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新教材解读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修订说明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册教材,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为依据,以儿童数学学习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为指导,参考并借鉴实验区教师教学经验和建议,对教学内容、编排体例、呈现方式进行了适当调整,使教材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和感悟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现将本册教材的修订情况简要说明如下。一、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变化(一)教学单元的调整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二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
2、单元进行了适当的整合与调整,以使教材的结构更合理,更利于学生的数学发展。1新增“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学单元。由于原二年级上册教材只涉及表内乘、除法运算,学生一个学期不接触加、减法运算,容易生疏和遗忘,不利于二年级下册万以内加减法的学习。为此,在二年级上册增设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的教学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1)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重点引导学生用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能根据算式的特点正确选择口算或笔算。(2)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主要教学“通过加减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其中“求
3、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由原二年级下册移来。安排这一单元的意义不仅在于避免了同一册教材中运算的单一性,更凸显了两位数加减法在加减法运算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就可以类推出三位数,乃至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此外,安排“通过加减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有利于打破传统实际问题结构体系的封闭性。2合理整合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单元。表内乘、除法是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实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分5个单元编排的,但由于单元划分过细,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便。本册教材把这部分内容整合为3个单
4、元,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结构性的理解。(1)把原来“认识乘法”和“乘法口诀(一)”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单元名称改为“表内乘法(一)”,主要教学乘法的意义和16的乘法口诀。(2)把原来“认识除法”和“口诀求商(一)”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单元名称改为“表内除法(一)”,主要教学除法的意义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3)把原来“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的单元名称改为“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主要教学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3适当后移“位置与方向”“时、分、秒”“统计与可能性”等教学单元。把原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与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合并为一个单元,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删去用“第
5、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内容。一方面,由于标准降低了第一学段认识方向的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根据“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把这部分内容合并为一个单元,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另一方面,实验教材安排用“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位置的内容,主要是为第二学段学习数对做准备,但由于时间跨度过大,到第二学段,学生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胜任新知的学习。所以,在第一学段不再安排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教学内容。把“时、分、秒”单元后移到二年级下册。由于
6、时间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且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也不够厚实,在二年级上册教学时间单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把这部分内容适当后移,更利于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时间观念。删去“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单元。标准在第一学段删去了“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要求,且统计教学更强调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为此,本套教材对“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整体设计,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下册,同时第一学段不再安排可能性的教学内容。(二)编排体例的变化在编排体例上,除继续沿用实验教材中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和复习等
7、几大板块外,主要有以下两点变化:1设置思考题、“你知道吗”“动手做”等栏目,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弹性,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特别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需要。(1)思考题主要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具有丰富数学内涵、有一定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积累探索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本册教材安排的思考题,有侧重于归纳的,也有侧重于演绎的。重归纳,旨在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出发,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并根据所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例如,下面是教材练习五安排的一道思考题:上述问题由三个
8、等价的序列构成。解决问题时,要根据每个序列前三项之间的联系,以及三个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到其中蕴含的规律,再根据规律分别确定三个序列的第四项。经历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积累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重演绎,旨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通过简单推理,弄清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下面是教材练习一安排的一道思考题:上面的问题,需要依据数量守恒原理展开推理。由于两车上都有一筐苹果是26个,可以不考虑这两筐,而只考虑如何交换另外四筐中的两筐。再根据这四筐苹果的数量,列出算式:30+22=28+24=52(个
9、),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数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你知道吗”主要是提供一些数学史料和数学应用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初步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作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本册教材安排的5则“你知道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浅显而简短的文字,介绍一些数学史常识。包括乘号、除号的使用和演变过程,七巧板、乘法口诀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二是作为具体教学内容延伸和补充的阅读材料。主要是在9的乘法口诀教学之后,介绍借助手指记忆9的乘
