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 3210∕T 1055-2020 扬麦 27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din****188 文档编号:62069 上传时间:2022-03-2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3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 3210∕T 1055-2020 扬麦 27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DB 3210∕T 1055-2020 扬麦 27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DB 3210∕T 1055-2020 扬麦 27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DB 3210∕T 1055-2020 扬麦 27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DB 3210∕T 1055-2020 扬麦 27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20 B 22 DB3210 扬州市地方标准 DB 3210/T 10552020 扬麦 27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seed production of Yangmai 27 2020 - 10 - 12 发布 2020 - 10 - 12 实施 扬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210/T 10552020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

2、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林巧、朱俊凯、朱莹、周如美、杨德祯、王宝和、曹金霞、朱兆兵、刘晓斌、彭军成、郭静。 DB3210/T 10552020 1 扬麦 27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扬麦27品种特征特性、育种家种子生产、原种生产、大田用种生产及生产档案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扬麦27的种子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1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总则 GB/T 3543.2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扦样

3、GB/T 3543.3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净度分析 GB/T 3543.4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发芽试验 GB/T 3543.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 GB/T 3543.6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水分测定 GB/T 3543.7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其他项目检验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7415 农作物种子贮藏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品种特征特性 4.1 农艺性状 春性中熟,全生育期207 d左右,幼苗直立,叶色较淡,分蘖力中等。株高85.0cm,株型较

4、松散,抗倒性中等。穗层整齐,熟相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硬质。 4.2 抗性 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感黄花叶病毒病,抗穗发芽。 4.3 品质 粗蛋白(干基)16.4%,湿面筋33.8%,吸水量53.4 ml/100 g,稳定时间3.5 min,最大拉伸阻力316 Rm,135 E.U,拉伸面积89 cm2。 DB3210/T 10552020 2 4.4 产量要素及产量水平 亩有效穗30万34万,每穗40粒左右,千粒重41 g左右,产量440 kg/亩490 kg/亩。 5 育种家种子生产 5.1 单株选择 根据 4.1 和 4.2 的性状,选择具有品种典型和丰产

5、单株。 5.2 田间与室内选择 5.2.1 田间选择 抽穗至灌浆期根据4.1的典型特征进行初选, 做好标记。 收获前根据4.1的穗部性状和成熟期对初选单株再进行复选。 5.2.2 室内抉选 选择株高85cm左右、单株穗数3个以上、主茎与分蘖穗高度相差不超过10cm的单株,分别脱粒。根据籽粒特征(红粒、粉质、卵圆形粒、饱满度好),淘汰不符合籽粒特性的单株,对入选单株进行编号保存。 5.2.3 选择数量 根据所建株行圃的面积而定,每亩需300个株行。田间初选时应考虑到复选、抉选和其它损失,放宽至350个株行,中选率85%左右。 5.3 株行比较 5.3.1 建圃 室内入选单株种子在同一条件下按单株

6、分小区种植,建立株行圃。 5.3.2 播种 采用人工等株距点播或稀条播,每株播3行区,行长2 m,行距20cm30cm,株距3cm5cm,株行区间空1行,四周留有走道。每隔9或19株行设1对照(2行区),四周设保护行和25cm以上的隔离区。对照和保护区均采用原种。统一编号插牌。 5.3.3 田间观察记载 记载标准按照附录A要求。 生育期间在苗期、 抽穗期、 成熟期分别与对照进行鉴定选择, 并做标记。 对不同时期发生的病虫害、倒伏等要记明程度和原因。收获前综合评价,选优去劣。 苗 期:鉴定记载幼苗生长习性、叶色、生长势、抗病性、耐寒性等; 抽穗期:鉴定记载株型、叶型、抗病性和抽穗期等; 成熟期:

7、鉴定记载株高、穗型、穗长、芒长、壳色、整齐度、抗倒性、落黄性和成熟期等。 5.3.4 株行选择 DB3210/T 10552020 3 根据品种各生育期的典型性状,对株行进行选择,做好标记。收获前,根据3个关键期的选择标记,进行综合选择,确定中选株行。 5.3.5 收获与室内抉选 分株行收获、脱粒。收获前,中选株行取5个单株,测定主要性状,依据4.1对中选株行抉选。 5.4 株系鉴定 5.4.1 建圃 选留株行圃种子,按同样的密度各播种10 m2左右的株系区,采用机械稀条播方式播种。 5.4.2 田间观察记载 按照5.3.3的要求记载。 5.4.3 田间管理 5.4.3.1 肥料运筹 施纯氮1

8、6 kg/亩,配合施用磷钾肥,氮: :磷: :钾为1:0.5:0.5。氮肥分配基肥: :拔节肥: :穗肥为7:1:2。磷钾肥以基施为主。 5.4.3.2 综合防治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参照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执行。 5.4.4 株系选择 按照5.3.4的要求。 5.5 收获 当选株系分区收获,对典型性状符合要求的株系(杂株率不超过0.1%),拔除杂株后分株系单收、单晒、单储,依据4.1对中选株系进行抉选、混合,即为育种家种子。 5.6 育种家种子贮藏 入库前整理好仓库,并有专人负责,贮藏期间保持室内干燥,种子水分小于13%,注意有害生物防治与人为混杂。 6 原种生产 6.1 播种时

