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的实践经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9020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的实践经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的实践经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的实践经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5 卷第 3 期2023 年 9 月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ch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5,No.3Sept.,2023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的实践经验杨梅(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四川 西昌 615022)摘 要:凉山彝族自治州有1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进乡村振兴是凉山州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全局性工作。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越西县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新路径。其中普雄镇通过举办“尝新节”民俗活动实现地方文旅发展,通过发展彝族刺绣实现

2、乡村产业振兴。总结普雄镇在非遗保护与非遗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经验举措可为未来凉山州其他县(市)乃至西南其他农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借鉴样本。同时深入分析普雄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经验举措中图分类号:G122;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23)03002109Contribu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Rural Revitalization:Practical Experience of Puxiong Town,Yuexi

3、County,Liangshan PrefectureYANG Mei(School of Yi Language and Culture,Xichang University,Xichang,Sichuan 615022,China)Abstract: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home to ten key counties to receive assistance in pursuing rural revitalization.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Liangshan Prefecture

4、 is related to the overall work to win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with high quality and achieve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whole province and the whole country.In recent year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Yuexi County,as a key assisted

5、 county in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has actively explored a new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uxiong Town realize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and tourism through holding folk activity of New Taste Festival,and realiz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throu

6、gh the development of Yi embroidery.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and measures of Puxiong Town in the assistance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local rural revitalization can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samples for other counties(cities)in Liangshan Prefecture and even other rural ar

7、eas in Southwest China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future.At the same time,it deep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Puxiong Town,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intangible cult

8、ural heritage;rural revitalization;practical measures凉山彝族自治州有1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进乡村振兴是凉山州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全局性工作。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越西县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创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等各项工作,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新路径。其中普雄镇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非遗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3.004收稿日期:2023-04-14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

9、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以凉山彝族刺绣为例(YZWH2336);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项目:新疆库尔勒农业雇工调查研究以凉山彝族为例(YXJDY1905)。作者简介:杨梅(1987),女(彝族),四川会东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道路人类学、彝族社会文化,E-mail:。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5 卷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成功打造出“成昆铁路线上最美梯田”“成昆铁路线上彝绣第一村”“成昆铁路线上的明星小镇”等独具普雄特色的响亮口号。普雄“尝新节”和呷古彝族刺绣先后被列入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普雄镇且拖村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

10、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尝新米节”体验基地,呷古村被列为越西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因此,总结普雄镇在保护传承非遗与利用非遗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经验举措,可为未来凉山州其他县(市)乃至西南其他农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借鉴样本。同时深入分析普雄镇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普雄镇彝语称“坡合拉达”,因明朝时属“坡合土司”管辖地而得名。全镇辖区面积45.56平方千米,距越西县城35千米,位于县城东南部,普雄河中段,属二半山区。普雄镇共辖 10个行政村、2个社区、33个村民小组,2020年末户籍人口2.8万余人,其中除瓦吉木社区有1 400余人为汉族外,其他均为彝族。成昆铁

11、路纵贯其境内,普雄火车站是成昆铁路线上最大的三等站,普雄也因此曾成为凉山州美姑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雷波县(俗称“东五县”,是凉山彝族腹心地区)以及越西县上、中、下普雄片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以及人流、物流的集散地。一、成昆铁路线上的最美梯田:“尝新节”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尝新节”为彝语“车史则”的意译,“车”意为“稻谷”,“史”意为“新”,“则”意为“吃”,“车史则”意为“尝新米”,而当地现在普遍将其译为“尝新节”。据当地人介绍,普雄地区彝族村落庆祝“车史则”传统民俗活动已由来已久,但具体年份已无从考证。自脱贫攻坚以来,为充分利用地方生态文旅资源,以全力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为地方彝族村民

12、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西县于2016年开始,先后连续组织举办了六届普雄镇大型“尝新节”民俗活动。(一)传统彝族村落的“车史则”传统上,普雄彝族村落于每年农历虎月(一般为九月)择吉日庆祝“车史则”活动,一般选择属蛇、马日,或猪、鸡日两天进行庆祝,具体日期视当年稻谷的成熟情况而定。第一天,彝族村落每户人家各派一两人(一般为妇女)背着背篼,到自家稻田里采摘成熟、饱满的稻穗。到家后将稻穗脱粒,并将脱粒后的稻谷放在大铁锅里翻炒、烘干,直至炒熟,随后倒入提前清洁干净的大石臼里舂成米粒,以备第二天使用。第二天一早,以村落为单位,杀牛、杀猪或宰羊,平均分配给每家每户,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还会另外杀猪或杀鸡庆祝。

