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 1 1年 第 1期 (总 第 2 5 5 期 ) Nu mb e r 1 i n 2 0 1 1 ( T o t a l No 2 5 5 ) 混 凝 土 Co n c r e t e 理论研究 THEOI ETI CAL RESE ARCH d o i : 1 0 3 9 6 9 i s s n 1 0 0 2 3 5 5 0 2 0 1 1 0 1 0 0 1 低胶凝材料用量的自密实混凝土 阎培渝 ,阿茹罕 ,赵昕南 ( 1 清华大学 土木工程系,北京 1 0 0 0 8 4 ;2 巴斯夫化学建材 dE 京)有限公司,北京 1 0 0 0 7 4 ) 摘要: 采用较低的胶凝材料用量
2、和含有特殊黏度改性 剂的聚羧酸减水 剂 , 配制普通强度等级 的 自密实混凝土( 智能动力混凝土 , 简称 S D C ) 。 对智能动力混凝土、 普通自密实混凝土以及普通强度等级的泵送混凝土进行了新拌性能、 硬化后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比较。 试 验结果表明, 使用含有 R h e o M A T R I X黏度改性剂的G L E N U M 6 0 0 0 S D C外加剂, 可以配制出胶凝材料用量不大于 3 8 0 k g m 的普通强度 等级( C 3 0 ) 自 密实混凝土; 其新拌性能与采用高胶凝材料量配制出的普通 自 密实混凝土相当; 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均能达到要求, 且优于 普
3、通泵送混凝土。 关键词: 智能动力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G L E N U M 6 0 0 0 S D C外加剂; 胶凝材料用量 中图分类号 : T U5 2 8 0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3 5 5 0 ( 2 0 1 1 ) 0 1 0 0 0 1 0 4 Ee l f -c omp ac t i ng c on c r e t e pr e par ed w it h l ow bi nde r c on t en t YAN Pe i - y u。 , Am h a n , ZHA O Xi n- n a n ( 1 De p a r t me n t
4、o f C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T s i n g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4。 C h in a ; 2 B AS FC o n s t r u c t i o nC h e mi c a l s ( B e i j i n g ) Co , L t d , B e ij i n g 1 0 0 0 7 4, Ch in a ) A b s t r a c t : A s e l f - c o mp a c t i n g c o n c reo f c o mmo n
5、s t r e n g t h g r a d e , c a l l e d S ma r t Dy n a mic C o n c r e t e ( S DC) , wa s d e v e l o p e d u s ing a l o w c o n t e n t o f c e m e n t i t i o u s m a t e ria l s a n d a s p e c i a l p o l y c a r b o x y l i c s u p e r p l a s t i c iz e r wi t h v i s c o s i t y mo d i fi e
6、 r s T he p e r f o r man c e o f舶 s h mi x t u r e me c h a ni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d u r a b i l i t y o f h a r d e n e d c on c r e t e a r e c o mpa r e d a mo n g S DC, c o mmo n s e l f - c o mp a c t i n g c o n c r e and h i l y flu i d c o n c r e Th e res u l ts s h o w t h a t
