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易错题集锦
1
单选题
1、碳酸氢铵区别于其他氮肥的重要特点是在常温下就能闻到强烈的氨味,其反应原理是:NH4HCO3=NH3↑+CO2↑+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的化学式是
A.H2OB.H2C.COD.N2
答案: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结合化学方程式:NH4HCO3=NH3↑+CO2↑+X,反应物中含1个氮原子、5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3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含1个氮原子、3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H2O。
故选A。
2、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50
0.5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23
X
24
3
A.X 的值等于 0
B.甲一定是化合物
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 8:1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答案:A
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50g+0.5g+0g+0g=23g+X+24g+3g,X=0.5。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50g-23g=27g,乙的质量不变,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丙是生成物,生成丙的质量为24g,丁是生成物,生成丁的质量为3g。该反应是:甲→丙+丁。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X 的值等于 0.5,故A错误;
B、甲发生分解反应,故甲一定是化合物,故B正确;
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24:3= 8:1,故C正确;
D、该反应是:甲→丙+丁,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D正确。
故选A。
小提示: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确定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3、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守恒。应选用的药品是
A.铁粉和稀盐酸液体中
B.硝酸钾晶体和水
C.碳酸钡粉末和稀硫酸
D.铜粉和硝酸银溶液
答案:D
分析:由题意,如图所示用敞口容器探究质量守恒,应选择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无气体的化学反应。
A、铁粉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烧杯敞口,气体逸出反应体系,A选项药品不能用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守恒,不符合题意;
B、硝酸钾晶体和水不会发生反应,B选项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药品不能用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守恒,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烧杯敞口,气体逸出反应体系,C选项药品不能用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守恒,不符合题意;
D、铜粉和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无气体生成,D选项药品能用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守恒,符合题意。故选D。
小提示:本题考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守恒的药品的选择,所选择的药品要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再结合实验装置进行分析,若为敞口容器的装置,应选择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无气体的化学反应,否则因为空气的参与或者气体生成逸散出容器,就不能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守恒。
4、下列关于2CO+O2点燃2C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7:8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保持不变
D.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1
答案:B
A、该反应可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8×2):32=7:4,故选项说法错误;
C、化学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保持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微观上,点燃条件下,每2个一氧化碳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二氧化碳分子,则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2:2=1: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5、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基本类型是( )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答案:A
分析:根据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反应后减少的是反应物,反应后增加的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作答。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12%=36%,甲是反应物;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12%-70%-10%=8%,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32%-8%=24%,乙是反应物;反应后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70%-10%=60%,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A。
6、某纯净物3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纯净物中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B.该反应中O2和CO2的质量比为14:11
C.该反应中O2和H2O的分子数之比为7:6
D.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1:4
答案:D
某纯净物3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水中氢元素一定来源于有机物,碳元素的质量为2.4g,氢元素的质量为0.6g,所以该纯净物中只含有碳氢元素不含有氧元素,是正确的叙述;
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8g+5.4g-3g=11.2g;该反应中O2和CO2的质量比为14:11是正确的叙述;
C.有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生成的水的质量可知反应中O2和H2O的分子数之比(11.2g/32):(5.4g/18)=7:6,是正确的叙述;
D.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2.4g/12):(0.6g/1)=1:3,故是错误的叙述,故选D。
7、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了某一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乙、丙、丁,如图为各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某时刻的质量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值是31
B.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7:11
C.丁可能为单质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4
