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宝鸡长岭中学 余娟【摘要】: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英语语言的前提。本文通过探讨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原因和列举相关教学内容,充分展示了背景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并对如何开展背景文化教学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关键词】:文化背景; 英语教学当前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授课过于注重语言知识,认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因而忽视了文化教学。事实上,英语语言知识是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为载体的,因此掌握更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英
2、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听、说、读、写“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背景中进行,才能使学生具有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要有效地开展文化教学,首先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或方法。英语课程标准则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学建议中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综合语言技能。”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应将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融入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教学。 文化背景知识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 我们学习英语的语言知识是
3、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为载体的。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语言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包罗万象。让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接触和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语言习惯、民风民俗,有益于对英语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有益于正确地使用语言。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功能项目,如:Having meals ; Making telephone calls; Offering help; Asking the way; Talking about weather; Seeing the doctor; Suggestions; Agreement and disagree
4、ment;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Preferences and hobbies; Happiness等等。它们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有益于跨文化交际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文化的信息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文化意识的培养可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思考和发现,可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初中阶段实施英语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一)向学生不断地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5、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向学生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拓宽渗透的渠道。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培养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比如:称呼的不同;交谈内容的不同;餐桌礼仪的不同;表示关心的方式不同;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打电话的方式不同等等。(二)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挖掘教材,拓展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6、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做到让学生在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恰当地使用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具有不同褒贬意义的词汇,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了给学生讲清楚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以“dog”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的“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厌恶的人。但是英美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
7、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美国家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再比如说“breakfast”一词的汉语意思为早餐,其本身是由“break”和“fast”构成的,在英语中“break”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为“早餐”是有其文化背景的。有很多习语都从词汇来看,Christmas, Sandwich, restaurant, caf, Sunday, Monday, Tuesday , Wednesday, January, Decembe
8、r,像这些单词差不多每个词都有一个背景知识,每一个词都有一个典故。(三)挖掘对话和阅读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我们可以将课文中有关文化背景的知识和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增加对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的了解,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发展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Go for it”九年级第八单元中“Being a volunteer is great” 的课文中,西方国家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在学校里,人们更重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通常在周末和假日做义工,去养老院帮助老人减少孤独,去孤儿院帮助儿童学习,捐赠物品等等。这体现了西方国家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为社会奉献
9、的价值观。另外,在Go for it 九年级第十二单元section A的 3a课文对于不同国家的人们访友方式及访友的时间的对比,体现了西方人的守时与珍惜时间,礼貌待人的价值观,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一些西方国家基本的餐桌礼仪是很重要的,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嚼食物和喝汤时尽量不要发出声响;不要当众打嗝;不要用筷子指着别人。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不劝酒,也很少相互敬酒。总之,文化教学首先要立足于教材,尽可能多地从教材中挖掘文化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并让学生养成
10、在学习中深入思考、拓展思维的习惯。(四)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如何有机地与课堂结合,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调动学生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采用说、唱、演等方法让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文化知识,体会其内涵。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朗诵、讨论、唱歌、表演或举行Party等方式