13、约中午开始,各家各户开始准备“车史则”过节饭,食材主要是前一天准备好的新米和刚分到的肉。待过节饭做好后,先舀一碗米饭给狗吃;然后,舀一碗米和肉祭祀祖先,在此过程中一般由男主人念诵诸如“今天是一年一度的 车史则 节日,请祖先尝尝今年的新米,以祈求祖先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祝福语;最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以庆祝当年丰收,饭后邀请邻居前来品尝,以示谁家的新米最好吃。据当地年长者和毕摩介绍,关于为何由狗先品尝当年的新米,在当地有一个传说,具体如下:相传,在远古洪水泛滥时代,彝族始祖阿笃(或阿杜)兄妹带着自家小狗和一只公鸡(也有另一种说法为“一头老母猪”),在洪水漫天时躲在葫芦里而获救。由于狗

14、在洪水泛滥之前曾在五谷堆上嬉戏打闹,于是狗尾巴的毛上便粘上了谷粒。后来,阿笃兄妹在所到之处的高山和二半山地区种植稻谷,都未成功,最终在有水的平坝才种植成功,从而使得五谷粮种并没有因洪水泛滥而绝种,彝族先民的生计也因此得以延续。从此,彝族视狗为救星及福禄的化身,于是每逢过年或诸如“车史则”这类重大喜庆节日,都先将饭食给狗吃,再祭祖,且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禁食狗肉的传统习俗。可见,“车史则”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活动,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彝族历史文化、传统信仰以及价值观念。关于彝族始祖阿笃和小狗的传说不仅让一代代彝族人民对祖先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而且使得“视狗为福禄化身”以及“禁食狗肉”的传统习俗得以传承发

15、展。总之,对彝族村民而言,“车史则”不仅具有庆祝丰收的现实意义,而且在节日期间喂狗以示感恩,并唤起彝族对农耕文化的历史记忆,祭祀祖先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其还具有联结历史与未来、构筑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塑造地域文化身份的特殊意义1。(二)政府组织的“尝新节”为充分利用地方生态文旅资源,以全力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为地方彝族村民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助力脱贫攻坚,并巩固脱贫成果,越西县普雄镇于2016年开始,先后连续组织举办了六届普雄镇大型“尝新节”民俗活动。据了解,越西县也有其他镇的彝族村民庆祝“尝新节”,但考虑到成22第 3 期杨梅: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昆铁路开通运行五

16、十余年来为普雄镇所积累的交通区位优势,越西县全力打造普雄“尝新节”。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打造,以及地方彝族群众的积极参与,2017年普雄镇“彝族尝新节”被列入凉山州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越西县普雄镇且拖村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尝新米节”体验基地,普雄梯田被称为“成昆线上的最美五彩梯田”,而“尝新节”也成了普雄镇一张响亮的地方文旅新“名片”,历届普雄“尝新节”如表1所示。“尝新节”的活动流程基本如下:第一天,每个村选派50名村民(大多数为女性,男性主要为彝族月琴弹奏者),他们身着传统彝族服饰,背上背篼,打着小黄伞,到当年指定好的稻田抽稻穗。女性们抽稻穗的同时,

17、男性则在一旁弹奏月琴,整个稻田充满了村民们的欢声笑语,村民的欢声笑语和金黄的稻田共同展现出一幅丰收的景象。历届“尝新节”吸引了来自四川日报、凉山日报、四川省电视台、凉山电视台和越西县电视台的记者,以及省内外非遗相关工作人员及爱好非遗的摄影爱好者,这些记者和摄影爱好者都热衷于拍摄抽稻穗的场景,也在网上记录了很多珍贵的照片。抽稻穗活动结束后,村民们把稻穗集中放在镇政府指定的位置,以备第二天使用。第二天,所有活动都在普雄镇“火把广场”举行。每个村选派50名村民参加文艺表演活动(或是演员或是观众),文艺表演活动主要包括彝族民乐、舞蹈、克智、相声等,活动表演者主要为村民、学校学生(普雄镇每个中小学至少表

