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JT∕T 389-2022(代替JT∕T 389-2010JT∕T 650-2006) 厢式挂车技术条件.pdf

上传人:din****188 文档编号:62076 上传时间:2022-03-25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JT∕T 389-2022(代替JT∕T 389-2010JT∕T 650-2006) 厢式挂车技术条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JT∕T 389-2022(代替JT∕T 389-2010JT∕T 650-2006) 厢式挂车技术条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JT∕T 389-2022(代替JT∕T 389-2010JT∕T 650-2006) 厢式挂车技术条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JT∕T 389-2022(代替JT∕T 389-2010JT∕T 650-2006) 厢式挂车技术条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JT∕T 389-2022(代替JT∕T 389-2010JT∕T 650-2006) 厢式挂车技术条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次前言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24 技术要求25 试验方法56 检验规则67 标识、包装、运输和储存7附录 A(规范性) 厢式挂车厢体强度、刚度要求及其试验方法8附录 B(规范性) 厢式挂车铆接质量要求12附录 C(规范性) 地板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14附录 D(规范性) 侧帘布、加强带及其相关部件技术要求15JT/ T 389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 GB/ 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 JT/ T 3892010厢式挂车技术条件和 JT/ T 6502006冷藏保温挂车通用技术条件。 本文件以 JT/ T

2、 3892010 为主,整合了 JT/ T 6502006 的部分内容。 与 JT/ T 3892010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硬体车厢、冷藏车厢、侧帘车厢的定义(见 3. 2、3. 3、3. 4,2010 年版的 3. 2、3. 5、3. 3); 删除了保温车厢的术语和定义(见 2010 年版的 3. 4); 增加了翼开启车厢、漏气倍数的术语和定义(见 3. 5、3. 7); 增加了“基本要求”“互换性要求”“工艺要求”(见 4. 1. 1,4. 1. 2,4. 1. 3); 更改了厢式挂车整车技术要求(见 4. 1. 1. 1,2010 年版的 4. 1

3、. 6); 更改了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要求(见 4. 1. 1. 4,2010 年版的 4. 1. 3); 增加了尾部标志板要求(见 4. 1. 1. 5,2010 年版的 4. 1. 4); 增加了尾板安装与设计要求(见 4. 1. 1. 7); 更改了侧倾稳定角要求(见 4. 1. 1. 9,2010 年版的 4. 1. 1. 9); 增加了厢式中置轴挂车和厢式牵引杆挂车牵引杆挂环使用要求(见 4. 1. 2. 3); 更改了甩挂运输厢式挂车要求(见 4. 1. 2. 4,2010 年版的 4. 1. 11); 更改了厢门对角线之差、厢体表面平面度要求(见表 1,2010 年版的表 1);

4、增加了车厢照明外接电源要求(见 4. 2. 4,2010 年版的 4. 2. 4); 删除了货物固定装置安装要求(见 2010 年版的 4. 2. 5); 更改了木材含水率要求,增加了地板结构强度要求(见 4. 2. 6,2010 年版的 4. 2. 7); 更改了车厢门密封条的技术要求(见 4. 2. 7,2010 年版的 4. 2. 8); 增加了车厢内系固点、载荷布置规划图要求(见 4. 2. 11、4. 2. 12); 增加了“冷藏车厢要求”“侧帘车厢要求”(见 4. 3、4. 4); 更改了食品容器的相关规定(见 4. 3. 1,2010 年版的 4. 2. 12); 更改了泡沫塑料

5、的燃烧性能要求(见 4. 3. 2,2010 年版的 4. 2. 13); 删除了 C 类保温车厢分类及气密性能要求(见 2010 年版的 4. 2. 14); 更改了车厢内外压力差的误差范围(见 4. 3. 3,2010 年版的 4. 2. 14); 更改了冷藏车厢隔热性能(见 4. 3. 4,2010 年版的 4. 2. 15); 删除了“制动装备和制动性能”(见 2010 年版的 4. 3); 删除了侧帘车最大装载质量要求(见 2010 年版的 4. 2. 17); 增加了侧帘布、加强带及相关部件的技术要求(见 4. 4. 2,附录 D); 增加了“翼开启车厢要求”(见 4. 5); 删

6、除了“运行试验要求”(见 2010 年版的 4. 4); 更改了“主要结构和技术参数的测定方法”(见 5. 1,2010 年版的 5. 1); 更改了“基本性能试验”(见 5. 2,2010 年版的 5. 2); 更改了漏气倍数测量方法中的车厢内外压力差(见 5. 4. 1,2010 年版的 5. 4. 1); 更改了总传热系数的试验方法(见 5. 4. 2,2010 年版 5. 4. 2); 删除了“运行试验”(见 2010 年版的 5. 6);JT/ T 3892022 更改了型式检验的条件(见 6. 1. 1,2010 年版的 6. 1. 1); 更改了产品型式检验不合格的判定条件(见

