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乡村民俗嬗变——以天主教影响下的鲁西毛家铺村清明祭祖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8456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乡村民俗嬗变——以天主教影响下的鲁西毛家铺村清明祭祖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乡村民俗嬗变——以天主教影响下的鲁西毛家铺村清明祭祖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乡村民俗嬗变——以天主教影响下的鲁西毛家铺村清明祭祖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乡村民俗嬗变以天主教影响下的鲁西毛家铺村清明祭祖为例何帅(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作者简介:何帅,男,山东济南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俗文化史研究。摘要:鸦片战争后,传教士的大量涌入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齐鲁大地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具有强烈孝文化色彩的清明祭祖便是鲜明的体现。本文以鲁西毛家铺村为例,运用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对该村颇受天主教文化影响的清明祭祖仪式进行详实的调研发现,清明祭祖既是对逝者的慎终追远,又是家人团聚的节点。该地区清明祭祖不仅是对祖先的祭祀,还是

2、对烈士的拜谒与缅怀,对当代社会孝道的传承、民众认同的强化、心灵的慰藉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关键词:毛家铺村;清明祭祖;天主教;文化交汇山东省平阴县毛家铺村位于县城东二十五里处,与长清、肥城两地接壤,在古时是沟通鲁西南平原与济南府的交通要道,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又因最早在此定居经商的是毛姓人家,所以有毛家铺之称。与毛姓并行,江也是村中大姓,此外还有少量的刘、郑、田等姓氏。抗战时期,毛家铺受大峰山革命根据地影响,为平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深受传统文化洗礼的毛家铺村,有为数不少的天主教信众,教民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着天主教文化色彩。一、天主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天主教在元代传入我国,元亡而中断,1

3、6世纪,传教士相继来中国传播天主教,后因禁止教徒祭祖祀孔遭清廷排斥,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大量涌入山东。1843年,意大利籍神甫杨若瑟来到平阴胡庄、白云峪传播天主教。1天主教在山东扎根并广泛传播有着重要的现实原因,经济上:灾年时,教会定期放赈、施舍,设立医院,为穷苦百姓免费看病;文化上:教堂里设有洋学堂,在教的、不在教的都可以去念书;政治上:教民有外国人支持,得到官府保护;思想上:为了更好地传教,不断与传统观念相调适。当谈及信教原因时,村民孙承西说:“光供奉天爷爷,什么事不管。”2试想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频发的灾害、沉重的赋税,在多重生存环境的压迫下,求神不能改变贫穷的生活状况,当时的天主教为

4、民众带来众多恩惠,在生存理性的选择下,教民大量增加。至1964年,山东全省有天主教徒聚居村103个,仅平阴县就达25个,村中教徒比例占30%以上的有12个。3毛家铺是平阴重要的天主教徒村,至今圣若瑟堂一直存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平肥教案”就发生在附近。1899年12月30日,平阴义和团成员孟光文、李潼关、吴方城等人与英国传教士卜克斯发生冲突,将卜克斯押解至毛家铺,后在平阴、肥城两县交界的“四棵树”将其杀害,是为“平肥教案”。在英国政府的压力下,泰安知府及肥城、平阴两县知县被革职,参与此事的义和团成员被惩处,赔款白银9000两,并为卜克斯立“以身勋道”碑。4教会利用赔款发展天主教事业。天主教在与

5、传统文化百年的交汇中,逐渐呈现本土化的特征。本文以毛家铺村天主教信徒江茂臣一家清明祭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祭祖仪式的深描,以求对该地融合天主教文化的清明祭祖进行较为深度的解读。区域文化研究何帅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乡村民俗嬗变以天主教影响下的鲁西毛家铺村清明祭祖为例90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2023 年 3 月第 1 期第十一卷总第四十一期二、一个信徒家庭的日常生活江茂臣已故的母亲是其一家每年清明祭拜的主要对象。母亲张海琴是一名虔诚的信徒,当问及老人为什么信教时,老人说:“之前一直体弱多病,在教头的劝说下,加入天主教,受到玛利亚的庇佑,性格愈加开朗,身体更加健康”,每逢教