7、i t i s p o s s i b l e t O ma k e s e l f - c o mp a c t i n g c o n c r e t e o f c o mmo n s e n g t h g r a d e( C3 0 ) wh o s e t o t a l c o n t e n t o f c e me n t i t i o u s ma t e ri a l s i s b e l o w 3 8 0 k g m3 u s i n g GL E NI UM 6 0 0 0 S D C s u p e r p l a s t i c i z e r c o n
8、tai n i n g R h e o MAT R I X v i s c o s i ty mo d i fi e r s Th e p e rf o rm anc e o f s h S DC mi x t u r e i s c l o s e t o c o mmo n s e l f - c o mp a c t i n g c o n c r e t e wi t h h i g I 1 c o n t e n t o f c e me n t i t i o u s ma t e ri a l s Th e me c h an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9、 a n d d u r a b i l ity o f h a r d e n e d S D C a r e s a t i s fie d an d e v e n b e R e r t h a n th o s e o f c o mmo n h i g h l y fl u i d c o nc r e t e Key wor ds : s ma r t d y n a mi c c o n c r e t e ; s e l f - c o mp a c t ing c o nc r e t e; GLE N1 UM 6 0 0 0 S DC s u p e r p l a s
10、t i c i z e r ; c o n t e n t o f c e me nt i t i o u s ma t e ria l s 0 引言 有着 良好 工作性 能的 自密 实混凝土 ( S e l f - C o mp a c t i n g C o n c r e t e , 简称 S C C) 在提高施工速度、 改善施工环境等方面有 着诸多优势【 1】 。 一般而言, 为了达到自密实的效果, 混凝土配合 比中的胶凝材料总量多大于 5 0 0 k g m3 , 其 2 8 d抗压强度常高于 5 0 MP a 。 根据北京和上海预拌混凝土的强度分布统计, 可知C 4 0 以上混凝土
11、的用量并不多, 产量只占 1 5 左右翻 。 普通强度等级 混凝土为了达到 自密实的效果 , 其胶凝材料用量过大, 使强度 超标, 成本增加。 这阻碍了普通强度等级 自密实混凝土的广泛应 用。 为此, 研发低成本、 状态稳定的普通强度等级自密实混凝土 具有现实 的工程意义 。 目前一种新型混凝土外加剂黏度改性剂, 通过与减水 剂的配合, 提高自密实混凝土的抗离析性能, 可以配制出低胶 凝材料总量的普通强度等级自密实混凝土。 近年来 , B A S F公司 对该种混凝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 , 并称其为智能动力混凝 土( S m a r t D y n a mi c C o n c r e t
12、e , S D C) 嘲 。 S D C的推出, 其 目标在于采用低用量的粉体材料和聚羧酸 高效减水剂来配制出成本较低的普通强度等级 自密实混凝土。 收稿 日期 :2 0 1 0 - 0 8 - 2 8 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是配制 自密实混凝土的主要减水剂品种, 具 有优异的减水与保坍性能, 但该种减水剂仍存在对用水量及集 料质量波动的过度敏感问题。 为了解决聚羧酸减水剂的这种缺陷, 采用新型黏度改性剂来解决这一问题。 最终用较低胶凝材料用 量来配制稳定的 C 2 5 - - C3 5自密实混凝土( 总胶凝材料用量低于 3 8 0 k g ms , 甚至可能低于 3 5 0 k g m ) 。 S