7、6. 1. 3,2010 年版的 6. 1. 3); 更改了出厂检验项目(见 6. 2,2010 年版的 6. 2); 更改了随车文件(见 7. 2,2010 年版的 7. 2、7. 3); 更改了货运厢式挂车刚度最低要求(见附录 A); 更改了厢体前墙、侧墙和后墙的试验压力/ 载荷值(见附录 A,2010 年版的附录 A); 更改了判定结果的技术要求(见 A. 1. 3,2010 年版的 A. 1. 4); 更改了铆接安装后的整体要求(见 B. 2. 1. 4,2010 年版的 B. 2. 1. 4,B. 2. 1. 5,B. 2. 1. 6); 更改了铆接孔位置要求(见 B. 2. 2,2

8、010 年版的 B. 2. 2); 更改了普通铆钉铆接完成后表面要求(见 B. 2. 4. 2,2010 年版的 B. 2. 4. 2); 增加了地板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见附录 C)。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挂车分技术委员会(SAC/ TC 114/ SC13) 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汉阳专用汽车研究所、洛阳西苑车辆与动力检验所有限公司、中集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机科(北京)车辆检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宗成强、张学礼、高国有、李乐臣、宋延文、张红卫、何勇、

9、邬世锋、娄鹤翔、张建发、周国防、李月、周俊、郑连森、张世炜。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99 年首次发布为 JT/ T 3891999,2010 年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时,并入了 JT/ T 6502006冷藏保温挂车通用技术条件的内容(JT/ T 6502006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JT/ T 6502006); 本次为第二次修订。JT/ T 3892022厢式挂车技术条件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厢式挂车的技术要求、试验项目与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识、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货物运输的厢式挂车的设计与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

10、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589 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 T 4606 道路车辆 半挂车牵引座 50 号牵引销的基本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GB/ T 4744 纺织品 防水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静水压法GB/ T 4781 道路车辆 50 毫米牵引杆挂环的互换性GB 4785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GB/ T 6420 货运挂车系列型谱GB 72582017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86242012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

11、能分级GB 11567 汽车及挂车侧面和后下部防护要求GB/ T 13873 道路车辆 货运挂车试验方法GB/ T 17275 货运牵引杆挂车通用技术条件GB/ T 18411 机动车产品标牌GB/ T 20070 道路车辆 牵引车与半挂车之间机械连接互换性GB 23254 货车及挂车 车身反光标识GB/ T 23336 半挂车通用技术条件GB 25990 车辆尾部标志板GB 297532013 道路运输 食品与生物制品冷藏车 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GB/ T 35782 道路甩挂运输车辆技术条件GB/ T 37245 中置轴挂车通用技术条件GB/ T 37706 车用起重尾板安装与使用技术要求J

12、B/ T 5943 工程机械 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JT/ T 1178. 22019 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 第 2 部分:牵引车辆与挂车QC/ T 484 汽车 油漆涂层QC/ T 625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QC/ T 639 汽车用橡胶密封条1JT/ T 3892022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厢式挂车 van trailer具有独立的封闭车厢结构、厢体主要部件能承受规定载荷的挂车。注:厢式挂车包括厢式半挂车、厢式牵引杆挂车和厢式中置轴挂车三种结构形式。3.2硬体车厢 van box body厢板由金属、非金属或复合材料等硬质材料构成的封闭车厢。3.3冷藏车厢 re

13、frigerated van body具有隔热结构,以限制车厢内外热交换并设有温度调节设备的硬体车厢。3.4侧帘车厢 curtain side van body车厢侧壁外侧面为软体材料,侧面打开后便于装卸货物,左右侧面与前后厢壁、顶部结构共同构成的封闭车厢。3.5翼开启车厢 wing van body装备有专用装置,使车厢侧翼和/ 或顶翼能自行开启和关闭的硬体封闭车厢。3.6漏气倍数 air leakage ratio硬体车厢内外试验压力差为 100 Pa 5 Pa 时,标准状态下的漏气量(m3/ h)与车厢容积(m3)的比值,单位为每小时(h-1)。4 技术要求4.1 整车要求4.1.1 基

14、本要求4.1.1.1 厢式挂车应分别符合 GB/ T 17275、GB/ T 23336 和 GB/ T 37245 的有关规定,产品系列应符合GB/ T 6420 的规定。4.1.1.2 厢式挂车的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参数应符合 GB 1589 的规定。4.1.1.3 厢式挂车的各总成及零部件均应符合相关标准和产品技术文件要求,外购件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装配。4.1.1.4 厢式挂车的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数量、位置应符合 GB 4785 的规定,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一般要求应符合 GB 72582017 中 8. 3 的规定。4.1.1.5 厢式挂车车身反光标识应符合 GB