18、演一个节目)和越西县“绿色家园”居民等,无论是舞蹈还是语言类节目,其主题要么与彝族“车史则”传说相关,要么与禁毒防艾、脱贫攻坚或移风易俗等相关,整体表现出相关彝族传统文化以及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文艺表演活动结束后,便进行表彰活动,表彰对象主要是为禁毒防艾、脱贫攻坚或移风易俗等做出突出贡献的家支和个人,由镇政府领导颁发证书及一定数额的奖金。最后进行的活动为普雄镇彝族特色农产品及彝族非遗产品的展示活动,普雄镇彝族特色农产品主要为大米、蜂蜜、核桃、土鸡和土鸡蛋等,非遗产品主要为彝族传统服饰、彝族刺绣、彝族漆器以及彝族银饰等。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外来游客,以及参加节日活动的村民等都会在当天购买农产品

19、或心仪的非遗产品。(三)“尝新节”与乡村文化再生产如上可知,“尝新节”由彝族村落自组织的传统民俗活动,逐渐演变为由政府主导、彝族村民和外来人员共同参与的大型乡村文化展演活动,其活动主题与时俱进,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这是地方政府将旅游作为地方转型发展实现途径的体现,而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旅游业时,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这为旅游提供了生命力,并创造了传统文化表现载体。当地政府在组织“尝新节”活动的过程中,保留了传统的抽稻穗活动,正如其主题“体验乡愁、激发内生动力”,通过保留传统乡村文化的方式,既留住了乡愁记忆,也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和感知了地方文化内涵。同时,地方政府还借助“火把广场”这一公共文

20、化空间,在传统“车史则”基础上加入彝族服饰、彝族刺绣、彝族漆器、彝族银饰等非遗产品展示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活化了彝族传统文化,达到了乡村文化再生产的效果,从而实现了“以旅游为载体彰显文化灵魂、激活文化记忆、传承文化精神、增强文化魅力和繁荣文旅产业”2之目的。此外,政府还依托“尝新节”这一活动空间,表1历届普雄“尝新节”相关情况时间时间2016.09.08-092017.09.21-222018.09.16-172019.09.11-122020.09.27-282021.09.23-24主题主题乡村文化旅游助力脱贫攻坚赏五彩梯田,尝彝家新米庆祝农民丰收,传承非遗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奋力脱贫奔康

21、致敬农民、庆祝丰收、传承非遗、体验乡愁、激发内力、移风易俗、共奔小康、振兴乡村非遗助力精准扶贫、非遗为乡村感党恩、尝新米、庆丰收采选稻穗村采选稻穗村尔果村阳坡村阳坡村阳坡村且拖村阳坡村主要活动主要活动抽稻穗;文艺表演:彝族民间舞蹈、克智、相声等;表彰活动;特色农产品及彝族非遗产品展示及销售等23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5 卷进行一系列表彰活动,如禁毒防艾先进个人、禁毒防艾优秀家支、优秀党员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移风易俗之目的。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建设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设,更需要激发村民的共同历史记忆、情感归属以及身份认同,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乡村文化复兴和再生产得以实

22、现。然而,文化复兴并非简单的复活,而是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文化空间获得新的生命活力,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态更新的过程3。而“尝新节”则为彝族服饰、漆器以及银饰等非遗产品的展演提供了新的载体,从而使得彝族传统文化空间、历史记忆以及身份认同的建构得以实现。二、成昆铁路线上的彝绣第一村:彝族刺绣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凉山彝族刺绣(以下简称“彝绣”)是彝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手工艺,被誉为彝族人的“指尖瑰宝”或“指尖艺术”。彝族服饰是彝绣的主要载体,彝绣主要以动植物图案的形式体现在五彩斑斓的彝族服饰上,无论是男性的衣襟、袖臂和项背,还是女性的头帕、花帽、烟包、衣襟和袖臂、披风

23、或裙边,以及挎包、香囊、三角包等生活用品上都随处可见精美的彝绣。普雄镇呷古村彝绣更是因其做工精湛、配色新颖以及构图精巧等特征,成为凉山彝族刺绣中的佼佼者,并在2020年被列为凉山州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因彝绣具有色彩浓烈、纹样丰富、绣工精巧、技艺高超、蕴含文化等特点,2021年凉山彝族刺绣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呷古村的绣工技艺与成昆铁路笔者深入调研发现,无论是呷古村绣娘的绣工技艺,还是当前呷古村彝绣产业的发展都与成昆铁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呷古村彝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彝绣是呷古村彝族日常生活必需品,上至七八十岁,下至十几岁的呷古村彝族女性都会刺绣,因此当地