13、 DC与传统的自密实混凝土相比, 可以节省大量胶凝材料 用量( 5 0 1 0 0 k g m 3 ) , 最终降低原材料成本。 新型的黏度改性剂 可 以有效改善混凝土 的流变学性能 , 即适当增加塑性黏度 , 但不 显著影响混凝土流动性( 低屈服值) , 这就保证了普通强度等级 自密实混凝土的均质性, 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3 1 。 本研究观察 了用含有新型黏度改性剂 R h e o MA T R I X的 G L E N I U M 6 0 0 0聚羧酸高效减水剂配制的 S D C的各种物理力 学性能, 并与普通泵送混凝土对比, 以验证 S D C的实用性。 1 实验 1 1 原材料及配
14、合比 实验用胶凝材料为P 04 2 5 级水泥、 I 级粉煤灰、 $ 9 5 级磨细矿 渣粉。 5 2 0 mm石灰石碎石。 天然河砂选用细度模数 2 3 8的中砂。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外加剂分别采用 G L E N1 UM 6 0 0 0 S DC、 P O L Y HE E D 8 1 2 通过前期的混凝土试配和后期的调整, 分别得到如表 l 所 ( B AS F普通 P C E产品) 和萘系减水剂。 示 5组配合比进行相关性能测试。 表 1 试验用混凝土配合 比 1 2 试验 内容及试 验方 法 智能动力混凝土要求其胶凝材料总量不大于 3 8
15、 0 k g m , 3 、 7 、 2 8 d 强度发展与普通混凝土相当, 初始扩展度为6 0 0 7 0 0 m l 1 , 不离析、 不泌水, T 5 0 值小于 1 2 S , 1 h后扩展度大于 6 0 0 r n m, 且 和易性良好。 新拌混凝土性能的测试项 目包括: 坍落度、 扩展度 、 T 5 0试 验以及初凝和终凝时间, 试验按照 G B T 5 0 0 8 0 - -2 0 0 2 ( 普通混 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中的规定进行。 混凝土的流动性 与黏性通过新拌混凝土完全流出 V型漏斗下方出口所需的时 间来表征, 要求流出时间不超过 2 0 S 。 硬化混凝土的测试
16、项目包括: 抗压强度试验、 劈裂抗拉强度试 验、 静弹模试验以及韧性发展规律试验, 试验按照GB T 5 o 0 8 1 2 0 0 2 (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的规定进行。 混凝土耐久性能的测试项目包括: 干缩试验 、 R C M抗氯离 子渗透 生 试验、 抗碳化性能试验, 试验按照 G B 5 0 0 8 2 -2 0 0 9 ( 普 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进行。 2 结果及分析 2 1 混凝 土新拌 性能测 试结果 及分析 各种混凝土的的新拌性能测试结果如表 2所示。 表 2 新拌性能测试 结果 通过比较 S DC与普通 S C C ( 2号) 的新拌性能(
17、 表 3 ) 可知, 虽然 S D C大幅度减少了胶凝材料用量 , 其工作性接近或优于普 通自密实混凝土, 1 h 后的扩展度仍然保持在 6 2 0m m以上。 但普 通泵送混凝土3号和4号不满足自密实性能要求, 不仅流动性能 达不到要求, 同时还伴有少量离析、 泌水现象。由于3 号和4号拌 性能的经 时损失。 2 2 混凝土力学性能结果及分析 ( 1 ) 外加剂正常掺量下的混凝土强度发展。 各试样强度试验 结果如表 3 所示。 2 号 自密实混凝土的强度远超过 C 3 0 混凝土的 设计要求, 故不进行对比, 仅列出作为参考。 以下仅对胶凝材料 合物的初始流动度就达不到自密实性能, 因此没有
18、测试其流动 总量及水胶比接近的S D C和普通泵送混凝土进行比较。 表 3 混凝土的强度 3 号和4 号混凝土在接近的新拌陛能下, 抗压强度的结果略有 不同, 但均已满足C 3 0 的配制要求。 在矿物掺合料掺量相对较小的 情况下, 后期强度增长缓慢, 这也与其工作性能相对较差有关。 1 号和4号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接近, 但 1 号的水泥用量 较少,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早期强度的贡献不大, 因此 2 8 d抗 压强度没有达到 C 3 0的目标要求。 为了在相同强度等级条件下 对各项性能进行比较, 重新调整了 1号配合比, 水泥用量稍微 增加 , 即 1 +号混凝土。 其 2 8d 强度可满足
