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综合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9803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6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综合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综合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综合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2期(总第117期)外语与翻译李玲中 南 大 学张吟松云南农业大学【提要】课程思政观念已全面渗入高校教学育人日常工作,深入教育工作者的心田,成为教师育人素养的标配。该研究以道器合一,道与器相辅相成之律为起点,坚守英语学科之本与紧跟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为依据,基于高校教育教学背景,进一步梳理课程思政之理念,对当下课程思政的缘起、背景及相关政策予以文献综述。本文分析目前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高校英语专业对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指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可以参考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以英语专业一些课程思政案例为基础,提出可以操作、具体的课程思政策略,以期拓展课程思政思维,实现专业教学与课程

2、思政同向同行之目标,以达到当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守正创新、道器不二、启智润心之理想境界。【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念、现状、英语专业教学、思政案例【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648(2023)02-0078-07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综合研究1引言“思政”一词,究其出处,谓“思行善政”。指执政者思考反思其执政行为,以得到妥善的法则、良好的政令和政绩。思是行为,政为目的,或思行之目的是为善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思与政、德行与教育的关系早有论述。论语为政 就有“为政以德”,即当政者以德行来治理国家。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必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大学 开篇

3、第一句“大学之道”如此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大学之道在于修身,培养光明正大的品德。再如唐代文学家韩愈的 师说 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传授道理最根本的就是做人的道理。这些都可视为当下课程思政的源头理据。思政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由来已久,而课程思政的明确提出则是新事物、新工作、新目标。思政课程是思政的专门课程,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是思政专业课,其重点是思政,思政是其显性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课程思政则是课程的思政,其不同于前者,是专业课(通识课)的思政,指以“思政”为纽带,将“专业”与“实践”结合起来,

4、在各门课程中增强政治意识、加强思想价值引领,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大局观和发展观。课程思政旨在挖掘和发挥专业课、通识课的思想教育资源和功能,其侧重点不是思政课,而是将课程的资料与人联系起来,进一步落实到育人,思政是其隐性的教学内容、手段和目标。如果将专业课程理解为器,思政则可理解为道。显然,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但二者皆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立德育人。基于一致的目标,二者在高等教育中应同向同行、显隐结合、道器不二、知行合一,在外语教学中将外语课程的教学性、工具性与教育性、人文性融为一体,共同承担协同育人的大任。鉴于此,课程思政可以定义为: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

5、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可以说,课程思政既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葚 本文系2021年中南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道器不二 守正创新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综合研究”(项目号:2021KCSZ063),及2021年中南大学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立项项目“英语专业虚拟教研室”(专业建设类/区域性文科类)的阶段性成果。葚78 外语与翻译2023年第2期(总第117期)教育观,也是回归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为先的教育初心,属于教育理念范畴。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课程观,它能弥补思政课程的不足,在各类非专门思政课程中有机融入立

6、德树人元素,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既让课程承载思政,又寓思政于课程中,真正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向互动(杨金才 2020a:12)。同时,课程思政也可理解为一种新的知识观,是对知识观的重构和再认识。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传递正能量。课程与思政结合,是知行合一、道器不二的体现,如盐溶于水,无影无形见效果,也如春雨润物,无声之中育万物。目的是有利于发挥人的潜力、个性和价值。该研究拟从课程思政概念入手,进一步梳理课程思政之理念,对当下课程思政的缘起、背景、相关政策文件及有关研究予以文献综述,指出高

7、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可以参考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中南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为前提,提出可以操作、具体的课程思政策略,以期拓展课程思政思维,推动形成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目标,提升教师育人意识,系统谋划建设方案,灵活施教润物无声、科学评价熔铸动能的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达到当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守正创新、道器不二、启智润心之理想境界。2外语课程思政之文献综述究其缘起,“课程思政”(有译为 curriculaof integrated ideology and politics)一词最初源于2014 年上海市相关高校的探索,在这之后出现的一个概念,其目的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

8、”困境,尤其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贴标签”“两张皮”现象,其方式是开发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此引起教育部的关注,激起全国高校对课程思政的广泛重视。2014 年至 2023 年初,课程思政从兴起到深化和系统性发展,进入新阶段,达到新高度,有一系列关键事件、重要文件和重点时期。仅以 2020 年为例,就有至少 5 个国家层面的活动和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放眼全球,课程思政理念、政治道德建设与文化文学发展同向同行等相关思想的产生,已有一定的历史。以英国为例,1921 年著名的纽波特报告 英国的英国文学教学(The Teach