答案:C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20+20+20+20=13+16+20+x,x=31,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小,甲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减小,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丁的质量增加,丁是生成物。
A、由分析可知,x的值是31,不符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丁的质量比为:(20-13):(31-20)=7:11,如果甲、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则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11,不符合题意;
C、甲、乙是反应物,丁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丁一定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丁一定是化合物,符合题意;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0-13):(20-16)=7:4,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一定条件下,H2S与SO2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值为19B.物质M中只含S元素
C.反应前后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不变D.反应物中S元素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答案:C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34g+32g+1g=48g+x,解得x =19g,选项正确;
B、H2S中氢元素质量为34g×234×100%=2g,生成的水中氢元素质量为(19g-1g) ×218×100%=2g,生成的水中氧元素质量为19g-1g-2g=16g;SO2中氧元素质量为32g×16×264×100%=16g,M中不含氢元素和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物质M中只含S元素,选项正确;
C、该反应中H2S、SO2、H2O、S的个数比为34g34:32g64:(19g-1g)18:48g32=2:1:2: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SO2=2H2O+3S↓,反应前后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发生了改变,选项不正确;
D、H2S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则硫元素化合价为-2价;S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则硫元素化合价为+4价,反应后硫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所以反应物中S元素化合价均发生改变,选项正确。
故选C。
9、某密闭容器中只有乙、丙、丁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的值为12
B.丁属于化合物
C.当丁为5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1g
D.当甲为2g时,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为12:5
答案:D
A、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10g+6g+10g=8g+a+6g+0g,丁的质量a的值为12,选项正确;
B、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甲的质量增加8g,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减少10g,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增加2g,是生成物,反应的表达式为:丁→甲+乙,丁属于化合物,选项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乙和丁的质量比为2:10,当丁为5g时,反应掉的丁为5g,容器中乙的质量增加1g,乙的总质量为11g,选项正确;
D、甲和丁的质量比为8:10,当甲为2g时,反应掉丁的质量为2.5g,剩余丁的质量为7.5g,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为6:7.5=4:5,选项错误。
故选D。
10、根据化学方程式MgCl2+2A Mg(OH)2↓+2B,推断出B与A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 )
A.37.0B.95.0C.18.5D.58.5
答案: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氯化镁的相对分子质量加上A的相对分子质量的2倍,等于氢氧化镁的相对分子质量加上B的相对分子质量的2倍,即95+2A=58+2B,故B、A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B-A=(95-58)÷2=18.5。故选C。
11、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有( )
A.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B.化学反应的快慢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D.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答案:B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发生,还能反映出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和微观粒子的数量关系。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获得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和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但是无法获得化学反应的快慢。故选B。
12、甲酸(HCOOH)具有清洁制氢的巨大潜力,其分解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酸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
B.乙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
C.46g甲酸中氢元素质量为2g
D.生成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1
答案:C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H一定条件H2↑+CO2↑。
A、甲酸化学式为HCOOH,甲酸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2=1:1,故A不正确;
B、乙是CO2,乙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2×16=3:8,故B不正确;
C、甲酸化学式为HCOOH,46g甲酸中氢元素质量为46g×1×21×2+12+2×16×100%=2g,故C正确;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H一定条件H2↑+CO2↑,则生成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D不正确。故选C。
13、下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反应了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答案:D
A、根据图示知,参加反应的丙物质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乙物质质量之和,错误;
B、无法比较甲和乙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错误;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D、甲乙为生成物,丙为反应物,故反应是“一变多”,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正确。故选D
14、已知某纯净物4.6g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关于该纯净物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氧元素
