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文言文练习(一)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1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语。习辞:_何以:_何坐:_避席:_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
2、一项是( )A缚者曷为者也 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C路转溪头忽见 D寡人反取病焉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_ _ 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_。(二)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同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1、 解释加横线的词(1)何以都不闻消息 (2)子敬素好琴 (3)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4)因恸绝良久 2、子猷知道子敬死了,为什么“不悲”也“不哭”?_(三)从小丘西行百二
3、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解释词语(1)心乐之(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以其境过清( ) (4)乃记之而去(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全石以为底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下面对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欣然起行(高兴地)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 _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 _ _的心境。(五)治水之法,既不可
5、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1文中“海忠介”即_,是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_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_ _。2、和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泥于掌故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C. 相与步于中庭 D.苛政猛于虎3、翻译下列句子(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
6、询不穷其致。_(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_4、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_ _ _5.治水之法,为什么“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因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_ _6.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可以看出海瑞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在我国历史上,你还知道谁具有他这种治水精神? _ 7.文中“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与“非咨询不穷其致”前后矛盾吗?为什么?_ _ (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
7、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本文选自_,作者是_,_ 朝的 _家和_ 家,他和_ 、_ 、_、_ 、_ _、_一起并称为“唐宋八大家”。2、本文采用的写法是_。文中的“伯乐”是比喻_;“千里马”是比喻_;“食马者”是比喻 。3、解释下列句中的意思。 食:食民者不知其千里而食也_ 食不饱_ 策:策之不以其道_ 执策而临之_ 其:其直无马邪_ 其真不知马也_ 能:虽有千里之能_ 安求其能千里也_4、解释下列加线字。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
8、食或尽粟一石(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 )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策之不以其道( ) 安求其能千里也( )5、翻译: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 6、用原句填空(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2)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这两句话是:_,_。(3)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 _,_ _。(4)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5)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 _,
9、_ _,_ _。(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 ?(7)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 。8、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_ _ _ _ 6(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1、坐盗( ) 2、其实味不同( ) 3、晏子避席 ( ) 4、晏子将使楚( ) 5、谓左右曰( ) 6、齐之习辞者也( ) ( )7、吏二缚一人诣王( ) 8、何以也 ( ) 9、齐人固善盗乎( )( ) 10、人楚则盗( )11、都不闻消息( ) 12、语时了不悲( ) 13、子敬素好琴( ) 14、俱病笃(
10、 )( ) 15、弦既不调( )( ) 16、因恸绝良久( )( ) 17、水尤清冽( ) 18、鱼可百许头( )19、悄怆幽邃( ) 20、以其境过清( )21、隶而从者( ) 22、斗折蛇行( )( ) 23、心乐之( ) 24、既不可执一( ) 25、泥于掌故( ) 26妄意轻信人言( ) 27、非相度不得其情( )( )28、非咨询不穷其致( )( )( )29、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30、亲劳胼胝( ) 31、盖地有高低( )32、念无与乐者( ) 33、遂至承天寺( )34、步于中庭( ) 35、水中藻荇交横( )(八)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同一个词。 寻:遂至承天寺寻
11、张怀民( ) 飞来山上千寻塔 ( ) 之:楚王闻之( ) 吾欲辱之( ) 婴闻之( )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耶( ) 于:泥于掌故( )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 青出于蓝( ) 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可以为师矣( ) 何以也( ) 使:晏子使楚( ) 使民善盗耶( )答案:(一)1、习辞:能言善辩,长于辞令。何以:用什么办法。何坐:犯了什么罪。避席:离开座位。2D 3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4当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二)1、略2、是因为他自知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
12、下相见了。(三)1、以。为乐;大约;因为;于是,就2、略3、凄清寂静寂寞忧伤(四)1、A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4旷达(五)1、略2、C3、略4、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5“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6、海瑞具有不辞辛劳、身体力行和清廉的品质,历史上的大禹和李冰也具有这种治水精神。7、不矛盾。因为“咨询”指询问、征求意见,建立在对已有事物思考探究的基础之上,主动、有目的,而不是随意轻信他人的话。这些都是治好水利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