9、ing ofEnglish Literature in England)问世,与新成立的英文学科遥相呼应。该报告明确规定英国文学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提出在世俗社会里,英国文学所能提供的精神价值足以取代宗教的主导地位,同时将文学与当代人的道德修养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当下的课程思政理念有其深远的、中西融通的历史依据与背景,是新时代培育新型人才的教育大计。基于此,为具体落实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高教司的工作要点安排,以及 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南 精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使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几乎所有大学人才培养要求

10、与目标明确写道,“政治定力、育人素养”是首选的内容。这与课程思政的目标高度契合。课程思政本质在于育人:培根筑魂,启智润心,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课程思政的“弹性”属性意味着外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能动性,将思政隐性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外语专业教育教学领域,国内对课程思政已有不少研究,主要可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理念与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引领与传播(杨金才 2020a),是一种全新改革化的教育观、课程观、知识观(王卓 2020)。2)课程思政建设既涉及对外语专业类课程思政的探索(杨金才 2020b;司显柱 2021;余睿,朱晓映 2021;郑峻

11、 2021),也关乎对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探索。3)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可以从跨文化对比、价值观思辨、以外语表达中国文化和体验式语言学习四个角度予以思考,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道德素养、人文精神和跨文化能力(孙有中2020)。4)在教材建设方面,有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专门教材,同时利用现有教材,充分发挥教师79 2023年第2期(总第117期)外语与翻译主观能动性,从话语、语篇等方面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和内涵(黄国文 2020),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强化课程育人,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相统一(何莲珍 2022),达到富有成效的思政教育教学。目前课程思政教材建设多在大学英语教材方面。5)建立

12、健全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以检验课程思政效果为目标的新的评价标准,兼顾语言与思政(张敬源,王娜 2020)。课堂评价通常以教学需求与教学效果为导向(肖琼,黄国文2020),并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姜钢,何莲珍 2019)。针对课程思政主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观养成,形成性评价应该是课程思政更为偏重的评价理念(刘建达 2020)。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之外,也得强调健全对教师思政教学能力评价及院校思政教学效果评估的重要性。6)也对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案予以探讨。基于已有相关理论,提出以目标导向与问题解决(姜宛彤 2018)为标杆,指出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显性与隐性结合的方式

13、,认为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在理论与实践上契合,且指出其契合是广义的,而非狭义的。7)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学术诚信则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已有研究将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诚信教育纳入课程思政范畴,认为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必须杜绝学术抄袭,且提供了具体范例,达到学术写作中保持学术诚信的目的(张荔 2021)。8)针对英语专业某门课程或课程群予以课程思政研究。如探讨英语类专业核心课“英国社会与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内涵,摈弃以“知识传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板块式整合,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既涵盖了知识层面的教学内容,又拓展了研究性教学,达到启智增慧的

14、效果(杨金才 2022)。9)除课堂教学外,还强调教师言行对课程思政效果的影响,要求教师在外在表现、精神世界和对学生的态度三个维度自我约束、以达到言传身教的思政教育效果。最近几年,国内陆续召开线下线上研讨会,各类期刊创设课程思政专栏或专号,推出课程思政专项课题,还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出版新编课程思政类教材等形式,同时将外语课程思政与金课设计结合,融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和学科发展规划,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课,建立课程思政团队,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汇集课程思政案例,采取多种方式和多种举措,推进课程思政全面的实施和综合研究的开展。综上所述,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已关联宏观与微观、广义与狭义、课堂与课外

15、、线上与线下、显性与隐性、教材与教法、常规教学与教学竞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学科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已建构成一个庞大立体的综合研究形态。教育教学改革研讨,言必谈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课程思政为什么(why)、是什么(what)、谁来做(who)、何时做(when)、何处做(where)、怎么做(how)等系列问题或主要要素认真探讨,做出明确的回答(黄国文,肖琼 2021)。3道器不二:课程思政与英语专业教学如上述所言,课程思政对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主要涉及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教学理念等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也关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教学的具体实施手段

16、和内容的变化。课程思政给英语专业教育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是对英语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本质过程的认识。在英语专业教学领域,已有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南 视阈下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贯彻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英语教学方案、英语教材编写等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机融合,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工作打下了前期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就英语教育本质特征而言,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英语教育理念已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从先前的“他者”理论视角为出发点,即判断语言学习的标准从形式到概念内涵等都是以目标语作为参照系或标准,转向“对话”,以东西文化平等交流和文明互鉴为新标准,改变不平等不平衡交流而造成的中西文化关系的不正常现