答案: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因为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而反应物氧气中不含碳、氢两种元素,故该纯净物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对于是否含有氧元素,需要计算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质量,水中的氢元素质量,然后将碳元素质量与氢元素质量的和与该纯净物的质量4.6g比较,便可得出结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因为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而反应物氧气中不含碳、氢两种元素,因此该纯净物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生成物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等于该纯净物中碳元素的质量,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等于该纯净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因此该纯净物中碳元素的质量=8.8g×1244×100%=2.4g,氢元素的质量=5.4g×218×100%=0.6g。因为2.4g+0.6g=3.0g﹤4.6g,所以该纯净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根据以上分析,该纯净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选B。
15、一种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I2+SO2+2H2O=2HI+H2SO4
B.理论上每生成2gH2,同时生成32gO2
C.反应Ⅲ中生成SO2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反应I、Ⅱ和Ⅲ在反应前后均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答案:B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为
I2+SO2+2H2O=2HI+H2SO4,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为2HI太阳能H2↑+I2,反应III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O4太阳能2SO2↑+2H2O+O2↑。据此解答。
A、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反应I生成HI和H2SO4的分子个数比为2:1,根据反应II和反应III方程式可知,2个HI分子能生成1个氢气分子,而1个H2SO4分子只能生成0.5个氧气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比值为2:1,设生成的氧气质量为x,
2×232=2gx,x=16g,则生成2g氢气的同时生成16g氧气,符合题意;
C、根据反应III的化学方程式,生成SO2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反应I中碘元素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改变,反应II中氢元素和碘元素反应前后化合价均改变,反应III中氧元素反应前后化合价改变,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多选题
16、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见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的微观示意图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38
6
32
0
反应后的质量/g
10
50
x
14
注: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甲、乙、丙、丁都可能是氧化物
C.甲和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4:15
D.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答案:CD
分析:利用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加,催化剂质量不变以及反应类型的特点解决此题。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38+6+32)-(10+50+14)=2。
A、反应后甲、丙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乙、丁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由微粒的构成都成可知,丁是单质,不可能是氧化物,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应是:2ca+2ab → 2ca2+b2,甲丙的计量数之比为1:1,由反应的物质质量比可计算出甲和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38-10):(32-2)=14:15,故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CD。
小提示: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7、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B.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5
C.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图中X的数值为4
答案:ACD
解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C2H2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点燃4CO2+2H2O。
A、反应前后,氧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化合价一定发生了改变,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6×2):(32×5)=13:40,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图中x的数值为4,符合题意。
故选ACD。
18、已知2gH2、20gHF中所含分子数均为a。一定条件下,某反应中所有物质的分子数随反应过程的变化如图所示(H2和物质X的变化曲线重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X的分子式为F2
B.一个F原子的质量为19ag
C.t时刻,H2和HF的质量相等
D.反应开始时,物质X的质量为19g
答案:AB
A、由图可知,a个氢气和a个X反应生成2a个HF,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2个H,生成物中含2个H,2个F,故反应物中还应含2个F,故X的化学式为F2,符合题意;
B、因为2g氢气所含的分子式为a,则所含的氢原子数为2a,故a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g,20gHF所含分子数为a,所含氢原子数为a,氟原子数为a,故a个氟原子的质量为:20g-1g=19g,故一个氟原子的质量为19ag,符合题意;
C、t时刻,氢气和HF的分子数相同,则质量比为:2:20=1:10,质量不相等,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F2一定条件2HF,由图可知,氢气的分子数为a,生成HF的分子数为2a,故氢气的质量为2g,生成HF的质量为2×20g=40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得,反应开始时,物质X的质量为40g-2g=38g,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19、“绿色化学”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即原子利用率为100%,由C2H4(乙烯)合成C4H8O2(乙酸乙酯)的过程中,为使原子利用率达到100%,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加入的物质是
A.CH3COOHB.H2O和CO2C.O2和H2OD.C2H2
答案:AB
绿色化学即环境友好型化学,其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根据这一观点,要把一个C2H4分子变成一个C4H8O2分子,还必须增加2个C原子、4个H原子、2个O原子,即原料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4:2。在CH3COOH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4:2,A选项正确;当乙稀、二氧化碳、水、乙酸乙酯比值为5:2:2:5的时候,原子利用率达到100%,B选项正确;H2O和O2,这两种物质中H、O的原子个数比不能达到4:2,C 选项错误;C2H2中C和H原子比值也不正确,D选项错误。故选A。
小提示:本题考查绿色化学的概念,并以此为依据,考查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在化学变化中都保持不变,因此我们要用守恒的观点来解答。
20、某不纯的K2CO3样品中,可能含有NaCl、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取13.8g样品,向其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室温下不饱和溶液109.4g。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CO2的质量是4.4gB.样品中可能含有NaCl