24、流传“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古训。当前呷古村绣娘的数量便是这一古训的有力“证据”,呷古村全村367户1 657人,其中专职从事刺绣工作的绣娘有176人,兼职绣娘约200人,其余妇女虽未专职或兼职从事刺绣工作,但他们几乎都会刺绣。然而,虽然呷古村妇女都会刺绣,但长期以来她们的刺绣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并未使刺绣产生经济价值。伴随成昆铁路开通运行而产生的“路畔”经营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呷古村彝族的思想观念。由于呷古村距离普雄镇政府所在地不到1公里,不少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到普雄镇从事服装、副食以及小吃等生意。对于大多数呷古村妇女而言,因她们有一定的刺绣工艺基础,服装制作工作是理想的选择,然而也因

25、为大多数彝族妇女都能制作彝族服饰,市场对彝族服饰的需求量很小,因此不少彝族妇女选择在外地汉族老板开的服装店打工。在常年向汉族服装从业者学习的过程中,呷古彝族妇女的绣工技术得到很大提高,并学会裁缝技术。传统彝绣的绣工比较粗糙,且布料主要是棉质、麻质或羊毛质的平织布,绣法比较粗犷。有些汉族服饰的布料是丝绸等面料较软的原材料,在这些原材料上绣花需要精致的工艺,因此在从事汉族服装制作的过程中,彝族绣娘们积累了精湛的绣工技艺,逐渐形成了做工精湛、配色新颖以及构图精巧的呷古彝绣。呷古彝族刺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阿洛拉作莫便是深受成昆铁路影响的代表。ALLZM,出生于1980年,家有6个兄弟姐妹,其在家中排行

26、老三,因姊妹多、家里经济条件差,她14岁便辍学和大姐一同跟随成昆铁路职工家属赵阿姨学习裁缝技术以及汉族服装定制技术。后来由于市场对彝族服装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她和姐姐转而从事彝族服装工作,她现在自己成立了彝族服饰公司,并以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经常从事彝绣培训师的工作。呷古村刺绣的一大特点是长辈传晚辈(尤其是母亲传给女儿)或同辈之间相互学习,且茶余饭后会三五成群聚在村坝子一起绣花,一旦有人学会新的绣工技艺,村里其他绣娘就会争相模仿,这有助于刺绣技艺的提高。此外,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手工刺绣也精益求精,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呷古彝绣成为凉山彝族刺绣的佼佼者,从而受到市场青睐,近至越西县城,

27、远至西昌等地彝族服装店的刺绣大多都来自呷古村。(二)成昆铁路线上的彝绣第一村:呷古彝绣产业的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非遗具有民族性、文化独特性、异质性等特征,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要。中国在非遗保护的具体实践中,先后经历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的过程。2018年,凉山州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之一。2019年2月,由国家文旅部支持的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24第 3 期杨梅: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工艺工作站在西昌成立,使得凉山非遗不仅有了活态传承的可能性,而且还能通过传统工艺复兴的方式实现产业振兴,从而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精准扶贫期

28、间,凉山州积极探索“非遗+扶贫”的发展路径,对大量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不仅使这些非遗项目在新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而且实现了非遗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扶贫模式。2019年,为打造“一村一品”项目,普雄镇政府和地方村民积极主动思考地方发展,充分挖掘地方非遗项目,搭上了“非遗扶贫”的末班车。呷古村在打造“一村一品”项目时,考虑到该村农业耕地面积少,不适合发展养殖业,且该村属于非贫困村,不能获得足够的政府扶贫资金以推动产业发展,因此他们只能将目光锁定在投资小但容易发展的产业。该村绣娘较多,且她们的绣工在彝族地区“远近闻名”,发展彝绣产业对他们而言可谓轻车熟路,于是普雄镇政府和呷古村村两委领导班

29、子最终选择彝绣作为该村的“一村一品”项目。同时,镇政府和村两委会领导班子认为宣传标语对于项目是否能成功至关重要,他们在拟定宣传标语时主要考虑到以下两个因素:第一,不能简单使用“呷古村彝绣”等字样,因为同一时期昭觉县也在积极申请彝绣项目,该县素有“彝族服饰之乡”之美誉,呷古村的村名跟其相比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第二,该时期普雄镇打造的“尝新节”民俗活动已经在凉山州打响“成昆铁路线上最美梯田”的品牌,因此呷古村彝绣也可借“成昆铁路”这张名片,与尝新节相互呼应,从而为普雄镇打造“成昆铁路”系列品牌,于是“成昆铁路线上的彝绣第一村”应运而生。“成昆铁路线上最美梯田”和“成昆铁路线上彝绣第一村”这些宣传口号

