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世界文学之都”视野下的“诗性南京”——以南京城墙文化意象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7758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文学之都”视野下的“诗性南京”——以南京城墙文化意象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世界文学之都”视野下的“诗性南京”——以南京城墙文化意象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世界文学之都”视野下的“诗性南京”——以南京城墙文化意象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8江苏文脉“世界文学之都 视野下的“诗性南京以南京城墙文化意象为例考薇“世界文学之都”称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其标准除文学传统之外,主要着眼于一个城市文学发展的整体情况,包括文学出版物的品种、数量和质量,文学作品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的作用,翻译和出版文学作品的情况,以及为促进文学艺术交流所采取的措施等。2 0 1 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称号授予南京。从此,南京作为我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肩负起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学成果的重任。“文学之都”的评定,综合考虑了城市文脉、出版、文学氛围、传播与译介等诸多因素。南京此次当选,“诗性”必然是评定的重要考量之一。提及“诗性”,则不可不提“意象”。

2、诗的表现离不开意象,意象是撑起诗歌的“骨骼”与脉络,也是能够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从这一角度而言,南京城墙作为南京体量最大、文化内涵丰厚的重要文化遗产,经过6 5 0 余载岁月,逐渐融入南京的城市血脉,根植于南京市民的城市记忆,成为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并通过诗词歌赋多次融入,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意象。正确认识“文学之都”,不能忽视城市诗性,也不能忽视南京城墙这一文化意象的作用;换言之,更加全面地观照和利用好南京城墙这一文化资源,对塑造“文学之都”的文化品格具有重要影响。诗性:城市的历史与风骨1.南京与诗歌的关系诗,作为文学之祖,可以代表文学与文化,是一种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所以,

3、诗与城市的关系,就是文学与城市的关系,文化艺术与城市的关系。诗与南京,历来有不解之缘。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就诞生于南京,该总集收录了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间1 3 0 多位作者的诗文7 0 0 余篇,其中不乏“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等脍炙人口的名句。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文心雕龙也诞生于南京,虽为集史、论、评于一身的多种文体评论之作,但其中关于诗歌的评注堪称开后世诗评之先河。继文心雕龙后,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诗品亦问世于此,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1 2 2 位诗人的诗作,在反对用典、抵制“四声八病”及挽救诗风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且首创了

4、概括诗人诗作艺术风格的诗评特色,对后世诗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诗是南京文学气质的独到资源与独特优势。如今,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体裁,颇有式微之迹,但诗性和大量丰富的文学意象已成为流消于国人血脉的文化基因。诗与文学,将个体城市记忆融汇凝结成一种群体意识,并借助意象建构起城市精神的共同体。2.南京人与诗性生活正如上文所说,南京一直受到诗人偏爱,并在诸多诗文的滋养下成为一座有诗意的城。朱自清泛舟于秦淮河时有云:“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892023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得笨,就是觉得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桨声灯

5、影里的秦淮河)这“情韵”二字,道出的既是秦淮河的与众不同,也道出了南京城市的诗性与浪漫。因为秦淮河有诗,有“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唐代杜牧后庭花)有“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经诗篇浸润过的河水,自然有了更多的回味。生活在诗意南京的人们,也更具有享受诗性生活的气质。曾寓居南京城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提及两个挑粪人相约去雨花台看日落的小情节,并感叹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生活在南京城里的人,即使被生活重压,也会腾出片刻生命的空隙,去感受风花雪月、春华秋实。这种并非刻意营造出的风雅,正是渗透于南京城市生活中的怡然自得和诗性雅趣。诗性是

6、南京城市生活细节的艺术之核,将诗意既写入历史,又融入生活心态和饮食细节,保持了政治伦理话语和审美话语的共存状态。3.南京城墙的“意”与“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作为“象”的南京城墙,从狭义上说,应指1 3 6 6 年建成的南京明城墙。但从广义上说,南京城墙的筑城史并非孤立的。历代城墙的修筑或多或少以前代城墙为雏形和基石,城墙这一意象也从未在南京城的文化视野中褪去。因此,南京城墙作为诗词意象的城墙,更宜从广义的南京历代城墙角度入手,包括春秋三城(棠邑、濑渚、冶城)战国两城(越城、金陵邑)秦汉陵城、孙吴建邺城、六朝建康城、南唐江宁府、南宋建康府城、元朝集