15、23254 的规定,车长大于8. 0 m 的挂车应按 GB 25990 的规定设置尾部标志板。4.1.1.6 厢式挂车侧面和后下部防护装置应符合 GB 11567 的规定。4.1.1.7 安装车用起重尾板的厢式挂车其设计与安装应符合 GB/ T 37706 的规定。4.1.1.8 厢式挂车厢体的强度及刚度要求、试验载荷等应满足附录 A 的要求。2JT/ T 38920224.1.1. 9厢式挂车在空载、满载、静态被牵引状态下,向左侧和右侧倾斜的最大侧倾稳定角应符合JT/ T 1178. 22019 中 4. 2 的规定。4.1.2 互换性要求4.1.2.1 厢式半挂车应使用 50 号牵引销,基

16、本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应符合 GB/ T 4606 的规定。4.1.2.2 牵引车和半挂车之间机械连接互换性应符合 GB/ T 20070 的规定。4.1.2.3 厢式中置轴挂车和厢式牵引杆挂车应使用 50 号牵引杆挂环,其互换性应符合 GB/ T 4781 和JT/ T 1178. 2 的规定。4.1.2.4 用于甩挂运输的厢式半挂车应符合 GB/ T 35782 的规定。4.1.3 工艺要求4.1.3.1 所有连接件和紧固件应连接可靠,满足相关标准规定的力矩要求。4.1.3.2 油漆涂层应符合 QC/ T 484 的有关规定;电镀涂层应符合 QC/ T 625 的有关规定;所有外露黑金属

17、件均应进行防腐处理。4.1.3.3 所有焊接件质量应符合 JB/ T 5943 的有关规定。4.1.3.4 结构采用铆接工艺的车厢,铆接质量应符合附录 B 的规定。4.1.3.5 厢式挂车的各处润滑油杯齐全有效,并按规定加注润滑油/ 脂。4.2 车厢基本要求4.2.1 车厢厢体主要允许尺寸偏差和形位公差应符合表 1 的规定。4.2.2 车厢门的开启角应符合下列要求,并在车厢的适当位置设置锁定装置,使车厢门开启后得以固定: 后门: 对开及单开侧式:2700-5; 上掀式:90; 侧门: 对开及单开侧式:1800-5; 侧滑门:0。4.2.3 车厢与车架的连接应牢固可靠。表 1 厢式挂车厢体允许尺

18、寸偏差和形位公差项 目 名 称允许尺寸偏差和形位公差厢体外长a 厢体外长不大于 8 000 mm,允许厢体外长极限尺寸偏差 4 mm。 厢体外长大于 8 000 mm,每增加 1 000 mm,允许厢体外长极限值增加 1 mm(不足 1 000mm 按 1 000 mm 计算)。 厢体外长为 GB 1589 的限值时,厢体外长尺寸上偏差为 0 mm厢体内长 厢体外长不大于 8 000 mm,允许厢体内长度极限允许尺寸偏差 4 mm。 厢体外长大于 8 000 mm,每增加 1 000 mm,允许厢体内长极限值增加 1 mm(不足 1 000mm 按 1 000 mm 计算)。 厢体外长为 GB

19、 1589 的限值时,允许厢体内长极限尺寸偏差(0, -10) mm厢体外宽b 厢体外宽为 GB 1589 的限值时,允许厢体外宽极限尺寸偏差(0, -5) mm。 厢体无侧门处,左右应对称,与厢体纵向中心线垂直的任意横截面的外部轮廓误差不得超过 2 mm3JT/ T 3892022表 1 厢式挂车厢体允许尺寸偏差和形位公差 (续)项 目 名 称允许尺寸偏差和形位公差厢体内宽 允许尺寸偏差(0, -5) mm厢体内高 允许尺寸偏差(0, -4) mm厢体和车架纵向中心面 车厢纵向对称中心面与车架纵向对称中心面应重合,且偏差不大于 5 mm厢体前后空间对角线 厢体前后空间对角线之差不大于 10

20、mm厢体门端对角线 厢门对角线之差不大于 3 mm厢门门框平行度 厢门门框平行度允许误差为 3 mm厢体表面平面度c 在 1 000 mm 1 000 mm 范围内车厢外表面平面度误差不大于 2 mm厢体侧面特定附件高度 厢体侧面的紧固件、柔性部件凸出面板高度不大于 50 mma冷藏车厢制冷机组的外廓尺寸如包含在厢式挂车前回转半径内时,制冷机组尺寸不计入厢体外长。b车厢侧板使用铆接方式连接时,厢体外宽不包含侧板上的铆钉头等紧固件的凸出尺寸;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时,厢体外宽不包含焊缝的高度。 侧帘车厢的厢体外宽不包含侧帘总成中侧帘布上下张紧拉扣机构、侧帘布顶部挡雨胶皮等柔性部件的尺寸。c不包含侧帘车