6、会活动、教友婚丧嫁娶,老人都积极参加,在入教30年后,于2017年5月去世,享年76岁。去世当天,同村及邻村的教友自发为老人送行,举行了一场中西文化融合的葬礼。教友们说老人一生行善积德,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死后会受到耶稣和玛利亚的关照,进入天堂。老人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是普通、踏实的农民。大女儿家在本村,十多年前丈夫秋收上房晒粮,不慎从房顶摔下导致终身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使原本普通的家庭更加困难。她十几年来维持着整个家庭的生计,照顾着不能自理的丈夫,操办着儿女们的婚事,入教后的她看淡了人生的波澜起伏,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琐事。二女儿家在邻村,丈夫踏实肯干,生活勉强过得去,生有一儿一女,

7、儿子博士在读,成为整个家庭的希望与骄傲。三女儿在本村居住,没事经常来串门。儿子茂臣,老实、憨厚,由于不善言辞久久没能成家,入教后在教会的帮助下与隔壁村教友结婚。老人在世时单独生活,平时不愿过多麻烦儿女,居住的是老旧的石头房,在邻居众多新房中格外显眼。推开陈旧的木头门,一股潮湿的气味扑鼻而来,昏暗的房间里让人久久不能适应。正对门的是一张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八仙桌,两侧摆有两把陈旧却光亮的黑漆木头椅子,门右侧是一个很有年代感的炉灶,左侧是三女儿搬新房后遗弃的沙发和茶几,上面摆着老人吃完未收拾的一碗白菜、一叠咸菜、几个白面馍,这些构成了老人一天简单的饮食。潮湿生冷的屋子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墙上挂着的耶稣

8、和玛利亚圣像及闪闪发光的十字架。三、教民家庭别样的清明祭祖仪式祭祖源于先民的灵魂不灭观,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灵魂是不可捉摸的虚幻的人的影像,能够离开肉体从一个地方迅速地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继续存在和生活在死后的人的肉体上。5先民认为祖先灵魂具有某种超自然力量,希望得到庇佑,产生了祖先崇拜,进而形成对祖先的祭祀,这也是孝文化的重要体现,孔子提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传统岁时节令中,如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等都要祭祖,清明祭祖是上巳节招魂祭奠先人的文化内核和寒食节墓祭习俗融合的结果。6清明墓祭始于南宋,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北京三月男女上坟的情景,肩担手提者,乘轿骑马者,充塞道路

9、。人们拜坟、哭坟、为墓除草添土、焚烧纸锭,最后以钱压在坟头上。山东人历来重视墓祭,“每逢寒食,郊外哭声相闻,至不忍闻”7。清代清明扫墓开始盛行,清康熙十三年平阴县志卷二载:“清明日扫墓烧纸钱,好游赏者,于是日携罍具踏青,妇女作戏带柳。”清明对于天主教信徒来说,是在世的亲人对已故父母的灵魂进行拯救的重要日子,是尽孝的一种形式。在教民认知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不是那么完美,死后会到炼狱受苦,世人可通过祈祷,减轻亲人在炼狱中的痛苦,使他们尽早步入天堂。神父张财说:“耶稣曾这样教导我们,人除非经过他人的救赎,否则不能进入天国,我们在清明祭祖时,不但为已亡亲友,而且为健在的家人、朋友乃至人类祈

10、求得救的恩典!”在毛家铺村家庭中常常有着信教与不信教的两类成员,其精神信仰来自不同的文化系统,在面临同一民俗事象时,产生了文化的融合。清明祭祖作为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民俗事象,这种对父母的孝要求家人在保持仪式步调基本一致的同时,也要做出让步,如此才能使不同信仰的成员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一)准备阶段清明节前后,当地存在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家人做着相似的梦,内容与已故亲人有关。二女儿描述道:“我梦到咱娘就坐在老屋的椅子上,穿着她临终前的衣服,嘴里嘟囔着什么”,三女儿说:“我梦到村里有教徒去世了,咱娘在葬礼上给逝者祈祷”,儿子茂臣也说:“我也梦到咱娘了,至于具体内容忘记了”。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尤其

11、在清明前后,这被视为逝者在另一世界缺钱的表现。兄妹四人通过沟通协商,确定为母亲上坟的日子,这个日子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清明日,或早或晚,是在大家空闲时一起祭区域文化研究91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拜老人。在这天上午,家人带着配偶、孩子及祭品,来到老人生前住处。许久不见的一家人经过一阵寒暄之后,不信教的二姐和三妹开始准备祭品。首先是供品,一般有鸡、鱼等肉类,苹果、香蕉等水果和一些糕点,供品要准备单数,表示给逝者享用,如三盘、五盘、七盘。柏桦在烧钱中指出,三五等奇数代表“尚未完结,也永远不会终止”8。其次是纸钱,又称冥币,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钱在祭祀中大规模流行。现行纸