7、庆路城和明南京城(含京城城墙、浦口明城墙、六合明城墙、江浦明城墙等)等。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作为“意”的南京城墙具有多重价值和内涵,且经过历史更迭洗礼,在历代诗文中形成了以南京城墙为核心的诗词创作意象群,并经过归化形成了南京城墙这一独特的诗词意象。意象群:集大成的南京城墙现存南京明城墙虽始建于1366年,但其文化形象的起始远远早于这一年份。南京建城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 3 3 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到公元229年东吴孙权在此建都,此后城池不断演变,形成一系列“城之集合”也带来了“龙湾城”“石头城”“台城”“城门”等与南京城墙相关的意象群。这些意象群在

8、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色彩,不断塑造着这座城市的文学想象和生活模式。1.怀古诗意的氛围营造南京筑城史上,旧传楚人埋金于金陵冈,以至王气,陈文述信之,便有“吴国当年曾铸剑,楚王何事此埋金”1 之句。其后又有孙权建都“石头城”,但最终未能在群雄割据中实现一统大业。“虎踞龙蟠”的风水地势与“金陵王气黯然收”的传说,给“石头城”这一意象赋予了“壮志难酬”“千载空悠悠”的悲伤氛围,于是成为历代诗词中最具代表性的怀古意象地。以唐代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为代表:王溶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全诗以“

9、降幡”为诗眼,感怀90重门击析自古来,台州有城贼不入江苏文脉唯宝了王朝没落、山河空流的悲秋怀古之情。颇有意趣的是,“石头城”这一意象的伤感怀古色彩并未随着王权的更迭而淡去,也不会因为统治阶级在南京筑城而失去原有魅力。在明诗当中,依旧可以看到以“石头城”为怀古要契的作品。如在明代文徽明的金陵咏怀中有这样的诗句:钟山日上紫烟收,金阙参差万瓦流。帝业千年浮王气,都城百雉隐高秋。声华谁觅乌衣巷,形胜空吟白鹭洲。回首壮游心未已,西风策马看吴钩。城墙作为重要防御工事,在历代战争中首当其冲,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伤亡、离乱的佐证。南京城墙筑城史中的重要部分一一台城,就是其中重要代表之一。与石头城的金戈铁马之

10、风不同,台城因为南朝陈后主与张丽华的胭脂粉墨而染上凄然之气,既有灭国亡朝之恨,又有哀嫁幽怨之伤。所以诗人刘禹锡亦作台城悲歌: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再如清代王士祯所作台城怀古:覆舟山畔古台城,故垒参差触目惊。蔓草紫烟野萧瑟,寒禽将子水纵横与台城相对应的,还有南京明代城墙的另一组成部分明故宫。经历迁都后的明故宫,形成了一个新的“以史为鉴”的意象,如清代康熙皇帝在金陵旧紫禁城怀古中所述:袜陵旧是图王地,此日鸾旗列队过。一代规模成往迹,六朝兴废逐流波。宫墙断缺迷青琐,野水湾环剩玉河。治理艰勤重般鉴,斜阳衰草系情多。在游历明故宫、追忆“六朝兴废”的同时,他又提出

11、“治理艰勤重殷鉴”,是咏述明故宫诗词的一种特色。再如清代乾隆皇帝游历南京时所作过明故宫:六朝崇构早摧残,基剩明宫烟草寒。木凤已闻翔北阙,石鲸无恙枕春澜。胡宽巧思真重赌,邹缉忠言信不刊。周监在般般监夏,漂然动念惨然看。这首怀古诗颇有特色,在描写南京明故宫的同时与北京紫禁城形成对比,并得出对当年迁都者“信不刊”的结论,从而以古衬今,映射出当时统治者的自满与自负,这也是“以城墙为鉴”的又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可见,随着历史的更迭,对城墙的咏述既有对封建王朝的怀古追忆,又能以古鉴今、沉痛反思。这种思古、怀古的诗文风格,对南京的城市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正如现代作家叶兆言感慨的那样,“兴亡 简直成了南京的一个

