易函书别集卷十三篝灯约旨七),无法获得较为形象的感知。须知生天生地之太极,是可想而不可说,可以意会而不可以图传者也。(周易函书别集 卷一易学须知)胡煦从太极作为宇宙本体必然具有的实存性与超越性出发,推出太极不可以有无论。”3174可以说,太极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认识的对象,而是领悟和体察的意向物。因此,如果不能通过形象来感知太极,那么“意会而非言传”“默识其意”的方法就显得很重要了。太极的实存性是理性的功能性预设,相当于西方哲学所谓的实体。作为本源和本体的预设,太极是第一实体。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的说法,则太极之乾是为形式

16、,对事物的形成起决定作用;而太极之坤则为事物的质料,“材料与属性两者均非决定性事物”4,虽为被决定因素,但不能缺乏,坤与乾合力方能成就事物。事物和事物的运动关系构成事实链,世界的整个事实的源头来自太极,又回到太极,这是太极作为第一实体被赋予的本源意义;同时,世界自身运动的根据和先在条件乃在于太极,这是太极作为世界的本体而言的。而整个世界的全息运动并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但可以成为认识的无限逼近的过程。所以太极无论从本源还是本体上看都具有不同于经验认识的超越性。太极的超越性虽是从认识的基础出发,但不能用一般的认识论来对象化太极。胡煦说:“太极之真,虚灵之妙,原不可以有无言也。如以为有,而两仪未形之

17、先,必不能确指其所由以形之故。如以为无,而两仪四象实由此生,故孔子但以为太极。”11092如果认太极为有,那么两仪之先应有其形,但我们并不能指出;如果认太极为无,那么两仪四象的来处又是确然的,这又要求其来处为有。胡煦大意是说,太极乃有而非有、无而非无的东西,在有无之间,需要人的“虚灵”的妙识才能把握。历史上,朱熹曾认太极为理,但此理只是存在着,并不作用于感性世界;作用于经验世界的是气,而理和气的关系是理决定气,理在气先,理静气动。而不动的理(太极)如何作用于运动的客观世界?这是理和气的内在矛盾。尽管朱子有最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但理气之间的理论矛盾却一直存在着。这个矛盾贯穿到伦理学之中,善恶

18、即为性理和气禀,“如果按照气禀之命,善恶、贤愚皆为天所命,自不可改,那就必然要否定道德修养。然而,朱熹却极为重视道德修养,这实际上又否定了气禀之命。这是存在于程朱理学中的一大矛盾。”5牟宗三认为朱熹的太极只是顾及存有的推断,而并没有关注到太极的动能,“这种就眼前的气化推出所以有这个气化之所以然。这种推证的道就叫做存有论的推断。太极只是理,这就是偏差了,道固然有理的意思,但理之中也有神,有神就涵着有活动义。光只是个理,没有神的意志,也就没有活动义,只存有而不活动。”6这里所谓神,是指由妙识所体认的神妙的运动之“几”,它构成主要的太极之动能。相比朱熹,胡煦的太极观来自他对周易的长期的体悟和领会,此

19、太极可以说是“即运动即存有的”,这是对朱熹以来理气矛盾的重要解决方式。正是由于太极不限于理的认识,“意会而非言传”“默识其意”的方法就显得很重要了,但领悟和体察总要有所依凭,在周易而言,当然就是借助于卦爻符号或者是周易象数来进行表达。在河图中,一二三四作为生数相当于本体,是对“存有”的涵括,而成数六七八九则是对于“运动”的展开描摹,通过中宫五和十的勾绾才真正展开为太极“即13第 2 期文 平:胡煦易学的道德思想概说运动即存有的”的结构和过程。“可见,胡煦以合内外之生数成数论河图,目的在于突出数字排列背后的天道,而天道的根本特征在于生、成合一。”3178胡煦认为,生数和成数相结合才能凸显天道,如

20、此则自然之理和人心之理俱可被统摄在太极之彀中,胡煦说:“明能成之理即具生理中,人心已发之和即中而具,是其象也。乃生数各随成数而附之者,谓无一事之成不即此生机而具,即天向一中生造化,万物各具一太极之象。”1102生数与成数相合,未发与已发相谐,天心与人心相继,自然与道德相承,这一切构成了造化生生不息之“几”,此全体大用即为太极。为进一步说明太极之道,胡煦将先天八卦转换成六十四卦,他称之为“缝卦”136。所谓缝卦,其原理是从先天八卦乾开始,以先天八卦数的顺序逐一安排六画卦的上下卦。其首以乾为下卦,兑为上卦,是为夬卦,依此类推有睽卦、丰卦、复卦,此为左旋;右边则以乾为上卦,巽为下卦,是为姤卦,以此类