10、法口诀的方法(见下图)。通过阅读,可以促使学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记忆口诀,提高记忆效率。(3)“动手做”主要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富有数学内涵的操作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数学理解和体验,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增强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例如,教学平均分的认识时,教材安排了如下的“动手做”活动:这里教材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先让学生用8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分别用12个、18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一拼,然后联系拼长方形的过程思考拼成一个正方形最少需要多少个
11、这样的小正方形,并通过操作加以验证。这一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小正方形的总数与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排数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丰富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感知,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借助直观操作展开推理和想象的过程,培养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2 安排回顾与整理、评价与反思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初步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首先,适时组织学生对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和整理,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再认和重组,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其次,通过一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整理构建良好的
12、认知结构,增进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本套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在期末复习单元增设回顾和整理的教学环节,以帮助学生初步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是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为了落实这一要求,本套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设置“评价与反思”环节,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学习过程、评价学习表现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第一,结合解决问题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和反思”,梳理解决问题、参与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经验与体会,使其条理化、结构化。例如,教学“通过加减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时,教材安排了如下环节:通过引导回顾解
13、决问题的过程,交流各自的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增强反思意识。第二,在期末复习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并以给“”涂色的方式(见下图)评价自己的学习。这样的评价方式,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三)教学内容的增减与变化除以上提及的教学内容调整外,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增减与变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把“乘加、乘减”调整到5的乘法口诀之后进行教学。实验教材结合乘法口诀的教学,安排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主要有两点理由:一是在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联系实际问题的事理,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运
14、算顺序。二是学生学会了乘加、乘减运算,就可以联系乘法的意义,解释诸如“35+5”与“45”这样的算式间的联系,进而由一句口诀推出与之相邻的另一句口诀。这对于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记忆乘法口诀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是安排在14的乘法口诀之后教学,还是有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此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有5个5个数数的经验,多数学生都能比较熟练地、5个5个地数数,记忆5的乘法口诀不会感到困难。另一方面,本册教材把“乘加、乘减”调整到5的乘法口诀之后进行教学,既使乘加、乘减的学习有更丰富的乘法运算经验做支撑,有利于促进新知的理解,又不会影响口诀的记忆。2删去乘法竖式和除法竖式的教学内容。虽然在表内
15、乘、除法阶段安排乘、除法竖式的教学,可以丰富乘、除法计算的练习形式,也为以后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但由于这个阶段都是用口诀计算,引入乘、除法竖式,既没有必要性,也没有迫切性,况且除法竖式的结构又比较特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本册教材删去了乘、除法竖式的教学内容,而把除法竖式安排到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单元,把乘法竖式安排到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3适当安排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历来是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连续两问题的实际问题在简单实际问题向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过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16、为此,本册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适当安排了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目的是为未来学习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准备。根据问题的呈现方式,教材安排的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分步呈现条件和问题。例如,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4题,场景图中只给出与第(1)问相对应的两个条件,而把第三个条件与第(2)问同时给出。这样,在解答第(1)问时,就不会受到第三个条件的干扰,既降低了理解数量关系的难度,又有利于学生理解“第(1)问求出的结果就是解决第(2)问所需要的条件”这一关键。二是同时呈现条件和问题。例如,教材第79页练习十二第5题,这样把条件和问题同时呈现,学生在解题时,需要根据第一问选择
17、合适的条件,完成第一问的解答,再根据第一问求出的结果和第三个条件完成第二问的解答。这样的问题,在结构上、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上,都更接近于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自觉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4把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安排在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之后进行教学。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的支持,学生在一年级下册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材把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调整到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之后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联系对四边形的认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表象。5精心选择“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按照教材修订方案,本套教材每一册都安排两次“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修订的过程中,我
