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八章 运动和力》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重为3N的贡柑,从树上落下的过程中,同时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对于贡柑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于3N,方向向上; B.小于3N,方向向上;
C.大于3N,方向向下; D.小于3N,方向向下.
2.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分别在地球和月球上测同一物体,测量的结果是( )
A.天平弹簧测力计测的都相同 B.天平测的相同,弹簧测力计测的不同
C.天平测的不同,弹簧测力计测的相同 D.天平、弹簧测力计测的都不同
3.航天员在完全失重的太空轨道舱中进行体能锻炼,下述活动中可采用的是( )
A.举哑铃 B.在跑步机上跑步
C.用弹簧拉力器健身 D.引体向上
4.自行车在我国是很普及的代步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上来看,它涉及了许多物理知识,对其认识错误的是( )
A.轮胎做成圆形,有利于减小摩擦
B.坐垫下有许多根弹簧,目的是利用它的缓冲作用以减小震动
C.在车外胎、把手塑料套、脚跟和刹车把套上都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D.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轴承以减小摩擦
5. 放在竖直的磁性黑板上的小铁片,虽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但他不会掉下来,其主要原因是( )
A.他受到磁性黑板的吸引力 B.它受到磁性黑板的静摩擦力
C.它对黑板有吸引力 D.它受到磁性黑板的滑动摩擦力
6.如图,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匀速向右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受拉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体所受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7.用绳子拴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若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将( )
A、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状态 B、保持绳断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小球运动速率减小,但保持直线运动状态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8.用手握住一个瓶子,瓶身保持竖直,如果增大握力,则( )
A 瓶子受到的重力增大 B 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增大
C 瓶子受到向下滑力减小 D 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和重力不变
9.下列各种摩擦力中: ①走路时鞋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②骑车时车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力 ③皮带传动中,皮带与轮之间的摩擦力 ④汽车行驶时,空气与汽车之间的摩擦力;其中属于有益摩擦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3、以下措施可以增大摩擦的是 ( )
A.在机器转动部分安装了滚动轴承,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B.气垫船利用压缩气体使摩擦面脱离接触
C.在机器摩擦部位加润滑油
D.下雪天,在马路路面上撒一些灰渣
14、在平稳行驶的列车车厢里,桌面上放着一个静止的小球,若小球突然向前滚动,则说明列车可能在( )
A. 转弯 B. 加速 C. 减速 D. 匀速前进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静止的物体,若受到推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B.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可能是平衡力
C.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可能是平衡力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只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如果突然失去其中一个力,则该物体可能不再做直线运动
二、填空题
1.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磨擦有时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请你举一个增大有益磨擦的实例: .
如果没有磨擦,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请你写出一个相关的情景:
.
2.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2N,此时木块所受的合力为_______N.若将拉力增大,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0N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N.
3.吊车以2m/s的速度将1×104N的重物竖直向上匀速提起,这时钢索对重物的拉力大小是________N,若吊车改为2m/s的速度使重物匀速下降,则钢索对重物的拉力大小是______N,若吊车改为4m/s的速度使重物匀速下降,则钢索对重物的拉力是________N.
4.旱冰鞋上的轮子的作用是通过_____ ________的方法,使_______大大减少,而演奏二胡前往往要在琴弦上抹一些松香,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法增大摩擦.
5.简要说明下列事实所运用的物理知识:
① 人推车,车也推人。 ;
② 在重物下垫上几根圆棍,推起来省力多了。 ;
③ 用重垂线检查墙体是否竖直。 。
6.开门时,推力离门轴越近,需要用的推力就越大,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除此之外,力的 和 也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7.重力是由于_____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的方向总是________.一个人体检时站在磅秤上,秤的示数是50kg,则他受到的重力是________N。
三、作图题
1.重为6N的木块放在斜面上,画出它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
2、重为1ON的木球静止在水面上,在图中画出它所受力的示意图.
3.如图所示,重为25 N的铁球挂在光滑的墙壁上,请作出铁球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
四、实验探究题
1.利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木块、铁块、细线、钩码(质量已知、规格相同)等器材(数量不限),可以进行很多力学实验. 请选用其中的一些器材,设计一个力学实验. 要求写出:
(1)实验研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所需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王芳同学在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时,得到如下数据:
拉力的大小(N)
0
2
4
6
8
弹簧的长度(cm)
15
16
17
18
19
弹簧的伸长(cm)
0
1
2
3
4
实验结束后,加在弹簧自由端的拉力消失,弹簧长度回到15cm.
请你对表中的弹簧的长度数据进行研究,填写对应的弹簧的伸长数据。并分析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结论是: ____ _。
27.在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关系”的实验中,按照图8甲所示,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读出钧码的质量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质量m/㎏
100
200
300
400
500
重力G/N
1
2
3
4
5
在图8乙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画出重力与质量之间关系的图线.由此可写出重力 G(N)和质量m(㎏)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
23. (7分)小明同学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时,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小车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小车,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先后在水平桌面上铺上毛巾、棉布、木板,使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越来越小,观察小车移动的距离,从而得出阻力和运动的关系.
(1)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必解释错误的原因)
(2)小明用正确方法做了三次实验,小车分别停在如图乙、丙、丁所示的位置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是: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
(3)实验结束后,小明和小华进行了交流,为什么在实验中不可能观察到小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形呢?是因为 。
24.小明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弹簧测力计沿 方向拉动木块,并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
序号
木块放置
情况
木板表面情况
压力/N
弹簧测力计
示数/N
1
平放
木板
6
1.2
2
平放
木板
8
1.6
3
平放
木板
10
2.0
4
平放
木板上铺棉布
6
1.8
5
平放
木板上铺毛巾
6
3.0
(2)实验时,小明记录的部分数据如表所示.
a.分析序号 三组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
b.如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应选序号为 三组数据进行分析.
(3)小明在实验时还发现:在木块没有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也有示数,且示数会变化.他请教老师,知道可用F-t图象表示拉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若某次实验开始拉动木块直到木块匀速滑动的F-t图象如图2所示,其中0~4s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分析图象可知: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 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如果实验时木块所受的拉力是2N,则下列对木块所处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静止 B.匀速直线运动 C.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26.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小黄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
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小黄同学进行了如下图的甲、乙、丙三个实验探究过程:
在实验中,小黄应该沿水平方向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做 运动.
②对比图中 两个探究过程,可以验证猜想C.
③在甲探究过程中,小黄正确操作,拉动物体时,测力计示数是2N,此时摩擦力为 N,若拉力增大到3N时,摩擦力为 N.
④实验探究中,小黄采用的实验探究方法是( )
A、类比法 B、科学推理法 C、控制变量法.
(2)比较________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3)比较1、3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表.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 .(只填序号)
正 方
反 方
观
点
1.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2.两个物体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3.两个物体不接触,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4.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5.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6.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7.力的产生总涉及两个物体
8.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9.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