12、钱主要有两种:一种由机器制作,面值较大,动辄几亿甚至百亿,往往印有天地银行的标识;另一种是手工制作,通过一张真实人民币的货币价值来为纸钱赋予价值,通过人民币摩擦纸钱表面,使纸钱染上人民币的价值,借助接触来传递金钱价值及其象征的精神价值。9民众通常认为存在与现实并行的世界,已故父母在另一世界仍需钱币维持日常开销,他们相信通过交感巫术,火纸可转化为冥币。再次,香作为世人与祖先对话的媒介,是不可少的。又次是填土的铁锨,传统认知中,坟墓为老人在另一世界的住所,需定期清理与加固,才能保证实用性。信教的大姐和茂臣则在一旁准备圣水和白蜡,圣水即普通的水通过宗教仪式(如念经的方式)赋予其神圣意义,具有洗涤污秽

13、、净化灵魂的作用;白蜡则给黑暗的炼狱带来光明,使受苦的亲人看到早日步入天堂的希望。临近中午,一切准备就绪,一家人向老人墓地进发。(二)仪式阶段“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通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渡(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社会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10仪式的力量来源之一是借助一种有形的、能激发情感的、多义的和多声道的交流形式进行沟通。11通过仪式,民众创造一个在喧嚣纷杂的阳间与昏暗朦胧的阴间区分的神圣空间,实现阴阳世界亲人的对话。在本地,几乎

14、每个坟头前都有用砖块或石头搭建的小型供桌,作为祭祀的场所。一家人到达后,清明祭祖仪式便开始了,当下仪式主要包括清理杂草、压坟头纸、摆供、烧香、烧纸、哭坟、磕头、填土等步骤,具体到每个家庭,顺序会发生变化。教徒区别于普通民众的仪式主要有点蜡、撒圣水、祈祷、画十字。按照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过程理论可将祭祖分为分离、阈限、聚合三阶段。首先是与日常世界的分离,对应的是清理杂草、压坟头纸、摆供、烧香(点蜡),其中压坟头纸作为给已故母亲送钱的信号,母亲从另一个世界赶来,接受儿女的馈赠,通过上香与点蜡,消解通常的时空认知模式,进入精神上的光亮和芬芳状态,从而将仪式参与者从世俗秩序中分离出来12。其次是阈限,即儿

15、女与父母的沟通阶段,对应的是供饭、烧纸、敬酒、哭坟,当香点燃的那一刻,随着渺渺上升的青烟,所在的坟墓转换为神圣空间,从香的点燃到熄灭,大约需半小时,这正是已故父母享受盛宴的时刻,每一种物质都将自身特殊的感官感觉传递进生命的流转中:摇曳的烛光使得宇宙光彩熠熠;焚香的芬芳气息弥漫在宇宙之中,诱发着对超越和显圣的渴望。13四溢的肉香、水果的清香、糕点的芳香、阵阵的酒香,不可见的与可见的气息交织在一起,伴随着翠绿的草木、弯曲的田间小道、阵阵的鸟鸣,视觉的审美与味觉的享受不断融合,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乡村清明祭祖图。在母亲享受供品期间,儿女们开始了与母亲的“交谈”,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让母亲了解家人的生

16、活情况;另一方面则希望得到母亲的庇佑,如二女儿说:“保佑我们平安、身体健康、日子越过越好,下一年来看您的时候,多拿些纸钱。”在燃香过程中,家人也会到祖上三代坟前进行简单祭拜,至于再久远的先祖,由于记忆模糊,忘却了祖坟位置的所在。蜡烛点燃后,大姐与茂臣开始了天主教的祭拜仪式。将事先准备好的柳条,伸进盛有圣水的瓶子中,绕着坟墓顺时针转动,通过抖动柳条使圣水洒落。在撒圣水的同时,进行祈祷,如“至仁至慈天主,生养救赎吾侪。咸欲为得天上永福,恳求怜视母亲(张海琴)赦其在世时,凡有获罪于主,或思或言或行。命天神圣弥额尔,保护指引亦赐我将来同伊在天上,觐主圣容,睹万善万乐之美好。”又如“在起初天主就赐予家庭