17、象,即仅以目标语为考查内容和评价标准的教育观念,体现从语言学习转变为语言生活(languaging)(刘正80 外语与翻译2023年第2期(总第117期)光,许哲,何岚 2021),中国文化从低位走向平等乃必然结果。因此,英语教育的理论视角和出发点就应该从“他者”转向“对话”,从单向度的、“居高临下”的视角转向双向的对话交流,既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包容动态的态度审视英语在形式、符号、抽象概念等方面的变体、变异或扩展,也实现从语言学习到语言生活的转变。更加清楚理解语言首先是一种生活技能、一种生存方式,是不同文化间的桥梁和媒介,也是创造或拓展人类生存环境的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语言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

18、不同的文明与文化,成为更全面更好的自己,直至升华为一种文化的存在(Phipps&Gonzalez 2004:3-4)。努力冲破内在学术语言为英文的“称霸”局面,重新构建平衡互动的内在中外学术语言体系。英语教育从“他者”视角转向“对话”模式,从“英语学习”转向“用英语学习”,把语言与文化视为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而不是将语言与文化分离。学习者将深入地思考审视目标语与母语,既积极客观反观自己的母语,也能理性地看到“他者性”在文化中的作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英语教育可以更好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明晰高校人才培养中价值、知识和能力三个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即价值塑造是人

19、才培养的第一要务,价值塑造要有机地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思政无痕、育人无声,价值观引领,三者同向同行,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价值塑造、知识与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可以将英语课程思政内涵理解为“以英语教师为主导,通过英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文秋芳 2021)。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英语课堂独特的、泛在性、跨学科性的思政功能,引导学生在与其它国家文化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加坚定中国文化自信,

20、更加尊重其它文化,深入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更鲜活生动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重要性。同时,英语教师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之主导性,必然使教师更加关注和努力提升自身的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研究素养、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以教师自身良好的综合素养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4启智润心: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案例基于思政与课程道器不二之目标,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首先明白应该遵循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立足人文学科本位,谓之“守正”。人才培养则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功底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同时注重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培养的全过程贯穿课程思政理念。这是创新的根基。该部分

21、主要基于笔者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分享在课程思政层面英语专业相关课程思政案例。究其本质与目标,建立在于人文主义理念之上的语言专业和学科之目的就是教学生如何成才,如何回报社会。英语各类专业课程教学是直接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主渠道和责任田。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的 如何读诗(How toRead a Poem)专辟一节论述诗歌与道德(Poetryand Morality)。此节对道德做出定义:“就传统意义而言,在倡导义务和责任之前,道德就已对如何生活得最丰富和最有趣做了研究”(Eagleton2007:28),认为“诗歌就是道德陈述,不是因为它们根据某些规则做出严格的判断,而是诗

22、歌本身就关乎人类价值、意义和目的”(Eagleton2007:29)。目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课程分四个模块:翻译、语言学、文学与文化及应用语言模块。模块中的每一门课都可设计课程思政实施案例。笔者选取在文学与文化模块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予以阐释,分享课程思政方面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体会。4.1“英 美文学”课程19 世纪美国超验主义奠基人爱默生(R.W.Emerson)的诗歌 国家的建设者(A NationsBuilders)如此写道:“只有人,而不是黄金/能81 2023年第2期(总第117期)外语与翻译使一个民族伟大和强盛/这些人,为了真理和荣誉屹立不动,长久忍受。”在 2020 年

23、春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的特殊背景下学习此诗歌,结合疫情期间国内创作的赞美无私奉献的医务人员和部队官兵的中文诗歌,很自然地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解读诗歌,顺理成章地导入诗歌课程思政元素,即危难时期,国家与民族更加需要以大局为重、舍身救助的英雄人物。如此,诗内显性与隐性的课程思政元素与时代背景结合,让学生感受中国医务工作者和人民子弟兵,逆行驰援武汉,将自身生命安危置之度外,“别人安睡,他们劳作/别人逃离,他们迎战/”他们就是中国的时代英雄,中华民族的脊梁,新时代最美逆行者和最可爱的人。从该诗出发,观照中国现实,以东西对话、文内文外结合的方式解读此诗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该诗的主题。学生既学会赏析中外