9、间、播种量和播种方法 适宜播期10月25日11月5日,适播期内适当早播;按 5 kg/亩育种家种子,进行精量播种;采用机械稀条播。 6.2 田间管理 6.2.1 肥水管理 DB3210/T 10552020 4 6.2.1.1 肥料运筹 基 肥:45%复合肥25 kg/亩30 kg/亩,尿素7.5 kg/亩。 苗 肥:三叶一心,施尿素7 kg/亩8 kg/亩。 拔节肥:叶龄余数2.5叶,施尿素9 kg/亩10 kg/亩。 孕穗肥:在叶龄余数0.81.2叶,施45%复合肥10 kg/亩12 kg/亩。 6.2.1.2 水分管理 播后清理内沟,接通外沟,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如遇播后墒情不适,当土壤

10、耕作层20 cm内含水量降至60%以下,需要灌溉出苗,但不可大水漫灌,沟系注水润湿为主。 6.2.2 病虫草害防治 6.2.2.1 防治策略 在生产过程中对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a) 合理轮作换茬,清除沟渠路边杂草、破坏病虫滋生场所、压低病虫草发生基数。 b) 根据田间病虫草发生特点,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适时适量防治。并注意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或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克服和推迟病虫害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农药使用应符合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具体施用药剂及防治方法见附录 B。 6.2.2.2 防治对象 纹枯病、白粉

11、病、赤霉病、黄花叶病毒病,蚜虫和粘虫,杂草,等。 6.2.3 冻害的预防与补救 冻害预防:采用镇压、化控等措施防止冻害。 冻害补救:发生冻害后,根据冻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增施恢复肥。小麦仅叶片受冻,一般不施用恢复肥。发生茎蘖受冻应根据冻害严重度确定,如发生10%以下的茎蘖冻死,正常群体不需补救,发生10%30%的茎蘖冻死时需施尿素4 kg/亩5 kg/亩,30%50%茎蘖冻死时需施尿素8 kg/亩10 kg/亩,超过50%茎蘖冻死时需施尿素15 kg/亩。追施恢复肥应配合灌越冬水或拔节水进行,以提高恢复效果。 6.3 去杂去劣 根据扬麦27的典型品种特征特性,于齐穗期和成熟期分别进行田间纯度鉴定,

12、根据GB/T 3543.5要求去杂去劣。 6.4 收获与贮藏 成熟后,选择晴天及合适的机械收获,及时晒干或烘干。在收获、运输、干燥过程中严防机械和人为混杂。将干燥种子装入种子袋,袋内外均有标签标注,进仓贮藏,并用磷化铝熏蒸,做好安全贮藏管理。 7 大田用种生产 7.1 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方法 DB3210/T 10552020 5 适宜播种时间10月25日11月5日,播种量8 kg/亩10 kg/亩。将原种播于水肥条件较好、内外三沟配套、集中连片无插花的田块。采用机械条播,行距25cm,播深2cm3cm。 7.2 田间管理 按照6.2的要求。 7.3 鉴定与去杂去劣 对生产基地技术人员进行

13、去杂工作集中培训和田间指导。 第一次去杂:4月中下旬,株高定型齐穗后,清除小麦田间的变异株、分离株、混杂株等异常株和田间、地头、地边的野燕麦杂草等。 第二次去杂:5月中下旬,成熟初期,对田间、地头、地边的异常株及杂草进行再次清除。 7.4 田间纯度检验 田间纯度检验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采用棋盘式、 五点式或之字型进行设点, 按照GB/T 3543.5要求检验田间品种纯度。 7.5 收获 经检验合格的种子田,小麦完熟后选择合适的机械及时收获、干燥、清选,严防机械混杂和人工混杂。 7.6 检验与贮藏 晒干或烘干后的种子按照GB/T 3543.1、GB/T 3543.2、GB/T 3543.3

14、、GB/T 3543.4、GB/T 3543.5、GB/T 3543.6、GB/T 3543.7进行质量检验,经检验合格的种子按照GB/T 7415要求贮藏。 8 生产档案 填写种子繁殖地块位置,包括种子田编号、种植面积、分检划区、收获方式;全程记录种子生产过程中的气候条件、生长发育动态、病虫草害发生及防治情况、各项栽培管理措施及收获产量、质量、加工、包装及种子批次等信息,并及时整理归档。 记录档案保存不少于两年。 DB3210/T 10552020 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小麦种子生产调查记载标准 A.1 物候期 A.1.1 出苗期 全区有50%以上的单株幼芽鞘露地面时的日期