C.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和NaClD.所加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65%
答案:AC
A、碳酸盐和酸反应生成气体逸出,总质量的减少就是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13.8g+100g-109.4g=4.4g,正确;
B、 K2CO313813.8g+2HCl=2NaCl+H2O+CO2↑444.4g
由化学方程式体现的质量关系可知,13.8g碳酸钾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4.4g;已知,不纯的K2CO3样品中,可能含有NaCl、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氯化钠和稀盐酸不生成气体,碳酸钠和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Na2CO310613.8g+2HCl=2NaCl+H2O+CO2↑445.73g
由于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氯化钠生成气体质量为0,碳酸钠生成气体质量为5.73g>4.4g,则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和NaCl,错误;
C、由选项B分析可知,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和NaCl,正确;
D. 无论是盐酸和碳酸钾还是碳酸钠反应,氯化氢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都是相同的
2HCl737.3g∼CO2↑444.4g
由质量关系可知,所加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7.3g100g×100%=7.3%,错误。
故选AC。
21、工业上可用二氧化硫制取氢气,流程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膜反应器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I=H2+l2
B.分离器中分离出的副产品是硫酸
C.生产流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是H2
D.采用该流程可减少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
答案:BD
分析:由图可知,反应器中的反应是:二氧化硫+水+X→硫酸+碘化氢,膜反应器中的反应是2HI500℃H2+X,据此分析。
A、膜反应器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I500℃H2+I2,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B、H2SO4和HI的混合物通过膜分离器,得到副产品H2SO4,HI进入膜反应器发生分解反应,得到H2和I2,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B的分析可知,X为I2,因此生产流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是I2,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D、采用该流程能够消耗二氧化硫,而二氧化硫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因此采用该流程可减少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小提示:本题考查根据工艺流程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酸雨的形成等知识,难度不大。
22、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A.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B.乙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D.丁一定是化合物
答案:AB
分析: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增加了19%−17%=2%,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30%=18%,故丁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1%−25%=16%,丙是生成物。
A、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9%−17%):(41%−25%)=1:8,错误;
B、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丁,生成物是甲和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丙的质量之和,正确;
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丁,生成物是甲和丙,符合“一分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所以丁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故选AB。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SO2和SO3中,硫元素的质量比为4∶5
B.等质量的 NaHCO3和MgCO3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相等
C.高温条件下48g某铁的氧化物与足量CO充分反应,得到33.6gFe,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3O4
D.把碳和铜的混合物与过量的氧气充分反应,所得固体质量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该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20%
答案:BD
A. 等质量的SO2和SO3中(假设质量均为mg),硫元素的质量比为:mg×3232+16×2×100%:mg×3232+16×3×100%=5:4,不符合题意;
B. 根据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以下计算:NaHCO384+HCl=NaCl+H2O+CO2↑44,MgCO384+2HCl=MgCl2+H2O+CO2↑44。由计算可知,等质量的 NaHCO3和MgCO3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相等,符合题意;
C.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高温条件下48g某铁的氧化物与足量CO充分反应,得到33.6gFe,则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质量为:48g-33.6g=14.4g,该氧化物中铁原子、氧原子个数比为:33.6g56:14.4g16=2:3,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2O3,不符合题意;
D. 把碳和铜的混合物与过量的氧气充分反应,所得固体质量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说明反应生成的氧化铜质量等于原混合物质量,因为碳在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铜反应生成氧化铜,而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不变,所以该混合物中碳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的质量,因此原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664+16×100%=20%,符合题意。
故选BD。
24、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在用丙炔(C3H4)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C5H8O2)的过程中,欲使原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要的其他反应物是( )
A.CO和CH3OHB.H2和CO
C.CO2和H2OD.CH3OH和H2
答案:AB
分析:由题意知,绿色化学即环境友好型化学,其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根据这一观点,要把一个C3H4分子变成一个C5H8O2分子,还必须增加2个C原子、4个H原子、2个O原子,即原料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
A. CO和CH3OH,这两种物质如果按照分子个数比1:1组合,则可使C、H、O的原子个数比达到1:2:1,故A正确;
B. H2和CO按照分子个数比1:1组合,则可使C、H、O的原子个数比达到1:2:1,故B正确;
C. CO2和H2O,其中两种物质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也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C错误;
D. CH3OH和H2,其中两种物质分子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D错误。
故选AB.