17、特殊的祝福,望主恩赐我们在现世能和睦友爱,精诚团结,日后与我们的祖先相聚于天乡。”此外,还有为亡者唱圣歌的习俗。教民坚信,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只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在清区域文化研究何帅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乡村民俗嬗变以天主教影响下的鲁西毛家铺村清明祭祖为例92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2023 年 3 月第 1 期第十一卷总第四十一期明这个慎终追远的特殊时刻,通过祈祷为逝者和世人祈福。香(蜡烛)即将燃尽,既是母亲用餐将要结束的标志,也是对话进入尾声、即将分离的符号。烧纸仪式在这一刻进行,纸在火的作用下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反应。火纸燃烧的过程中,它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

18、值”转换为“精神价值”,这一系列的献祭行为最终实现了纸钱的“使用价值”。14或许是儿女们想到和父母曾经生活的点滴,可能是刚重逢又要经历离别的不舍,也许是对祭祖仪式的传承与践行,在火纸烧完的那一刻,纷纷跪在母亲的坟前,哇哇的哭起来,哭声中伴随着抽泣与泪水,这种成人痛哭的场景只有经历生离死别时才会出现。孩子们在父母的感染下也跟着哭泣,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民俗事象的传承。香为蜡烛和食物营造出一个共存的梦幻时空,纸钱则协调了庄重的供饭和悲痛的哭坟之间的不可兼容性。阈限阶段伴着香的点燃开始,世人与逝者的沟通不断发展,纸钱的燃烧使其进入高潮,以哭坟的结束落下帷幕。再次是聚合阶段,磕头是民间信仰与宗教仪式中极为

19、常见的身体表演,是一个简单与连贯的动作,从表情凝重到颔首低头,从双膝跪地到弯腰磕头,再到起身作揖,一跪一拜中实现神圣与世俗的分离。作为教徒的孝子在跪拜之后,通过自上而下、自左向右画十字的方式结束祭拜,实现仪式的融合。接下来是撤供,将祭品打包带回享用。人们通常认为食物经过祭祀,神灵享受食物的精华,以他们的名义给予民众,就会包含某种神性“营养”,赐福于人。这种通过仪式的转化,以祖先之名给予的食物,我们称其为“信仰食物”。15填土是最后步骤,不同人对填土有着不同解释:大女儿说:“咱这里夏季雨水多,坟头是土堆起来的,不填土的话,经过雨水的冲刷,容易把坟头冲没了,不吉利”;二女儿解释:“填土意味着后继有

20、人、子孙兴旺”;三女儿则认为:“填土表示来上过坟了”。从颔首低头到弯腰铲土,再到掷土固定,儿女们重复着简单、熟练的动作,随着最后一铲土的落定,整个仪式落下帷幕。(三)收尾阶段回家后,一家人开启午餐时刻,享受着母亲的“馈赠”与美酒佳肴。食物经过母亲享用,就带有母亲的某种特性,家人享受祭品无疑增进了与母亲的联系,拉近了人、神之间的距离。对于天主信徒来说,祭品和美酒更似母亲的身体与血液,通过享用在精神层面与母亲融为一体,一定程度上实现母亲的复活与永生。儿女们虽离得很近,但是平时为生活各自忙碌,一家人聚餐的时光甚少。孩子们岁数大的已经成家立业,有了孩子,清明放假,通常也会带上小孩,一起享受数代人的幸福

21、时光。坐在席首、头发发白的江茂臣陷入沉思,眼前的场景是那么熟悉,想到小时候父母带自己上坟,与父辈、祖辈聚餐时的情景,脸上露出久违的幸福,怀念与激动再次涌上心头。时间的流变没有置换空间的改变,房子依旧是老旧的房子,人还是曾经的自己,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亲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岁月的蹉跎带来无尽的沧桑,物是人非中伴随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身份的转变,唯一不变的是儿女对父母的感激与缅怀、一家人永恒的血脉亲情。清明祭祖就是在家族的繁衍与香火的延续中实现仪式的传承。一家人有说有笑,吃着可口的饭菜,聊着最近发生的趣事、工作状况、庄稼长势,使大家从原本悲伤、沉痛的心情中解放出来,沉浸在祥和、团圆的氛围中。四、清明