12、命题作文”,南京其实是一个伤感形象。2.大一统王权下的心理塑造虽然南京城的兴亡故事带来了太多感慨,但单从形象来说,人类对城墙的第一感受往往是安全感。尤其是以“高、坚、甲”而闻名于海内的南京城墙,一望而令人生畏、生敬,从而极易产生对王权的臣服及对和平生活的感恩。城墙的存在,既是地理屏障也是心理屏障,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从诸多关于“筑城”的诗词歌谣中即可见一斑,如明代刘基的筑城词:君不见杭州无城贼直入912023而况四郊多警急?愚民莫可与虑始,见说筑城俱不喜。一朝城成不可喻,挚家却向城中居。寄语筑城人:城高固自好,更须足食仍足兵,不然剑阁潼关且难保。独不念至元延祐年,天下无城亦无盗。

13、从艺术性而言,全诗仅有一个意象,即南京明城墙;通篇也围绕一个主题阐释,即筑造南京城墙的利好。听说筑城人人都不开心,因为筑城意味着苦役与血汗,但城墙筑好后还是会争先恐后举家迁入城中寻求城墙庇护。这种直白的表述方式,恰恰表明了人们对于城墙的感恩心理,进而衍生出对保护百姓安全的王权的拥护心理。有城,就可以使百姓免遭外贼入侵和屠戮,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是城墙作为意象与其他诗词意象极为不同之处,也塑造了南京人民的独特诗性心理一一王朝心理。因此更催生出一系列蕴涵情感的诗词篇章:秦淮水入丹阳郭,北固城连六代宫。石头如虎,透逸钟岳似盘龙。明代孙南京行此诗是在歌颂城墙的坚固雄壮,寄托了必能保国平安的壮志。尤其

14、在城墙的基础上,勾连提出了“秦淮水”(作为护城河)踞虎与盘龙(地势地利),进一步强化了对王朝的信心与期待。又如:钟山日上紫烟收,金阙参差万瓦流。帝业千年浮王气,都城百雉隐高秋。明代文徽明金陵咏怀此诗表达了有心“带吴钩征战”、再复河山的豪气勃发。这种豪气与王气的抒发,再次借助“都城百雉”这一意象,辅以钟山(地势地利)与金阙(历史王权的佐证),形成了一组富有南京特色的意象群,也塑造了南京人自得、豪气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与北京人因“长在皇城根儿”而带有更思古、更宿命的文化自豪感不同,而是一种“六朝遗韵”的从容,一种历经繁华又回归清冷后的淡定。在南京近现代文学创作中,这种心态尤为明显。魏微就曾提出

15、:“这个城市,没有太多的欲望一一我是这么以为的,人相对来说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2 土生土长的南京作家叶兆言,也在其文学创作中透露中一种不紧不慢、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悠哉。这种独特的气韵,正是历史和诗意赋予南京的。3.对世俗生活的热切向往城墙作为冷兵器时期的军事防御载体和城邑权力象征,其最初的修筑绝非出于美学和诗学的考虑,而是出于纯功用性考量。但作为一种建筑物和象征物,城墙筑成之后,在土地上形成新的地理界限,并因为物理上的界限划定而导致心理上的界限,从而产生文化、民俗、情感上的各种界限。在中国历代城墙的修筑过程中,任何一道城墙都能构成“城内”与“城外”的鲜明划分。人的“出城”与“离城”,不仅

16、体现了物理距离上的远去,还表达了情感上的别离、悲凄等。而历代诗词也多将这种情感加以描述,如明代黄姬水的金陵古意八首有这样的描写:聚宝城门平旦开,倾都士女跳香台。夕阳官路游人散,竞折花枝插翼回。聚宝城门,即南京明城墙的南门。诗的开篇,以城门的打开作为序幕,游人纷纷出城踏春。年轻女子不耐远走,则可以登上城楼或城外的高台,远跳春景。至此,作者笔锋一转,转至日薄西山,游人渐渐结束行程,从聚宝门归来,而归来时带回的不仅有倦意,还有满心的恬适和一头的香花。在这首金陵古意当中,城门成为贯穿始终的对象,打开了“出城游”“插花回”的空间舞台,使一幅踏春图景既得以具象展开,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如果没有聚宝门这一意