24、诗歌,也更明确应该与时俱进为国分忧,至少先做好自己,绝不给国家添乱,如需要则投身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阵地。如此处理,课程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般潜入学生心中脑海,最终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我们非常注重不机械地引用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而是采用理性的扬弃方式,而且我们把这一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John Donne)的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No Man is an Island)则从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视角解读,说明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这种人类全局观概念,与

25、当下国家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部分相近的内涵。全球疫情蔓延肆虐,中国政府的英明决策,中国的体制优越性凸显,身处中国大地的安全感,更使师生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中国文化自信陡增。作品主题与当前社会的结合,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移情,其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4.2“英 语 散文”课程在英语诗歌之后兴起的英语散文(essay),原本就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道主人觉醒、思想启蒙运动等意识形态变化的结果,也是时代思潮激荡、读者需要的结果。散文题材广泛、形式自由、语言活泼,富含哲理性和思辨性,或犀利讽刺,或含蓄幽默,或轻松抒情,或灵动机智,格言般精辟的语言令人叹为观止,文风如

26、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贯穿其中的灵魂是作者的鲜明个性。知识的文学与力量的文学 (The Litera-ture of Knowledge and the Literature of Power)是英国托马斯 德 昆西(Thomas De Quincey)的散文名篇。在此文中,昆西将文学分为“知识的文学”与“力量的文学”,前者以知识教育人,后者以激情感染人。“文学可以分辨出两种不同的职司。一方面既有知识的文学,另一方面又有力量的文学。前者旨在教育,后者旨在感染;前者是舵,后者是浆或帆。前者仅仅诉诸于人的推论的悟性,后者则往往而且总是通过人的喜乐之情、恻隐之心,从根本上诉诸人的高级悟性即理性。”“文

27、学可以看作明净的理智之光。从近处看,它透过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交织成茫茫迷雾、闪闪彩虹,借助于在那明灭之间、带着一点蒙 蒙水气的幽光,发挥其本应有的作用。否则,它就不能成为力量的文学。高级的文学,即力量的文学。有了这种力量,人们能用自己潜在的感应能力,向着无限的领域扩张”。(斯威夫特 2020:147)一直以来,文学被视为人的精神之鼎,关系到人的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文学始终致力于创造一个诗意家园(童庆炳 2016)。文学的功能除给人以愉悦,更重要的在于文学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性基础,其中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同理心和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情怀可以帮助人确立正确的道义观,有利于人性的

28、改造与净化。文学具有的感召力、浸润力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通过形象、情节不着痕迹地将庄严的道义植入人的心灵,最终实现文学对人的教诲功能。文学本身泛在性的思政特征已不言自明。4.3“英 语 写作”课程英语创造性写作课程选用教材 大学英语写作教程 (College English From Creative Thinkingto Critical Thinking),其中一篇题为“完美的照片”(The Perfect Picture)的阅读写作材料,讲述年青的警队记者与一位爷爷意外撞死孙女的故事。故事以记者为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其中的主82 外语与翻译2023年第2期(总第117期)人公祖父在倒车时不

29、幸碾死自己年幼的孙女后,“我”在事故现场的所见所闻。“我”跟其他警察抵达事故现场,亲眼目睹祖父的强烈的自责和茫然无助,“我”所处的两难纠结,以及最后义无反顾的抉择。故事中的祖父意外撞死了自己的孙女。文章开头时,老人被摄像机对准,记者们把麦克风贴在他脸上,而他看起来完全不知所措,大多数时候只是哽咽着。后来那一幕,祖父慢慢地向前倾,双臂环绕着小家伙的头和脚,然后把脸贴在裹尸布上一动不动。这两个场景把祖父难以言状的悲伤与自责表现得淋漓尽致。年轻的警队记者原本可以拍摄一张完美的新闻照片,凭此获得奖项,名利双收,这无疑是事业上可遇不可求的良机,但他眼前的这一幕过于沉重,很容易让知情目睹者产生一种心酸和同

30、情。年青的摄影师站了许久,始终无法按下快门。在名利与良知之间,这位记者最终选择了良知,这与现场记者们强势的态度与毫无顾忌的追问,这些无疑是在老人受伤的心灵上撒盐,同情心缺失与道德观错误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我”的选择体现了从善体谅的人类共情本性,也契合慈悲为怀的中华传统精神,值得肯定与弘扬。美国作家欧亨利(O.Henry)的短篇小说 二十年以后 (After Twenty Years)也是一个反映在职业责任与多年友情二者之间做出抉择的故事。多年前,两位亲如兄弟的好友为了更好的生活,选择不同的谋生方式,一位离开纽约,向西去淘金。分手前约定,二十年后在老地方老时间再见面。留在纽约,已身为警察的

