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9806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 3 卷第3 期2023年6 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Vol.43No.3Jun.2023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李咏(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贵州都匀5 5 8 0 0 0)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精神基础,是担当高校特殊使命的必然要求。高校要结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和内涵式发

2、展要求,科学把握整体性和层次性、持续性和阶段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健全完善组织统筹机制、协同育人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督导评估机制、条件保障机制。高校要从思想引领、实践导向、体系构建、精神塑造、目标指引等方面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筑牢思想根基、厚植深厚情感、凝聚价值共识,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关键词: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机制构建;实践路径LI Yong中图分类号 G641The Significance,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Path of Consolidating

3、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Chinese N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arty Commitee Propaganda Department,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Duyun 558000,Guizhou,China)Abstract: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an urgent need to

4、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the spir-itual basis of deepening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undertaking the special mis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mbinethe talent t

5、raining objectives and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scientifically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grity and hierarchy,sustainability and periodicity,unity and diversi-ty,and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and overall planning mechanism,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resource i

6、ntegration mechanism,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and condition guarantee mech-anism.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ducate and guide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aspects ofideological guidance,practice guidance,system construction,spirit shaping,goal guidance and so onto build a solid i

7、deological foundation,cultivate deep emotions,and condense value consensus,con-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7 4-2 3 8 9 2 0 2 3)0 3-0 0 0 8-0 6收稿日期:2 0 2 2-0 3-0 8基金项目: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思政专项“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着力点研究”(课题编号:qn-sysz2022012)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咏(19 8 0),男,土家族,贵州印江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8李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

8、tinue to deepen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build a common spiritual home for theChinese nation,and instill the awareness of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heart.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Chinese N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ign

9、ificance;mechanism construction;practice path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规律认识的巨大飞跃,标志着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并付诸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2 0 19 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人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从体制机制、职能职责、经费支持、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10、。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其职责使命所在。一、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思想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理念、情感体验和精神诉求。高校与其他单位(部门)相比,在区域特征、民族构成、思维理念、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立德树人”包括立德和树人两个方面。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里特别强

11、调要将“树立德业”置于首位。管子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里充分说明了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强调只有先做好培育人的工作,才能让社会文明得以接续、传承和生生不息。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提升青年学生修身明理治国的能力,帮助青年学生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材、培养堪当民族复兴责任大任的时代新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要站在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穿于高等教育管理体系、课

12、程体系、学科体系等领域,切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在人才培养中植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元素,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铸牢精神之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五个认同”,让新时代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精神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确认,“是对作为世界民族之林中具有国家民族地位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整体性的认知和对中国国家统一意识的感悟”1。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各民族之间通过频繁交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和相互依存关系,各民族文化通过多次整合以及互相交融、互相借鉴、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了兼容并包、多

13、元融汇、丰富多彩的中华思想文化体系,这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本所在。各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相互交流交往交融,不同程度的融入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加深对其他民族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他们对民族差异性的认识、对各民族整体性的把握以及对民族发展相关性的深切感悟,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理解其他民族文化,更好维系平等团结互助融洽的民族关系。高校应根据地理环境、人员构成以及教育对象的多元性、特殊性,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在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实践中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9民族文化征,通过促进各民族师生之间交流互鉴、互学互

14、享,教育引导各民族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进一步增强对祖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三)担当高校特殊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以及高校的组织和活动,也明确了高等教育投人和条件保障以及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和所承担的历史责任。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殊使命,这要求高校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新阶段“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满足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为目标,牢牢把握公平和质量两大教育发展主题,不断

15、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以产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高效能的社会服务诠释自身的职责与担当,主动服务和融人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高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各民族师生的“五个认同”,努力培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忠实维护者、坚定执行者和模范践行者。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构建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工作机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高校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组织统筹机制、协同育人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督导评估机制、条件保障机制等,不断

16、健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机制,全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一)组织统筹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级部门(单位)的共同责任,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统筹协调推进。高10校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分管领导主抓,党委宣传统战部门统筹,组织、学工、团委、教务、科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领导机制,坚持高位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实施,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性,务求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和全方位推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高校发展总体规划,纳人每年度发展目标考核评价体系

17、,纳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定期加强监督检查,切实增强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坚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理论研究和重大工程建设,加强学校与党政机关、党校(行政学院)、社科研究机构等单位的密切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合各类优势资源,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形成统一领导、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各负其责的工作体系,构建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联动、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形成合力的大工作格局。(二)协同育人机制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召开主题党日和主题团会、班会和“三会一课”等活动,推进领导干部带头讲、优秀教师示范讲、青年学子跟进讲,让广大师生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坚定

18、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提升能力本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三全育人”全过程,全面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搭建面对面的线下与键对键的线上网络思政“双载体”,用好用活APP、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打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平台”,实现舞台与讲台、理论与实践“双发力”。建立健全专业建设、学科基础、实践平台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体系,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各民族学生在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中,自觉提高政治理论

19、素质、自觉强化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不断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和教育范式,实现以学促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在党团建设联动、榜样李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典型带动、校园文化推动上形成合力,形成多元一体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把对党忠诚融人于青年学生的精神血脉和具体行动上。(三)资源整合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高校应整合职能部门、教研单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各类优势资源,盘活资源存量、扩大资源总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需经费纳人学校年度预算,设立专项经费,制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20、提升经费使用绩效。在各民族师生中深人开展交流交往交融系列主题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立足现实要求和师生期待,广泛开展“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对外交流合作形式,营造浓厚的国际化办学氛围,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建设,形成“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依托现有资源及条件,争取各方面力量支持,积极筹备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基地,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班队伍,探索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在优化整合教育研究基地、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科研项目立项、民族学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布局,打造铸牢