25、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下列假设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
A.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可能有硫酸生成
B.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C.探究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可能只是氧化镁
D.探究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时出现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
答案:AC
分析:根据进行科学探究时,要有合理的理论依据,不能凭空猜测,二氧化碳为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钠和水中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故生成物中含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不可能只是氧化镁,铜在灼烧时与空气接触,燃料酒精和空气中都含有碳元素进行分析。
A、二氧化碳为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反应物中没有硫元素,不会生成硫酸,所以不可探究该反应可能生成硫酸,错误;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钠和水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可猜测产生的气体可能为氢气,正确;C、氧化镁为白色固体,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不可能只是氧化镁,错误;D、铜在灼烧时与空气接触,燃料酒精和空气中都含有碳元素,猜测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正确。故选AC。
填空题
26、绥中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小实验。
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管两端,分别绕上40cm长的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左边一端铜丝加热1~2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冷却后,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1)______;
(2)______。
(3)写出下沉一端的原因______。
答案:(1)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2)玻璃棒向左侧倾斜
(3)铜与氧气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
分析:(1)
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所以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2)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所以玻璃棒左侧铜与氧气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玻璃棒向左侧倾斜。
(3)
左侧下沉的原因是铜与氧气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
小提示:
27、根据下列反应事实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
(2)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_____。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_____。
(4)稀盐酸除去铁锈:_____。
答案: 4P+5O2点燃¯2P2O5 Fe+CuSO4═FeSO4+Cu CO2+Ca(OH)2=CaCO3↓+H2O Fe2O3+6HCl═2FeCl3+3H2O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点燃__2P2O5。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4)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28、电影《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里程。描写了太阳在因老化形成“氦闪”而将毁灭地球的情况下,人类是如何应对一系列生存危机的。
(1)画出氦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
(2)当地球即将撞向木星时,木星表面的氢气与地球表面的大气混合,救援人员利用点燃混合气体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将地球推离木星,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火箭常用高氯酸铵( NH4ClO4)作燃料,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价。
答案: 2H2+O2=点燃2H2O +7
分析:(1)氦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核外有1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进行分析解答。
(2)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1)氦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核外有1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点燃2H2O。
(3)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3)+(+1)×4+x+(-2)×4=0,则x=+7价。
所以答案是:(1) ;(2)2H2+O2=点燃2H2O;(3)+7。
小提示: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9、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为1也要填上)。
(1)_____NH3+_____Cl2点燃_____N2+_____HCl
(2)_____C2H4+_____O2点燃_____CO2+_____H2O
(3)_____Fe2O3+_____CO高温_____Fe+_____CO2
(4)_____Na2SO4+_____BaCl2=_____NaCl+_____BaSO4↓
答案: 2 3 1 6 1 3 2 2 1 3 2 3 1 1 2 1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发生改变配平化学方程式。
(1)利用观察法,根据一个氮气分子的原子个数2,氨气前面为2,反应前一共有6个氢原子,氯化氢前面为6,反应后一共有6个氯原子,氯气前面为3,即2NH3+3Cl2点燃__1N2+6HCl。
(2)利用奇数变偶法,水中氧原子个数为奇数,变为2,产物中有4个氢原子,C2H4前面为1,反应前有2个碳原子,二氧化碳为2,产物中一共有6个氧原子,氧气前面为3,即1C2H4+3O2点燃__2CO2+2H2O。
(3) 利用定“1”法,氧化铁前面定为1,1个氧化铁分子中有2个铁原子和3个氧原子,其他物质遇到铁原子为2,遇到氧原子为3,即1Fe2O3+3CO高温__2Fe+3CO2
(4) 利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即1Na2SO4+1BaCl2=2NaCl+1BaSO4↓。
30、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结束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安全返回地球。空间站内利用物质的转化使O2和CO2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1)航天员呼吸所需的O2来自水的电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航天员呼吸产生的CO2进行转化时,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该反应不是置换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H2O通电2H2↑+O2↑
(2)生成物中没有单质或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1)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
(2)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而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化合物因此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填:生成物中没有单质或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2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