21、厢。4.2.4 车厢内设有照明装置时,应在厢门处或驾驶室内设置控制开关。 当使用外接电源时,应与牵引车辆的供电电压相匹配,且额定电压不超过 24V。4.2.5 车厢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在进行淋雨试验时,车厢内不应有渗漏现象。4.2.6 车厢地板应平整,便于清洁;地板上下表面应采取防腐措施,选用木质地板时,木材应经干燥处理,且含水率低于 10%。 地板结构强度及试验方法应符合附录 C 的规定。4.2.7 车厢门应固定可靠,启闭灵活、轻便,且车厢门应装有密封条,密封良好,密封条应符合 QC/ T639 的有关规定。4.2.8 车厢门锁的锁紧机构应灵活可靠,开关方便,无卡滞现象,不得自行脱落和开启

22、。4.2.9 车厢装有活动门梯时,车厢门梯应取用方便,使用可靠。 门梯应有锁紧机构,保证在行车时门梯不得自行滑出或脱落。4.2.10 硬体车厢装有内壁板时,车厢内壁板应平整;有压条时,压条应排列整齐并与板面贴紧。4.2.11 应在车辆易见部位上设置能永久保持,且符合 JT/ T 1178. 2 规定的载荷布置标识。4.2.12 车厢内系固点的数量、安装位置与强度应符合 JT/ T 1178. 2 的规定。4.3 冷藏车厢要求4.3.1 运输食品的冷藏车厢内壁板、顶板及密封材料等应符合食品容器的相关规定。4.3.2 冷藏车厢应使用吸水性低、透气性小、导热系数小、抗腐蚀性好的隔热材料;隔热材料采用

23、泡沫塑料时,宜选用无氟发泡、燃烧性能等级符合 GB 86242012 中 B 级以上要求的泡沫塑料。4.3.3 冷藏车厢按气密性能可分为 A 和 B 两类。 在车厢内外压力差为100 Pa 5 Pa 的条件下,其漏气倍数应符合表 2 的规定。4JT/ T 3892022表 2 漏 气 倍 数内外压差(Pa)传热面积(m2)漏气倍数(h-1)AB100 5401. 23. 020(含) 40(含)1. 53. 8202. 16. 34.3.4 冷藏车厢应具有一定的隔热性能,车厢总传热系数应符合表 3 的规定。表 3 车厢隔热性能限值要求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每开尔文类 别总传热系数 K0. 40. 4

24、 K0. 74.3.5 冷藏车厢内部应留有充分的冷气循环空间,并标识货物装载限制线。4.4 侧帘车厢要求4.4.1 侧帘车厢两侧的帘布应开启灵活,不应有卡滞现象,其帘布锁紧装置应操作方便,锁紧可靠。4.4.2 侧帘车厢软体材料的剥离强度(N/5 cm)应大于 80 N,耐水性应大于 1. 9 kPa;帘布总成在环境温度为 - 40 45 范围内应能保证使用性能;侧帘布和与之相结合的加强带及相关部件应符合附录D 的规定。4.4.3 侧帘车厢帘布宜使用以涤纶工业长丝织物为基布,以聚氯乙烯材料为涂覆层的 PVC 帘布。4.5 翼开启车厢要求4.5.1 翼开启车厢厢体侧面应为整体飞翼或上部飞翼与下翻式

25、活动栏板结合的结构。4.5.2 翼开启车厢厢体左右两侧飞翼打开或关闭装置应能独立操作,操作装置应设置在车厢前端或后端左右两侧,并能确保操作人员方便观察飞翼的展开/ 收起全过程。4.5.3 翼开启车厢厢体飞翼展开后,在规定的工作状态下应有液压或机械装置锁定,不应自行下落。在液压动力状态下,飞翼末端自降量应不大于 2/5 min。4.5.4 液压升降飞翼连续升降 3 000 次后,液压系统各零部件不应出现任何损坏,飞翼末端自降量应符合 4. 5. 3 的规定。4.5.5 翼开启车厢厢体应有飞翼锁固装置,其厢体侧面强度及刚度应满足附录 A 的要求。4.5.6 翼开启车厢厢体飞翼、下翻式活动栏板与厢体