19、 C 3 0 混凝土的设计强 度要求, 5 6 、 9 0 d的强度略有增加。 可见, 使用黏度改性剂后, 在满 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 可以使得胶凝材料用量较少的自密实 混凝土达 到强度要求 。 2 ( 2 ) 过量掺加外加剂的混凝土的强度。 试验共设计了两种过 量掺JJ u g b n 剂的混凝土配合比, 记为 Ol 和 0 3 , 配合比分别对 应 1 号和 3号, 其中外加剂掺量为正常掺量的 1 5 倍。 过量掺加 外加剂的混凝土与相应的试样对比结果如表 4所示。 由 1 号、 Ol 号以及 l +号和 O1 +号的对比可以看出, 当外加 剂过量掺加时, 由于01 和 O1 +试样使用
20、了含有黏度改性剂的 G L E N I U M 6 0 0 0 S D C 外加剂, 保证了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较高的 黏聚性, 因此过量掺加外加剂对硬化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并不 明显 , 强度值并未出现明显波动。 而使用无黏度改性剂的减水 剂的样品3号及 0 3号, 减水剂过量掺加时, 由于工作性能的下 降, 同时存在泌水、 离析, 导致硬化混凝土的强度下降较为明显。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表 4 外加剂过量掺加的混凝土强度试验结果 G L E N 1 U M 6 0 0 0 S DC外加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低强度等 级自密实混凝土对于外加剂掺量的敏感性
21、问题。 ( 3 ) 弹l生 模量分析。 由表 5 所示结果可知, 低胶凝材料用量的 C 3 0自密实混凝土的 2 8 d弹性模量达到 3 5 GP a以上,高于普 通泵送混凝土。 表 5 混凝土的弹性模 量 GP a ( 4 ) 硬化混凝土的韧眭。 硬化混凝土的韧 l生 测定按照 日本土木 工程学会制定的标准J S C E S F 4 进行。 试件尺寸为 1 0 0 mm 1 0 0 mmx 4 0 0 i r t r n 。 试验采用三分点加载, 梁净跨为 3 0 0 i n l n 。 试验设备采用闭环液压伺服系统, 按照恒位移控制方法加载, 位移速率为 0 1 0 mm mi n , 计
22、算机自动采集数据 , 得到荷载一 挠 度曲线 , 如图 1 所示。 挠 度 mm 图 1 混凝土的荷载一 挠度曲线 由荷载搬曲线通过计算取平均值后得到如表6 所示结果。 表 6 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结果 从表 6中可以看出, 在四组混凝土均为脆性断裂的情况下, 使用了 G L E NI U M 6 0 0 0 S DC外加剂的 S D C 1 +号混凝土开裂 荷载、 抗折强度和抗弯韧性都优于其他三组混凝土。 说明使用了 GL E N I UM 6 0 0 0 S D C外加剂的低强度等级 自密实混凝土抵抗 外界开裂以及变形能力得到了提高。 2 3 混凝土耐久性能结果及分析 ( 1 ) 抗碳化性能
23、。 各试样的碳化试验结果如表 7所示, 直观 图如图2所示。 2号样品的水泥用量及胶凝材料总量都大于其 他样品, 且密实程度良好, 故未出现明显的碳化迹象。 其余样品 的碳化深度基本相同。 但 0 3 样品由于存在离析, 密实程度较低, 其碳化深度较大。 表 7 混凝 土碳化试验结果 I + Z 3 4 U I + U3 试验 编号 图 2 混凝士碳化结果 由图3 可以看出, 当外加剂过量掺加时, 使用GL E N 1 UM6 0 0 0 S D C外加剂的 l +号和 O1 +号混凝土, 抗碳化性能要优于使用 普通萘系减水剂的 3号和 3 +号混凝土。 碳化龄 期 , d 图 3 混凝土碳化
24、 曲线 2 ( 2 ) 干燥收缩性能。 比较图4 中 1 号和 2 号两条收缩曲线可知, 胶凝材料用量显著影响混凝土的收缩性能, 在利用G L E N I U M6 0 0 0 S D C外加剂有效的降低了 昆 凝土胶凝材料总量的情况下, 混凝 土的干燥收缩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另外, 比较 l 号和3号的收 缩曲线可知, 与萘系减水剂相比, GL E N I U M 6 0 0 0 S D C外加剂可 以有效地降低混凝土的收缩, 改善混凝土体积稳定性。 相比其余 几组混凝土, 调整后的 1 +号混凝土, 收缩得到了显著的控制, 收缩率减小的同时, 发展趋势也渐趋缓慢。 比较图 5中混凝土和相