15、,第一叶伸出芽鞘1.5cm时为出苗(以日/月表示,下同)。 A.1.2 抽穗期 全区50%以上麦穗顶端的小穗(不含芒)露出叶鞘或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的日期。 A.1.3 成熟期 麦穗变黄,全区有75%以上植株中部籽粒变硬,麦粒大小和颜色接近正常,胚乳由面筋状变成蜡质状,手捏不变形,可被指甲切断的日期。 A.2 植物学特征 A.2.1 幼苗生长习性 出苗后一个半月左右调查。 A.2.2 株型 抽穗后根据主茎与分蘖茎的松散程度分三类: 主茎与分蘖垂直夹角小于15为紧凑; 大于30为松散;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 A.2.3 叶色 拔节后调查记载,分深绿、绿和浅绿三种。 A.2.4 株高 分蘖节或地面至

16、穗顶(不含芒)的高度,以“cm”表示。 A.2.5 芒 一般划分五类。 a) 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b) 顶芒:穗项部有芒,芒长 5mm 以下,下部无芒; c) 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d) 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 40mm 以下; e) 长芒:芒的长度在 40 mm 以上。 DB3210/T 10552020 7 A.2.6 芒色 分白(黄)、黑、红色三种。 A.2.7 壳色 分红、白(黄)、黑、紫四种。 A.2.8 穗型 穗子两端尖、中部稍大为纺锤形;穗子上、中、下正面和侧面基本一致为长方形。 A.2.9 穗长 主穗基部小穗节至顶端(不含芒)的长度,以“cm”表示。 A.2.10

17、 粒形 分长圆、椭圆、卵圆和圆形四种。 A.2.11 粒色 分红粒、白粒。 A.2.12 籽粒质地 分硬质、半硬质、软(粉)质三级,用小刀横切断籽粒,观察断面,以硬粒超过70%为硬质,小于30%为软质,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硬质。 A.3 生物学特性 A.3.1 生长势 根据植株生长的健壮程度,在主要生长阶段幼苗至拔节、拔节至齐穗、齐穗至成熟记载。 A.3.2 整齐度 A.3.2.1 植株整齐度 分三级,整齐(+)(主茎与分蘖株高相差不足10%);中等(+)(株高相差10%20%);不整齐()(株高相差20%以上)。 A.3.2.2 穗整齐度 根据穗子大小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种。

18、A.3.3 耐寒性 耐寒性于返青前调查,“0”无冻害;“1”叶尖受冻发黄干枯,等。 A.3.4 倒伏性 分四级,“0”未倒或与地面角度大于75;“1”倒伏轻微,角度在6075之间;“2”中度倒伏,角度在3060之间;“3”倒伏严重,角度在30以下。 DB3210/T 10552020 8 A.3.5 病虫害 依据受害程度,用目测法分0、1、2、3、4五级记载。 A.3.6 落黄性 根据穗、茎、叶落黄情况分三级,以好、中、差表示。 A.4 经济性状 A.4.1 穗粒数 单穗实际粒数或单株每穗平均结实粒数。 A.4.2 千粒重 以晒干(含水量不超过12%13%)、扬净的籽粒为标准,随机取两份100

19、0粒种子,分别称重,取其平均值,以“g”表示。如两次误差超过1 g时,则需重新数1000粒称重。 A.4.3 产量 是各种性状表现的结果,是评定原种质量的重要指标,以“kg/hm”表示。 a) 实际产量。按实收面积和产量折算成每公顷产量,以“kg/hm”表示。 b) 理论产量。根据产量构成因素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推算。 DB3210/T 10552020 9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常见病虫草害防治方法 常见病虫草害防治方法见表B.1。 表B.1 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农药 类别 农药名称 剂型 防治对象 (功能) 施用方法 (g/次亩或 ml/次亩) 使用 方法 安全使用期 除

20、草剂 异丙隆 25%可湿性粉剂 杂草 250 g 300 g 喷雾 播后苗前或 杂草 23 叶期 苯磺隆 75%悬浮剂 杂草 0.9 g1.8 g 喷雾 杂草 23 叶期 精恶唑禾草灵 6.9%乳剂 杂草 60 ml80 ml 喷雾 杂草 2 叶分蘖末期 氯氟吡氧乙酸 20%乳油 杂草 30 ml40 ml 喷雾 杂草 34 叶期 杀菌剂 戊唑醇 5%可湿性粉剂 纹枯病 1 kg 种子用药 1.5 g2.0 g 加少量水 拌种 种子处理 噻呋酰胺 24%悬浮剂 纹枯病 20 ml25 ml 喷雾 返青至拔节期 氰烯菌酯 25%悬浮剂 赤霉病 100 ml 喷雾 抽穗扬花期 丙硫菌唑 30%悬浮剂 赤霉病 50 ml 喷雾 抽穗扬花期 三唑酮 25%可湿性粉剂 白粉病、 锈病 35 g40 g 喷雾 发病初期 戊唑醇 6%可湿性粉剂 黄花叶 病毒病 100 kg 种子 用药 33 g50 g 包衣 种子处理 杀虫剂 吡虫啉 10%可湿性粉剂 蚜虫 50 g 喷雾 害虫低龄发生期 氯氟氰菊酯 2.5%高效 微乳剂 蚜虫、 粘虫 30 ml40 ml 喷雾 害虫低龄发生期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