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XX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测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种)一、基础知识(27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y()太守 决z() 浑欲不胜zn( )老翁y()墙走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7分)便要还家_ 欣然规往_ 不独亲其亲_尝贻余核舟一_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其两膝相比者_濯清涟而不妖_ 可爱者甚蕃_ 谈笑有鸿儒_造化钟神秀_ 听妇前致词_ 具答之_男有分,女有归_大道之行也_ 3、文学常识填空。(3分)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朝代)诗人_。爱莲说的作者_是_代著名哲学家。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故号称“_”。核舟记选自清涨潮编辑的_
2、。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9分)忽逢桃花林,_,_,_,_ _。爱莲说中写莲荷既不与世俗同流,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望岳中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千古名句是,。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_,_。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豁然开朗”一词,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与之意境相似的一诗句是:_, _。根据石壕吏的内容,按要求默写下列诗句。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一句子是_;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_;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_。5、下列文言文,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3分)A.太守/即遣
3、人/随其往 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二、语段阅读(63分)(一)(11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无丝竹之乱耳,。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7、请将文段中所缺的句子填写完整。(2分)8、解释下列词语。(2分)名_ 斯_ 白丁_ 案牍_9、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10、本文表达了作者_节操和_的情趣。(2分)11、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是你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亲戚或同学合住的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简要地点明理由。(3分)_(二)(12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3分)不独亲其亲_ 矜、寡、孤、独、废疾者_谋闭而不兴_外户
5、而不闭_不独子其子_货恶其弃于地也_13、从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2分)_通_,解释:_通_,解释:_1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_15、试简要概述“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3分)_ _(三)(17分)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
6、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粒粒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16、判断下列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对“之”所指代对象说明的正误,对的填A,错的填B。(1分)箬篷覆之(指代“船舱”)( ) 石青糁之(指代“一种青色颜料”)(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
7、与苏、黄不属。_1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_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_19、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不同。(2分)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为宫室、器皿、人物_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20、摘录本文段中文字含有通假字的一个句子,指出通假字并解释。(2分)_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比较一下,古今在数词的说法上有什么不同。(3分)苏、黄共阅一手卷。_舟尾横卧一楫_古今不同点:_22、第一段文字写出了核舟的两点奇妙之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两点内容。(2分)_23、简答: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8、?(2分)_ (四)(13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9、,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4、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桑竹之属( ) 具答之( ) 欣然规往(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处处志之( ) 诣太守( )2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_26、写出出自本文段的成语四个:_ _ _ _(2分)27、指出文段中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词语两个:_ _ (1分)28、以下三句中存在一个共同的语言现象是:_(1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9、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2分)_(五)晏子之御(
10、10分)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注释:御:马夫。驷马:四匹马拉的车。去:离开,这里指离婚。相:担任国相。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自下:谦虚。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对:回答。30、解释下列短语。(2分)(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3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3分)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
11、有以自下者。 32、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2分)(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33、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3分) 三、作文(60分)34、翻开自己的成长日记,每个人都会回忆起珍藏在心中的那份感动:也许是孤独时得到的一个问候,也许是沮丧时得到的一个鼓励,也许是跌倒时得到的一个搀扶,也许是迷路时得到的一个指点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得到来自父母、亲友、老师、同学乃至陌生人的关心和帮助,
12、这点点滴滴的关爱,就像一颗颗爱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心田,有那么一天,我们也会把爱的花香传递到整个世界。 请结合你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滴水之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中心;600字左右;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不能用本试卷阅读题的材料作为写作内容。参考答案:一1、诣、眦、簪、逾2、通“邀”,邀请计划博学的人以为亲职业,职能聚集走向前去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3、东晋_陶渊明周敦颐_北宋诗史虞初新志4、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_惟吾德馨_鸿儒_。_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 5、C 6、D6
13、、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泛舟于赤壁。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7、出名_这_没有学问的人_官府的公文10、高洁傲慢_安贫乐道_12、_单_老而无子的人_奸邪_用门闩插门_他的_它,指财物_13、_与_通_举_,解释:_举荐,推荐_矜_通_鳏_,解释:_老而无妻的人_14、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15、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_人人都能安居乐业_物尽其用,人尽其力16、()()(X)17、_高高的帽子_举_相似_18、_奇妙_零数_做,雕刻_是_19、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20、_苏、黄二人一起观看一幅书画的横幅长卷。_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_古今不同点:_古代汉语表数量时,不用量词。_21、体积小_容量大_22、通过读者的想像力,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印证了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23、A作者借桃源中人的话,含蓄地表明了写作主旨,表达对纷乱现实的批判和对安宁自足生活的向往。结构上能与上下文形成照应(上有桃源美景,下有“不足为外人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