21、推,则有涣卦、蹇卦和剥卦,此为右旋。缝卦还有顺布、逆布之说,此不赘述。总之,胡煦用缝卦等易例把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联系起来,更好地说明了太极运动的结构。缝卦之说,左右相随,乾起而坤终,很好地表达了天地阴阳圆转不息、大化流通的样态。而此样态,即在乾坤变化之中,“盖乾坤即阴阳之名,二用之所自出,六十四卦之所由成也。”166三 道德修养说胡煦在崇阳的态度上看待天地万物,又将人性道德赋予了太极形上的动力。既如此,道德纯由己出,又何必修养?胡氏于是谈到人的诞生乃阴阳之变化所得:“天之气升极而下交,地之气降极而上跻,相须相得,浑合无间,则结而为雷为风,为日为月,为水为火,为山为泽,又其蠢者结为植物,灵者结为

22、动物,其最灵者始结而为人。故人之心神性命,天之化也。”1154这是一种生成论的解释,阴阳相交为天地万物,人秉灵气而生,自然就有了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心神性命”。但进一步追问,此“天之化”的最终动力从何而来,所谓的“灵”又是什么呢?胡煦在解释“三陈九卦”之复卦时说:“复乃天心呈露,天则将见之候,善端之生悉由此始。”1808人的道德心性是从“天心”来,此道德的先天性赋予人也就是所谓灵了。但人之有灵亦有形,形气之拘在所难免,这就需要人们进行修养而成其德,“然善端虽守而勿失,未必人欲尽去。又当于忿欲之萌,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是进修之道也。”1809人欲表现在人的意志和行为是通过心念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

23、人需要静心凝气地面对自己。胡煦结合坤卦来说明这个意思:“坤初六一爻全言习,而人不之察,故孔子文言遂说出积顺二字。性则圣愚所同,故曰相近。习则圣愚各别,故曰相远。大约今之庸愚趋入下流而不止者,只是初念动得不好,故孔子遂于坤初发之。”1154坤卦的初六爻说“履霜,坚冰至”,从霜到坚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事物的微始能看到事物的发展壮大是需要时时习察的。虽然其爻辞不言“习”,但字字在言“习”,因此在坤卦才有六二的“不习无不利”。孔子在文言中以“积顺”来概括此爻,亦无非一“习”字而已。事有所积,人则不能不谨慎从事,慎,也就是顺。胡煦解释“顺”说:“率者顺也,是端端正正由此而出,不旁杂,不支离,不违背也。

24、戒惧慎独,则欲其顺而率之,防其岐出者也。中和则戒慎之德,率性之真也。”1153人心从端正处而发,则旁邪不生。能保持慎独之心,时时处处戒之慎之,则所欲之事无不正,无不顺。如此率性即为修道,乃中和至真之境界。人之性圣愚一致,故性相近;但对待生活圣人可正心处顺,愚者则被欲望牵着走,此即习相远。说到底,能坚持戒惧慎独之习,是从初念而来。初念始动,只要从心之正,则可得中和。若初念执于人欲,则有违率性之道。初念把持好,仍需长久修养之习,方能真正契入中和之境,因此胡煦认为非一朝一夕之事:“日习为之,积累之势既顺且便,故孔子以为积,又以为非一朝一夕之事,而直谓为顺也。诚慎之也,习之溺人也如此。”1154简单讲

25、,习即是一个思想和行为的修习的过程,其目的是将人欲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以期达到中和、率性的境界。从习的心理层面来讲,欲的表现是念,“欲者,念之动也。”1975控制好了念也就控制好了欲。在修习中还有一对从主体和意志的角度进行阐发的范畴:命和志。欲念、命志两者是同一修习过程的不同方面。命是体,为承载,志是用,为发用。命的表现是志,志的达成也就是命的完善。“命者,志之原。志者,命之发。致命者,穷理尽性,推至于极而达天也。虽有杀身成仁之义,然尽有不必杀身而仁可成者矣。”1682所谓致命,也就是志的达成。此志的内容在于把握事物之理,在穷理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命的真义,此一过程也是尽性的过程,“善与性皆乾元