22、祭祖仪式的变迁与发展清明祭祖作为全国性的活动,人们在践行仪式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金钱与纸张的浪费,带来空气的污染,因祭祖引发火灾的情况也时常发生。毛家铺村三面环山,坟墓往往修建在田地高处或山间,山上有大量的柏树、丛生的杂草。随着时代的进步,机器作业逐步取代了牛耕,作为饲料的庄稼杆在秋收后大量被遗弃在田间地头。该地冬天寒冷干燥,干枯的草木极易引发火灾。“前几年咱村有人上坟的时候,不小心把杂草点着了,风一吹,烧了好几个山,浓烟滚滚,隔着几个村庄都能看见,消防队忙活了一天才把火势压下去。”为响应国家清明文明祭祖的号召,当地政府在三年前做出规定:清明祭祖禁止携带火纸、蜡烛、打火机等易燃物品。清明为祖先

23、送钱的习俗在中国传承已久,也是整个祭祖仪式的核心,在民众心中已然形区域文化研究93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成了清明不烧纸就是不尽孝的观念。为弥补仪式的缺失、民众抵触与不满情绪,隔壁村村委会在政府政策与传统民俗之间不断调适,出资在山下建立了专门烧纸的池子。这天前后,民众先在山下烧纸后再去祭拜逝者,人们还担心把钱送错,烧纸前总会说:“爹、娘,给你们来送钱了”。清明前后,村里护林员专门成立防火灾紧急小组,早早的在上坟的各个路口等着,一边为民众配送鲜花以代替纸钱,一边检查是否携带火种。清明文明祭祖使仪式简化,在城市中因种种原因,逐渐兴起网络祭祖之风,电脑屏幕中一张亲人遗像、三

24、盘祭品、三只点燃的香(蜡烛),构建起一个简单、神圣的场域,家人在这个特定场域中,展演着祭祖思源的仪式。从明代帝京景物略的记载,到信教家庭祭祖仪式,再到当下的文明祭祖,仪式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仪式内容随着民众信仰、价值观、政府政策不断发生着变化;二是祭品从起初的元宝、铜钱,到后来的轿车、美元,再到当下的新冠疫苗等,无不与社会潮流相适应;三是仪式变得简单与形式化,“之前老一辈对清明祭祖十分重视,尤其是哭坟环节,现在的年轻人只是走个形式,最明显的是烧香,哪有耐心等香烧完呀,很多人都是将香夹到火纸中一起烧掉。”在当地,三月三上巳节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节俗逐渐消失,其根源是上

25、巳节求偶、求生育、求健康的民俗事象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即传统的民俗事象在时代变迁中失去了传播其文化的载体。16相对于上巳节,尽管清明祭祖的仪式、载体、空间、内容等发生着一系列变迁,但祭祖思源的本质没有改变,这也是不同信仰下的民众祭祖仪式可相互融合的根源。五、清明祭祖的意义与价值清明祭祖是孝文化的身体实践,受社会潮流、政府政策、精神信仰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作为维系家庭成员情感与文化认同的纽带,在生活节奏紧张的当下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明祭祖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孝道的传承、认同的强化、心灵的慰藉三方面。(一)孝道的传承尽管民众有精神信仰、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但对父母的孝却没有差别

26、,天主第四诫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不孝儿女将受到“生前或遭患难,死后要下地狱”的惩罚。对父母的孝不仅体现在对生前肉身的照顾,还表现在死后为灵魂得救升天堂的祈祷。天主教是不存在偶像崇拜的,下跪磕头无疑是祖先崇拜的表现,但在中国教徒的认知中,跪拜是对已逝父母深切的缅怀,更是对孝文化的身体践行,与孝敬父母的教义相契合,当地教民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孝子在父母去世前三年,出于情感的需要可行跪拜之礼。梁漱溟曾明确指出“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17,“鸦有反哺之孝”“羊之跪乳之恩”“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文化一直为国家所推崇。孝起源于商周,春秋至秦确立为法律,以孝治国在两汉定为基本国策,明清时被大力弘扬。在深