2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高校品牌。(四)督导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督导评估机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实效的关键。高校要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人学校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布局,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计划,纳人学校党建主体责任落实任务清单,纳人各级领导班子目标绩效管理体系,作为领导干部年终述德述职述廉、发展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党组织专题民主生活会及组织生活会的重要内容和综合测评的关键指标,以责任考核促进该项工作取得成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对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方法创新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督导评估,以督导评估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22、意识教育工作真正落地见效。高校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督导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健全检查督导评估监督工作机制,构建与人才培养要求相符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及工作方案,不断加强督导评估队伍建设,充分运用好督导评估结果。(五)条件保障机制高校应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认真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经费来源渠道,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合力。要按照“开门办教育、开门创示范”的要求,突出对外交流合作对推动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动服务和融人国家经济

23、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重大工程项目;建立和保持与国内外高校、文化机构和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东西部高校教育振兴的合作,用好东西部帮扶政策,在开放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不断拓展交流合作领域、提升合作交流水平,通过协同提质合作办学等形式,引进其他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统筹用好用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措施,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统筹整合现有资金,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研究项目,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作共建机制。三、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应立足其职能职责勇担历史使命,科学把

24、握和正确处理整体性和层次性、持续性和阶段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从思想引领、实践导向、体系构建、精神塑造、目标指引等方面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筑牢思想根基、厚植深厚情感、凝聚价值共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知行合一。(一)思想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在当代中国,在11民族文化21世纪的世界展现了强大的真理力量”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教

25、职工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教育引导各民族师生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思想基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把实践育人作为关键环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立足新时代高校师生思想特点和具体特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更多的专家学者投人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过程之中,采取理论武装、思想淬炼、实践锻炼等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夯

26、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二)实践导向:扛起新时代高校责任担当推动伟大实践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是提升教育成效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3 ,要达到实践目的应推动主客体之间双向对象化。高校教师应根据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科学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成长规律,充分利用青年学生兴趣广泛、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精力旺盛以及接受新事物快等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及立德树人关键环节,充分利用地域条件开展各类特色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提升思想认识,增强目标认同,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爱党、爱国、

27、爱家乡”的深厚情感。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探索实践“市场为导向、产业为引领、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用创新机制,聚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师生深人基层,通过开展“双12语宣讲”、文化科技“大篷车”等活动,以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快板”“民族音乐舞蹈”等文艺形式,让党的声音进万家,促进党心民心血脉相连、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三)体系构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 0 16 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4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体系和

28、话语体系”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必须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彰显中华民族风格、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构建中国民族理论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5 ,提升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高校应固本强基、突出民族特色,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突破,组建高水平学科研究团队,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研究,加大民族专业学科建设投入,搭建科研创新平台,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基础,坚持前沿交叉式发展,促进传统学科与民族类学科深度融合,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学科生态。持续关注互嵌式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托民族文化、民族理论研究等教育资源,编写铸牢中华民族共

29、同体意识教材,并在科研选题和学术期刊上开设专题专栏,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为各民族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接触前沿领域提供平台,构筑“育学研用”相融合的创新生态和育人生态。(四)精神塑造:依托文化自信汇聚强大精神合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民族精神共同体的构建。”6 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政治”和“文化”双重属性,文化认同是最持久、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各民族关系的精神纽带,也是培养各民族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支柱。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自信自强提出了新要求、作出新部署,明确提出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目标,第一次提出“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概念。高校应深入

30、开展青年学生中华文化浸润熏陶,大力提升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夯实各民族学生文化之李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基、筑牢各民族学生文化之魂,帮助各民族学生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感知和认同。高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职责使命,抓住民族传统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持续开展“民族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活动。积极支持和鼓励广大师生开展民族文化挖掘和传承,深人开展科学研究,创新人类文明成果,延续和扩展中华文明的命脉,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断传承发展。支持广大师生深人民族村寨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以舞蹈、民歌演唱、经典传唱、服饰展演等方式,举办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

31、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诵读、知识竞赛、书画创作、音乐歌舞创作演出等文化活动,为各民族学生提供展示风采才华、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创设文化载体、丰富文化内涵、优化校园文化、推进校园文明,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促进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引导各民族学生感知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目标指引: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集中概括了未来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

32、主题。“适应新时代发展历史方位,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人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7 “我们要把培养时代新人作为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让时代新人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 高校

33、作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基地和专设机构,肩负着历史使命和人民重托,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各民族学生的奋斗目标,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牢民族团结意识,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为之努力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宏伟系统工程。高校应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高校自身实际,精心制定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措施办法,通过发挥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部门作用,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分析研判和总结反馈,不断优化

34、整合组织管理、课程教学、实践育人等有效资源,拓展教育载体、明晰责任分工、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工作实效,着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充分展现高校的责任担当。参考文献1李赞,张静.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23-29.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 0 2 1.3欧阳康,张明仓.在观念激荡与现实变革之间: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8.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 0 16-0 5-19(3).5 王伟,张伦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逻辑缘起、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3):5 9-6 9.6 宋才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 J.党建研究,2 0 2 1(3.【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 N.光明日报,2 0 19-10-2 4.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 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 0 2 1-0 7-0 2(2).责任编校:李军明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