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感觉器官教案2doc.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164370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觉器官教案2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感觉器官教案2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章节 第九章 感觉器官 讲 授 内 容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网膜的信息处理;视力、明适应及暗适应、视野的概念;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声波传人中耳的途径;耳蜗的结构要点;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及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听觉的产生。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 学 目 的 了解: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网膜的信息处理,外耳的功能,耳蜗的结构要点。 熟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中耳的功能,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掌握:视力、明适应、暗适应及视野的概念,声波传人中耳的途径,听觉的产生过程。 重 点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力、明适应、暗适应、及视野的概念,声波传人中耳的途径,听觉的产生过程。 难 点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教 法 举 要 演示法、讲授法、比较法、提问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 具 准 备 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自制课件、Powerpoint、Flash。 教 学 参 考 资 料 1. 生理学(七年制规划教材),姚泰等,人卫出版社,2001。 2. 人体生理学(第三版), 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 生理学(第六版), 姚泰等,人卫出版社,2004。 4.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Guyton, 10rd, 北医大出版社,2002。 教 学 后 记 教案首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引入】 【讲授新课】 【幻灯显示】 【讲授】 【强调】 【幻灯显示】 【讲授】 【幻灯显示】 【讲授】 【幻灯显示】 【讲授】 【强调】 【引入】 【幻灯显示】 【讲授】 【幻灯显示】 【讲授】 【幻灯显示】 【幻灯显示】 【重点强调】 【幻灯显示】 【幻灯显示】 【幻灯显示】 【幻灯显示】 【着重介绍】 【讲授】 【幻灯显示】 【讲授】 【幻灯显示】 【复习】 上节课给大家介绍了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系统(暗光觉系统):对光的敏感性高,可感受弱光,无色觉对物体细小结构辨别能力差。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对光的敏感 性差,专司昼光觉、色觉,对物体的细小结构及颜色有高度的分辨别能力。那么,视锥以及视杆系统是如何感受光的刺激,产生感受器电位并最终引起视觉的?这些内容将在本次课为大家介绍。 第二节 视 觉 器 官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1、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 (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代谢。 (2)视杆细胞外段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机制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1.换能机制(与视杆细胞相似) 2.颜色视觉(三原色学说) 五、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在光刺激作用下,由视杆和视锥细胞产生的电信号,在视网膜内经过复杂的神经元网络的传递,最后由神经节细胞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向中枢。 六、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 1.暗适应和明适应 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主,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称为暗适应。相反,从暗处初来到亮光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 2.视野 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鼻侧小,颞侧大。白色视野>兰色>红色>绿色。 耳是重要的听觉器官,也是我们能接受、分辨各种声音的根本。那耳既是感觉器官,它的适宜刺激是多少,它是如何感受声音的刺激进而产生听觉的,如果没有空气,我们能否能听到声音?这些问题将在本节内容为大家介绍。 第三节 听力器官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1.外耳的功能 耳廓:集声、判断声源方向。 外耳道:传声、扩音作用。 2.中耳的功能 鼓膜:传声作用。 听骨链:传声作用。 鼓膜和听骨链的增压减幅效应。 中耳肌的功能:声强大于70dB时:使中耳传音效果减弱,保护耳蜗。 咽鼓管的功能:1)保持鼓室内压与外界大气压压力平衡;2)对中耳的引流作用; 3.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传导: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 2)骨传导: 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 三、内耳(耳蜗)的功能 内耳又称迷路,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 1.耳蜗的结构特点 2.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对音调的辨别-行波学说: 内耳振动传递过程: 声波ª卵圆窗膜外移(内移)ª前庭阶中外淋巴ª前庭膜和基底膜下移(上移)ª鼓阶中外淋巴ª圆窗膜外移(内移)。 行波学说:不同频率的声波,行波传播远近及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不同。 基底膜振动ª毛细胞兴奋。 对声音强度的辨别:冲动的频率和参与的神经纤维的数目不同。 3.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1)耳蜗的静息电位 内淋巴电位:+80mv,与Na+泵有关。 毛细胞静息电位:-70至-80mv。 2)耳蜗的微音器电位 特点:潜伏期短、没有不应期、对缺氧和深麻醉不敏感、等级性、有方向性。多个毛细胞受刺激产生感受器电位的总和。  4、听神经的动作电位 5.听觉的产生 空气震动→外耳道→中耳→耳蜗内淋巴震动→基底膜震动→毛细胞兴奋→耳蜗微音器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听觉中枢→听觉。 问题: 1. 简述视感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2. 何谓行波理论?决定这一理论的结构基础主要是什么? 3.耳是如何对声音进行初步分析的? 提问与回答相结合 问题:为何缺少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 问题: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与以往介绍的有何不同。 复习 举例 举例 问题:根据概念,想象如何测定视野。 问题:感音性耳聋与传音性耳聋气导和骨导检查较正常人有何不同。 问题:人如何听到不同音调的听觉。 综合复习 约4分钟 约16分钟 约5分钟 约5分钟 约10分钟 约10分钟 约20分钟 约10分钟 板书: 感觉器官的功能 视杆及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耳蜗的结构特点; 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听觉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