18、们对实验教材中安排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进行了精心筛选,适当保留一些综合性、实践性强的活动,同时新编了一些“综合与实践”的活动。本册教材安排的两次“综合与实践”活动分别是“有趣的七巧板”和“我们身体上的尺”。其中“有趣的七巧板”在原二年级上册教材的基础上作了适当修改。修改后的活动,更强调学生操作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我们身体上的尺”是新编的活动,安排在“厘米和米”单元之后进行教学。教材先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身体“尺”,再分别组织学生在教室里、校园里选定一些物体,并根据要测量物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身体“尺”进行测量。经历用身体“尺”量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积累测量长度的经验,感受实际测量在日常生
19、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其对测量活动的兴趣。二、 主要编排特点(一)提供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增强师生的“现场感”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思路清晰、富有实效的活动线索,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提供实实在在的启示,使数学活动更具有“现场感”,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本册教材特别注重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对话,引导学生有效开展数学学习活动,进行有条理、有深度的思考,进而形成积极的师生互动氛围。例如,教学每几个一份地平均分时,教材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后,教材并没有作过多的提示和讲解,而是启发学生先在图中分一分,同时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操作方法进行预设,并以学生交流的方式呈现了把8个桃每2个一份地平均分
20、的过程。这样的设计,既揭示了本课所学知识和方法的重点,又提供了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能有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善。(二)经历数学抽象过程,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要经历对具体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舍弃其他属性,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获得正确的表象,建立相应的数学概念。教材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感悟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例如,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初步认识的教学,教材呈现了我国古代建筑上一种常见的窗格图案,引导学生先通过找出边数相同图形的活动,获得对图形基本特征的感知,再通过描出图形的活动,把图形从窗格图中分离出来,初步
21、获得抽象的几何图形。在此基础上,逐一出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建立正确的表象,初步获得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概念。(三)经历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本册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感悟由个别现象概括出一般数学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积累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经验,培养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教材在“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的单元复习中安排了如下的练习,引导学生联系直观图示,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从1起,连续2个单数的和正好等于22;连续3个单数的和正好等于33进而获得“从1起,连续几个单数的和,就等于几乘几”的结论。经历这一过
22、程的意义,不在于获得了怎样的结论,而在于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和分析,发现了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感受了探索和发现简单规律的一般过程,增强了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四)突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安排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体系是苏教版教材的重要特色。教材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实际问题的教学进行了整体规划,适当调整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以凸显“策略”的主线。例如,“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实际问题的教学(见下图),教材创设了小朋友做花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场景图中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既渗透了整理条件的方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3、解决“小华做了多少朵”的问题时,教材启发学生通过摆圆片的操作,直观地看到求小华做了多少朵,就是求11加3的和,进而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解答的结果算一算,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3朵”,以检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这样,以“整理信息并提出问题借助操作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列式解答检验与反思”为线索组织学生活动,突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五)加强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和体验。几何直观是标准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借助几何直观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学生增进数学理解
24、,探求正确而有效的解题思路。本套教材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学会“读图画图分析”的顺序来定位不同年级段学生几何直观水平的发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在低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到中、高年级再教给学生一些画图的方法,逐步培养借助几何直观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展开数学思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教材安排了如下的练习:题中以青蛙和小兔跳格子的生动情节,引导学生在直线上分别表示出5个3相加的和、5个4相加的和,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乘法口诀含义的理解,又有
25、利于学生初步体会画图描述数学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重视从实物直观到几何直观的过渡。由于受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的限制,低年级学生一般更容易理解实物或实物图的直观。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从实物直观到几何直观的过渡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材在实物图直观的基础上,先通过在实物图上盖上直条(如教材第23页第2题),把仅具有数量属性的实物图,转化为用长度属性来描述数量的直条图。再逐步去掉直条下的实物图(如教材第88页第6题),实现从实物直观到几何直观的过渡。(六)设置开放的问题情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适当设置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具有一定综合性、开放性的现实场景中收集、整理信息
26、,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本册教材注重设置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表内乘法(一)”的单元复习中,教材安排了如下的问题:由于图中鸡、番茄、丝瓜、玉米、辣椒等事物的数量都是由几个几构成,如鸡有2群,每群3只,根据这些信息都可以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根据乘法的意义提出相应的问题。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实际问题结构和数量关系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发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