25、应的外加剂过量掺加混凝土的干 缩曲线可知 , 外加剂过量掺加的情况下, 除 1 号和01 两组的收 3 4 3 2 1 O 赵隧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呈 制 婚 2 、 婚 于缩龄期, d 图 4混凝土干缩 曲线 1 十 缩 龄 期 d 图 5混凝 土干缩 曲线 2 缩率有所差异以外, 其余两组曲线都相差无几。 这说明干燥收缩 受外加剂掺量的影响不大。 ( 3 )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采用 R C M 测试方法, 试验结果如表 8所示。 除2号混凝土由于胶凝材料量 多, 强度高, 因而抗氯离子渗透性较好外, 其余各种混凝土的抗
26、氯离子渗透性基本相同。 表 8 RCM一 非稳态氯离子迁移 系数试验结果 m2 s ( 4 ) 开裂趋势一 温度应力试验。 混凝土温度应力试验系统采 用计算机闭环控制, 配有约束试件与自由试件。 自由试件不受约 束, 在与约束试件温度历程保持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自由变形。 约束试件有两个楔形夹头, 一个固定在基架上, 另外一个为活 动夹头。 活动夹头与荷载传感器连接在步进电机的减速箱上, 试件累计变形达到预先设定闽值( 如 1 m) 时, 步进电机对试 件进行拉 压动作, 使其始终保持在原点, 从而实现近似 1 0 0 的约束程度。温控模板通过循环介质可以对试件进行加热或冷 却, 使试件处于不同的
27、温度状态。 试件两侧平行设置 2个位移 传感器( 非接触式激光位移传感器或 L V DT, 精度为 0 1 m) 。 控制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 荷载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自动记录 试件的温度、 应力和变形。 试件截面为 1 5 0 r l l mx 1 5 0 m i l l , 试件有效长度为 1 5 m。 温 度传感器精度 0 1, 位移传感器精度 0 1 。 试验时, 将新拌 混凝土粒径大于4 0 ran 2 的骨料筛除, 然后直接浇筑在试验机的 模板中, 振捣密实, 埋置测温铜管后, 在试件表面覆盖一层塑料 薄膜, 然后加盖保温模板, 安装位移传感器。试件与外界无水分 交换 , 故无干燥收
28、缩发生 , 试件的变形仅包括自生体积变形和 温度变形 。 试验过程中, 保持室温在( 2 0 2 ), 减小温度对机 械变形的影响。 试件处在半绝热状态下自由升温, 混凝土试件 与循环介质的温差控制在 0 5以内, 达到最高温度后保温 4 8 h , 然后以 1 - 5 l 1 的速率对循环介质进行强制降温, 直至 试件断裂 。 1 4 号混凝土的约束试件的温度发展历程如图 6 所示。 70 6 0 50 4O 越3 0 赠 2 O l 0 0 1 0 0 2 0 4 0 6 0 8 0 l o o l 2 0 l 4 0 1 6 0 t h 图 6 约束试件温度发展一 时间曲线 由已有的相关
29、研究结果14 可知, 对于温度应力试验, 混凝土 的最高温度 、 最大预压应力、 开裂应力用来评价混凝土抗裂性 能均有其不合理性, 而采用开裂温度评价混凝土抗裂性是合理 的。因此, 从表9所列的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 3 号开裂温度最低, l +号次之, 故使用 S DC GL E N U M 6 0 0 0外加剂配制的低强度 等级自密实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良好。 表 9 温度应力参数结果 3结论 本项目对三种混凝土进行了新拌性能、 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能的对 比, 可得 以下结论 : ( I ) 使用含有 R h e o MAT R I X黏度改性剂的 G L E NI U M 6 0 0 0 S
30、D C外加剂, 可以配制出胶凝材料用量小于 3 8 0 k g m3 的普通强 度等级自密实混凝土 , 即智能动力混凝土。 ( 2 ) 智能动力混凝土的新拌性能与采用更高胶凝材料总量 配制的普通自密实混凝土接近, 甚至会优于普通自密实混凝土。 ( 3 ) 智能动力混凝土的强度、 弹性模量和抗弯韧性可以达 4 。 到或超过 C 3 0混凝土的要求, 黏度改性剂的加人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解决低强度等级自密实混凝土对于减水剂掺量的敏感性。 ( 4 ) 与普通自密实混凝土相比, 智能动力混凝土的胶凝材 料总量降低 8 0 - 1 2 0 k g m3 , 从而有效控制了混凝土的干燥收缩。 同 时, 抗碳