27、受孔孟思想洗礼的平阴县,孝文化无处不在,清光绪年间的平阴县志中有专门对当地孝悌人物的记载:如元代早年丧父的李钦,在隆冬时节穿着单衣向泰山为久病的母亲祈祷;明代郭辉照冒着流寇作乱的危险,在道路阻塞的情况下,完成父亲去世后想要归葬故土的遗愿;清代刘三德在父亲卧病在床后,时刻不离、昼夜进奉汤药,不吃荤腥,卧不解衣。这些个人的孝行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大力弘扬,成为民众学习的标榜。此外,不乏有以孝作为地名的乡镇:如与该地交界的长清区孝里镇,原名水里铺,东汉初期,村南巫山上建有孝子堂,此山因之改称孝堂山,此地遂改名为孝里;再如有“孝侄”之意的平阴县孝直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孝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

28、与深厚的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清明祭祖作为一种特定时间、地点,民众自发的全国性活动,甚至远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也一直践行,通过祭祖实现孝道的传承,对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二)认同的强化儿女通过父母构成血缘共同体,这种亲情纽带是家人发生联系的基础。滕尼斯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区域文化研究何帅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乡村民俗嬗变以天主教影响下的鲁西毛家铺村清明祭祖为例94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2023 年 3 月第 1 期第十一卷总第四十一期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宗教共同体等基本形式,指出他们是有机的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

29、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的记忆之上。18父母在世时,一家人团聚的时间并不多,去世后见面的次数明显减少,通过清明祭祖,强化着家庭成员血缘与心理的认同。此外,日常生活中家人因琐事存在矛盾在所难免,清明祭祖为矛盾的调和提供了契机,通过一系列仪式使家人回忆着共同生活的经历,感受着血脉亲情,实现情感的认同与矛盾的化解。清明祭祖强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认同,这种认同进而扩展到宗族、社会、国家的认同。最新编修的平阴县志中提到清明节“建国前,为扫墓祭祖之节日。日出之前,户户在门旁插柳枝。群众有登山、踏青、放风筝的习俗。建国后,清明节演变为拜谒烈士陵墓、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节日”19。抗日战

30、争时期,在深受日寇迫害的山东地区,大峰山革命根据地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毗邻大峰山的毛家铺、栾湾、兴隆镇等也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兴隆镇村成立了平阴县第一个抗日革命根据地,毛家铺、栾湾是全县烈士最多的村庄,为平阴抗战、山东抗战乃至全国抗战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面对日寇的入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驱动下,民众将对父母的孝上升为对国家的爱,对日寇进行了不屈的反抗。杨茂祥,男,汉族,毛家铺村人,天主教信徒,平阴一区队战士,1941年10月5日,在毛家铺村反击日伪突围战中壮烈牺牲,享年21岁。平阴文史资料记载,1941年10月5日(古历八月十五),日军纠集肥城、长清、平

31、阴三县之敌3000余人,对在毛家铺村筹集粮款的县长熊善祥等人进行合围,部队、机关在这次突围中损失极大,县、区武装仅剩40余人。20“农历八月十五这天(1941年),日本鬼子集结数千人对八路军进行围剿,俺叔为掩护地委书记突围,承担起阻击任务,被日本鬼子包围后,宁死不屈,打完最后几发子弹被残忍杀害。”据杨茂祥之弟杨茂德回忆,当时在半山腰的石头上找到杨茂祥的尸体,身边还有数名鬼子尸体,杨茂祥身上有几处刺伤和弹孔,腹部还插着一把刺刀。从侄子杨嵩口中得知,英雄杨茂祥从小信仰天主教,天主教一贯主张“热爱祖国,反对侵略”,面对日寇的围剿,仅入伍六个月的他断然拒绝投降,战斗至最后一颗子弹,为部队成功突围献出了

32、宝贵的生命,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反抗日寇侵略不屈的战斗精神。改革开放前,每到清明节,附近学校自发组织为烈士扫墓,直到现在,很多单位与学校组织去大峰山为烈士扫墓一直是该地区的重要习俗。清明节由祭祖转变为拜谒烈士,反映出在家与国之间民众的文化与价值取向,实现了由血缘共同体的认同上升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三)心灵的慰藉清明作为法定节假日,学生、工人、农民都会在祭祖这天停止工作,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短暂休娱,使高压紧张的生活得到暂时缓歇。通过家庭成员的交流,实现情感的迅速升温,全身心的祭祖仪式忘却了生活、工作、学习上的琐事。仪式中哭坟除对已故亲人的无限缅怀,更多的是压力的释放与心灵的慰藉,现实中的挫