30、,一方面揭示了成昆铁路对普雄彝族老百姓的深刻影响,虽然尝新节和呷古彝绣与成昆铁路并无实质性关联,且同样的产业在成昆铁路线上的其他彝族地区更具规模、发展得更好,但普雄彝族仍然借助“成昆铁路”这张名片为其地方发展谋福利,这显然是一种“话语建构”;另一方面这些宣传口号也表明,在新时代普雄彝族积极展现成昆铁路对地方社会的正面影响,这也揭示了普雄彝族的文化自信,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核心要素,因为“乡村振兴是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整体性实践,若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遵从文化自信生成之规律”4。普雄镇政府和呷古村村两委领导班子确定彝绣作为“一村一品”项目并拟定好宣传标语后,积极动员该村妇女学习刺绣,并定期开展

31、刺绣培训工作,使得该村刺绣实现了“没人学”到“排着队学”的转变之路,这不仅体现了凉山州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观念转变,也从更深层面体现了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变化。2019年至2021年期间普雄镇呷古村先后培养了500余名绣娘,专业绣娘从2019年的73人发展到2021年的176人,并携手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制作出近30种彝绣产品。同时,该村于2020年成立了彝绣合作社,这不仅让绣娘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同时也让彝绣成为妇女们争相学习的“指尖技能”。据呷古村村主任曲热介绍,2021年呷古村专职绣娘的平均收入约为1.5万,兼职绣娘约为0.8万元,保守估计全年呷古村彝绣收入达400余万元。2020

32、年呷古村彝族刺绣技艺被列入第六批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SMWJM(1973 年生)、WSABM(1981年生)和ALLZM(1980年生)被列为第六批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普雄镇也因呷古村而荣获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同年,呷古村因彝绣被列为凉山州乡村振兴示范村。2022年投资5 0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拨款)的呷古村刺绣工作坊正式开工,工作坊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展示厅和游客服务中心,第二层为工坊,第三层为库房。呷古村刺绣工坊建成后,普雄镇将积极构建“文旅融合拉动产业发展”新格局,以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呷古村彝绣“非遗+文旅”的发展

33、路径真正实现了让非遗不再“沉睡”,让非遗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从而成为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综上,呷古彝绣为何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获得新的生命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呷古彝绣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汉族精湛的绣工技艺,在传统彝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仅实现了呷古彝绣产品的多样化,而且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彝绣的工艺审美。因此,呷古彝绣能在众多彝绣中脱颖而出,受到市场的青睐。其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普雄镇政府和呷古村村两委结合地方实际,深入挖掘地方传统工艺,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性,并将呷古彝绣作为呷古村“一村一品”项目进行重点打造,这不仅激活了乡村社会的内生力量,同时也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

34、施5。此外,呷古彝绣的发展还体现了彝绣这一传统工艺价值的变化。过去呷古彝绣主要是为了满足村民自身日常生活需求这一实用价值,而现在彝绣主要是以一种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由于不同顾客的喜好和需求有所不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彝25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5 卷绣款式和纹饰,做工也更加精美。可见,呷古彝绣的价值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的变化,实用的价值重在物质,而审美的价值则偏于精神。随着呷古彝族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追求精神文明的建设,而他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彝绣这一传统工艺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彝绣不仅在精神上、文化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在物质上、经济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6。三、

35、非遗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7。可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是我国“三农”领域的重点工作,对于边远民族地区更是如此。在此背景下,普雄彝族的传统文化将成为其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指标实现的重要依据。由此,非遗的传承和持续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然而,实地调研发现当前普雄

36、镇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如下问题:(一)非遗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受到“破坏”虽然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的时间空间和人文空间各有差异,但它们基本都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滋生发展的8。如今,随着全球化、现代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农村地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由于很多年轻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生活,转而外出务工,或经营生意,或从事手工业,那些产生于农耕时代、高度依赖小农经济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逐渐失去其滋生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传统的“车史则”本是为了庆祝农业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随着普雄镇大量劳动力外流,不仅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种植水稻的人家亦呈逐