31、化性能和抗裂性能相对普通自密实混凝土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 1 崔京浩, 安雪晖, 等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手册【 M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 出版社, 2 0 0 8 下转第 1 3页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4 2 冻胀力与冻融的关系 冻胀力大小取决于负温大小 、 冰冻速率以及对未冻区的压 密状态, 这种压密状态就于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根据试验, 计 算出了基准配合比P 2的起裂应力 , 约为 O 4 ,- -0 6 MP a 。 巴恒静等 在“ 负温混凝土早期冰胀应力与强度发展规律的研究” 测量出 混凝土在一 5 、 一 1 0 、 一 1 5
32、时早期的冰胀应力最大值分别为 O 2 5 、 0 4 5 、 0 5 2 MP a , 并且混凝土的冻胀应力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 范磊等人认为网, 通常情况下冻胀力取 0 1 9 1 4 3 MP a ; 而对冬 季地下水仍很丰富的地区, 其冻胀力取为 0 9 2 - 2 3 I MP a 。 实际上, 只要起裂应力小于冰胀力, 混凝土就能抵抗由于冰胀力而造成 的起裂破坏, 这样可以避免混凝土的冻融破坏。因此 , 非常有必 要建立混凝土起裂应力与冻胀力之间的关系, 以起裂应力来评 价混凝土抗冻性。 5结 论 ( 1 ) 建立了基于起裂荷载的混凝土冻融机理模型。 通过大量 试验, 分析了掺合料、
33、 水胶比、 水泥强度、 渗透性对混凝土起裂 破坏荷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 微硅粉等 矿物掺合料能有效提高混凝土起裂破坏荷载; 水胶比越小, 起裂 破坏荷载越大; 提高水泥强度 , 同样可以提高混凝土起裂破坏 荷载。 因此, 通过掺加掺合料、 降低水胶比及提高水泥强度, 能够 提高混凝土起裂破坏荷载 , 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 ( 2 ) 引用张国新等在“ 高寒地区混凝土结构冻胀的数值模 拟方法研究” 中的数据, 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发现, 冻胀力与负 温有非常好的线性关系。 ( 3 ) 提出了混凝土全新的冻融评价方法: 通过起裂应力与 上接第 4页 f 2 崔源声
34、2 0 0 8 年中国混凝土市场分析及前景预测f R 建筑材料工业 技术情报研究所 【 3 】 杨腱英, 吴慧华, 等 智能动力混凝土一f氐 强度普通混凝土高性能 化的探索与实践( 一) 叨 混凝土, 2 o o 9 00 ) : 4 7 4 9 【 4 】 蔡跃波, 丁建彤, 等 基于温度应力试验机的大坝混凝土抗裂性综合 上接第 8页 准混凝土强度 2 8 d以后基本不增长。 本试验中 3 种水胶比的高性 能路面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都 明显优越于相应的基准混凝土。 ( 2 ) 在不同水胶比的情况下, 高性能混凝土的抗盐冻性能 均优于相应的普通基准混凝土, 说明掺加掺合料、 引气剂能有 效地提高
35、混凝土的抗盐冻性能。 ( 3 ) 单面盐中冻融法 比慢冻法和快冻法的试验条件更加苛 刻, 能有效地评价寒冷地区盐冻环境中的混凝土抗冻性能。 其中, 混凝土的剥落量对盐冻更为敏感 , 是主要评价指标, 而盐冻后 混凝土动弹性模量损失率可作为参考指标。 ( 4 ) 建议采用本研究的试验方法经 2 8 次盐中冻融循环后 , 剥落量 3 0 k g m 2 时, 认为该混凝土的抗冻能力是合格的, 而动 弹性模量损失率在 1 0 0 以下则认为混凝土内部缺陷较少 , 内部 损伤程度较轻。 参考文献: 【 l 】 李中华 , 巴恒静, 邓宏卫 混凝土抗冻性试验方法及评价参数的研究 评述 J 混凝土, 2
36、0 0 6 ( 6 ) : 9 - 1 1 冻胀力来评价混凝土抗冻性, 建立起裂应力与冻胀力的关系。实 际上, 只要混凝土起裂应力小于冻胀力, 这样就可以避免混凝 土的冻融破坏。 参考文献 : f 1 H S U T T C F a t i g u e a n d mi c r o c r a c k i n g o f c o n c r e t e J Ma t e r S t mc t , 1 9 8 4 , 1 7 ( 9 7 ) : 2 1 1 - 2 1 7 2 】2 郑克仁, 孙伟, 等, 基于混凝土基体和界面过渡区性质的疲劳方程团 硅酸盐学报, 2 0 0 7 , 3 5 (