26、,已亨阴阳之既形,故以为道。”1761此性虽善,但与阴阳之形不分离,因此就有“尽”的必要。善与性相联系的动力来自乾元,乾元与阴阳统一在道之中。因而若以乾坤二卦之乾卦看作阳的一面,则胡煦的“贵阳”观实则是一种寄托在象数符号里23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的先验德性论。人在阴阳之形中修习磨炼,将人之性、己之性不断扩充而达于极致,这样的境界就是“天”,亦即天人合一的状态。达到这种境界则性理合一,命志合一,人己合一。以往需杀身方能成仁,通达之后则成仁不必杀身,这充分说明了人需要达到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重要的道德启示。易之道首重通达,而欲求通达则需要在工夫之中彰显良好的志向。胡煦以

27、困卦为例阐发通达的重要性,困卦卦辞说“困亨”,既然为“困”,又何来之“亨”?胡煦认为在困境之中,当处困求亨,“夫身之困矣,道乌能亨?亨贞旧亦连解,谓处困能亨,则得其正。”1681因为身处困境所以需要求变求通,恰是在困境之中方能显现亨通的价值,这是其一;虽然身处困境却能保持知行合一,心志坚强,这便是走正道、得正道的基础。“今困而求亨,其唯守正亨非自然之亨,乃言处困之道。”1681从困卦的爻象来看,困卦二五爻均为阳爻,二爻之阳处下卦坎之中,坎为心志;五爻之阳处上卦兑卦之中,兑说于外。全卦有立心恒久,争取破局而有一片新天地之象。通达之境需要克服修习过程中的不良心理,胡煦在注震卦的象辞中说:“凡人之心

28、偶然一动,终复何益。唯动而又动,故恐惧修省。”1699所谓动而又动,是就上震下震的卦象而言,一般人心有所动,动则动了而不去反省警惕,那么最终是无益于求得通达之境、中和之境的。恐惧的价值在于促进修省,在修习和反省之中逐渐屏除恐惧之心,让中和之境浮现出来,这才是震卦带给人的启示。可见,心志虽因人而异,因境遇而异,但是人心所向往的境域却是一样的。“深通天下之志者,人之深隐莫如志。”1777所谓志之深隐,乃人之所共有,只不过隐藏之深,一般人难得,需要工夫磨炼方能显现。工夫到处,不仅是志由深处而显现,更是能通天下之志,能观天下之象了。可见,真正的志,逻辑上先在于经验,它不仅是心理体验,也是指通达之事,更

29、是一种对于天人合一境界的领悟。这一领悟的过程是贯穿着心志磨炼的,此即所谓“工夫”。胡煦在注解鼎卦象辞中说:“曰上便具正位之义,曰上有便具凝命之义。若论人事,正凝二字仍有工夫。”1695从爻象上看,二五虽不正位,但能相应;从卦象上看,上离为火,下巽为木,火在木上,木火相凝。二五虽相应,但要成为现实,则需要贯通上下;木能生火,故木为火之命。凝命,并非以木为导向,而是以火为理想。此中道理需要在人事生活中细细体会,于不正中求通,于境遇中显志,那么这个正位和凝命的过程,也就是工夫了。参考文献1 清胡 煦.周易函书M.程 林,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2 宋朱 熹.周易本义M.李一忻,点校.北京:九

30、州出版社,2004:3.3 林忠军,张 沛,赵中国.清代易学史:上M.济南:齐鲁书社,2018.4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80.5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89.6 牟宗三.周易哲学演讲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9.On the Moral Thoughts of Hu Xus Yi LearningWEN Ping(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Changde 41500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image-

31、number movement,Hu Xu put forward the viewpoint of“emphasized Yang”in Zhouyi.The view-point of“emphasized Yang”simulates the cosmic generation and 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 CHI,and includes the category ofmind,nature and essence-function of traditional ethical thoughts,so that the realm of

32、the unity of nature and human can be more fullyexpressed in the image-number style.Although the moral essence of transcendental virtue is not easily reached through cognition,it canbe experienced and comprehended through non-epistemological methods.The process of moral experience is a process of pra

33、ctice ofthought and behavior,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control peoples desire in a reasonable degree,with a strong ambition to show the timeof understanding,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alm of neutrality and frankness.Key words:Hu Xu;image-numberology;moral method;moral practice(本文编辑:刘衍永)33第 2 期文 平:胡煦易学的道德思想概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