37、年较少的趋势。以前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水稻,现在很多家庭已不再种植水稻,而是将稻田承包或租赁给同村人或外地人,这导致“车史则”逐渐失去其最核心、最本质的生存土壤和空间。虽然由政府主导的“尝新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的“车史则”得以复兴并持续发展,且通过多主体参与的方式创造了新的生命力,但“尝新节”整体呈现以观赏性内容为主,参与性和体验性内容为辅的特征。(二)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内生动力不足“尝新节”是在脱贫攻坚这一特殊背景下产生的,不管是活动经费来源还是活动的整体组织都高度依赖政府和社会力量。如,2021年“尝新节”的资金来源中,有3万元是由普雄镇什木地村一名在东莞当“包工头”的村民赞助的,负责

38、当年活动财物收支的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活动经费的多少对 尝新节 的举办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2021年由于越西县政府和什木地 包工头 村民的共同赞助,活动经费较为充足,因此我们增加了对在脱贫攻坚期间做出特殊贡献的家支进行表彰这一环节。虽然表彰金额不大,但这极大地激发了各家支参与村委会日常事务的积极性。但我较为担心的是若明年不能筹集到足够的活动经费,这一表彰环节可能会被取消,这样一来势必会打击村民们的积极性。”“尝新节”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依赖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然而,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这种供养式的传承和保护方式容易产生温室效应,从而进一步削弱本已脆弱的自体生存能力,一旦供养停止,反而加速它

39、的消亡8。(三)传统工艺传承人“老龄化”和断层现象突出当前呷古村彝绣代表性传承人有三名:SMWJM(1973 年生)、WSABM(1981 年生)和 ALLZM(1980年生),最年轻的代表性传承人已年过四十。虽说彝绣是手工活而非体力活,但刺绣时眼睛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的焦距,这容易导致眼部血液流动滞缓、淤血和神经紧张,严重时会导致视物模糊。久坐刺绣还会导致腰椎相关疾病,而上述两种彝绣导致的副作用对年龄稍大的人尤为明显。然而,由于在大城市务工所得收入更高,且都市生活对年轻人充满诱惑,大部分年轻女性都会选择拥抱现代性的都市生活,从而与乡村社会割裂开来,这极大影响了彝绣的活态传承与持续发展。然而

40、,断裂和非延续性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9,彝绣的传承与发展也无法避免。此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由官方认定,且数量有限,传承人与民间传统工艺制作人,以及传承人之间构成某种相互竞争的态势,因而有的传承人对自己的手艺高度保密,她们只愿意将真手艺传授给自己的家人或亲戚。如是,传承人并未真正意义上做到“传承”,而是背离了其“传承”的本质,从而形成一种“病态”的人际关系生态。甚至有的传承人为了商业目的已搬离普雄镇,到越西县城开彝族服饰店,只有普雄镇组织与彝绣相关的活动时,才“请”她们回乡参加,这就形成一种非对称的传承人与文化空间 10。可见,有的代表性传承人将26第 3 期杨梅: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其“

41、传承人”的头衔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远离非遗传承的主要文化空间,最终导致非遗传承出现断层现象。无论是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老龄化”,还是非遗传承的断层现象,都会影响非遗“活态”传承和持续发展所需的文化生态空间。四、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的保护和发展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其不仅具有文化属性,同时被赋予了浓厚的经济属性和利益属性9。非遗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因而非遗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衡量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指标的重要标尺。凉山州更是将非遗的保护和利用提升到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的高度。近年来,凉山州地方政府和民众非常重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并

42、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凉山州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20项,省级项目名录111项,州级项目名录318项,县级项目名录1 20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名,省级传承人95名,州级传承人300名,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凉山州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国家级非遗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以及民俗等六大门类,然而过去凉山州非遗整体呈现“富饶的贫困”11这一特征,凉山州非遗的保护与发展面临与普雄镇类似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凉山州应该充分做好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工作,真正实现非遗从“

43、富饶的贫困”走向“美满的富裕”,从而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一)注重非遗的活态传承,以不断扩大其生存空间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应坚持“样本保护和活态生产两条腿走路”的基本原则11,使非遗成为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物和必需品。非遗本是源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文化遗产,也应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不能将其过度“遗产化”。因此,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应做到原真性和产业化相结合,盲目过度追求任意一种都会偏离非遗的本真面目,从而背离非遗“融入生产生活”的原则。一是坚持非遗的原真性保护,保护彝族克智、彝族刺绣、毕摩音乐、彝族传统技艺等非遗资源,以及这些非遗资源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以使这些非遗资