26、活动结合面之间应安装密封防雨装置。4.5.7 翼开启车厢车辆正常行驶时,飞翼不应自行打开,应具备飞翼未有效锁止的警示功能。5 试验方法5.1 主要结构和技术参数的测定方法主要结构和技术参数的测定按 GB/ T 13873、GB/ T 17275、GB/ T 23336 和 GB/ T 37245 的有关规定进行。5JT/ T 38920225.2 基本性能试验基本性能试验按 GB/ T 13873、GB/ T 17275、GB/ T 23336 和 GB/ T 37245 的有关的规定进行。5.3 密封性试验车厢封闭后,在与铅垂方向成 45角,强度为 5 mm / min 7 mm / min

27、,历时 30 min 的人工降雨条件下进行淋雨试验。5.4 冷藏保温性能试验5.4.1 漏气倍数测定漏气倍数的测定按照 GB 297532013 中的 6. 7 进行。5.4.2 总传热系数测定总传热系数的测定按照 GB 297532013 中的 6. 8 进行。5.5 车厢刚度试验厢式挂车厢体强度和刚度试验按照附录 A 进行。5.6 侧帘车厢帘布总成试验5.6.1 剥离力从帘布样品离布边 50 mm 以上处沿纵横向等间距各取三块长 150 mm、宽 100 mm 的试样,每块试样沿宽度的中心线平分为二,经高频焊接(焊接机功率为 2. 5 kW,热合时间为 7. 5 s)或热风焊接后(焊缝宽度

28、为 50 mm),从一端将其剥开 50 mm,分别夹于拉伸试验机夹具上,以 100 mm / min 的拉伸速度进行试验,记录试样的最大剥离力,试验结果以三块试样的算术平均值表示,精确至 1 N。5.6.2 耐水性耐水性试验按照 GB/ T 4744 的测定方法进行。6 检验规则6.1 型式试验6.1.1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检验项目为本文件第 5 章规定的全部试验项目。a) 新产品试制完毕,投产前;b) 停产两年的产品再生产时;c) 因产品设计、工艺或材料的改变而影响产品的主要性能时。6.1.2 产品检验数量为一辆。6.1.3 若产品检验出现不合格项目,加倍抽样,重新对不合格项

29、目进行复检,如果两辆复检都符合要求,则判定为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6.2 出厂检验每辆车应进行出厂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检验项目见表 4。6JT/ T 3892022表 4 出 厂 检 验 项 目序号检 验 项 目技 术 要 求试 验 方 法备 注1外廓尺寸4. 1. 1. 2按照 GB 1589 的附录 A 进行2车身反光标识、尾部标志板4. 1. 1. 5目视检查3侧面和后下部防护装置4. 1. 1. 6目视检查4焊接质量4. 1. 3. 3目视检查5铆接质量4. 1. 3. 4目视检查6润滑油杯、润滑油/ 脂4. 1. 3. 5目视检查7车厢尺寸偏差和形位公差4. 2. 1使用工具

30、进行测量检查8车厢门开启角4. 2. 2目视检查并操作9车厢内照明及外接电源电压4. 2. 4目视检查10防雨密封性能4. 2. 55. 311车厢门锁锁紧机构4. 2. 8目视检查并操作12活动门梯4. 2. 9目视检查并操作13车厢内壁板及压条4. 2. 10目视检查14货物装载限制线4. 3. 5目视检查15帘布开启灵活性及锁紧装置4. 4. 1目视检查并操作16飞翼未有效锁止的警示功能4. 5. 7目视检查并操作 注:“”仅适用于对应车型、配置或工艺。7 标识、包装、运输和储存7.1 每辆厢式挂车应安装符合 GB/ T 18411 规定的标牌。7.2 每辆厢式挂车应带有产品合格证、车辆

31、一致性证书、产品使用说明书、产品专用工具及明细表。7.3 在运输及储存期间,厢式挂车的气制动管路接头和电线接头应包扎密封。7.4 厢式挂车长期存放时,出厂时应按说明书进行维护,使之达到出厂时的要求。7JT/ T 3892022附 录 A(规范性)厢式挂车厢体强度、刚度要求及其试验方法A.1 厢式挂车厢体强度、刚度要求A.1.1 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附录 A。P 特定试验值,单位为千克(kg),用于测试车厢结构强度,两轴、三轴厢式挂车 P 值为 27 000,单轴厢式挂车 P 值参照两轴和三轴挂车 P 值与加载面积进行折算。F 作用于试验部件上的试验载荷,单位为牛顿(N);p 作用在厢体试验部件上