17、象,则无法达到这种“去又回”的时间感和地理界限感。从这一角度来说,这幅青年男女竞相出城踏春、折花而归的浪漫诗情画卷,南京城墙作为文化意象功不可没。至清代,由于城门在城市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形成了新的聚合意象,成为某种地理特征的代表。最富特色的当属清代王友谅的姚坊门枣:新秋佳果说姚坊,火齐堆盘喜乍尝。甜到十分知过雨,艳生半颊为迎阳。戏抛恰可同心赤,饱摄何须患齿黄。记得吕家山畔路,董风先递枣花香92江苏文脉唯宝这首颇有民风意趣的诗歌,描述的对象是姚坊门一带盛产的长二寸许的枣子。据传唯有此地的枣才能这么好,“他地则不尔”。为什么有此传言呢?因为民间戏言此枣可以用作传情信物。南京明城墙有“里十三、

18、外十八”道城门,姚坊门即外郭十八座城门之一,亦即今被误称的尧化门。其实就自然环境而言,枣的品质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形成这种戏言传说和民风情趣的,终究还是地缘带来的心理效应,以至于姚坊门一带的枣才是“恰可同心赤”、引青年男女竞相品尝的好水果。这一类诗作,其实都是城墙在文化上产生聚合功能的佐证。可以说,南京城墙这一文化意象通过诗词的传播,给世俗生活平添了许多诗意诗趣。与南京城墙有关的诸多诗文,都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向往,这种对热闹、幸福的渴望,也是南京诗性生活的又一特征。如自古流传至今的“金陵灯会”(现称秦准灯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民俗灯会活动,有着“天下第一灯会”美誉。南京人喜办灯会、喜看灯会,持续

19、呵护着“花市灯如昼”的传统,正是这种生活情趣的重要体现。4.作为感鉴的文化寄托在南京城墙的诗词意象群中,除怀古与史鉴之外,“寄托心灵”也是其重要特征。南京历代城池之址不断变迁游移,囊括了许多典型性文化意象。唐代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凤凰台就是一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此诗篇写于唐代天宝年间,李白受排挤南游至金陵、途经凤凰台时所作。凤凰台在今南京城之西南隅的花露岗(古称凤凰山),为六朝著名古迹,并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清王友谅有诗云:“鹭州寂寞凤台荒,醉卧落星冈畔石。”(落星冈怀李白)在“怀李白”的同时,进一步夯实了凤凰台的文化地位。如今凤凰台已不复存在,仅留考据的遗址方位,今之南京城

20、墙的中华门至集庆门之间已增设“凤凰台上”内部阅读空间,以为纪念。又如“梅妻鹤子”的林通在台城寺中所作台城寺水亭:金井前朝事,林僧问不知。绍苔欺破阁,白鸟占閣池。清楚曾经晋,荒唐直到隋。南廊一声磐,斜照独凝思。虽然时至今日,台城内的台城寺已不复存在,但这种冲淡之气是可以穿越时空、触心而及的。凡此种种,城墙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可供活动的场所,更是一个能够连接古今的秘密通道。在这个时空环境里,人们登的不仅是高,登的更是古与今的落差与转变。在这种历史的氛围中,对民族文化与根脉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南京的筑城史在明代达到高峰,之后走向衰落,这是城墙原功用没落的一种体现,也是新的文化遗产价值崛起的起点。在这段

21、过程中,诗词中的南京城墙意象呈现出新的规律,即封建王朝思想不断弱化、民族国家思想不断强化,且涵化与互化特征越来越凸现。城墙从最初的某个王朝、某个历史事件的指代象征,拓展为中华民族历史全程的见证。将古代诗词与近现代诗词进行对比,不难发现这种从“对旧王朝的追思”到“对家国的追思”变化的趋势。如清代康有为的游金陵明故宫及孝陵秦淮旧板桥:夕阳老柳板桥楼,颓尽明宫落瓦秋。虎踞龙蟠犹有梦,摩掌翁仲立头。此时,明故宫在诗人笔下所象征的不再是某个朝代,而是寄托了诗人对国运衰微的忧患。又如民国时期余天遂的初发金陵,这种情感进一步强化:钟山高拥石头城,虎踞龙盘旧帝京。地势不须说天堑,共和战胜在民情。诗人极力强调石

