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基础知识检测历史试卷本试卷分卷和卷两部分;卷为选择题,卷为非选择题。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下表反映了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战争名称时间战争影响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圆明园
2、遭到破坏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南京、苏州为商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3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我们应该准备怎么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4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
3、:“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新道路。”这里的有识之士不包括自强求富的倡导者 维新图强的呼吁者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实业救国的践行者5“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6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其母校是“思想的实验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新知识的探索者”,能够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史实包括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北伐战争 7下列口号中最早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扶清灭洋”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4、“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列强,除军阀” 8梁实秋我参加了五四运动中曾说过:“这个运动由学生掀起,是自动的,没有人指使,也没有人操纵,只是爱国的热情表现。所以等到学生运动扩展而为商人罢市,由北京而及于上海,这运动的目标初步达成之后,这运动也就消歇下去了。但是影响所及,学生们醒起来了,五四运动一变而为新文化运动。”从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五四运动在共产党领导下学生运动日益扩展 中心最初在北京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9.近代报刊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以下是民国十七年民间周刊部分内容。下列内容当年有可能出现在刊物上的是宣传三民主义政策 声讨蒋介石叛变革命报道井冈山会师的情
5、景 发布日本制造七七事变的消息10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的盈利指数,造成这种状况的外部条件是年份19151916191719181919盈利指数4.387.6136.9321.4370.56民国之初政策的推动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群众反帝斗争的高涨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1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491956年处应该填写18941912年: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71936年:十年对峙,渐趋合作19491956年:?19782001年: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民族独立,获得新生国共对峙,走向抗日 星星
6、之火,力挽狂澜12史学界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该观点重在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 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 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13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是因为从此,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蒋介石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14“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
7、发的背景是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辛亥革命推翻朝廷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5.2012年3月1日下午,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宣布鉴于名古屋否认“南京大屠杀”,原定举办的“日本文化周”活动将推迟举行。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屠杀现场遗迹16周恩来赞誉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主要是因为冼星海 A创作黄河大合唱等著名歌曲,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 B把中国画与西洋画融为一体,创造了中西结合的独特风格 C揭示封建制度黑暗,反映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D宣传进化论,主张维新变法 17某市红岩
8、革命纪念馆曾展出的一本历史文献资料,封面有以下信息“民国三十四年”, “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等。 “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的目的应该是 A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 B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争取国内和平民主 D下达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8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右图报道的头条新闻对当时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是揭开了战略反攻的伟大序幕宣告国民党政府统治被推翻表明国民党军队被彻底消灭标志着全国获得完全的解放19“开辟新纪元”、“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驱逐日寇出中国!”、“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抗击外国侵略 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人民解放战争
9、的主要进程20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21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22.“以重庆大足县龙水地区为例,土地改革让农民得到了渴望已久的赖以生存的土地。出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的感激拥护、对美国的敌视
10、心理使广大农民乐于参军支前,从而直接推动了战争向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以下说法不能在材料中体现的是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上述情境发生在“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时期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胜利之间的关系 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23.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其中“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指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24
11、.右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要点。据此判断,其学习主题是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十年动乱时期的经济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化25.阅读图表我国1966、1967年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部分),导致我国工业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在1967、1968年连续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减)国家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加(减少)1966年2534亿+17.3%558.7亿元+24.4%1967年2104亿元-10%4194亿元-25%1968年20153亿元-4.2%3613亿元-13.9%一五计划尚未实施 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文化大革命”爆发 卷(
12、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大事年表,回答问题(本小题共14分)1898年 京师大学堂创办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颁布1905 年 科举制度终止1905年 中美合办私立岭南大学开始兼招女生1912年 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1920年 北京大学开始兼招女生,实行男女合校同班制教学1922年 广州第一中学、保定育德中学、东南大学附中开始男女同校(1)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得益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政治事件?(2分)(2)上述大事年表中,1905年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新现象?(4分)结合大事年表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因
13、素有哪些?(至少三个角度)(6分)(3)请给上述大事年表中的内容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2分)2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本小题共13分)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究,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材料二“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得到苏联政府的
14、很大帮助。苏联帮助中国兴建156个项目。对于兴建这些项目,苏方不仅提供贷款,而且从资源勘探、厂址选择、技术设计、机器设备、建筑安装到人员培训、试车投产,都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这是中苏人民友谊史上光辉的一页。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材料三 到1957年底,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其他方面也有重大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分)(2)据材料二,指出“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帮助我国的方式有哪些?(3分)(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一五计划”实施的结果怎样?(2分)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提到
15、的“其他方面也有重大发展”的主要表现。(4分)28.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本小题共13分)材料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党的“一大”会址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材料二 从整个形势看来 中国仍然可能发生内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去,这是一个可能性,这是一个前途。 但是,另一方面,同样是从整个形势看来,使我们更有信心地更有勇气地去争取第二个可能性,第二个前途。这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团结全国人民,废止
16、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实行民主改革,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引自中共七大政治报告(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意义。(2分)并用 “党的一大至七大”期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提出了怎样的政治构想?(2分)20世纪40年代哪些史实是中共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作出的努力。(分)29.融入情境 探究问题(本小题共10分)海权是海域国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等权利的简称。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材料一 十七世纪是中英两
17、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此后,在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材料二 下图为大国崛起中插图材料三 1958年9月4日清晨,万籁俱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及其上空。”在鸦片战争爆发118年后,屈辱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终于有能力向世界宣示自己的海权,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 走向海洋解说词(1)结合材料一概括 “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2)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哪些重要历史信息?(4分)(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军事领域说明材料三中“中国人终于有能力向世界宣示自己的海权”的原因。(4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