32、的压强,单位为兆帕(MPa);B 试验车厢厢体内宽,单位为毫米(mm);H 试验车厢厢体前墙(壁)或后墙(壁)内高,单位为毫米(mm);L 试验车厢厢体侧墙(壁)内长,单位为毫米(mm)。A.1.2 厢体试验载荷要求厢体各部件静态强度和刚度的试验载荷要求应符合表 A. 1 的规定,每次测试时,试验载荷作用于试验部件上的时间不小于 5 min。表 A.1 厢体各部件静态强度和刚度试验载荷要求厢体部件名称作用于从事道路运输车厢的试验载荷 F(N)作用于从事多式联运车厢的试验载荷 F(N)前墙(壁)0. 4P 9. 8,最大限值 50 kN0. 5P 9. 8侧墙(壁)0. 3P 9. 8a0. 4

33、P 9. 8后墙(壁)0. 25P 9. 8,最大限值 31 kN0. 3P 9. 8a不带侧面挡货栏杆的侧帘车,侧墙试验施加 0. 15P 9. 8 均布载荷到侧帘布上;带侧面挡货栏杆和侧帘布结构时,施加 0. 24P 9. 8 均布载荷到挡货栏杆上,施加 0. 06P 9. 8 均布载荷到侧帘布上。A.1.3 一般要求A.1.3.1 厢式挂车在经过静载试验或计算分析后,车厢结构不得出现损害预期用途的永久变形或其他变化,且应符合以下条件: 测试过程中被测试结构的最大变形不得超过 300 mm; 如试验载荷达到 100%,允许出现不超过 20 mm,且不影响正常使用功能的永久变形。A.1.3.

34、2 从事道路运输和多式联运的厢式挂车厢体各部件应分别满足表 A. 1 中相应的试验载荷要求。A.2 试验方法A.2.1 试验方法选定试验采用气袋试验的方法,也可采用已证明与气袋试验方法等效的其他方法。8JT/ T 3892022A.2.2 气袋试验基本要求A.2.2.1 气袋本身可承受试验要求的压力,膨胀后具有在加载方向上至少延伸 500 mm 的能力,并能将试验载荷均匀的施加在试验部件要求的表面上。A.2.2.2 气袋布置在距试验部件不大于 50 mm 的范围内。A.2.2.3 对于波纹板等不平整的前、后墙(壁)面,允许在其加载表面前放置一块厚度不大于 5 mm 的复合木板。A.2.2.4

35、对于对称结构的侧墙(壁),可只测试一个侧墙(壁)。 对于不对称结构的侧墙(壁),选取结构弱的一面进行试验,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A.2.2.5 气袋的四周固定在车厢内部与测试墙面平行的钢结构框架之间的位置。 可用 5 mm 厚的复合木板或等同强度的材料板固定在钢结构框架上作为框架面板,以便将气袋的试验压力传递给框架。框架面板应在前、后角柱150 mm 50 mm 处截止。 在高度方向上,复合木板不应作为厢体顶部机构的支撑。A.2.3 厢体前墙(壁)气袋试验方法采用表 A. 1 中试验载荷,通过气袋均匀的施加在厢体前墙(壁)内表面上,如图 A. 1 所示。图 A. 1 厢体前墙(壁)气袋试验H1

36、 600 mm 时,加载面积不小于 0. 75H B,p 应符合表 A. 2 的规定。H 1 600 mm 时,加载面积为 H B,p 应符合表 A. 2 的规定。表 A.2 前墙(壁)内表面施加的试验压强前墙(壁)内高 H(mm)从事道路运输车厢试验压强 p(MPa)从事多式联运车厢试验压强 p(MPa)H1 6000. 4P 9. 8 0. 75H B0. 5P 9. 8 0. 75H BH 1 6000. 4P 9. 8H B0. 5P 9. 8H BA.2.4 厢体侧墙(壁)气袋试验方法采用表 A. 1 中的试验载荷,通过气袋均匀的施加在厢体侧墙(壁)内表面上,如图 A. 2 所示。9

37、JT/ T 3892022图 A. 2 厢体侧墙(壁)气袋试验H1 600 mm 时,加载面积不小于 0. 75H L,p 应符合表 A. 3 的规定。H 1 600 mm 时,加载面积为 H L,p 应符合表 A. 3 的规定。表 A.3 侧墙(壁)内表面施加的试验压强侧墙(壁)内高 H(mm)从事道路运输车厢试验压强 p(MPa)从事多式联运车厢试验压强 p(MPa)H1 600 mm0. 3P 9. 8 0. 75H L0. 4P 9. 8 0. 75H LH 1 600 mm0. 3P 9. 8H L0. 4P 9. 8H LA.2.5 厢体后墙(壁)气袋试验方法采用表 A. 1 中试

38、验载荷,通过气袋均匀的施加在厢体后墙(壁)内表面上,如图 A. 3 所示。图 A. 3 厢体后墙(墙)气袋试验H1 600 mm 时,加载面积不小于 0. 75H B,p 应符合表 A. 4 的规定。H 1 600 mm 时,加载面积为 H B,p 应符合表 A. 4 的规定。01JT/ T 3892022表 A.4 后墙(壁)内表面施加的试验压强后墙(壁)内高 H(mm)从事道路运输车厢试验压强 p(MPa)从事多式联运车厢试验压强 p(MPa)H1 600 mm0. 25P 9. 8 0. 75H B0. 3P 9. 8 0. 75H BH 1 600 mm0. 25P 9. 8H B0.