37、2 ) : 2 3 6 2 4 1 【 3 3 汪澜 水泥混凝土组成、 性能、 应用【 M 】 北京 :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 社, 2 0 0 5 : 5 4 5 5 4 7 4 吴智敏, 赵国藩, 等 光弹咕片法研究混凝土在疲劳荷载作用下裂缝 扩展过程 J 】 _试验力学, 2 0 0 0 , 1 5 ( 3 ) : 2 8 6 2 9 2 【 5 】5 徐世煨 , 张秀芳, 等小骨料混凝土双 k 断裂参数的试验测定 J 】 水利 学报, 2 0 0 6 , 3 7 ( 5 ) : 5 4 3 5 4 8 【 6 】N I X O N J F D i s e r e t e i c e l e
38、 n s t h e o r y f o r f r o s t h e a v e i n s o il s J C a n G e o t e e h J , 1 9 9 1 ( 2 8 ): 8 4 3 8 5 9 7 】 范磊, 等 寒区硬岩隧道冻胀应力的量值及分布规律叫 中国铁道科 学, 1 2 8 ( 1 ) 作者简介 : 单位地址 : 联系电话 : 曹明莉( 1 9 7 1 一 ) , 女, 讲师, 博士, 主要从事混凝土架构模型 研究。 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 2 号 大连理工大学综合试验 1 号 楼 2 1 7 室( 1 1 6 0 2 4 ) 0 4l l 一 8 4 7 0
39、 71 7 1 Nt f l J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1 0 , 4 o ( 1 ) : 1 7 1 1 7 5 作者简介: 阎培渝( 1 9 5 5 一 )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单位地址: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建材研究所( 1 0 0 0 8 4 ) 联 系电话 : 0 1 0 6 2 7 8 5 8 3 6 【 2 】A S T M C 6 6 6 : 9 7 , S t a n d a r d t e s t me t h o d f o r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c o n c r e t e t o r a p i d f r e
40、 e z e a n d t h a w i n g S 【 3 】A S T M C 6 7 2 : 2 0 0 3 , S t a n d a r d t e s t me t h o d f o r s c a l i n g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c o n c r e t e s u rf a c e s e x p o s e d t o d e i c i n g c h e m i c als S 【 4 】 张国强, 覃维祖混凝土抗盐冻剥蚀试验方法的研究啪 公路交通科 技 , 2 0 0 0 ( 2 ) : 5 - 8 【 5 】 杨全兵, 朱蓓蓉
41、钢纤维对 影响 建筑材 料报, 2 0 0 4 ( 1 2 ) : 3 7 5 3 7 7 6 】 冯乃谦, 邢锋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M 】 - C 京 : 原子能出版社, 2 0 0 0 【 7 】 赵霄龙 寒冷地区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D 】 哈尔 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 0 0 1 作者简介 单位地址 : 联 系电话 : 张玫( 1 9 6 7 一 ) , 女, 副教授, 硕士, 从事混凝土耐久性教学与 研究工作。 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三学区 A院建筑工程学院( 1 5 4 0 0 7 ) 1 3 1 0 4 5 4 8 4 81 1 3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