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渡荆门送别李白一、导入 我们学过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你还记得哪些?找同学来讲台写出诗歌的题目或诗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不一样的送别诗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二、 释题 从这些诗歌的题目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特点? 李白这首诗的题目,可以看出是谁在送别吗? 渡:乘船 荆门:地点三、 名句积累 ppt展示有关送别的诗句四、作者介绍 对于诗人李白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呢?五、诵读 1、听名家诵读(听清字音、朗读的节奏、把握情感)。 2、找同学模仿录音为大家朗诵一遍。 3、哪位同学可以尝试再为大家朗诵一遍? 其他同学评 4、请这位同学来领读这首诗。六、研读诗歌 1.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运用了怎
2、样的表达方式? 首联:交代出游的地点和目的 叙事诗人没有写亲人或是朋友来送别我,但是有长江水跟随着我来到楚地游览。我们很少有这种的大气写故乡水来送别,我们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可以感受到一种孤独但更多的是一种自负,他不纠缠离别时的那种情感,而是写还有故乡水来伴随我。陪我来到外面的世界。 2.接下来颔联和颈联直接写景,这两联中你认为哪些字写得比较好,好在哪里? 3、当你读到这两联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小组内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描绘出来。 师:“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荆门以内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
3、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山随着地势的变化逐渐变低最后消失在地平线,眼前展现的便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入大荒流”,这里的江水已不再是长江而是汉江水域,进入了平原湖区,水域开阔。长江水奔腾直泻,经过汉江水域,融入荒漠辽远的原野,在远处水天相接,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一望无际的平野使人顿时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颔联:山水之状景。 远景 4、你是根据哪些字感受到这样的画面的呢? 随:随着。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消失。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
4、和流动感。还有哪个字炼得好? 入:汇入。江水汇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水域开阔犹如敞开的怀抱接纳一切,江水河平原融为一体。写出了气势的宏大,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豪迈。 5、诗人接下来变换视角描写了什么? “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如果你来描述月亮在天空中的这个画面你会如何描述?但是诗人却巧妙的运用了写景技巧,由一个点扩展到一个面既写出了月在天空中悬挂的自然现象也突出了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海楼 ”即海市蜃楼,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光线发生折射产生幻像,使远处的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上。仰望天空,变换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诗歌中的海楼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呢? 颈联:月云美景。近景 绘景 6、诗人所见到的海楼是实写还是虚写呢? 7、诗人只字未提送别时的场面,而是用了两联笔墨来写景这是为什么? 8、写景之后作者为什么依然没有写送别的场面呢?他看到了什么?七、 对比阅读 金陵酒肆留别 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八、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同一题材的诗歌可以有多样的表达方式,情感也可以是多样的,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板书渡荆门送别李 白 首联:交代出游的地点和目的 叙事 颔联:山水之状景。 远景 颈联:月云美景。近景 绘景 尾联:抒思乡之情。点明主旨 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