44、源以“活态样本”的形式存在。二是坚持非遗资源的生产性保护,结合市场需求,创新性发展传统手工艺品,在保持其原真性的同时将其转变成文化产业,使其民众日常生活的消费品,从而在传递地方文化与风俗的同时实现其经济价值12,从而不断扩大非遗的传承与生存空间。(二)发挥民众在非遗传承或保护中的主体性,激发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内生动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过程实际上也是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过程,文化自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密切相关,非遗能够唤醒和巩固传承群体的文化自觉,同时文化自觉也反作用于非遗保护13。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仅仅停留在申请各级各类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或以非遗为依托而开展文旅融合项目等阶段,则不能称其为

45、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应是全民性的文化自觉,是全社会的一种行为14,而非某一群体或政府部门的“职责或义务”。民众应充分认识到其非物质文化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独特性,这不仅可以形塑其文化自信,而且还能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传统文化的复兴。然而,民众通常会把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从而并未意识到其独特性和重要性。这就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唤起全民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全民积极参加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具体而言,政府在加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工作的同时,应深入村落开展有关非遗的培训或宣传工作,动员全民认识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这不仅能

46、提高民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还能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营造一个良性的动力循环系统。(三)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主体作用,促进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非遗传承人是官方认定的、享有特定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的群体,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15。官方认定不仅赋予了非遗传承人合法的权威性,同时也赋予了其享受国家补贴和相关报酬的权力,然而当前国家层面却缺乏对非遗传承人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这使得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将传承人这一头衔视为一种获取资本的“铁饭碗”,从而导致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缺乏动力和创新意识。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指出对非

47、遗传承人要扶持与监管并重16,对传承人要进行定期考核、检查、定期认定、变更、撤销17。虽然非遗的门类较多,无法制定一27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5 卷套统一的衡量标准,但对非遗传承人的定期考核和监管十分必要,这不仅有利于激发非遗传承人的文化内生动力和创新意识,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主体性作用。当前凉山州各级政府通过诸如非遗进校园和高校非遗传承人研修研培项目等形式,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定期展演和学习培训的机会。然而,这些传承人大多将学习培训成果据为己有,而并未做到传承或共享。各级政府应该适当制定一些强制性措施以保障传承人履行其传承之义务,如规定传承人每年完成一定量的师带徒任务,

48、或在村落开展学习培训成果分享等,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非遗传承人断层的现象,从而促进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五、结语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凉山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越西县普雄镇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新路径,通过政府主导的“尝新节”使得传统的“车史则”民俗活动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并实现了地方文旅融合发展,通过将呷古彝绣打造成“一村一品”项目实现了传统工艺助力产业振兴。同时,“尝新节”和呷古彝绣均被成功列入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普雄在非遗保护与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经验举措可为凉山州其他县(市)实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借鉴样本。然而,普雄镇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也存在诸如非遗的

49、生存和空间不断受到“破坏”、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内生动力不足以及传统工艺传承人“老龄化”和断层现象突出等问题。凉山州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但凉山州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也面临与普雄镇类似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凉山州应该通过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从而充分发挥民众在非遗传承或保护中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应针对非遗传承人制定适当的强制力措施,以保障其履行传承义务,同时激发其文化内生动力和创新意识。如是,凉山州的非遗方能实现从“富饶的贫困”走向“美满的富裕”,从而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注释:本文材料均为笔者实地调研整理所得。笔者于2020年10月2022年4月6次赴普雄镇进行田野调查,主要针

50、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普雄镇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采用人类学参与观察与深入访谈的研究方法,紧扣“尝新节”和彝族刺绣两大主题,参加了普雄镇于2021年9月23-24日举办的第六届“尝新节”民俗活动,并对非遗传承人、普雄镇政府领导、工作人员以及村委会和村民等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文中凡未明确标明出处的材料,均来自上述田野调查。“坡合”是因其曾经是坡合土司居住的地方,属于坡合土司的统治势力范围;“拉达”指“沟”的意思,是因为其居彩洛瓦波火和洛古瓦波火两山之间,普雄河从南到北贯穿其间,使其整体上呈“沟”的形状。主要是社区工作人员和在普雄镇经商的外地人。除2022年因疫情原因停办外,自2016年开始,当地政府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