39、 3P 9. 8H B11JT/ T 3892022附 录 B(规范性)厢式挂车铆接质量要求B.1 铆钉种类铆钉的种类分为普通实心铆钉、普通抽芯铆钉和其他铆钉。B.2 铆接质量要求B.2.1 铆接一般要求B.2.1.1 铆钉的尺寸和性能要求应符合相关的规定或标准要求。B.2.1.2 铆接的尺寸要求应符合产品的有关规定或标准要求。B.2.1.3 实心铆钉在特殊情况下为保证铆钉头的高度和直径,可按工艺需要选择铆钉长度。B.2.1.4 铆接后钉头与被铆接件表面贴合紧密,不得松动。B.2.2 铆钉孔位置要求B.2.2.1 间距(t)的极限偏差应为 2 mm(图 B. 1)。B.2.2.2 边距(b)的

40、极限偏差应为 2 mm(图 B. 1)。 最小边距(bmin)不小于 2d(d 为铆钉直径,单位为毫米)。B.2.2.3 排距(l)的极限偏差应为 2 mm(图 B. 1)。 标引序号说明:A 铆接零件边缘。图 B. 1 铆钉的间距、边距、排距示意图B.2.3 铆钉孔直径要求B.2.3.1 普通实心铆钉的铆钉孔直径(d0)应符合表 B. 1 的规定;普通抽芯铆钉和其他铆钉的孔径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B.2.3.2 铆钉孔四周应无毛刺、裂纹、金属屑及凸凹不平等缺陷。21JT/ T 3892022B.2.3.3 铆钉孔应垂直被铆接件表面,并符合相关形位公差的规定。表 B.1 普通实心铆钉的铆钉孔直

41、径单位为毫米铆钉直径(d)22. 533. 54568铆钉孔直径(d0)基本尺寸2. 12. 63. 13. 64. 15. 26. 28. 2极限偏差+0. 100+0. 120+0. 150B.2.4 普通实心铆钉要求B.2.4.1 铆钉成型头的直径(D)和高度(h)(图 B. 2)应符合下列要求:a) D = (1. 4 1. 6)d;b) h = (0. 4 0. 6)d。图 B. 2 铆钉成型头的直径和高度示意图B.2.4.2 铆接完成后,铆钉头和铆钉成型头表面不应有划伤和其他机械损伤,但可有深度不大于 0. 15mm 的压痕;铆接完成后,不应出现影响铆接强度的机械损伤和影响正常使用

42、的毛刺、锐角等。B.2.5 普通抽芯铆钉要求整车外部铆钉应符合下列要求:a) 铆接完成后,芯杆端面与铆钉头应平齐或呈不大于 2 mm 的凹进,不应凸出;b) 铆接完成后,铆钉头表面和铆钉成型头表面,不应有划伤和其他影响铆接强度的机械损伤。B.2.6 其他铆钉要求铆接完成后,铆钉头表面和铆钉成型头表面,不应有划伤和其他影响铆接强度的机械损伤。31JT/ T 3892022附 录 C(规范性)地板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C.1 目的及适用范围C.1.1 为防止承载集中载荷时对车厢地板及其他结构件造成损伤,对厢式挂车地板强度提出要求。C.1.2 载荷较大或载荷集中超出挂车承载能力要求时,应通知挂车生产企业

43、对车架结构、强度进行评估,再根据需要对地板结构进行改造、加强。C.1.3 地板试验载荷基于地板试验条件确定,不因地板使用年限、损坏或者缺少维护而改变地板的试验载荷。C.2 集中载荷厢式挂车的地板应设计为沿车辆长度每3 000 mm,宽度间距不小于1 000 mm 的分散区域共同承载11 000 kg 的集中载荷(C)。 除去该集中载荷之外,车厢地板在剩余的空间内还应能装载均匀载荷(P1),计算方法按公式(C. 1)。P1= GVW - T - C(C. 1)式中:P1 分布在剩余空间里的均匀载荷,单位为千克(kg);GVW 挂车最大允许总质量,单位为千克(kg);T 挂车整备质量,单位为千克(