33、折、繁重的任务、生活的艰辛,随着哭声发泄出来,哭是一个简单、常见的动作,随着一阵悲痛的哀嚎,回忆往昔与父母相处平凡而又幸福的时光,与当下物是人非的事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达到泪点,泪水伴随着紧促的呼吸声下落,在一吸一排中,内心的烦恼随着二氧化碳的排出而消解,伴着氧气的吸入实现心灵的净化,泪眼汪汪的人们在哭坟过后更加珍惜当下的亲人。祭祖结束后,是家人短暂的聚餐,美味对大人和小孩都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这里没有烦心的琐事,没有紧张的工作,更没有人生的世事无常,只有一家人有说有笑,共享盛宴的幸福时刻,一切的忧愁与烦恼在此刻烟消云散。工人、农民、学生,无论年龄大小、文化差异、信仰异同,他们都有一个简单而朴

34、素的期盼,就是在忙碌的生活中盼望着短暂假期的到来,尤其是清明、端午、中秋这类传统民俗节日,一家人的相聚在某种程度上比金钱的收获更能带来情感上的满足。短暂的相聚后是长久的分离,喧嚣与狂欢之后是平静而琐碎的生活,在分离的平凡日子中又盼望着家人的团聚,民众在期盼与不舍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团圆的节日,压力也在分离与聚合中不断积攒与释放,一家人的血脉亲情更是在离别与团聚中实现升华。六、结语“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清明作为传统的民俗节日,既是对逝者的慎终追远,又是家人区域文化研究95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责任编辑星全成责任校对陈慧慧团聚的日子。在毛家铺村,天主教文化在

35、与传统文化数百年的深度交融中,教民家庭清明祭祖仪式既趋同于天主教文化,又保留传统文化的内涵。该地清明祭祖不仅是对祖先的思念,还扩展到对为祖国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的缅怀,进而由血缘共同体转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强化,实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清明祭祖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政策、民众信仰的变化发生着内容与形式的变迁。时代在变,民俗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民众对逝者的思念与缅怀,清明祭祖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注释:讲述人:张海琴,女,汉族,75岁;记录人:何帅;访谈时间:2016年10月1日;地点:平阴县安城镇毛家铺村。讲述人:张财,男,汉族,50岁;记录人:何帅;访谈时间:2022年5月

36、1日;地点:平阴县安城镇毛家铺村。讲述人:江茂珍,女,汉族,53岁;江茂平,女,汉族,49岁;江茂臣,男,汉族,51岁。记录人:何帅。访谈时间:2018年4月3日。地点:平阴县安城镇毛家铺村。讲述人:江茂琴,女,汉族,57岁;江茂臣,男,汉族,51岁。记录人:何帅。访谈时间:2018年4月5日。地点:平阴县安城镇毛家铺村。讲述人:江茂琴,女,汉族,57岁;江茂珍,女,汉族,53岁;江茂平,女,汉族,49岁。记录人:何帅。访谈时间:2018年4月5日。地点:平阴县安城镇毛家铺村。讲述人:江茂臣,男,汉族,53岁,记录人:何帅;访谈时间:2020年4月4日;地点:平阴县安城镇毛家铺村。讲述人:江茂

37、臣,男,汉族,55岁;记录人:何帅;访谈时间:2022年7月12日;地点:平阴县安城镇毛家铺村。讲述人:杨嵩,男,汉族,50岁;记录人:何帅;访谈时间:2022年7月15日;地点:平阴县安城镇毛家铺村。参考文献119平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平阴县志Z.济南:济南出版社,1991:4.379.2路遥.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Z.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739742.3荆世杰.百年胡庄:一个村落社区的信仰与村落变迁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3738.4廉立之,王守中.山东教案史料Z.济南:齐鲁书社,1980:354375.5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

38、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51.6高云萍,刘宁瑶.清明墓祭考论兼以礼俗变动角度解读J.地域文化研究,2019,(5).7明谢肇淛.五杂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23.8911121314美柏桦.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M.袁剑,刘玺鸿,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87.89.42.94.9697.136.10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5吴秋林.信仰食物:祭品的神性“营养”J.民族学刊,2017,(3).16何帅.传统农耕文明中的二月二民俗文化以鲁西平阴县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20,(3).1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07.18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7.20平阴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平阴文史资料Z.内部资料,1985:1718.区域文化研究何帅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乡村民俗嬗变以天主教影响下的鲁西毛家铺村清明祭祖为例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