11、,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的重要节假日及其庆祝方式,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体态语;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人们的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以及英语国家人士与中国人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等。(五)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切身体验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效果最好。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学校中尽可能多地因地制宜设置语境,营造英语文化氛围来配合学生的英语学习。例如校园标语、路标铭牌、名言警句、哲人语录,均可用英语设计,用英语编写门牌、班牌,用“Keep off the grass! ”,“No spitting!”等
12、警示师生保护花草树木、保持清洁卫生,使学生无形中感受到英语,潜移默化地学习英语。 鉴于初中学生还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开展课堂交际实践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主要联系课文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设置情景,模拟交际。例如创设初次见面、购物、问路、看病、打电话、生日聚会等社会生活情景,让学生小组合作、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模拟交际,从而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语言。教师在课堂外还可以设置另一种更为“真实”的情景,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可举行新年晚会,在联欢会上,学生可以互赠贺卡,表达祝福;在圣诞节上,学生可戴着圣诞帽,做圣诞老人给大家分发礼物,唱圣诞歌等共同感受西方
13、文化。这样学生既能在生动活跃的活动中获得交际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又能在文化氛围中体会到英语民族的文化习俗,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教学的交融,不仅让学生了解、区别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加深了他们的文化底蕴,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从而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参考文献】:1 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1998,(4).2 袁彩虹,2002,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期。3 薛中梁,2002,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导入J,中学外语教
14、与学第10期。 总之,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多的文化习得方法。 克鲁姆指出3:“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主要包括:“假设交际”、 “教学交际”、 “针对性交际”和“讨论性真实交际”。 而鉴于初中学生还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开展课堂交际实践时,应考虑学生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主要采用“假设交际”和“教学交际”环节,同时联系课文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设置情景,模拟交际。例如创设初次见面、购物、问路、打电话、生日聚会等社会生活情景,让学生小组合作
15、、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模拟交际,从而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语言。教师在课堂外还可以设置另一种更为“真实”的情景,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可举行新年晚会,在联欢会上,学生可以互赠贺卡,表达祝福;在圣诞节上,学生可戴着圣诞帽,做圣诞老人给大家分发礼物,唱圣诞歌等共同感受西方文化。这样学生既能在生动活跃的活动中获得交际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又能在文化氛围中体会到英语民族的文化习俗,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其次,利用有关英语国家具有文化特色的物品和图片,例如纪念品、货币、照片、报刊、邮票等,也可以发动学生把有关实物带到课堂上来,这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使文化气氛更浓,也能让学生获得直接的
16、文化知识。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自觉的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首先,英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英语课堂充满“洋味”,上课时可以不拘一格,借助表情、动作、手势、体态语等来营造一种异国文化的氛围。例如教学生食指与拇指构成圆圈,表示“OK”,伸出并张开食指和中指表示“胜利 (Victory )”等。 其次,利用有关英语国家具有文化特色的物品和图片,例如纪念品、货币、照片、报刊、邮票等,也可以发动学生把有关实物带到课堂上来,这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使文化气氛更浓,也能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文化知识。 另外,还可以观看幻灯片、录像片、电影、电视等引导学
17、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方面情况,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 最后,教师有时也可组织学生办英语报、开英语角、写英语日记、办优秀作文展、朗读、表演、写作竞赛等各种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请外籍教师授课,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4指导阅读文化材料及网上查找 向学生提供一些蕴含文化信息的阅读材料,加大学生的训练量和实践量,拓展学生的语言实践内容。如材料包含英语语
18、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增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深入理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介绍阅读一些英美文化方面的文学作品简易读物,从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这样使学生的学习与获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起来。 利用现代因特网为学习渠道,向学生提供网址,培养他们自我获得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 如在教到Christmas Day时,将圣诞节与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的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同时,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
19、特别是对Santa Clause,Christmas trees,stocking,wreath的历史渊源的理解。谈及赠送礼物时,就将接受礼物的不同方式提供给学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是一脉相承的。(三)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英美国家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音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或是利用因特网,从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图片、影像和声音,快速、有效地理解和领会相关的
20、文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2)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使学生改变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就常常出现一些困难,影响交际效果,造成一些误解。如对方对你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往往用否定口气回答,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英美人士的思维就是与我们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3)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