44、kg);C 不超过 3 000 mm 1 000 mm 分布 11 000 kg 的集中载荷,单位为千克(kg)。注:公式 C. 1 仅适用于全新设计生产的厢式挂车。C.3 地板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C.3.1 地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满足装卸设备进入厢体内作业要求。C.3.2 地板强度试验应采用一轴且装备轮胎的试验小车进行,试验小车轴荷为 4 400 kg(每侧 1 个车轮的负荷为2 200 kg),每个车轮与连续面平面的所有接触点的面积在 185 mm(与轮轴平行方向) 100 mm的矩形范围内,每个轮胎与地板的接触面积应不大于 142 cm2。 试验小车轮胎的名义宽度为 180 mm,小车轮距

45、为 760 mm。C.3.3 地板进行小车试验时,挂车承载面应为水平状态。 半挂车应在牵引销处模拟牵引车挂接状态和半挂车支承装置支撑两种状态分别进行地板强度试验。C.3.4 试验时小车轮胎应压过车辆地板的所有区域,在地板薄弱区域停留至少 5 min。 在最容易发生局部应力的地方(如在重型机械用支腿承重运输、单体托盘大质量载荷、下部支撑仅为木条等),应采取在厢内地板上沿纵长方向放置至少长 1 000 mm 的木条等措施,分散局部集中载荷。41JT/ T 3892022附 录 D(规范性)侧帘布、加强带及其相关部件技术要求D.1 侧帘布侧帘布宜选择面密度不小于 900 g / m2的以涤纶工业长丝

46、织物为基布、聚氯乙烯材料为涂覆层的PVC 帘布。D.2 侧帘布加强带D.2.1 强度要求侧帘加强带宽度为 50 mm,垂直和水平加强带抗拉强度均应不小于 23 kN。D.2.2 布置要求水平加强带的间距和垂直加强带的间距均应不大于 600 mm,在滑动立柱处应增加宽度 300 mm 的防磨衬布。 垂直方向的加强带数量(x)应满足公式(D. 1)要求。x = (L1-550) /550(D. 1)式中:x 加强带数量,x 向上取整;L1 侧帘车厢厢体长度,单位为毫米(mm)。D.3 侧帘收紧挂钩侧帘收紧挂钩宜使用扁平无尖角的材料制作,图 D. 1 中 a、b 位置处均需倒角,收紧带穿孔位置尺寸及

47、弯钩尺寸要求如图 D. 1 所示。 侧帘收紧挂钩强度应满足相关试验与正常使用要求。图 D. 1 侧帘收紧挂钩D.4 侧帘收紧器D.4.1 侧帘上下收紧器应由强度不低于 Q235 的金属材料制作。D.4.2 侧帘上下收紧器的操作手柄应处于常闭状态,收紧器打开时应先解锁手柄杆。51JT/ T 3892022D.4.3 侧帘上下收紧器从收紧挂钩处至收紧器操作手柄上端收紧带的长度宜不大于 350 mm。D.4.4 侧帘车厢厢体前角柱处宜使用固定式收紧器,用于固定侧帘布前端的卷杆。 卷杆可采用钢质或铝合金制作,但应保证在侧帘收紧情况下卷杆有足够的强度,不产生永久性弯曲变形。D.5 侧帘滑轮侧帘滑轮支架应

48、与侧帘顶端固定在一起,侧帘滑轮在顶部导轨内滑动自如。D.6 侧滑动立柱D.6.1 厢体侧面应设置滑动立柱,滑动立柱之间及滑动立柱与厢体前、后立柱之间的间距应相等且不大于 3 400 mm;滑动立柱顶端的滑轮组放置在顶部导轨滑槽中,滑动立柱底座与边梁通过螺栓或焊接相连,并可通过滑动立柱上的操作手柄打开滑动立柱进行滑动立柱移动,或者将滑动立柱滑到位置与底座挂接后闭合手柄进行固定。D.6.2 滑动立柱的截面宽度宜不小于 120 mm,厚度宜不小于 35 mm。D.6.3 滑动立柱两侧宜分别设有不少于 4 组安装挡货杆的卡槽,卡槽高度不小于 130 mm,卡槽内宽30 mm、纵向深度不小于 50 mm,最下端的一组卡槽下平面距承载面高度宜不大于 600 mm。D.7 侧挡货杆可在车厢侧面立柱之间设置侧挡货杆,侧挡货杆的表面应光滑,不应对侧帘布造成划伤或摩擦损坏。D.8 固货拉环布置要求可在车架边缘布置固定货物用的拉环(孔),前、后首个拉环(孔)位置距离车厢前墙(壁) / 后墙(壁)的距离应不大于 500 mm,其他拉环(孔)间的间距应不大于 1 200 mm。D.9 其他固货装置侧帘车左右侧挡货杆之间可放置卡簧式挡货杆,以阻挡货物前后移动;也可在地板上设置固定钢卷的插桩孔,以方便柱状货物的固定。61JT/ T 38920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机械/制造/汽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