31、“我”,按约定赴约。可未曾想,在雨夜打火机的亮光中,警察发现从西部回来的老友吉姆竟然就是警察正在追捕的通缉犯。在职业操守和老友情谊之间,“我”必须做出抉择。最后,“我”选择悄然离开约定见面的地方,通知同事到现场将已发财的老友缉拿归案。警察的职业责任感最终战胜了老友情分,凸显出特殊情况下,国家与人民利益大于个人友情的朴素道理。这两个故事,作者用不同的情节和场景设计叙述,演绎了一个相似的道理:任何时候,人的本性都应该是向善向上的,个人的悲剧不能成为他人获取功名利禄的机会。当个人恩怨得失与国家人民利益发生冲突之时,应当以国家与人民为重,摒弃个人友情,以大局为先,方能显示作为人民公仆职业道德的神圣与光

32、荣。文学的伦理教诲功能亦在其中得以延续和光大。诸如此类的道理,在中国文学文化中也不少见,中国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忠于社稷人民永远在孝顺父母之前。用中西“对话”方式阐释英语作品,还会发现人类诸多相通相近之处,更能深刻领会“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道理,文学教学的课程思政也在其中得以实现和彰显。英美专业课程教学应从立德树人的“育人”本质出发,注意贯彻“课程思政”核心理念,在课件设计和教学进程中有机地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立足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在教学环节中凸显“中国性”,充分挖掘“中外价值元素”,注重价值引导。启发与引导学生不盲从西方思想理论和文学表现形式,而是自觉进行换位

33、思考,运用中国文化思想和伦理价值观审视异文化中涉及的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以自信、包容的视野审视中西文化交流,客观评判作品中西方文化书写的生成逻辑与审美范式,客观审视西方文学的发展轨迹与嬗变趋势;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其“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和情怀。5结语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广、复杂具体的系统工程。基于现有研究和探讨,英语专业关注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及教材思政等各方面的恰适性,既做到道器不二,显隐结合,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也遵循专业学科的本质、发展规律及时代背景变迁,守正创新,融人文性、文化性和国际性等为

34、一体。同时依据所在高校的情况,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系列研究或综合研究,在师资团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材教法、评估评价、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案例建设等诸多方面,构建凸显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课程思政系统工程,完成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目标。83 2023年第2期(总第117期)外语与翻译参 考 文 献Eagleton,How To Read a PoemM.Malden,MA:BlackwellPublishing,2007:28-31.Phipps,A.&M.Gonzalez.Modern Languages:Learning andTeaching in an In

35、tercultural Field M.London/ThousandOaks/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2004.Strauss,What is Liberal Education http:/ 2022/11/3.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中国外语,2020(5):21-29.黄国文,肖琼.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中国外语,2021(2):10-16.何莲珍.从教材入手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2):18-22.姜钢,何莲珍.构建系统连贯的考试体系,促进英语教育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J.中国外语,2019(3):4-9.姜宛彤

36、.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微课知识地图构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8:43-91.刘建达.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外语课程改革J.外语电化教学,2020(6):38-42.刘正光,许哲,何岚.“立德树人”与大学英语教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以 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 为例J.中国外语,2021(2):25-32.斯威夫特,等,著.英国经典散文选C.刘炳善,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司显柱.翻译教学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J.中国外语,2021(2):97-103.孙有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20(6):46-51.童庆炳.文学: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M.上

37、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王卓.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J.当代外语研究.2020(4):66-72.王卓.课程思政 专业思政 学科思政:人才培养目标视阈下的课程思政P.外教社“外语课程思政的纵深推进:目标、理念与路径”在线研修系列讲座之一,2022.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肖琼,黄国文.关于外国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5):10-14.杨金才.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a(4):48-51.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b(6):11-14.

38、杨金才.“英国社会与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中国外语,2022(2):85-88.余睿,朱晓映.课程思政语境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新模态探索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1(1):109-114.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中国外语,2020(5):15-20.张荔.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中的诚信教育J.外语与翻译,2021(3):63-70.郑峻.指南 视域下高校德语精读教材的思政功能:基于语料库的分析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1):69-89.(李玲: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张吟松:云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收稿日期:2023-03-02通信地址:410083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