21、堂效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如何有机地与课堂结合,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调动学生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采用说、唱、演等方法让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文化知识,体会其内涵。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朗诵、讨论、唱歌、表演或举行Party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的重要节假日及其庆祝方式,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
22、体态语;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人们的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以及英语国家人士与中国人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等。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重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逐步扩展跨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挖掘对话和阅读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我们可以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增
23、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发展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Go for it”九年级第八单元中的课文“Being a volunteer is great”中,西方国家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在学校里,人们更重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通常在周末和假日做义工,去养老院帮助老人减少孤独,去孤儿院帮助儿童学习,捐赠物品等等。这体现了西方国家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为社会奉献的价值观。另外,在Go for it 九年级第十二单元section A的 3a课文对于不同国家的人们访友方式及访友的时间的对比,体现了西方人的守时与珍惜时间,礼貌待人的价值观。 总之
24、,文化教学首先要立足于教材,尽可能多地从教材中挖掘文化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并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深入思考、拓展思维的习惯。英汉文化比较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等同起来,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比较法是跨文化语言交际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汉语和英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教师在课堂的语言教学中,学生在阅读英语作品时,均可通过异同比较法了解英语文化的特殊性。具体做法是:教师在确定了哪
25、些语言难点在讲解过程中需结合其语用知识传授时,就有意识地对所要教授的语言内容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比分析,以找出有可能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语言项目,并作为课堂教学中结合文化知识来传授的对象。例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的不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用拥抱或接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来向他人表示祝贺。对比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也是有裨益的。创设语言情境,切身体验 即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英美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听、
26、说、读、写、观察等,通过教师全方位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多渠道了解英语文化。 1因地制宜设置语境,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效果最好。英语学习者由于缺乏家庭和社会语言环境,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负迁移多,正迁移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学校中尽可能多地创设英语环境来配合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英语学习的最佳环境应是英语浸入型环境。例如校园标语、路标铭牌、篇言名句、哲人语录,均可用英语设计,用英语编写门牌、班牌,用“Keep off the grass! ”,“No spitting!”等警示师生保护花草树木、保持清洁卫生,使学生无形中感受到英语,潜移默化地学习英语。 2课堂交际
27、实践,模拟英美人现实生活 克鲁姆指出3:“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主要包括:“假设交际”、 “教学交际”、 “针对性交际”和“讨论性真实交际”。 而鉴于初中学生还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开展课堂交际实践时,应考虑学生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主要采用“假设交际”和“教学交际”环节,同时联系课文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设置情景,模拟交际。例如创设初次见面、购物、问路、打电话、生日聚会等社会生活情景,让学生小组合作、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模拟交际,从而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语言。教师在课堂外还可以设置另一种
28、更为“真实”的情景,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可举行新年晚会,在联欢会上,学生可以互赠贺卡,表达祝福;在圣诞节上,学生可戴着圣诞帽,做圣诞老人给大家分发礼物,唱圣诞歌等共同感受西方文化。这样学生既能在生动活跃的活动中获得交际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又能在文化氛围中体会到英语民族的文化习俗,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自觉的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首先,英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英语课堂充满“洋味”,上课时可以不拘一格,借助表情、动作、手势、体态语等来营造一种异国文化的氛围。例如教学生食指与拇指构成圆圈,表示“O
29、K”,伸出并张开食指和中指表示“胜利 (Victory )”等。 其次,利用有关英语国家具有文化特色的物品和图片,例如纪念品、货币、照片、报刊、邮票等,也可以发动学生把有关实物带到课堂上来,这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使文化气氛更浓,也能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文化知识。 另外,还可以观看幻灯片、录像片、电影、电视等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方面情况,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 最后,教师有时也可组织学生办英语报、开英语角、写英语日记、办优秀作文展、朗读、表演、写作竞赛等各种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请外籍教师授课,鼓励学生与nati
30、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4指导阅读文化材料及网上查找 向学生提供一些蕴含文化信息的阅读材料,加大学生的训练量和实践量,拓展学生的语言实践内容。如材料包含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增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深入理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介绍阅读一些英美文化方面的文学作品简易读物,从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这样使学生的学习与获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起来。 利用现代因特网为学习渠道,向学生提供网址,培养他们自我获得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把文化信息融入教学实践中,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从而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总之,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多的文化习得方法。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