22、头城的“高拥”、南京作为“旧帝京”的权威,而后笔锋一转,提出了“地势天堑不如民情”的中心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家运同国运、民心可胜天”的主题。纵观南京城墙诗词,地缘性不断丰富与强化,家国之思也越来越浓重,这是南京城墙作为意象群不断成熟的体现,也是南京城墙文化价值不断提升的反映。而这种复杂的历史渊源与沉重的城市苦难,成为南京诗性文化的一大特征。保护与传承:如何开启城墙内外的诗性生活?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人类真正的生活方式,应该93责任编辑:刘志刚2023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3 。南京城墙这一意象群应脱胎于诗词领域,然后走向更广泛的书写空间。美丽古都的城市生活,也应以南京城墙这一意象群为依

23、托,充分发挥这一意象群的丰富性、串联性,挖掘南京城墙从“诗词意象群”转向“城市生活意象群”的可能性,从而追回城市记忆、重续历史文脉、强化地域特色,实现人与城、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多种关系的交融与共同发展。1.深入挖掘遗产类意象的诗性价值南京的文学资源,不仅包括与南京城市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南京的文学家群体、南京的文学活动与消费者,还包括南京的文学空间与景观。在南京,大量的历史建筑被赋予了城市瑰丽的文学想象。除南京城墙之外,无论是明孝陵、朝天宫、中华门、阅江楼等古代文化建筑,抑或是美龄宫、大华大戏院、汇文书院钟楼、江南水师学堂等民国建筑,都可以独立或统筹成为意象群,助力“文学之

24、都”的发展。但目前对这些地标性意象,仅进行了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却未从更深层次挖掘其文学价值。在此层面上,南京城墙作为南京最大的文化遗产,能够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南京城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堪奥”理论,“不循四方形状”的古制,而依自然山水形势布局建成,绵延几十里,串联起周边诸多景观,不仅有上文提及的长干里、凤凰台、台城柳,还有鸡鸣寺、狮子山、报恩寺等。进一步密切南京城墙与周边景点的联系,将单一意象聚合成为金陵意象集合,能够借诗性的审美与生活情趣,进一步体现南京“文学之都”的特性。2.开拓“以城为家”的诗性生活新格局使“文学之都”的精神内核真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25、“以城为家”无疑是最优的选择。近年来,南京以城墙为媒介开展了一系列活化利用活动,不断拉近“城”与“民”的距离,使“明城墙”成为“民城墙”。如“书香满城”活动,利用南京城墙给市民及游客提供了一个“书房”。2 0 世纪50年代的拆城及8 0 年代开始的城墙维修工程,使南京城墙内部出现了不少人为修筑的空间。对这些空间合理利用并打造成为阅读空间,集城墙历史文化底蕴、山水城林景观为一体,百姓随时可以“走进城墙肚子里”读书,延长了阅读的线脉与空间,就是“以城为家”的成功尝试。近年来,南京连续举办“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活动,在各大城门挂上巨幅春联,也有“以城门为家门”的意义。由此可见,加强文化意象类景观

26、的活化利用,打造更亲民的文化活动,研发能够“带回家”的文化创意产品,使文化与文学相融合、城市景观与温馨小家相融合,能够打开更加广阔的诗性生活格局。3.以特色遗产景观实现“文学之都”的“落地”“文学之都”不仅是一个称号,更应在发展中“落地”。从文化意象的角度来说,可以借助视觉性实体景观,使文化性和诗意生活深入人心,让市民有真切感知,并在景观中逐步上升至理性接受。南京作为“文学之都”,也应当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景观。目前,南京已有相关成功范例。如地铁3 号线各站点均用红楼梦元素统一装饰布置,每一站有一个主题,强化了“红学”在市民心中的地位。再如朱自清散文背影中提及的浦口火车站,本身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

27、旧时风貌的火车站,也是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如今打造而成的“民国风情特色小镇”更加聚炼了这一文学意象,使游客步及此地时,联想起散文中迈着端步子、爬上月台买橘子的慈父。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文化意象存在于诗中,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在南京被授予“世界文学之都”称号的今天,如果能进一步挖掘现有的文学资源、诗词意象,打造以文学为核心的城市景观,如文学纪念场所、作家名人雕塑、特色书店等,将助力“文学之都”进一步走进民心、焕发活力,向着未来的世界整装待发。参考文献:1 朱.金陵古迹图考C北京:中华书局,2 0 1 5:7 5.2 魏微.既温存又暖味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 0 0 1:2 1 2.3 德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9:4 0.(作者系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文化遗产部主任,南京城墙研究会副秘书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